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咽鳞状细胞癌是来源于下咽部黏膜的恶性肿瘤。大多数分化程度较差,易局部浸润和扩增,且大多早期即发生转移,因此是头颈部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晚期下咽癌向下侵犯食管,切除肿瘤后组织缺损大,手术复杂。2001~2012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下咽癌侵犯颈段食管的患者共71例,现将诊疗资料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1例中男64例,女7例;36~77岁,平均57岁,其中55~64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45.1%)。
所有患者就诊时主诉大多为吞咽疼痛、吞咽阻挡感或吞咽困难,少数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术前电子喉镜下取病理活检证实为鳞状细胞癌,有3例喉镜活检病理为不典型增生,术中直达喉镜快速病理报告为鳞状细胞癌。
术前常规检查心肺功能,颈胸部强化CT,部分患者行MRI或PET-CT检查,排除远处转移。根据AJCC 2002标准行TNM分期,T4aN0M0 44例,T4aN1M0 4例,T4aN2M0 20例,T4aN3M0 3例,此类肿瘤病变范围大,只能通过侵犯部位相对大小来判定其原发部位,本组中有下咽后壁癌18例,环后癌2例,梨状窝癌51例。3例在当地医院已行术前放疗,手术切除后除此3例外65例行局部放疗,3例患者拒绝放疗。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切开、颈淋巴结清扫,其中cN0、cN1患者单侧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cN2a者行单侧改良根治性颈清扫,N2b、N2c、N3患者行双侧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如肿瘤侵犯下咽后壁、环后区或侵犯食管入口过中线则行对侧淋巴结清扫。本组双侧清扫14例,单侧清扫57例。
1.2.1 甲状腺处理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情况,保留患侧甲状腺34例,切除患侧甲状腺37例。
1.2.2 喉处理保留喉功能28例,全喉切除气管造瘘31例,喉气管代下咽食管12例。保留喉功能的病例中,梨状窝外侧壁癌7例,下咽后壁癌6例,喉腔结构未受明显破坏,剩余15例切除部分喉腔组织后行采用会厌扭转下拉、颈前带状肌筋膜瓣等行喉功能重建后保留喉功能。
1.2.3 消化道重建 1.2.3.1 下咽剩余黏膜+胸大肌肌皮瓣修复(22例)针对于单侧梨状窝癌,病变侵犯食管入口未累及管腔环周,向下浸润在2 cm以内,可在残余对侧梨状窝黏膜及食管黏膜横向拉拢缝合后联合胸大肌肌皮瓣修复。
1.2.3.2 喉气管瓣修复(12例)对于范围较大的梨状窝癌或下咽后壁癌,侵犯环后区时,可以去除甲状软骨后利用健侧的喉黏膜瓣,翻转修复咽腔;起自喉入口水平及以上的下咽肿瘤或向下侵犯食管至入口下3 cm以内的,不保留喉功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喉气管黏膜瓣修复消化道,将喉和气管作为颈段消化道,必要时可以联合胸大肌修补,此方法相对于开腹游离消化道代食管手术简单,并发症少。
1.2.3.3 裂层皮片或生物修复膜+胸大肌肌皮瓣(6例)针对下咽后壁癌或梨状窝癌累及下咽后壁肿瘤,侵犯食管入口在2 cm以内者,应用股内侧裂层皮片或生物口腔修复膜修补下咽后壁,联合胸大肌肌皮瓣形成食管入口并加固咽侧壁。
1.2.3.4 全食管切除后胃或结肠代食管(31例)对于累及食管入口下方2 cm以上的环形浸润肿瘤,切除肿瘤后食管的缺损难以修复,采用局部组织修复易引起狭窄或咽瘘,另结合食管肿瘤有跳跃性生长的特性,我们采用全食管切除胃或结肠代食管术。本组31例全食管切除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为下咽癌同时合并下段食管癌。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软件,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绘制生存曲线,无瘤生存期的计算采取自手术之日起明确证明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的时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理术后高、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各21例、18例、32例,淋巴结转移率45.1%,切除甲状腺37例中病理查见肿瘤14例,占比37.8%,甲状腺受侵犯占总病例19.7%。
2.2 喉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复保留喉功能的患者28例中,19例在术后3 ~ 8 个月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67.8%,因喉腔狭窄未拔管6例,因肿瘤复发转移未拔管3例。
术后经口进食时间:刀口愈合良好者,胸大肌肌皮瓣和结肠上徙代食管者术后21~25 d经口进食,其余患者在术后15~18 d开始经口进食;保留喉功能的患者中在开始进食时都会有不同程度呛咳,其中24例在锻炼进食3~5 d后即可拔除胃管恢复进食功能;咽瘘患者瘘口愈合后2周经口进食。有呛咳严重8例,给予带胃管继续锻炼,后来证实为肿瘤复发1例,结肠代食管患者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1个月胃镜下扩张。
2.3 术后并发症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有咽瘘10例,其中胸大肌皮瓣修复者5例,喉气管瓣修复者2例,全胃上提者2例,结肠上徙者1例;刀口感染2例;手术后1月内吻合口狭窄1例,放疗后仅能进食流质饮食的吻合口狭窄5例。
2.4 生存率分析采用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随访至2015年10月,失访4例,随访率67/71(94.4%)。kaplan-meier生存率统计所有病例总的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43.7%和23.9%,其中喉功能保留组分别为50%和28.6%,喉功能不保留组分别为39.5%和2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4,P=0.265)。见图 1。
大多数下咽癌分化程度较差,易局部浸润且早期发生转移,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的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针对下咽癌的手术、放射以及新辅助化学药物等治疗手段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下咽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5年生存率仅为25%~40%[1]。肿瘤组织原发于黏膜层,可以在黏膜下潜行向深处发展,向外侧侵犯时,肿瘤可以侵及声门旁间隙组织及甲状软骨,穿透甲舌膜或环甲膜,侵及环甲关节及甲状腺,向下发展多侵犯颈段食管[2]。
近年来,随着头颈外科的不断发展,手术技术的进步,各种修复材料如胸大肌肌皮瓣、喉气管瓣以及胃、结肠、游离空肠[3]等在头颈外科的广泛应用,使很多晚期肿瘤患者得到了手术治疗,提高了下咽颈段食管癌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4]。
3.1 下咽癌累及食管时喉功能的保留目前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术已经得到大家的广泛认识,我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手术,总结了一套成熟的手术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应用[2, 4]。下咽癌切除术中手术入路对于手术的成败及喉功能的保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晚期梨状窝癌自咽侧入路较容易切除肿瘤,首先应探查肿瘤的大体位置,初步判断周围组织有无浸润,可以自舌骨下会厌谷入路或甲状软骨中上部室带水平入路,在直视下暴露肿瘤,对于侵犯食管者应自上而下切除肿瘤。对于能否保留喉功能,术前电子喉镜、CT、MRI等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但仍以术中探查为准。本组保留喉功能者共28例,术中切除一侧杓会厌皱襞、杓状软骨及室带后,可将残余的会厌扭转下拉,联合甲状软骨膜及胸骨舌骨肌筋膜修复喉腔,下咽癌切除术后喉功能保留的关键是防止术后误咽引起的呛咳,而会厌能否保留对防止误咽起到关键作用。另外,保留喉功能者还需要考虑其心肺功能,因咽喉术后开始进食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呛咳,对于一般情况差、年龄太大、肺功能差的患者,保留喉功能可能会引起严重肺炎,因此可以放弃喉功能[5]。
3.2 肿瘤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 3.2.1 胸大肌肌皮瓣修复胸大肌肌皮瓣血运丰富,不易坏死,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6]。针对下咽癌侵犯颈段食管的患者,修复过程中位置相对较低,只要制作肌蒂过程中保护好供血血管,胸大肌基本不会发生坏死,安全性高。对于梨状窝癌仅侵犯部分食管入口的患者,切除肿瘤后对剩余的食管入口黏膜与下咽后壁黏膜进行缝合,首先扩大食管入口的横径,再采用胸大肌肌皮瓣来修复下咽及食管的侧壁,这样重建的消化道既保留原先的黏膜及肌肉结构,新建的消化道侧壁又有胸大肌皮下组织及肌肉的支撑,术后患者吞咽功能较快恢复,又减少了咽瘘的发生。对于下咽后壁癌患者一侧梨状窝尖未受累者,我们采用裂层皮片或口腔修复膜首先修补下咽后壁缺损,再利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侧壁[7]。皮片或修复膜的大小根据下咽后壁缺损而定,最大者可以取5 cm×5 cm×5 cm大小,修剪修复膜至合适形状,与健侧梨状窝黏膜缝合,下方与食管黏膜缝合,并在椎前筋膜前方间断缝合固定防止漂浮,修复膜表面切开大小不等的纵形切口利于引流。国外文章报道有关胸大肌修复下咽食管环形缺损的手术方式是安全可靠的[8]。而且我们采用的手术方式的安全性相对更高,咽瘘发生的概率更低[9]。
3.2.2 喉气管瓣代食管某些下咽后壁癌侵犯食管者,喉组织结构相对侵犯较少,切除肿瘤组织后咽腔黏膜缺少严重,如采用游离空肠、胃上提或结肠代食管术可能能保留喉功能[10]。但是某些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可能无法耐受开腹带来的手术创伤,及术后可能会面临的进食呛咳,此时可以牺牲喉功能,利用残余的喉腔黏膜及气管代替食管,此方法的优点是手术创伤小,就地取材,此方法可以修补双侧梨状窝和环后黏膜全部切除的患者,如果联合胸大肌肌皮瓣,甚至可以修复侵犯至食管入口下方3~4 cm的肿瘤。此手术必须保证喉的血供,需至少保留一侧喉上动脉的血供。缺点为下端气管与食管吻合口的前方缺少软组织覆盖,易发生吻合口瘘,缝合过程中必须尽量利用周围组织加固吻合口,术后放置好引流。
3.2.3 胃上提代食管或结肠上徙代食管在下咽部和食管上段都有肿瘤侵犯的病例中,有部分食管受累更加严重,或者说病变为原发自下咽食管交界处的肿瘤。此时食管往往环周受累,且向下延伸至入口下方,食管切除后局部组织难以修复,我们采用游离胃上提或结肠上提的办法重建消化道[5, 11]。因为此类患者病变由下咽向下侵犯至食管,病变范围非常大,喉功能的保留非常困难,本组中采用此方法修复消化道者只有24%的喉功能保留。手术中如能保留一侧梨状窝尖黏膜时,采用结肠上提代食管有机会能保留喉功能,一般不尝试全胃上提,因全胃上提术后患者返流非常严重,吻合口位于喉入口水平极易引起误吸[12]。部分患者采用管状胃代食管的办法修复,对于术后返流的控制明显优于全胃上提,且对于高位的吻合管状胃的应用对喉功能的保留率也有较大的提高,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相比结肠代食管要减少很多。
3.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3.3.1 感染和咽瘘吻合口瘘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0]。手术当中的缝合技巧对于预防咽瘘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吻合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吻合口两端黏膜的活性,血运支持要充分,修剪吻合口两端缺血坏死的黏膜,缝合过程中针距合适,张力不可过大,缝合中应连同黏膜下组织一同缝合,增大吻合口抗张力。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组织加固吻合口,如未被肿瘤侵犯的甲状软骨膜、甲状腺组织、咽缩肌群、环咽肌群等。对于位置难以暴露的吻合口,缝合过程中可以预先缝合,缝合完毕一起打结,这样可以避免操作空间越来越小的弊端,也可以减少黏膜的张力,提高缝合质量。刀口感染多发生在术后5~10 d,浅表刀口感染可能会引起皮瓣下方积液,深处感染往往会继发咽瘘。术腔内充分引流是预防术后感染和咽瘘的有效方法,采用硅胶管负压吸引的方法确保每个手术腔隙内有引流,皮下也要放置引流管或引流条,术后每日刀口换药,更换清洁敷料,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通过观察皮肤颜色和按压皮瓣判断是否皮下形成积液,一旦发现皮瓣红肿、有波动感,应及时撑开刀口吸引,通畅引流。应严格控制患者经口进食时间,刀口愈合良好者一般胸大肌肌皮瓣及结肠代食管患者经口进食时间控制在3周后,喉气管代和胃代食管者经口进食时间控制在术后2周后。
3.3.2 吻合口狭窄食管入口是消化道最狭窄的地方,如果被肿瘤侵犯,处理的时候尤需谨慎,极易引起消化道狭窄。我们的做法是对于保留部分正常下咽及食管入口黏膜的患者,首先采用横形缝合的办法,将食管入口黏膜与下咽黏膜横向加宽,扩大食管入口,再采用胸大肌皮瓣或其他游离皮瓣将剩余咽腔缝合关闭,缝合完毕后入口最窄处应保持在1 cm以上[6]。对于侵犯食管全周的患者,在可以保留喉功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游离空肠、结肠代食管、胃代食管的方法,如果不保留喉功能,可制作喉气管瓣修复消化道。以上各种方法在吻合过程中,应当尽量将吻合口做成斜形,常规去除部分患侧甲状软骨板,这样可以减少术后瘢痕引起的环形狭窄。在本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在放疗后才出现吻合口狭窄,放疗过程中,吻合口周围的组织黏膜高度水肿,造成吻合口相对狭窄,患者吞咽时疼痛严重,因而进食减少或仅进食流食,继而缺少了食物对吻合口的扩张作用,在放疗反应减轻后形成粘连或瘢痕狭窄。患者需要通过胃镜下扩张或食管镜下反复扩张治疗,必要时手术探查。
在延长患者生命时间的同时,发音交流对于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份量。通过总结近10余年来的手术治疗情况,在下咽癌侵犯食管的晚期肿瘤患者中,保留喉功能的手术方式与不保留喉功能的手术方式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在此类患者中,根据个体差异及疾病分期,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既能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又能使部分患者保留喉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1] | Wycliffe N D, Grover R S, Kim P D, et al. Hypopharyngeal cancer[J]. Top Magn Reson Imaging,2007, 18 (4) : 243-258. (0) |
[2] |
王天铎, 李学忠, 于振坤, 等. 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 34 (4) : 4-7.
WANG Tianduo, LI Xuezhong, YU Zhenkun, et al. Preservation of laryngeal function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opharyngeal carcinoma[J]. Chin J Otorhinolaryngol,1999, 34 (4) : 4-7. (0) |
[3] |
李德志, 徐震纲, 祁永发, 等. 游离空肠修复下咽及颈段食管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临床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2006, 44 (11) : 733-736.
LI Dezhi, XU Zhengang, QI Yongfa, et al. Reconstruction with free jejunal interposition for defect after tumor resection of hypopharyngeal and cervical esophageal cancer[J]. Chin J Surg,2006, 44 (11) : 733-736. (0) |
[4] |
潘新良, 雷大鹏, 许风雷, 等. 下咽癌的外科治疗[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7, 21 (1) : 1-7.
PAN Xinliang, LEI Dapeng, XU Fenglei,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opharyngeal carcinoma[J]. J Otolaryngolo Ophthalmol Shandong Univ,2007, 21 (1) : 1-7. (0) |
[5] |
雷大鹏, 许风雷, 张立强, 等. 下咽癌累及颈段食管的处理[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 40 (9) : 58-62.
LEI Dapeng, XU Fenglei, ZHANG Liqiang,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opharyngeal cancer with cervical esophageal invasion[J]. Chin J Otorhin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5, 40 (9) : 58-62. (0) |
[6] |
潘新良, 栾信庸, 解光, 等. 胸大肌肌皮瓣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的应用[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5, 19 (5) : 277-282.
PAN Xinliang, LUAN Xinyong, XIE Guang, et al. Applieation of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 in otorhin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J]. J Otolaryngol Ophthalmol Shandong Univ,2005, 19 (5) : 277-282. (0) |
[7] |
袁英, 潘新良, 栾信庸, 等. 下咽后壁癌的手术治疗[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7, 21 (1) : 15-19.
YUAN Ying, PAN Xinliang, LUAN Xinyong,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osterior hypopharyngeal wall carcinoma[J]. J Otolaryngol Ophthalmol Shandong Univ,2007, 21 (1) : 15-19. (0) |
[8] | Morshed K, Szymański, Goabek. Reconstruction of the hypopharynx with U-shaped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 after total pharyngo-laryngectomy[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05, 262 (4) : 259-262. (0) |
[9] | Espitalier F, Ferron C, Leux C, et al. Results after U-shaped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 reconstruction of circumferential pharyngeal defects[J]. Laryngoscope,2012, 122 (12) : 2677-2682. (0) |
[10] | Disa J J, Pusic A L, Hidalgo D A, et al. Micr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of the hypopharynx: defect classification, treatment algorithm, and functional outcome based on 165 consecutive cases[J]. Plast Reconstr Surg,2003, 111 (2) : 652-660. (0) |
[11] | Sun F, Li X, Lei D,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esophageal carcinoma with larynx pre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J]. Int J Clin Exp Med,2014, 7 (9) : 2771-2778. (0) |
[12] |
雷大鹏, 栾信庸, 许风雷, 等. 颈段食管癌的手术治疗[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 37 (2) : 9-12.
LEI Dapeng, LUAN Xinyong, XU Fenglei,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esophageal carcinoma[J]. Chin J Otorhinolaryngol,2002, 37 (2) : 9-1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