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多发病,可引起鼻塞、头痛、鼻出血等多种症状[1],鼻中隔成形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有效方法。临床上术后常采用各种材料进行鼻腔填塞。近年来虽然在填塞材料上有了不断改善,但术后填塞期间及拔出填塞物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鼻塞、头昏、疼痛等症状仍然使患者痛苦不堪,甚至诱发鼻心反射的发生[2]。因此,我科行鼻中隔缝合法代替传统的鼻腔填塞法,明显改善了患者术后头痛、鼻部胀痛、流泪及鼻塞等相关症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在我科住院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的患者95例,均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将患者随机分为鼻腔填塞组及鼻中隔缝合组。其中男64例,女31例,13~59岁。鼻腔填塞组(n=45):男30例,女15例。鼻中隔缝合组(n=50):男34例,女16例。患者均诊断为鼻中隔偏曲,不伴有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等其他病变,均行三线减张法手术治疗。
1.2 方法鼻腔填塞组患者每侧鼻腔填塞2块高分子止血海绵,鼻中隔缝合组使用4-0无损伤线自后向前行Z型对鼻中隔进行连续缝合。第一针自切口一侧中鼻甲前上方水平处进针,穿透鼻中隔至对侧,第二针自穿出位置垂直向下约1 cm穿至对侧,第三针自穿出位置向前向上直线距离约2 cm处穿至对侧,方法同前,连续Z型缝合6针,并缝合切口,前端缝线打结固定于切口一侧鼻前庭处,鼻腔填塞组于术后2 d抽出鼻腔填塞物,鼻中隔缝合组于术后4 d给予拆线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布地奈德鼻喷剂局部治疗并随访3~6个月。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所有患者术后2 d内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无不适为0分,极为不适难以忍受为10分)。评定内容为头痛、鼻部胀痛、流泪及鼻塞。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各症状VAS评分检验采用U检验。检验水准α=0.05,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VAS评分在术后头痛、鼻部胀痛、流泪及鼻塞等方面,填塞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缝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1。
填塞组术后并发鼻腔粘连4例、穿孔1例、血肿1例,缝合组术后仅有1例出现粘连。
3 讨 论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可以引发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等症状。主要病因为组成鼻中隔的诸骨发育不均衡,形成不同的张力曲线,导致诸骨间连接异常所致。一旦诊断为鼻中隔偏曲,手术则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鼻中隔成形术成为近年来常用于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术式,相比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而言,鼻中隔成形术术中尽量保留了鼻中隔软骨的完整性,可以增加鼻中隔鼻梁的稳定性,增强对外抗击力[3],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术后出血、血肿及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产生。
传统的手术结束后,为了避免术后出血、血肿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对鼻中隔起支撑作用,使术后不完整的软骨及骨性结构达到稳定,通常在术腔内给予膨胀海绵或凡士林纱条等材料进行填塞,并留置48 h[4]。但术后填塞物的留置,带给患者巨大的痛苦,包括鼻塞、流泪、头痛、鼻部胀痛等等,明显影响患者的恢复,此外,抽出术后填塞物时也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填塞物抽出后,患者鼻腔肿胀严重并有大量血性分泌物残留,引起鼻腔不适,所以术后鼻腔内痂皮及分泌物的处理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对于患者来说,鼻腔填塞法对患者鼻腔的损伤较大,恢复及住院时间相对延长,费用也相应增加。很多临床的一线工作者尝试通过换用其他填塞材料或者改进术腔处理技术来缓解鼻中隔患者术后鼻腔填塞的痛苦[5],目前来看,鼻中隔缝合技术成为了有效解除患者术后填塞痛苦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针对9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成形术后接受鼻腔填塞及鼻中隔缝合两种方法的术后主观感受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的鼻腔填塞的术后处理方式明显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包括术后鼻塞、流泪、头痛及鼻部胀痛等,而缝合技术的出现则使患者的很多术后不适感减轻。鼻中隔缝合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固定鼻中隔软骨并修复撕裂的黏膜,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抽出填塞物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在术后恢复方面,鼻中隔缝合的患者,术后鼻腔内相对清洁,术后较少需对鼻腔内分泌物进行处理,术后恢复相对快;鼻中隔缝合技术会对切口进行缝合并在鼻前庭皮肤处进行打结,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并且对位对线良好,美观。
有文献报道,鼻中隔成形术后对鼻中隔进行的缝合可以消除患者的不适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可以缩短住院时间[6]。本研究结果中鼻中隔缝合技术与鼻腔填塞相比,在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鼻中隔缝合时应用的是4-0无损伤线,价格相对低廉,术后不需要每日对鼻腔内痂皮及分泌物进行处理,与传统鼻腔填塞方法相比,费用低廉,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多伴有对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故症状上可表现为双侧鼻塞。在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时,应根据情况处理下鼻甲。鼻腔黏膜减充血剂收缩后,下鼻甲缩小明显者,可不予手术处理,术后给予局部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2次/d)治疗;下鼻甲无明显缩小者,行鼻中隔成形术的同时应用等离子刀头射频消融部分下鼻甲黏膜,避免了术后填塞,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可获得满意疗效。
总之,鼻中隔缝合技术属于一种新型技术,需要术者有着熟练的鼻腔内操作技术。与鼻腔填塞法相比,鼻中隔成形术后采用鼻中隔缝合法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值得推广。
[1] | Reitzen S D, Chung W, Shah A R. Nasal septal deviation in the pediatric and adult populations[J]. Ear Nose Throat J , 2011, 90 (3) : 112–115. |
[2] | 杨名保, 赵海亮, 蓝建平, 等. 鼻腔填塞诱发鼻心反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12, 26 (3) : 120–122. |
[3] | 王亚晖.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47例临床分析[J]. 重庆医学 , 2009, 38 (17) : 2229–2230. |
[4] | Lemmens W, Lemkens P. Septal suturing following nasal septoplasty, a valid alternative for nasal packing?[J]. Acta Otorhinolaryngol Belg , 2001, 55 (3) : 215–221. |
[5] | 周兵, 崔卫新, 王丹妮, 等. 鼻内镜手术后鼻腔填塞物的选择及效果比较[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2004, 11 (1) : 59–61. |
[6] | Shaw C L, Dymock R B, Cowin A, et al. Effect of packing on nasal mucosa of sheep[J]. J Laryngol Otol , 2000, 114 (7) : 506–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