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6, Vol. 30 Issue (4): 22-25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6.244
0

引用本文 

谢慧.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治疗[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6, 30(4): 22-25.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6.244.
XIE Hui .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Ophthalmolog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2016, 30(4): 22-25.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6.244.

作者简介

谢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科室/教研室副主任。第十一批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师承弟子,全国名中医熊大经传承建设工作室负责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世界中医联合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变态反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同时,在埋线、温针灸等治疗变应性鼻炎,针药合用治疗耳鸣耳聋, 针刀治疗急性前庭性眩晕, 小针刀、自血疗法治疗哮喘, 揿针治疗嗓音疾病等中医特色外治手段方面有独到之处。 主持12项科研课题,部省级及以上科研获奖5项,出版专著9部,参译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 E-mail: wangxie-ctu@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6-21
网络出版时间:2016-07-28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谢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四川 成都 610072
收稿日期:2016-06-21 ;网络出版时间:2016-07-28
作者简介:谢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科室/教研室副主任。第十一批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师承弟子,全国名中医熊大经传承建设工作室负责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世界中医联合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变态反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同时,在埋线、温针灸等治疗变应性鼻炎,针药合用治疗耳鸣耳聋, 针刀治疗急性前庭性眩晕, 小针刀、自血疗法治疗哮喘, 揿针治疗嗓音疾病等中医特色外治手段方面有独到之处。 主持12项科研课题,部省级及以上科研获奖5项,出版专著9部,参译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 E-mail: wangxie-ctu@163.com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中医药疗法    综述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E Hui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Teaching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2, Sichuan, China
Key words: Allergic rhin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review    

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的范畴。在中医学,鼻鼽指以突然发生的鼻痒、喷嚏、流涕、鼻塞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包含西医学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鼻炎等多种疾病。

“鼻鼽”在古代文献中又有鼽、嚏、鼽鼻、鼻流清水等别称。关于本病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礼记》,在《礼记·月令篇》里曾言:“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鼻鼽”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关于鼻鼽发作的病因病机,古代医家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加之外邪、异气侵袭而发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司天,客盛则鼽嚏”、《太平圣惠方》云:“肺气通于鼻,其脏若冷随气乘与鼻,故津液流涕,不能自收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气大衰,九窍不利,上虚下实,涕泣俱出矣”等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鼻鼽与环境变化、寒邪、虚损等关系。古今医家对鼻鼽之论述比比皆是,发病之因不外虚实寒热,肺、脾、肾各有侧重。

中医药在鼻鼽的治疗方面,手段众多,包括中药内治、外用、针灸导引等等,每一种治疗方法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联合使用。总的来讲,遵从“有是证,用是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处理措施。

1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变应性鼻炎是由于内因、外因合而致病,内有禀赋的异常,外有接触风邪、寒邪、异气的经历,方能发病。

1.1 体质有偏

关于中医的变应性疾病与体质异常的论述最著名的当属《外科正宗》。在《外科正宗·卷四》提到:“漆疮由来自异,有感而弗感也”,认为人接触油漆之后发不发病关键在于自身,并进一步指出了“有感而弗感”的原因在于“人之秉质有偏,腠理不密”。明确提出先天体质的异常是变应性疾病发生的基础。国医大师干祖望先生认为[1],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已将鼻鼽与变应性鼻炎等疾病联系起来,本病与漆疮同属一类。因此,秉质有偏,或称为“体质特异”,是本病发病的先天基础。

这种体质的偏颇落实到中医脏腑功能上,往往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在中医学看来,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蒸腾气化,三脏的功能失调,导致机体不能温化固摄水津,致水湿停聚,上凌鼻窍,加上接触冷、热、花粉、尘螨等异气,均可加重脏腑的功能不调,而导致鼻痒、喷嚏频作,流大量清涕、鼻塞等症状出现。因此,基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虽然变应性鼻炎是由于先天禀赋异常引起的,但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变应性鼻炎的目的。

1.2 天运地气的影响

根据《礼记》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劳动人民就发现鼽嚏症状的发生与气候的异常有关。而《黄帝内经》中也多次提到“鼻鼽”的发生与气候的异常有关。明代《证治准绳·欠嚏》总结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鼻鼽的记载,提到:“运气欠嚏有三:一曰寒。《经》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寒清时举,鼽嚏喜悲数欠是也”。 二曰火。《经》云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炎暑至,民病嚏欠是也。三曰湿郁其火。《经》云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阴始凝,民病中热嚏欠是也。其义为凡是以中国古纪年“辰”、“戌”、“寅”、“申”、“卯”、“酉”等年份易发此病,但程度又有不同。“辰”、“戌”之年寒气较重,全年皆易发病,治疗应以温阳为主;而“寅”、“申”年往往在三之气(小满到大暑),由于相火加相火,炎暑甚而发病,治疗应以敛阳清肃为主;“卯”、“酉”年的初之气(头一年的大寒到第二年的春分)最易发病,这一时期为主气的厥阴风木合客气的太阴湿土,是上升的阳气遇到寒湿之气的阻遏故而发病,治疗上应以温散寒湿之邪为主。总体而言,从中医运气学知识,寒冷的年份更易发病,故临床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以温法居多。

王云娜[2]对3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布调查发现,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证型主要有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肺经蕴热证、肾阳虚证,其中虚证最多,虚证中又以肺气虚证及脾气虚证常见。

2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特点和优势 2.1 以整体调节来改善局部的功能状态

中医学通过将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与相应的脏腑功能相联系,把变应性鼻炎的发生落实到具体的脏腑功能上。因此,中医可以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针对患者的不同脏腑功能失常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改善体质,降低其变态反应的发生。

2.2 “同病异治”体现中医的个体化治疗

“同病异治”是罹患同一种疾病的患者,如果表现出不同的寒热虚实等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在中医学看来,变应性鼻炎虽然以气虚证和阳虚证居多,但是不同地区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特点,比如广东地区的患者可能多兼湿热之邪,西北地区则偏于燥盛,北方地区偏于风盛;另外,落实到每个个体,由于其生活环境、习性等的不同,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中医医师的临证处方,因此,中医药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时总是立足于患者的实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

3 中医药治疗 3.1 辨证治疗

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属于何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选方用药。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一大特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时,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熊大经等[3]在“中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将其分为四型: ①肺气虚寒、卫表不固型,治以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用温肺止流丹加减;②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型,治以益气健脾、升阳通窍,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③肾阳不足、温煦失职型,治以温补肾阳、固肾纳气,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④肺经伏热、上犯鼻窍型,治以清宣肺气、通利鼻窍,方选辛夷清肺饮加减。这种分型方法基本涵盖了变应性鼻炎的最常见最主要的辨证类型。

不过中医具有因时、因地制宜等特点,许多学者根据临床观察,提出新的分型方法。如张国雄[4]、徐鸿庆[5]等将本病分为三型: ①肺脾气虚型,治以健脾补肺收敛,方用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肺气虚寒型,治以温肺散寒,方用温肺止流丹、 温肺汤、玉屏风散、 桂枝汤等;③肺肾两虚型,治以滋补肺肾、 纳气固表,方用益督养元汤、右归丸、辛夷散、地黄饮子等加减。 王焱等[6]将过敏性鼻炎按虚实两端论治:实则责之于风寒、风热之邪及饮邪上干,阻塞肺气、鼻窍不通,用桑菊饮加减和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虚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气阴两虚为患,治以补气养阴、 甘寒益肺,或培土生金、温阳化饮,或温暖元阳,引火归源等,方用玉屏风散合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刘敏等[7]从《伤寒论》论六经辨证的角度出发,将变应性鼻炎分为五个证型:①太阳病外寒内饮证,治以散寒消饮,方选小青龙汤加减;②脾虚土不生津证,治以培土生津,方选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③少阴阳虚,遇寒则犯,反复发作,当扶阳固表,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④少阳胆火郁结者,当和解枢机,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⑤厥阴风木刑金而兼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者,当清上温下,发越郁阳,方选麻黄升麻汤。

3.2 基础方化裁

基础方化裁是指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家,在自己治疗某种疾病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的证候规律,提炼出针对核心病机的处方,临证时再根据患者具体特征进行加减调整处方。例如中医名家祝谌予,其所创立的名方“过敏煎”[8],药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组成。药仅四味,但组方严谨,广泛适用。卢祥之[9]在《名中医治病绝招》有载该方加减:如过敏性荨麻疹属于风寒者,加桂枝、麻黄、升麻、荆芥……过敏性哮喘,常加莱菔子、白芥子、苏子、葶苈子、杏仁……过敏性鼻炎,常加白芷、菖蒲、辛夷、菊花、细辛、生地、苍耳子、葛根,对冷空气敏感者,加桂枝、白芍、生姜等。张丰强等[10]在《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一书中将该方誉为当代的经方。这是较为经典的采用西医的辨病结合中医辨证的临证方法,该方笔者在临床中曾加减用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临床疗效颇佳。国医大师干祖望[1]针对变应性鼻炎冥顽不瘥、诸药不效者,主张治以其经验方截敏乌梅汤(乌梅、柴胡、五味子、桑螵蛸、防风、牡蛎等为主方)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名医晁恩祥[11]自拟“疏风通窍汤”加减治疗变应性鼻炎,方中有荆芥,防风,苏叶,牛蒡子,蝉蜕,五味子,辛夷,苍耳子,生甘草。在此主方的基础上,风寒重者可以加用白芷、桂枝等,风热证则可用菊花、桑叶、薄荷、银花等药物。

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基础方中多有五味子、乌梅、地龙、紫草、茜草、旱莲草、蝉蜕、柴胡、银柴胡、徐长卿、豨莶草等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大相径庭:有酸涩收敛的,有活血凉血的,有疏风散邪的,但是现代药理研究这些药物均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因此在临床运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的体质,在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运用基础上,酌情使用。

3.3 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传统疗法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面,种类繁多,疗效逐渐得到认可,并不断地得到推广。中医外治法不但能控制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复发率。针刺类如腹针、火针、耳穴、平衡针、耳穴等;艾灸类如天灸、隔药灸、单穴灸等;以及按摩、拔罐、穴位刺络、三九三伏贴敷、雾化、自血疗法等等。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侧重不同,标本兼顾,按照其病情的轻、中、重度不同,季节变化不同以及个体差异等选择相应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医外治疗法还有见效快、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其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普通针刺、揿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刃针、艾灸等,还有与现代西医理论相结合的鼻丘割治、蝶腭穴针刺等新的外治方法。根据笔者经验,变应性鼻炎急性发作期可选用刃针、埋线、揿针解除鼻塞、流涕和喷嚏症状,缓解期、发作期应加强自身体质调护,可选用伏九贴、自我按摩、艾灸等调理气血,激发正气,扶正祛邪。

变应性鼻炎治疗应谨求病机,并坚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原则,辨证施治。另外应针对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症状的缓解情况,以及远期复发率情况调整合适的方法。内服中药,内外兼治尤为重要,“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为宗,应充分发挥中医外治法在鼻鼽治疗中的应用。

黄建军[12]认为,变应性鼻炎针灸取穴有局部取穴、远道取穴、辨证取穴、特殊取穴、耳穴等。因病变部位主要在鼻黏膜,故多取鼻周穴位为主,或局部腧穴。常用的有迎香、印堂、鼻通,以及山根、禾窌、鼻渊、神庭、上星、通天等。远道取穴:除取鼻周腧穴治标之外,配以远端的腧穴治本,如取合谷、列缺、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扶正兼祛邪。辨证取穴:根据不同的证型,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配穴或直接针对证型取穴,如肺虚取太渊、肺俞、膏肓;脾虚取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肾虚取太溪、肾俞、命门、气海俞;血瘀取膈俞、血海;风盛取风池、风门、风府等。特殊取穴:多选用心俞、肺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及大椎、大杼、膏肓、膈俞、至阳、命门等背部的要穴,以治本为主。耳穴取肺、内鼻、外鼻、耳尖、风溪、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额、神门等。

4 中医药预防保健措施

针对变应性鼻炎,除了遵循西医学“变应原回避”、“健康教育”[13]等预防原则外,中医学也有一些特殊的方法作为预防保健措施,如按摩、导引、敷贴等。谢强提出按摩迎香、肾俞、命门穴预防变应性鼻炎,具体操作:采取中指一指禅法按摩双侧迎香穴,用力适中,以感觉酸胀麻为度,并且用双手掌搓摩腰背的肾俞、命门穴,用力适中,以感觉酸胀麻热为度[14]。每次5 min,每天早晚各一次。按摩迎香穴可使鼻局部血运及体液代谢活动增强,通过疏调手阳明经气达到益气宣肺、散邪而通鼻窍的目的。可调节脏腑功能,改变其过敏体质,预防变应性鼻炎的发生。

中医药预防变应性鼻炎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是“冬病夏治”,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的药物[15]或中药穴位敷贴[16],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伏天和变应性鼻炎的相对缓和期进行治疗, 以达到从根本上改变患者虚弱体质,从而控制变应性鼻炎复发的目的,临床效果较明显。

5 小结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良好的疗效,这一点是无庸容置疑的。而且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方法多样,可以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值得推广运用。

但现代的研究,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研究,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变应性鼻炎中医药治疗的评价和推广。例如中医学治疗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但是现在临床疗法文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某一方药治疗不分证型,这些方药有些是温补肺气,有些是清热解毒,有些是单纯的酸收止涕,而疗效却均无太大差异,让人质疑于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究竟有无临床意义,这显然与中医临床实际不符合。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一是地域和研究时节的影响,二是有相当一部分临床文献自拟标准,标准不统一对疗效的观察及统计就必然产生误差。因此,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需要大样本、跨地域、跨时段、标准统一的高质量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干祖望, 干千. 干祖望经验集[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 162 -168. (0)
[2] 王云娜. 360例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证型分析[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72-1013227391.htm (0)
[3] 熊大经, 刘蓬.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 124 -126. (0)
[4] 张国雄. 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 , 2004, 20 (3) : 151. (0)
[5] 徐鸿庆. 60 例过敏性鼻炎的证治[J]. 新中医 , 1996, 28 (12) : 19. (0)
[6] 王焱, 马伟民. 过敏性鼻炎的辨证论治[J]. 现代中医药 , 2004, 24 (1) : 35. (0)
[7] 刘敏, 程发峰, 王庆国, 等. 基于六经辨证的变应性鼻炎诊治思路[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5, 30 (1) : 17–19. (0)
[8] 张育轩, 张桂芝. 祝谌予学术思想简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92, 12 (2) : 104–106. (0)
[9] 卢祥之. 名中医治病绝招[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 : 89 . (0)
[10] 张丰强, 郑英.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M]. 长沙: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 : 360 . (0)
[11] 盛晴. 风鼽理论——晁恩祥名老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经验总结[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6-1013204365.htm (0)
[12] 黄建军. 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概述[J]. 上海针灸杂志 , 2004, 23 (2) : 44–48. (0)
[1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变应性鼻炎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天津)[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 51(1): 6-24. 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10639 (0)
[14] 刘春燕, 喻松仁, 邓铮铮. 谢强用“治未病”思想防治变应性鼻炎经验[J]. 江西中医药 , 2008, 39 (12) : 15–16. (0)
[15] 蓝青. 冬病夏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心得[J]. 中国医疗前沿 , 2008, 3 (21) : 27. (0)
[16] 方红, 石峰. 过敏性鼻炎的冬病夏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 2008, 15 (2) : 11–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