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448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在鼻内镜引导下寻找出血部位,行局部处理以止血。结果 426例1次止血成功,成功率为95.1%。结论 采用鼻内镜引导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有视野清楚、止血彻底、效果稳定等优点。
目的 系统评价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 “分泌性中耳炎”和 “盐酸氨溴索”为主题词检索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并辅以手工检索进行文献追索。以常规治疗为对照组,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为治疗组,提取纳入研究文献原始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4篇文献被纳入本次研究,共141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中治疗组743例,对照组66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优于常规治疗(P<0.05),总有效率合并OR及其95%CI为2.74(2.10,3.57)。结论 盐酸氨溴索能提高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仍需对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扩张导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3例(15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经鼻内镜下插入咽鼓管扩张导管至其峡部,加压并持续扩张其球囊2min,然后经外耳道行鼓膜穿刺抽液,用地塞米松冲洗鼓室,再用含丝裂霉素C明胶海绵涂擦鼓膜穿刺部5min。结果 全部病例均一次插管成功,随访4~5个月,11例(11耳)疗效满意,耳闷胀感消失,声阻抗提示鼓室图由“B”型恢复为“A”型,纯音听阈测试提示听力提高10~20dB,内镜检查鼓室无积液,无感染、出血、鼓膜穿孔等并发症。2例伴有过敏性鼻炎患者(4耳)于术后3个月又出现闷胀感,轻度听力下降,但无鼓室积液,经抗炎和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鼻内镜下咽鼓管扩张导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操作简便、微创,疗效好。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虽然国内外学界对鼻息肉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确切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就鼻息肉中浸润细胞的意义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调查青岛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设计“青岛地区变应性鼻炎问卷调查表”。采用多阶段抽样及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青岛地区常住(5年及5年以上)居民,年龄在5~70岁,均无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疾病及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居民。共调查2052人:调查分三个阶段:问卷调查阶段,根据问卷结果筛选AR可疑对象,对AR可疑对象进行专科检查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以确诊。根据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发放问卷总数为2400份,有效问卷为2052份,有效率为85.5%,青岛地区5~70岁居民AR的患病率为12.08%,其中男12.7%,女11.3%,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8, P>0.05)。农村患病率为8%,城市患病率为15%,城乡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6, P<0.05)。按ARIA标准:持续性AR为62%(153/248),季节性AR为38%(95/248)。青岛地区常见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屋尘螨、海虾。结论 青岛地区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为12.08%,变应原主要为粉尘螨、屋尘螨、海虾。AR患病率季节性小于持续性、农村小于城市。
目的 探讨超高倍显微镜检测慢性咽炎患者咽部分泌物中幽门螺杆菌(HP)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慢性咽炎患者295例和正常对照30例,采用咽拭子均匀涂片,超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放大20?000倍,根据观察需要选择暗视野相差视野进行活体观察,由一名专业人员进行结果判定。卡方检验评价两组HP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慢性咽炎患者中229例咽部分泌物中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77.63%,229/295),66例未发现HP(22.37%,66/295);正常对照组中, 30例咽部分泌物中2例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6.67%,2/30),其余28例(93.33%,28/30)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经卡方检验χ2=6.670,P<0.05。结论 幽门螺旋菌可能是慢性咽炎患者咽部一种被忽视的致病菌,超高倍显微镜有可能成为筛查咽部分泌物中幽门螺旋菌的一种新方法,幽门螺旋菌感染与喉咽反流的关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证实。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 对21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别采取4种鼻内镜下手术方式: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52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37例,鼻中隔矫正术58例,鼻中隔成形术65例。结果 4种术式的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疗效受到术者鼻内镜操作水平和有关理论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鼻内镜器械设备完备程度有关。
目的探讨呼吸道异物的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以降低其误诊、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方法回顾性分析1368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全身麻醉下经支气管镜取出异物1334例,无麻下经支气管镜20例,经气管切开6例,开胸8例。结果静脉复合麻醉及无麻下呼吸道异物取出1365例。1次手术成功取出1345例,2次6例;术后并发喉水肿25例,窒息死亡3例,死亡率0.21%。 结论提高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静脉复合麻醉配合咽喉气管黏膜表面麻醉效果较为理想。尽量在硬管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但有些行气管切开及开胸仍有必要。
目的 探讨少年儿童近视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环境因素研究,为制订预防近视的相关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眼科就诊或体检的少年儿童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和散瞳验光,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同时通过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近视的相关环境因素。结果 构成情况:3771例学生中,女性1793人( 47.55%),男性1978人( 52.45)%;幼儿园学生占 9.33%,小学生占 27.82%,初中学生占 45.35%,高中学生占17.50%。近视发病情况:3771例学生中,经散瞳验光确诊近视患者2232例(近视率为59.19%),其中女性为 1041人(58.06%),男性为1191人( 60.21%),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χ2=10.58,P=0.479)。各学习阶段近视人数和近视率分别为:幼儿园学生93名(26.42%);小学生445名(42.42%);初中生1179名(68.95%);高中生515名(78.0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平均每天近距用眼时间过长,平均每天看电脑时间长,看书不能保持一尺距离是导致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而室外活动时间长是学生视力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近视随着年龄增加,近视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屈光度也在逐渐增加。全社会要提高对儿童及青少年学生眼保健意识,进一步加大防治近视眼的宣传力度。要把减少学生近距用眼和看电脑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注意读写姿势等作为预防近视的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