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
    高信忠, 林宗通, 沈翎, 刘平凡, 林兴, 许杨杨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7-12.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06
    摘要2370)      PDF (447KB)(177)       收藏
    目的 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中短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66例,其中35例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为治疗组,31例采用单纯腺样体切除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比例。 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疗效最佳,优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6个月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短期疗效显著,且微创安全,无明显并发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鼻腔鼻窦结石临床诊治体会
    翟性友,侯俊胜,李新建,王新,解营利,王文佳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92-9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9.376
    摘要1586)   HTML117)    PDF (3306KB)(151)       收藏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结石病的形成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减少临床误诊率。 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7年11月就诊的6例鼻腔鼻窦结石患者进行特征性综合分析,总结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预防及并发症处理。 结果 5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鼻内镜下鼻腔鼻窦结石取出及相关鼻窦开放术,1例经过鼻腔冲洗和消炎治疗后治愈。术后所有患者随访半年以上,术区黏膜均上皮化,恢复良好,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鼻内镜结合临床表现和CT,有利于该病的临床诊断,也是鼻腔鼻窦结石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正确判读眼缺血综合征预警信号,提高诊断水平
    黄映湘, 王艳玲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1-4.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7
    摘要1257)      PDF (532KB)(150)       收藏
    眼缺血综合征(OIS)是由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一系列眼前部及/或眼后部缺血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隐匿,详细地问诊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因眼部供血血管堵塞位置和程度不同,患者的体征也千差万别,追根溯源十分重要;不同血管成像模式的检查方法可用来评估颈动脉供血、侧支循环和脑灌注,需要了解不同技术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手段,正确判读OIS预警信号,多学科合作精准诊断,挽救OIS患者视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白内障术后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一例并文献复习
    王宗沂,曲进锋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56-59.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1
    摘要1089)      PDF (2719KB)(148)       收藏
    目的 探讨手术相关性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诊断及治疗的最佳方法。 方法 复习1例78岁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于外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4 d,诉右眼突发视力下降而就诊,经眼电生理检查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断为右眼白内障术后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行右球后注射山莨菪碱及激素冲击治疗。 结果 治疗第19天右眼视力恢复至0.05。 结论 此为一罕见病例,且由于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ION)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应于术前警惕本病的发生,对PION高危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并对其做必要的全身检查,特别是评估其全身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非常重要。对于中老年人突发视力急剧严重下降伴或不伴视野缺损,眼底又无明显改变者,在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视神经疾病后,应考虑PION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74例鳃裂囊肿及瘘管临床分析
    王莹莹,张立庆,周涵,董诗坤,陈海兵,陈曦,董伟达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111-11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23
    摘要1048)      PDF (4587KB)(237)       收藏
    目的 总结74例鳃裂囊肿及瘘管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4例鳃裂囊肿和鳃裂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50例为第二鳃裂病变,13例为第一鳃裂病变,10例为第三鳃裂病变,1例为第四鳃裂病变,于我院初次手术时术前误诊率为10.81%。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10年。除3例失访患者外,67例患者一次性治愈,3例患者术后复发,1例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面神经麻痹。 结论 先天性鳃裂囊肿及瘘管临床表现多样,鉴别诊断较为复杂,应合理选用多种检查手段,术前准确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彻底切除病灶是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眼缺血综合征国内外文献特征分析
    孟博, 黄映湘, 王康, 赵露, 王艳玲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35-40.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4
    摘要1046)      PDF (1272KB)(105)       收藏
    目的 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眼缺血综合征(OIS)研究领域国内外文献的特征。 方法 在CNKI及WOS数据库中分别筛查出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与OIS相关的文献,查找文献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结果 分析35篇中文文献,总共被引41次,该领域h指数为2;48篇外文文献,总共被引115次,该领域h指数为6。发表论文数量并列最多和h指数最高的机构是首都医科大学和波兰波美拉尼亚医科大学。发表论文数量最多和h指数最高的国内期刊是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数量并列最多和h指数最高的国外期刊是Journal of OphthalmologyPlos One。国外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h指数和韩国并列最高。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OIS领域资助最多,占国内总发文量的20.8%。国外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Hayreh, SS.的一篇关于眼部血管阻塞性疾病黑矇病的患病率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其他排名前十的文献重点讨论OIS在OCT上的表现及缺血缺氧机制等方面。 结论 OIS疾病在OCT检查上的表现及缺血缺氧机制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血管参数变化特征
    徐婧,瞿远珍,梁小芳,杨柳,汤洋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69-74.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6
    摘要1045)      PDF (680KB)(102)       收藏
    目的 观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血管参数的变化特征。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医院确诊为NMOSD且血清AQP4-Ab为阳性的患者40例(74眼),按照是否有ON病史分为NMOSD+ON组(34眼)和NMOSD-ON组(40眼)。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40例(80眼)。使用Avanti RTVue XR OCT对所有受检者进行黄斑区、视盘血管成像及神经节复合体(GCC)及神经纤维(RNFL)扫描。将NMOSD+ON组,NMOSD-ON组、健康对照组各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GCC和RNFL厚度进行比较,并分析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结构的相关性。 结果 NMOSD+ON组视盘放射状血管(RPC)血管密度、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MSVD)显著降低,GCC及RNFL明显变薄(P均<0.05)。NMOSD-ON组黄斑深层血管密度(MDVD)降低(P<0.05)。NMOSD患者MSVD、RPC整体血管密度(WIVD)、视乳头旁血管密度(PPVD)与GCC及RNFL厚度呈正相关(P均<0.001),而MDVD、视乳头内血管密度(IDVD)与GCC及RNFL厚度无相关性(P均>0.05)。 结论 有ON病史的NMOSD患者眼黄斑浅层及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显著减低,无ON病史NMOSD患者除MDVD外视网膜血管减少不明显。GCC及RNFL越薄,黄斑浅层毛细血管丛、视盘周围血管越稀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粘连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陈东,余红,李洋,黄强,方敏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87-91.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9.373
    摘要1020)      PDF (908KB)(123)       收藏
    目的 探究行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的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发生术后粘连的术前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评分模型,评价预测效果。 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进行过FESS的323例CR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术后粘连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根据比值比(OR)值进行发病风险赋值,并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效果。 结果 35例(10.8%)患者发生术后粘连。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泡状中鼻甲、首次行FESS、术者经验<10年以及中鼻甲切除史是FESS术后粘连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2(95% CI:1.06~1.18)、3.87(95% CI:2.23~5.51)、3.19(95% CI:2.07~4.31)、2.24(95% CI:1.95~2.53)。发病风险评分模型为泡状中鼻甲赋值1分、首次行FESS赋值4分、术者经验<10年赋值3分以及中鼻甲切除史赋值2分。ROC曲线分析表明,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95% CI:0.672~0.896,P<0.05),选择4分作为截断值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灵敏度为75.1%,特异度为73.6%。 结论 323例CRS患者行FESS术后粘连的发生率为10.8%,风险评分对预判术后粘连高风险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APB体外抑制嗜中性粒细胞型鼻息肉中的炎症反应
    戴飞,魏瑾瑾,汤欣玥,陈峥,蔺林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97-100.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9.413
    摘要997)      PDF (1512KB)(91)       收藏
    目的 鼻息肉(NP)按照其细胞内表型可分为嗜酸性粒细胞(EOS)型、嗜中性粒细胞(NEU)型等,而NEU型NP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旨在探讨2-氨基乙基联苯基硼酸酯(2-APB)体外干预对NEU型NP中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正常鼻黏膜组织和NP组织中NEU的浸润情况,接着用器官培养方法将两种组织进行体外培养,随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中Orai1蛋白和炎症介质髄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然后将2-APB加入两种组织的培养基中,再次以ELISA法检测其中Orai1和MPO的浓度。 结果 所有NP标本均鉴定为NEU型,NP组织中NEU数目明显多于正常鼻黏膜组织,体外培养的NP组织中Orai1蛋白和MPO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鼻黏膜组织,2-APB干预后Orai1和炎症介质MPO浓度均出现下降。 结论 2-APB可以抑制NEU型NP的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5例虹膜新生血管发生原因探讨
    李萱, 黄映湘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41-47.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0
    摘要993)      PDF (6318KB)(191)       收藏
    目的 分析25例(28眼)虹膜新生血管生长原因,探讨消除虹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期间临床发现虹膜新生血管的患者25例(28眼)眼部相关检查资料,记录治疗方法及病情变化,分析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 结果 25例(28眼)治疗前裂隙灯下均可见虹膜新生血管;17例(20眼,71.4%)存在视网膜缺血表现,包括FFA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或大片非灌注区,或存在大量的玻璃体积血及纤维血管增殖膜;8例(8眼,28.6%)缺乏视网膜缺血相关表现。治疗后3个月,FFA显示25例(28眼)均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20例(23眼,82.1%)虹膜新生血管消退,5例(5眼,17.9%)虹膜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 结论 眼前部缺血也是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的原因之一;全视网膜光凝术是针对视网膜缺血的治疗手段,不能消除全部的虹膜新生血管,抗VEGF药物注射对虹膜新生血管有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眼缺血综合征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分析
    傅强,王红星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60-63.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6
    摘要972)      PDF (2389KB)(88)       收藏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D-OCT)测量眼缺血综合征(OIS)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观察OIS患者SFCT的特征,探索早期评估OIS的指标。 方法 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48例(48眼),以是否确诊OIS将患者分为OIS组24例(24眼),对照组24例(24眼)。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应用SD-OCT的EDI模式测量SFCT,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SFCT的差异。 结果 OIS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高脂血症患病率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IS组的平均SFCT为(204.83±27.34)μm,对照组的平均SFCT为(226.58±33.49)μm,两组的SFC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4, P=0.018)。 结论 OIS患者的SFCT明显变薄,SFCT可作为早期评估OIS的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SD-OCT分析高血压类型与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关系
    冯雪,王海伟,李闻思,杨新同,孙存,赵媛,赵朋波,张建强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64-68.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2
    摘要971)      PDF (2773KB)(116)       收藏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测量视网膜血管管径,分析高血压类型与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关系。 方法 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将103例高血压患者共103眼纳入研究。根据高血压类型将入组患者分为3个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组34例(34眼)、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组34例(34眼)、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组35例(35眼),应用SD-OCT测量视网膜血管管径,分析3组之间的视网膜动脉直径(CRAE)、视网膜静脉直径(CRVE)、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例(AVR)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与AVR的关系。 结果 3组之间在CRAE、AVR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434.308,P=0.013、0.016),SDH组CRAE、AVR最小,IDH组CRAE、AVR最大。3组之间在CRVE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17,P=0.6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高收缩压与AVR<0.7的发生显著相关(OR=1.080,P=0.015)。 结论 三种类型高血压中,SDH型高血压患者的视网膜动脉最细、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例最小。高收缩压是AVR<0.7发生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儿童鼻腔异物与过敏性鼻炎关系的初步研究
    林兴,沈翎,林宗通,杨中婕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101-104.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0.243
    摘要961)      PDF (634KB)(145)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鼻腔异物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 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的161例鼻腔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61例鼻腔异物患儿中,3~5岁为高发人群,占81.4%。137例(85.1%)患儿平时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鼻部症状,其中112例(69.6%)特异性IgE检测阳性,并确诊为过敏性鼻炎。鼻腔异物患儿中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为69.6%,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7.83%和2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鼻腔异物与过敏性鼻炎关系密切。对鼻腔异物的患儿,应关注是否有过敏性鼻炎,并予以规范化诊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溶栓治疗在视网膜动脉阻塞中的应用进展
    杨明魏文斌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5-10.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8
    摘要956)      PDF (722KB)(95)       收藏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引起急性视力下降的眼科常见疾病, 溶栓治疗属于相对于保守治疗外较激进的治疗方法, 包括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 以及溶栓与其他疗法的联合治疗, 溶栓治疗虽能提高患者视力, 但是因为其并存的风险以及缺少大样本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而一直不能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证据, 综述近十年国内外关于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进一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医药联合激光及手术治疗眼缺血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郭欣璐, 高健生, 接传红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48-52.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5
    摘要951)      PDF (3460KB)(124)       收藏
    通过分析临床1例眼缺血综合征的治疗过程,探讨联合疗法治疗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眼缺血综合征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例并文献复习
    秦书琪,王露萍,姜彬,王艳玲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53-55.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5
    摘要919)      PDF (2686KB)(103)       收藏
    目的 探讨眼缺血综合征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多学科治疗。 方法 回顾1例54岁男性脑梗患者的病例资料。主诉右眼视力下降1周就诊,经裂隙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劲动脉超声等检查,诊断为右眼眼缺血综合征(OIS)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结果 治疗3个月后右眼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 眼缺血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关键因素,但因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漏诊或误诊。因此建立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有助于改善OIS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眼缺血综合征研究进展
    王露萍黄映湘, 王艳玲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23-27.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9
    摘要909)      PDF (401KB)(91)       收藏
    眼缺血综合征起病隐匿,眼部表现多样,临床上易被漏诊或误诊从而导致患者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且合并眼缺血综合征患者远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较高。提高各学科临床医生对眼缺血综合征的认知和诊疗水平有助于发挥多学科交叉协同作用,预防和早期发现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全身性并发症,降低致盲率和致死率。本文就眼缺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诊疗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鼻源性头痛的研究动态分析
    周芳茗,谢艳,刘洋蒋路云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130-133.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57
    摘要906)      PDF (374KB)(112)       收藏
    鼻源性头痛是指因鼻-鼻窦炎或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所导致的头痛。诊断方面鼻源性头痛目前已有明确的分类以及疼痛分级标准。其作用机制现在较为认可的是三叉神经刺激以及感觉神经肽P物质的作用。治疗上以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为首选治疗方法,手术过程中着重恢复鼻腔的正常解剖结构。经过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采用FESS治疗鼻源性头痛总体有效率可达90%,治愈率为78%,效果显著。同时,报道指出通过术后内镜下检查、换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西妥昔单抗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于克娜,孙凯月,张杰,金鹏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117-124.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0.189
    摘要897)      PDF (5004KB)(111)       收藏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西妥昔单抗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芯片数据集GSE109756,使用在线分析工具GEO2R筛选使用和未使用西妥昔单抗治疗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DAVID 6.8 和STRING在线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Cytoscape对蛋白相互作用进行可视化和模块分析,在线分析工具X2K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因子、激酶并分析它们与靶基因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 结果 研究发现经西妥昔单抗治疗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未使用其治疗的组织间共有9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41个(P<0.05,| logFC |>1)。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调节、细胞外基质等生物过程。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筛选出CD163和VSIG4等核心差异表达基因(P<0.05),它们均在西妥昔单抗治疗后表达上调。此外,分析显示西妥昔单抗治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转录因子包括SUZ12、TP63、ESR1等(P<0.05),MAPK14、CDK1、MAPK1等是这一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激酶(P<0.05)。结论〓CD163、VSIG4及上述转录因子、蛋白激酶可能参与了西妥昔单抗治疗HNSCC的生物过程,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西妥昔单抗治疗HNSCC的生物学机制、探索HNSCC治疗的有效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颈动脉狭窄诊疗进展
    徐泽勤郭连瑞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11-15.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4
    摘要890)      PDF (646KB)(126)       收藏
    颈动脉狭窄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等,罕见的临床症状如眼缺血综合征(OIS)等。在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颈动脉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DSA)等。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需要进行包括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在内的最佳内科治疗;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以及伴有症状的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病变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降低远期脑卒中发生率,明显改善眼部血流,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变应性鼻炎中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黄嘉莉杨淑荣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125-129.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9.355
    摘要883)      PDF (379KB)(127)       收藏
    变应性鼻炎发生及发展的过程涉及多种信号传导通路,研究信号传导通路可以推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提示应用某一通路中的阻断剂阻断通路传导以达到治疗作用,为设计开发更有效新型药物治疗开拓新的前景。综述变应性鼻炎中常见的信号传导通路,为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周卓华李红阳, 黄映湘, 王艳玲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16-22.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3
    摘要865)      PDF (495KB)(71)       收藏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 无需造影剂即可定量分析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 可重复性高, 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敏感。本文主要介绍ASL在缺血性眼病及脑病中的应用, 并与眼部、脑部其他常用的血管造影等检查进行比较。ASL能够对脑部血流状态变化进行监测, 可预测脑部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病的研究。研究表明ASL能够直接反映脉络膜视网膜组织的供血状况, 可作为定量眼部血流灌注的可靠方法, 同时对脉络膜视网膜疾病的病理生理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可对缺血性眼病进行早期诊断。目前ASL在眼部的应用尚少, 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ASL在缺血性眼病中的效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Meta分析
    陈曦, 李珊珊, 赵露, 尤冉, 王艳玲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28-34.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7
    摘要839)      PDF (2347KB)(111)       收藏
    目的 动脉溶栓治疗与传统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疗效对比分析。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linical.gov、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纳入动脉溶栓治疗与传统方法治疗CRAO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发表的时间截止为2020年5月14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使用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入组563例CRAO患者。2篇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动脉溶栓治疗的CRAO患者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视力提高并无统计学差异(RR: 1.17,95%CI 0.80~1.72,P=0.409),5篇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溶栓治疗较传统治疗患者视力明显提高(RR: 1.86,95%CI 1.43~2.41,P<0.001)。引起两者不同的原因可能为动脉溶栓治疗和传统治疗纳入患者治疗时间窗不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方面,2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5篇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均显示溶栓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 结论 虽然动脉溶栓治疗对CRAO的患者表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是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今后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大鼠眼缺血综合征模型中视网膜内层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和视网膜重构
    陈曦,李珊珊,尤冉,赵露,王艳玲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80-8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9
    摘要824)      PDF (8613KB)(81)       收藏
    目的 分析眼缺血综合征模型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神经元的改变及电生理变化情况。 方法 取8周龄Brown-Norway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CAO)手术作为眼缺血综合征造模方法。在造模后1个月和2个月,通过眼球切片测量视网膜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视网膜内核层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形态以及突触可塑性的变化,采用电生理检测大鼠视功能变化。 结果 随着视网膜缺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各层细胞数量均出现减少,内丛状层和外丛状层厚度也出现下降。同时,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树突出现减少或消失,突触前膜标记物突触囊泡蛋白密度出现下降。在造模2个月时,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的胞体位置从内核层的外侧向内核层的基底侧迁移,并形成新的神经突,而突触囊泡蛋白杂乱地分布于外核层。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a波及b波振幅均下降,表明模型大鼠视功能出现障碍,多种视网膜细胞功能受损。 结论 模型大鼠视网膜各层厚度下降,视网膜细胞数量减少。在造模2个月时,水平细胞及双极细胞出现可塑性变化,包括位置迁移及突触重塑,引起视网膜重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咽喉反流性疾病相关研究进展
    王宏艳,王三春滕博,葛敏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134-138.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65
    摘要816)      PDF (415KB)(110)       收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是耳鼻喉科两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随着对这两种疾病研究的深入,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回顾近几年研究二者的相关文献,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结论,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机制,并分析OSAS与LPRD的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探寻两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Notch受体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对鼻咽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影响
    韩继波,邹游,杨蕊,陶泽璋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105-110.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03
    摘要791)      PDF (4420KB)(105)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Notch受体在调控鼻咽癌顺铂耐药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鼻咽癌及顺铂耐药鼻咽癌细胞(5-8F,5-8F/CDDP)Notch受体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DAPT联合顺铂对5-8F/CDDP细胞凋亡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DAPT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5-8F/CDDP细胞周期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肿瘤耐药调控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统计学处理数据。 结果 5-8F/CDDP细胞中Notch1和Notch4受体表达明显高于5-8F细胞(P=0.003,P=0.004);不同浓度DAPT作用5-8F/CDDP细胞后,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耐药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与DAPT浓度呈剂量效应关系(P<0.05);DAPT抑制5-8F/CDDP细胞Notch信号通路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CyclinE和CDK-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且伴有细胞周期G1/S阻滞(P<0.05);同时EMT调控相关蛋白Slug及DNA切除修复蛋白ERCC1表达下降,E-Cadherin表达上调。 结论 Notch1和Notch4受体表达上调与鼻咽癌细胞顺铂耐药相关,抑制Notch信号通路激活,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EMT过程,而非细胞周期G1/S阻滞,提高耐药鼻咽癌细胞顺铂化疗敏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以医院为基础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杨秀芬,尤冉,马秀梅,王康,王艳玲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 34(4): 75-79.   doi: 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3
    摘要769)      PDF (430KB)(95)       收藏
    目的 探讨医院人群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以医院人群为基础的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2019年1~12月期间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CSC及同时期对照,进行电话通知并进行随访,填写调查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1~12月期间共有23 878人次就诊于医院通州院区门诊。其中45例确诊为CSC(0.19%);男37例(82.22%),女8例(17.78%);21~65岁,平均(42.3±10.1)岁;双眼患病者3例(6.67%)。45例中39例患者接受调查,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门诊就诊患者39例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CSC患病呈独立相关的因素有外源性激素使用(OR=5.04,95%CI:1.11-22.89)、睡眠时间(24:00后)(OR=4.16, 95%CI:1.33-13.04)、轮班工作(OR=5.74, 95%CI:1.47-22.45)。 结论 在医院就诊人群中CSC的患病率0.19%,与其相关的独立因素有轮班工作、睡眠时间(24:00后)和外源性激素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儿童中耳胆脂瘤诊治进展
    杨扬, 王晓旭, 张杰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1-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03
    摘要507)      PDF (701KB)(172)       收藏
    儿童中耳胆脂瘤在患病率、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等方面都具有人群的特殊性。其起病隐匿,早期诊治成为临床难点。随着对儿童中耳胆脂瘤认识的提高和普及,临床中对此疾病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临床分期的应用及手术治疗的精准性趋于完善,伴有腭裂、特纳综合征、唐氏综合症等特殊人群的中耳胆脂瘤患儿的远期预后管理也得到了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肺功能的影响
    袁晨阳, 刘燕, 房振胜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143-148.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0.386
    摘要434)      PDF (440KB)(61)    PDF(mobile) (440KB)(5)    收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儿童中发病率逐渐增高,它不仅影响儿童睡眠质量,还会导致心肺功能及多系统功能损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肺功能检查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在早期发现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小气道造成的影响,从而及早进行干预。对近年来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肺功能关系及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治疗进展
    芦晓妍, 温树信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138-142.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0.457
    摘要417)      PDF (427KB)(27)       收藏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是指后鼻孔解剖学上的闭合,临床上表现为无鼻腔呼吸气流,CT的典型表现为犁骨、翼突内侧板骨质增生以及后鼻孔骨性、混合性或膜性闭锁。根据病变范围,可以分为双侧或单侧闭锁,前者往往需要及时治疗。首选治疗方式为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得到认证。然而术后狭窄仍然是最主要的并发症,传统支架与丝裂霉素的应用是否有利于避免术后狭窄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一些预防术后狭窄的新方法(糠酸莫米松药物洗脱支架、球囊扩张、羧甲基纤维素钠盐凝胶的局部应用)还在不断出现,可能为后鼻孔闭锁的治疗带来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1 000 Hz声导抗在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倪坤, 孙世冰, 李晓艳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43-47.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78
    摘要413)      PDF (410KB)(45)       收藏
    目的 探讨1 000 Hz声导抗检查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用于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方法 纳入高危新生儿318例(636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ABR+DPOAE+1 000 Hz声导抗三联的听力筛查方案,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在3个月进行诊断性听力检查,计算三联筛查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和正确率。其中本研究中三联筛查结果正常包括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三种情况,三联筛查异常包括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 结果 共纳入318例高危新生儿(636耳),使用三联筛查的灵敏度(96.77%)高于单一AABR筛查方法(80.64%)和单一DPOAE筛查方法(83.87%),与AABR+DPOAE两联筛查方法(96.77%)灵敏度一致。使用三联筛查的特异度(91.24%)高于AABR+DPOAE两联筛查方法(87.44%),三联筛查方法可进一步降低二联筛查假阳性率,适用于高危新生儿筛查。 结论 1 000 Hz声导抗联合AABR和DPOAE进行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筛查灵敏度高,漏诊率低,三联听力检查可应用于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即可筛出部分单纯中耳功能异常的假阳性婴儿,可一定程度缓解家长焦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儿童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学及影像学特征149例分析
    胡春燕, 党攀红, 张睿, 樊孟耘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31-3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18
    摘要404)      PDF (2241KB)(52)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学和影像学表现,分析其病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1月龄~14岁的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就诊途径、听力学和颞骨影像学检查结果。 结果 149例患者95.97%为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即单侧聋。38.26% 就诊患儿是由于听力筛查未通过被发现,20.13%患儿自觉单侧听力差就诊发现。影像学检查正常47例,异常102例,其中内耳结构/蜗神经发育异常96例(64.43%),颞骨骨折6例。 结论 儿童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多为重度及极重度聋,影像学检查发现蜗神经发育异常及内耳发育异常比例较高,可认为儿童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与先天发育异常关系密切,因此儿童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患儿应常规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儿童颞骨骨折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马宁, 陈敏, 刘薇, 杨扬, 邵剑波, 郝津生, 刘冰, 张晓, 段晓岷, 张祺丰, 张杰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13-19.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36
    摘要386)      PDF (4697KB)(34)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颞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477例18岁以下颞骨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影像学、面神经及听力学评估、并发症、治疗及预后。 结果 477例颞骨骨折患儿中男358例、女119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范围为0~18岁,中位年龄9岁,其中6例为双侧。交通事故是受伤主要原因(57.23%),其次为跌倒(23.69%)。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鼓室积血和耳出血,通常3周~1个月消失。纵行骨折253耳(52.38%),横行骨折35耳(7.25%),混合型骨折48耳(9.93%),其他不能进行分型147耳(30.43%),表现为轻微骨折线。听力受损372例(77.02%);面神经损伤28例(5.80%),其中8例为内听道及以上层面损伤;脑脊液耳漏47例(9.73%);鼓膜穿孔15例(3.11%)。合并颅内损伤78例(16.35%),全身多发损伤19例(3.98%)。即发性面瘫10例,1例恢复良好(10.00%);迟发性面瘫18例,15例恢复良好(83.33%)。耳科并发症的处理经手术治疗10例,包括8例鼓室探查+听骨链重建,术后听阈恢复正常。2例面神经减压术,术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Ⅴ级恢复至Ⅱ级。 结论 儿童颞骨骨折中,男童常见,最常见的受伤原因为交通事故。鼓室积血、鼓膜穿孔、脑脊液耳漏和传导性耳聋经保守治疗多可治愈,外伤所致听骨链骨折或脱位经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外伤所致内听道区域骨折可引起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和完全性面瘫,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1岁以内婴幼儿耳郭形态畸形矫正效果评价
    马孝宝, 李越, 沈佳丽, 孙进, 陈向平, 杨军, 陈建勇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25-30.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01
    摘要381)      PDF (869KB)(42)       收藏
    目的 探讨耳郭形态畸形的类型及矫正时的年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耳郭形态畸形无创矫正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确诊为耳郭形态畸形的1岁以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开始矫正的年龄分为两组,<42 d为小月龄组,>42 d为大月龄组。同时根据形态畸形的类型分为招风耳组、杯状耳组、垂耳组和隐耳组。采用改良版耳郭形态畸形无创矫正视觉模拟评分法(MVAS-NAC)对小月龄组和大月龄组患儿的矫形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小月龄组平均提升效果优于大月龄组(P<0.05),患儿矫正年龄与矫正效果呈负相关,小月龄组和大月龄组矫正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耳郭形态畸形组之间平均提升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评分与医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和医生评分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0.810小月龄组皮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大月龄组(P<0.05)。 结论 年龄是影响矫正效果的主要因素,超过6个月的患儿,不再推荐进行矫正治疗,隐耳可适当放宽矫正年龄。临床可采用MVAS-NAC进行矫正效果的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耳聋基因panel在耳聋基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张艳红, 李娟娟, 曾宪海, 缑灵山, 王朝霞, 魏建芳, 马芳, 邱书奇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27-34.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90
    摘要372)      PDF (1505KB)(69)       收藏
    目的 探讨耳聋基因panel技术在耳聋患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40例耳聋患者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结合Sanger测序法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25个位点突变,初检结果单杂合致病突变者行耳聋基因单基因测序或耳聋基因panel检测;初检结果未发现耳聋基因致病性突变者直接行耳聋基因panel检测。16例患者行父母耳聋基因溯源验证。 结果 40例患者中,耳聋基因筛查检出GJB2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8例、单杂合突变2例,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1例、单杂合突变2例。4例单杂合突变检出者接受进一步的耳聋单基因或耳聋基因panel测序,其中2例分别检出GJB2基因c.235delC/c.610delC及c.235delC/c.109G>A复合杂合突变,2例检出SLC26A4基因c.919-2A>G/c.1548_1549insC复合杂合突变。27例初检结果阴性患者接受了进一步的耳聋基因panel检测,检出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4例和c.571T>C/c.G109A复合杂合突变1例,MYO7A基因c.397dupC/c.3484A>T复合杂合突变1例,MYO15A 基因c.4779+2T>C/c.5008-2A>G复合杂合突变1例,ACTG1基因c.118C>T单杂合突变1例,CDH23基因c.1765G>A/c.6504T>A及c.6049G>A/c.7225-1G>A复合杂合突变各1例。在16例行父母溯源的耳聋患者中,15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 结论 对于耳聋基因热点突变检测结果阴性的耳聋患者,应用耳聋基因panel能有效提高遗传性致病基因检出效率,为其遗传学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儿童乳突-颞下迷路外面神经减压术8例临床分析
    党攀红, 张睿, 胡春燕, 王洁, 樊孟耘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37-42.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05
    摘要370)      PDF (3237KB)(39)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颞骨骨折性面神经麻痹经乳突-颞下迷路外径路面神经减压术的疗效。 方法 8例颞骨骨折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别在病情出现的1个月内,行经乳突-颞下迷路外径路面神经减压术,部分同期行听骨链重建术,随访1~2年,评估听力及面神经功能(H-B)程度。 结果 术前H-B Ⅴ级7例、Ⅳ级1例,术后恢复Ⅰ级5例、Ⅱ级3例;术前2例听力分别为中度、重度传导性耳聋,术后分别恢复至正常、轻度传导性耳聋;术前1例听力正常,术后听力无损伤;余5例术前听力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结论 外伤后1个月内经乳突-颞下迷路外径路面神经减压术,可同时获得面神经功能及听力的满意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新生儿动脉血血气分析与听力筛查结果相关性
    盘琳琳, 方旭华, 翟丰, 桂一丁, 边洲亮, 陈洁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20-24.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50
    摘要363)      PDF (543KB)(43)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生儿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与听力筛查结果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学中心新生儿科496例患儿听力筛查结果和入院时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 结果 自动听觉脑干反应(A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声导抗和总听力筛查通过率分别为61.9%(307/496)、61.3%(304/496)、90.1%(447/496)和56.7%(281/496)。三种听力筛查方法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00,P<0.001)。AABR与DPOAE测试结果一致性极强(Kappa=0.817,P<0.001),两者与声导抗测试一致性较弱(Kappa值分别为0.2620.256,P均<0.001)。单因素Logisitic分析显示乳酸升高(OR=0.544,P=0.001)、二氧化碳分压升高(OR=1.917,P=0.009)、pH降低(OR=1.692,P=0.021)与听力筛查不通过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itic分析显示,乳酸(OR=0.627,P=0.018)、氧分压(OR=1.493,P=0.047)与听力筛查结果不通过显著相关。二氧化碳分压、pH和血氧饱和度和听力筛查结果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新生儿缺氧及其伴随的血气变化可能会影响听力筛查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新生儿听力障碍常见危险因素及听力筛查方法研究进展
    盘琳琳, 孔令漪, 翟丰, 陈洁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131-137.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080
    摘要348)      PDF (477KB)(60)       收藏
    听力障碍严重影响新生儿言语和识字能力发育,阻碍儿童社交、认知和学习。影响新生儿听力的因素众多,发病机制和特点各异。新生儿的听力障碍非遗传因素主要包括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感染、耳毒性药物用药史等;遗传因素主要包括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基因MT-RNR1变异。耳声发射、自动听觉脑干反应和声导抗检查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的准确率,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坏死性外耳道炎继发颈椎骨髓炎1例并文献复习
    田俊, 刘良发, 白佳麒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1-5.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74
    摘要335)      PDF (5816KB)(119)       收藏
    目的 探讨坏死性外耳道炎继发颈椎骨髓炎的诊疗方法及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糖尿病老年患者坏死性外耳道炎合并C2-C6颈椎椎体骨髓炎的病历资料并检索文献,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检索获得2005~2022年国内外发表的5篇文献, 加上本例患者共纳入4个病例,其中男3例、女1例,54~72岁,除1例有头颈部放疗史外其余3例均合并糖尿病,病变范围均广泛,累及2~5个颈椎椎体,病原体为不同细菌,经过系统治疗后,3例(75%)死亡,与细菌耐药、患者依从性差及全身健康状况差可能有关。 结论 坏死性外耳道炎病变可从颅底骨髓炎进一步扩展至颈椎骨髓炎危及生命,需要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卡那霉素和2-羟丙基-β-环糊精耳毒性的比较研究
    杨琨, 陈利娟, 何小丹, 刘志奇, 沙素华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6-11.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195
    摘要307)      PDF (7521KB)(69)       收藏
    目的 初步比较研究卡那霉素和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致CBA/J小鼠耳毒性损伤的特点。 方法 雄性CBA/J小鼠,700 mg/kg卡那霉素连续腹腔注射15 d,HPβCD8 000 mg/kg皮下注射,对照组均为0.9%无菌氯化钠生理盐水。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听力。耳蜗基底膜铺片和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法(DAB)毛细胞计数。HPβCD多个时间点听阈的比较和外毛细胞记数的比较使用统计软件GraphPad Prism 13 中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Repeated measures ANOVA)进行数据分析,卡那霉素实验中听阈的比较用GraphPad Prism 13中的双样本t检验(T-Test)。 结果 生理盐水组8 kHz、16 kHz、32 kHz阈值分别为(21±2.24)dB、(21±2.24)dB、(21±2.24)dB;卡那霉素治疗组阈值分别为(22±2.74)dB(t=0.632 5,P=0.544 7)、(67±4.47)dB(t=20.571 8,P<0.001)、(77±4.47)dB(t=25.044 0, P<0.001)。HPβCD治疗组6 h后,8 kHz、16 kHz、32 kHz反应分别为(29±4.18)dB、(30±4.47)dB、(37±2.74)dB,7h时后分别为(65±3.54)dB、(71±2.24)dB、(80±3.54)dB,8 h后分别为(70±3.54)dB、(78±5.70)dB、(85±5.00)dB,经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90,P<0.001)。随着HPβCD用药时间的延长,各频率听力损失逐渐加重。卡那霉素治疗组OHC损失于顶转至基底转2.0 mm处为(9.17±6.03)%,2.5 mm处为(89.76±3.12)%, 4.0 mm处为100%,经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40,P=0.000 3);IHC损失分别为(0.71±0.00)%、(6.79±6.01)%、(20.71±6.00)%,经比较显示2.5 mm和4.0 mm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9,P<0.05)。HPβCD治疗6 h后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可见明显的损伤,外毛细胞的损伤在基底膜顶转,中转和底转都可出现,7、8 h后耳蜗内外毛细胞几乎完全脱落,8 h以内未见明显的内毛细胞损伤。 结论 卡那霉素和HPβCD均致小鼠听力下降、毛细胞损伤。卡那霉素耳毒性损伤从高频开始,HPβCD耳毒性听力损伤在早期就波及全频,外毛细胞损伤先于内毛细胞损伤,损伤程度都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国内嗅觉障碍相关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李丹, 陈腾宇, 黄演芬, 周敏, 周熠星, 阮岩, 闫亚杰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40-48.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49
    摘要259)      PDF (3035KB)(53)       收藏
    目的 对国内“嗅觉障碍”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合理推测,尝试为学者提供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预测未来热点方向。 方法 以“嗅觉障碍”为主题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10月20日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论文并按纳入标准进行筛选,使用Citespace软件对该研究领域所筛选文献的作者、期刊/单位及主题词进行绘制图谱及可视化分析。 结果 整体来讲,“嗅觉障碍”研究的文献发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出现频次排名靠前的作者为魏永祥、倪道凤、刘钢、杭伟、姚淋尹、韩德民及刘剑锋,“嗅觉障碍”研究发文排名第1~3例的期刊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合作高产单位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机构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主题词聚类分析呈现出7个聚类:慢性鼻-鼻窦炎、帕金森病、kallmann、鼻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超微结构和针刺。 结论 在“嗅觉障碍”领域,早期韩德民、李志春等国内作者对“嗅觉障碍”的研究较深长,而近年来魏永祥、倪道凤等国内作者对“嗅觉障碍”的检测方法、病因、发病机制等进行基础研究及归纳分类,是近年来嗅觉障碍研究的主力,但核心作者中心中介值均小于0.1,这表明关系较稀疏,需加强联络与合作,以期形成学术共同体提高整体影响力。根据聚类分析可知,国内作者目前对“嗅觉障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嗅觉障碍与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帕金森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原发病之间的联系,探索其生理病理及发病机制;不同类型嗅觉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调查;探索鼻内镜手术、针刺等不同治疗方法对嗅觉障碍的疗效。且从发文突现图可见,以上七大聚类研究范围可能将持续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热点。其中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方向是从古至今延续的热点,而COVID-19将成为未来5~10年的热点。另外,不排除COVID-19引起的嗅觉障碍与鼻腔炎症相关,且两者的相关性将会成为嗅觉障碍将来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双侧耳郭软骨骨化1例并文献复习
    刘博, 肖旭平, 李云秋, 周恩, 郭仁彬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12-1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34
    摘要235)      PDF (4119KB)(69)       收藏
    目的 探讨耳郭软骨骨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耳郭软骨骨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结果 耳郭软骨骨化的发病机制暂不明确,通常无明显不适症状,少数患者可伴有局部疼痛、听力下降等症状。颞骨CT可辅助诊断,最终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检查。症状不明显时可暂予观察,若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可予手术治疗。 结论 耳郭软骨骨化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目前尚无有效逆转耳郭骨化的办法。积极寻找病因,及早干预,有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与外周血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马静远, 武天义, 孙占伟, 王卫卫, 李世超, 王广科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35-39.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64
    摘要230)      PDF (430KB)(33)       收藏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与外周血液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鼻窦内镜手术,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6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外周血细胞成分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等之间的差异。将实验组根据是否复发、癌变进一步分为SNIP组(38例),复发组(14例)及癌变组(10例),分别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0.00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P=0.016),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发现,NLR的增加(P<0.001)、PLR的减少(P=0.002)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SNIP和复发组(P=0.045),癌变和复发组(P=0.017)在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PLR与SNIP具有相关性,并且可能成为SNIP的外周血液炎症标志物,NLR的增加、PLR的减少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是SNIP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联合应用内淋巴囊减压和局部激素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短期与长期疗效分析
    许嘉, 李欣, 陈雯婧, 高娟娟, 卢星星, 伊海金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17-21.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72
    摘要212)      PDF (2247KB)(37)       收藏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减压联合经面隐窝鼓室内激素注射以及内淋巴囊表面覆盖激素明胶海绵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短期与长期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针对难治性梅尼埃病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资料。手术方式在传统内淋巴囊减压的基础上,开放面隐窝,并在圆窗周围放置明胶海绵,鼓室内注射激素,同时在内淋巴囊表面放置明胶海绵并在乳突内注射激素。比较患者治疗前6个月与术后6~12个月(短期疗效),以及术后18~24个月(长期疗效)的眩晕发作次数以及平均听阈水平(500、1 000、2 000 Hz)。 结果 23例患者完成短期疗效评价,术后眩晕发作次数由(5.7±5.9)次(术前6个月)降至(0.4±1.0)次(术后6~12个月),眩晕控制率为87.0%。术后听力维持率为95.7%。13例患者完成长期疗效评价,术后眩晕发作次数由(4.2±2.6)次(术前6个月)降至(0.1±0.3)次(术后18~24个月),眩晕控制率为92.3%,术后听力维持率为100%。 结论 内淋巴囊减压联合局部激素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梅尼埃病具有良好的眩晕控制率和听力维持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研究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的关系
    韩书慧, 范新泰, 王娜, 王喆, 侯凌霄, 许安廷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22-2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69
    摘要202)      PDF (451KB)(34)       收藏
    目的 探讨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情况的关系。 方法 回溯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耳鼻喉科且行颞骨CT检查的患者共145例(290耳),经过筛选后,根据患者乳突气化程度分为气化良好及气化不良,对其采用1∶1最临近匹配,倾向得分(PS)设置为0.02,基于年龄、中耳炎对协变量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SM),该分析共产生了58对配对数据,随即测量后半规管中段至颞骨岩部后缘最短距离(P-P值),以其间接反映内淋巴囊发育情况,对不同乳突气化程度的P-P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P-P值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2.26(1.49,3.08)mm;乳突气化程度与P-P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情况无关;经PSM处理后的协变量与乳突气化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倾向得分匹配在临床研究中可以有效地处理非随机实验数据中的选择性偏倚问题;乳突气化程度与中耳炎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乳突气化程度与中耳炎性疾病相关,且乳突气化程度良好组,中耳炎发生率较低。 结论 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情况无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