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江苏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江苏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 江苏 南京 210008
2. ${affiliationVo.addressStrEn}
江苏省第三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江苏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2016年会)于2016年10月28~30日在历史文化名城、美丽的江滨城市——镇江举行。本次会议共收到232篇投稿论文,参会代表 400余人。会议安排了10个专题讲座、8个继续教育课程、8个圆桌讨论主题发言、8个卫星会专题报告、5个青年委员专场学术报告、84个大会发言(耳科与听力学组、鼻科学组、咽喉与嗓音学组、头颈外科学组各21个发言题目)。会议邀请了十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做学科前沿专题报告,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会议首先举办了“OSAHS诊疗新进展”的两个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钱炜教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阐述了REM期相关性OSAHS的临床分型及意义,指出在治疗I型(特别是Ia)REM相关性OSAHS时,应首先考虑使用AutoCPAP,因为CPAP的持续压力可能造成患者在NREM期不适应而影响睡眠,导致CPAP依从性下降;REM相关性OSAHS的A型、B型和C型之间存在明显演变承接关系,但REM期相关OSAHS是否为一个单独亚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张希龙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介绍了OSAHS的非CPAP内科治疗,主要方法有鼻咽部支架置入、智能止鼾枕、颏舌肌兴奋疗法、舌下神经刺激治疗、下颌托止鼾器(获发明专利证书)等,这些新型治疗方式丰富了OSAHS的治疗选择,引起与会代表们的浓厚兴趣。陈仁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阐述了基于病因的OSAHS精准治疗,主要介绍了儿童OSAHS表型及其处理对策、儿童OSAHS患者口咽训练方法、鼻腔扩容术对OSAHS的影响以及成人CPAP与手术疗效的比较等方面内容。
殷善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作了“基于临床数据的OSAHS手术疗效评估标准思考”的专题讲座,中华医学会现行OSAHS手术成功标准的“显效”是指AHI<20且降幅≥50%,而较严格的国际标准为术后AHI≤10甚至≤5,围绕着何为OSAHS手术成功这一医患双方都十分关注的临床核心问题,殷教授提出三点:1)手术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吗?2)手术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吗?3)手术能够降低目标器官损害吗?结合上海六院开展的上气道手术治疗OSAHS临床观察,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n=154),发现患者术后空腹血糖显著下降(P=0.001)、总胆固醇显著下降(P<0.001)、血压也明显降低(P=0.004),但AHI与其他健康指标相关性并不良好,故须多方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殷教授的专题报告引发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提问和讨论非常热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OSAHS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难得机遇。
在咽喉与嗓音学组圆桌讨论环节,殷敏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介绍了UPPP相关术式及其应用,认为阻塞平面评估是选择术式乃至选择治疗方式的前提,UPPP等系列术式的目的是解除软腭平面的梗阻,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作出个性化手术方案。现有的Meta分析显示:① 目前尚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对于阻塞部位评估大多缺乏客观指标;② 软腭平面手术可显著降低OSAHS患者的呼吸暂停指数及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并提高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③ 尚且没有研究提示某种术式与其他术式之间的差异,也没有依据提示与多平面联合手术的差异。朱鲁平副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围绕OSAHS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介绍了该领域的国内外进展,指出OSAHS的综合评估和系统治疗远远超出了耳鼻咽喉单一学科范畴,突出问题是对于OSAHS造成的多系统危害及手术风险认识尚不足,今后应在手术适应证选择、 围手术期处理、术后长期随访等方面多下功夫,加大临床研究力度,为真正意义上的OSAHS精准治疗打下理论基础和积累实践经验。
2 耳外科与颅底外科迟放鲁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对中颅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病例分析,主要介绍了颅骨骨巨细胞瘤、中颅底胆脂瘤、中颅底嗜酸性肉芽肿、修复性肉芽肿、颞部腺样囊性癌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特征,丰富多彩的病案引起同道们对该领域的浓厚兴趣。
面神经的处理是耳科手术中的重点和难点,马芙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面神经减压术学习颞骨解剖这一独到视野,指出颞骨手术的核心为1)围绕面神经和颈内动脉的手术;2)需要借助浅表标志及深部标志;3)乳突径路面神经定位的标志及方法——重点。袁雅生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则通过侧颅底手术探讨面神经的处理策略,列举多个典型病例,详细介绍了面神经的解剖以及面神经吻合(端端吻合、面-舌下神经吻合)、面神经移植的手术技巧及较理想的康复效果。
陈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介绍了耳硬化症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及并发症,包括鼓膜穿孔、皮瓣撕裂、砧骨脱位、镫骨动脉、先天性镫骨固定、面神经低垂、鼓室硬化症、足板浮动、足板增生明显等;就人工镫骨Piston长度与听力学关系进行探讨,认为Piston长度的测量是手术关键步骤之一,Piston只要能引起圆窗膜的有效震动,植入深浅对听力效果无明显影响。
时海波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报告了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诊疗体会,包括耳后骨膜下脓肿、颈部贝佐尔德脓肿、迷路炎、迷路瘘管、岩部炎、周围性面瘫、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硬脑膜外脓肿、耳源性脑膜炎、耳源性脑脓肿等病例,图文并茂,在治疗上强调手术清除病灶,通畅引流,使用敏感或广谱抗菌药物,并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3 咽鼓管功能障碍杨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的专题讲座从咽鼓管的解剖、咽鼓管异常开放的病理生理谈起,着重介绍了咽鼓管异常开放的临床诊治。该病的发病率为0.3%~6.6%,女性、青少年和成年人多见,但仅10%~20%就医,容易被忽视。咽鼓管异常开放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耳胀满感、自听增强、眩晕及听力下降,耳镜检查可见鼓膜摆动;还可采用电子纤维鼻咽镜检查、鼻内发声电测听掩蔽法、咽鼓管声测法(sonotubometry)、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法(TTAG)、咽鼓管-鼓室测量法(声反射检查)及高分辨率CT检查。其治疗包括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后者可采用导致炎症反应或瘢痕形成、加大周围组织压力、填塞管腔、结扎咽鼓管等方法。杨教授还介绍了新型鼓膜通气管的研发,新型带侧孔及侧翼的漏斗形鼓膜通气管(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可解决易脱管、堵管率高的问题。
在耳科与听力学组的圆桌讨论中,钱晓云副主任医师(南京鼓楼医院)介绍了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文献报道有效率为76%~98%。其手术适应证为咽鼓管狭窄或阻塞,从而引发的听力减退、耳鸣、耳内疼痛等咽鼓管阻塞性疾病;手术禁忌证包括术前CT检查发现颞骨部分血管畸形或骨骼异常,上呼吸道急性感染,鼻出血,鼻咽部化脓性炎症未清除脓液,鼻咽部溃疡、肿瘤。目前制约该项技术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因素有:球囊价格昂贵,未纳入医保收费目录,耗材占比太高,长期临床观察经验不多。陈智斌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介绍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进展,其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和咽鼓管通气引流,清除中耳积液,去除病因,预防复发;干预措施包括:临床观察(不治疗),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咽鼓管吹张成本低廉,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推荐使用,尤其是在接受药物治疗和观察随访者。
4 嗅觉功能障碍倪道凤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作了“嗅觉障碍的诊治”专题讲座,嗅觉功能障碍是从鼻腔到大脑嗅觉通路的任何水平的病理过程所致,包括传导性、感觉性、神经性,可能还有混合性。嗅觉障碍的检查程序包括病史询问,物理检查(全部头颈和神经科检查、认知和情绪、系统性疾病的体征等),常规鼻镜检查,鼻内镜检查,咽部检查,嗅觉阈值及辨别试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CBC、CMP、TSH、IgE水平等),其中嗅觉测试应进行正鼻嗅觉和后鼻嗅觉2种通路分别测试。嗅觉障碍的治疗包括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关于预后,感染后嗅觉障碍32%~66%可以恢复,头颅外伤引起嗅觉障碍仅10%病人有改善。在讨论环节,倪教授介绍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推荐采用鼻腔气动喷射雾化吸入或鼻腔局部滴药治疗嗅觉障碍。
5 慢性鼻窦炎与鼻内镜手术功能性鼻内镜鼻窦外科(FESS)是半个世纪以来鼻科学最主要的技术进步,显著提高了慢性鼻-鼻窦炎(CRS)的治疗水平,随着近年来FESS技术的普及,不可忽视的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王德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通过大量临床实例,针对鼻内镜手术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作专题讲座,主要包括蝶腭动脉损伤、海绵窦损伤、颅底损伤、筛前动脉损伤、眶纸板损伤、视神经损伤、颈内动脉损伤等,尤其针对眼眶和视神经损伤频发,认为贴近中鼻甲手术,远离纸板和眶尖,再“由内向外”“由上向下”,是预防损伤眼眶和视神经的手术操作要点。
在鼻科学组的圆桌讨论中,关于FESS手术的中鼻甲不同处理方法对手术效果及鼻腔功能的影响,李佩忠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做了相关临床研究,其结论为:中鼻甲作为鼻腔的重要解剖结构,其处理已是FESS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保留中鼻甲有利于鼻腔正常解剖及生理功能的恢复,除非中鼻甲广泛病变无法保留。陈曦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介绍了嗜酸粒细胞性鼻窦炎的治疗策略,认为这一类型的鼻窦炎具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较早出现嗅觉减退,广泛的鼻息肉形成,黏性分泌物为主,CT检查以嗅区和后组筛窦病变为主,病理检查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但复发率高,值得引起鼻科医生的重视,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
6 变应性鼻炎(AR)李华斌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介绍了AR的诊疗进展,对我国新版AR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解读,着重指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作为AR的一线治疗药物,是基于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实践积累的循证医学证据;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是特异性免疫治疗是针对变应原致敏的对因疗法,应作为AR的一线治疗方法,而不需要以药物无效为前提条件。程雷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几个专题报告中也从不同角度对新版AR指南进行了详细讲解,指出三大类药物4种用法作为AR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鼻用抗组胺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同时认为某些中药具有抗过敏、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以作为AR的治疗药物,但如何做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7 咽喉-头颈外科本次年会的四个分会场之一——头颈外科学组圆桌讨论在张园主任(江苏省肿瘤医院)的主持下以“局部晚期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为专题,于振坤院长(南京同仁医院)和蒋斌主任(南通市肿瘤医院)结合典型病理,分别介绍了局部晚期喉癌和下咽癌的综合治疗策略,引起与会同道的热烈讨论。周成勇主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李勇主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分别对低温等离子技术在咽喉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作卫星会专题报告,认为该技术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发展迅猛且极具价值的治疗手段。董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则介绍了电子鼻咽喉镜i-scan技术在喉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8 鼻咽癌精准放疗孙向东主任医师(解放军第八一医院放疗科)介绍了螺旋断层技术(TOMO)在鼻咽癌精准放疗中的应用,认为肿瘤放疗的基本原则为:最大程度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最大程度降低正常组织损伤,为此需要做到“三精”:精确诊断、精确治疗、精确保护。TOMO可以有效地实现“三精”,其等剂量曲线有物理学优势,对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和局控率有所提高,对正常组织的保护获得临床证实,放射毒副作用减轻,因而值得临床推广该项放疗技术。
9 青年委员专场学术报告会这是江苏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的传统“压轴戏”。本次会议来自省内的5位青年委员分别就各自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作精彩的学术报告。
9.1 痉挛性发音障碍的临床诊治痉挛性发音障碍(SD)是指由喉部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嗓音异常的临床疾病,分为内转型(占85%)、外转型和混合型。何双八副主任医师(南京同仁医院)从发声的喉肌和神经电生理出发,介绍了肉毒素A喉肌注射治疗SD的治疗原理及方法,并提出了“三阶段多层次”的诊断过程:病情诊断问卷调查(Possible SD)、嗓音分析检查(Probable SD)及喉检查(Definite SD)。SD患者在嗓音分析检查中会出现典型的断音、垂直杂音带和正常的共振峰,并以此与肌紧张性发声障碍(无断音、无垂直杂音带、不会形成很好的共振峰)相鉴别。对于SD的治疗,采用EMG经皮性复合喉肌肉毒素注射术,注入部位为:喉内肌、喉外肌及舌骨上部肌肉。其治疗原理为:肉毒素通过其不适应的补偿作用,抑制非正常的喉肌和喉骨的过度功能,从而阻断非正常的喉感觉信号,最终改变了喉中枢的调节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9.2 纳米技术在头颈肿瘤诊治中的应用纳米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头颈部肿瘤的临床治疗。刘方舟副主任医师(江苏省肿瘤医院)介绍了纳米碳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通过纳米碳甲状旁腺负显影保护技术,将有助于术中辨认及保护甲状旁腺,降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保护专家共识推荐等级:A)。该技术在术中或术前均可使用,推荐首选术中使用纳米碳甲状腺组织内注射,建议单侧注射0.1~0.3 mL(推荐等级:B),而对于肿瘤较大、已无明显正常甲状腺组织者不建议使用纳米碳(推荐等级:D)。同时,纳米碳载药化疗具有淋巴趋向性强、吸附力高和缓释性的特点,是极好的淋巴靶向化疗的药物载体。
9.3 下鼻甲黏膜瓣修复腭部缺损鼻底部的肿瘤切除可能会遗留腭部缺损,目前腭裂修补主要采用两瓣法和岛状颊肌黏膜瓣修补法。王凯副主任医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结合临床病例,介绍了下鼻甲黏膜瓣修复腭部缺损的治疗方法。下鼻甲黏膜瓣具有厚实、易存活和抗感染能力强的优点,可用于颅底,鼻中隔等缺损修复,小的裂隙缺损可直接覆盖,大一点的缺损可填塞修复。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腭裂修补失败的病例。同时,术中要注意下鼻甲蒂部保留约1 cm,太小会影响血供;小的裂隙状缺损可以用黏膜瓣直接覆盖,大一点的缺损使用“填塞法”;术后填塞注意不要压迫到下鼻甲蒂部,防止影响黏膜瓣的血供;尽早抽出填塞物,以减少下鼻甲膜瓣受压迫时间。
9.4 鼻咽癌放疗抵抗的机制研究放疗抵抗是严重制约着鼻咽癌(NPC)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徐婷副主任医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介绍了锌指蛋白Slug可通过p53依赖或非依赖途径下调p53正向调控细胞因子(PUMA)的表达而介导鼻咽癌放疗抵抗的相关研究。上调Slug表达可促进CNE-2-RES细胞的放疗抵抗,同时PUMA的表达下调,通过抑制Slug的表达,使NPC的放疗敏感性在体外和体内均得到提高。研究结果表明,Slug是较为有价值的抗辐射相关生物标志物,其为一潜在意义的治疗靶点,Slug基因的抑制对于鼻咽癌化学预防和/或治疗较为有意义。然而,p53非依赖信号通路需要深入研究进一步阐述。
9.5 中耳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诊治周涵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就中耳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作了讨论分析。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在头颈部区域内好发于口腔及喉部,而原发于中耳罕见。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耳流脓和听力下降,鼓室内有红色或灰白色肉芽样新生物,影像学表现类似于中耳炎性疾病或占位性病变,且有恶变倾向。在病因病理方面,究竟是外胚层组织异位生长于中耳腔?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刺激?还是其他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故发病率可能被低估。术前和术中病理检查将有助于确诊并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良好,同时,术后的长期随访也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