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为鼻腔、鼻窦黏膜发生的炎症,发病时间大于12周[1],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涕、鼻塞及嗅觉减退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现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我国慢性鼻窦炎发病率约为5%~15%[2],发病原因可能与微生物引起的异常免疫应答及机体对相应微生物感染产生的炎症反应有关。本研究通过探讨鼻腔鼻窦结构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以确定相应变异对慢性鼻窦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慢性鼻窦炎206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鼻窦CT检查及鼻内镜检查确诊,且病程超过12周,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头晕、嗅觉减退或消失、打喷嚏等。排除标准:①年龄<15岁或>60岁;②有鼻腔鼻窦手术史、鼻腔鼻窦外伤史;③伴有先天面部畸形、免疫缺陷性疾病及鼻窦囊肿。根据是否患有慢性鼻窦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5例与对照组121例。观察组中男46例,女39例;(41.69±6.19)岁;对照组中男69例,女52例;(42.36±6.0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首先,对全部患者进行鼻窦CT检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病变范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本研究中局部麻醉113例,全身麻醉93例。其次,根据CT检查结果及术中具体情况,摘除息肉,并对病变鼻窦进行适当开放,同时对鼻腔内影响鼻窦引流的解剖变异进行处理。具体包括:①中鼻甲肥大,去除中鼻甲肿胀息肉样变外壁组织,并切除中鼻甲前缘及下缘部分组织;②泡状中鼻甲,将黏骨膜于中鼻甲前缘切开,采用鼻甲剪将中鼻甲气化骨泡外侧组织去除,保留其内侧组织,最大程度地保证其内侧组织的完整性;③下鼻甲肥大,对下鼻甲部分进行适当切除,若患者为骨性内移,则采取骨折后外移处理;④中鼻甲反向偏曲,采取中鼻甲弯曲部骨折处理,并向内侧移动。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是否存在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下鼻甲肥大、鼻丘气房过度肥大、中鼻甲反向偏曲及钩突气化等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鼻腔解剖变异情况两组鼻腔解剖变异均以鼻中隔偏曲较为常见;观察组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两组鼻中隔偏曲均以高位偏曲为主,分别为66.67%和53.85%;观察组鼻中隔高位偏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低位偏曲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 2。
观察组患者泡状中鼻甲、鼻丘气房过度肥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中鼻甲反向偏曲及钩突气化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 3。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覆盖范围较广的疾病。据统计,全球慢性鼻窦炎发病率约为15%,我国发病率为5%~15%。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患者常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导致嗅觉减退甚至消失,并由以上症状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头昏、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抑郁等情绪,虽不影响生命安全,但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5]。目前,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6]。有学者提出,慢性鼻窦炎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所致,与微生物感染、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及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均有一定关联[7]。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发生的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均以鼻中隔偏曲为主,可能与发育异常、腺体肥大及外伤史有关。有研究[8]发现,仅有少部分人鼻中隔处于正中位,偏曲率高达40.0%~96.6%,本研究中鼻中隔高位偏曲发生率分别为66.67%和53.85%。鼻中隔偏曲使鼻腔内气流发生相应改变,导致纤毛运动特征发生改变,继而引起慢性鼻窦炎。刘丹等[9]研究发现,鼻中隔偏曲导致偏曲对侧相应组织代偿性肥大,以致窦口鼻道复合体越发狭窄,进而引发慢性鼻窦炎。本研究通过分析鼻中隔偏曲部位,发现观察组鼻中隔高位偏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低位偏曲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与王德辉等[10]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为鼻中隔高位偏曲引起中鼻道狭窄,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生长,使鼻腔鼻窦通气受影响,引发慢性鼻窦炎。
过大的泡状中鼻甲会占据鼻中隔与鼻腔间的空隙,影响鼻窦开口引流,从而导致黏液排除不畅,引起慢性鼻窦炎[11]。而中鼻甲反向偏曲亦与慢性鼻窦炎存在一定联系,原因为长时间中鼻甲反向偏曲通过影响鼻腔鼻窦内气流的走向及引流而引发慢性鼻窦炎[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鼻甲变异主要为泡状中鼻甲和中鼻甲反向偏曲,其中观察组泡状中鼻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2组中鼻甲反向偏曲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
下鼻甲是一个附着于上颌骨内侧壁和腭骨垂直板上的水平卷曲薄骨片,与咽鼓管口距离较近,约为1.2cm。因此,下鼻甲发生病变是患者产生耳鸣、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下鼻甲肥大导致鼻腔间隙减小,可进一步影响鼻腔内气流及引流运动。目前,临床主要采用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等方法治疗下鼻甲肥大,以减少下鼻甲体积。鼻丘气房位于钩突前,由筛骨最前端气化形成。若鼻丘气房发育过度,可对额窦内气流及引流产生干扰,还可能挤压筛泡,进而导致筛隐窝发生阻塞,随时间的增加而形成慢性鼻窦炎[13, 14, 15]。目前,关于钩突气化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上颌窦开放术中不行钩突切除,对保证正常气流屏障具有一定作用,可有效降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及复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鼻甲及鼻丘气房肥大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钩突气化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慢性鼻窦炎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在微生物环境下的暴露程度及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均会对慢性鼻窦炎产生一定影响。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鼻丘气房及下鼻甲肥大均为慢性鼻窦炎发展中的重要结构变异,且较为常见,应在鼻内镜手术时及时纠正。同时对于中鼻甲反向偏曲者,可根据实际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1] | 胡咸正, 梁宇霆, 王亚君. 鼻腔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CT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27):3055-3056. (1) |
[2] | 虞雪梅. 多层螺旋CT检查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与鼻窦炎性疾病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J]. 黑龙江医药, 2012, 25(6):863-865. YU Xuemei. Value of multislice CT in the OMC variation sinusitis disease[J]. Heilongjiang Med J, 2012, 25(6):863-865. (1) |
[3] | 崔昕燕, 俞晨杰, 程雷. 慢性鼻-鼻窦炎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 7(12):5513-5516. (1) |
[4]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 昆明)[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2):92-94.(1) |
[5] | 谢斌, 连磊. 经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当代医学, 2013, 19(2):92. (1) |
[6] | 曹辉. 鼻息肉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疗效分析[J]. 河北医药, 2012, 34(16):2447-2448. (1) |
[7] | 杨海刚. 经鼻内镜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64例分析[J]. 四川医学, 2012, 33(4):687-688. YANG Haigang. Treatment of chronic sinusitis 64 cases of nasal endoscopy[J]. Sichuan Med J, 2012, 33(4):687-688. (1) |
[8] | 赵小军, 鲍学礼, 菜克敏.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老年人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J]. 中国社区医师, 2014, 16(35):25-26,28. ZHAO Xiaojun, BAO Xueli, CAI Kemi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J]. Chin Comm Doctors, 2014, 16(35):25-26, 28. (1) |
[9] | 刘丹, 张剑. 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J].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37(2):97-100. (1) |
[10] | 王德辉, 许庚. 病情评估对慢性鼻-鼻窦炎治疗决策的影响[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2):117-118. (1) |
[11] | 张华, 许庚. 抗菌药物在慢性鼻-鼻窦炎治疗中的作用[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2):104-106. (1) |
[12] | 周必生. 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与鼻窦炎CT临床分析[J]. 医药前沿, 2013, 24(1): 123. (1) |
[13] | 徐素倩, 穆俊晌.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J].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37(2):66-70. (1) |
[14] | 罗静, 孙敬武.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J].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37(2): 71-75. (1) |
[15] | 郭仪, 柴卫芳, 张华, 等. 慢性鼻-鼻窦炎术后复发的手术操作因素和复发部位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7(2):185-188.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