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良性肿瘤一般首选手术切除病灶,若术后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面部凹陷、涎瘘等并发症,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腮腺良性肿瘤切除后局部缺损,经过 6~12个月的随访观察,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达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84例,均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确诊,术后石蜡切片与冰冻结果一致。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凝血机能障碍及恶性肿瘤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对手术方案均知情同意,且性别、年龄、体质量、肿瘤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28~60岁,平均(43.75±10.42)岁;体质量49 ~80 kg,平均(63.54±11.27)kg;肿瘤类型包括多形性腺瘤16例、腺淋巴瘤5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腮腺囊肿12例、血管瘤2例、肌上皮瘤3例。
实验组42例,男24例,女18例;26~62岁,平均(44.25±10.38)岁; 体质量50~81 kg,平均(63.72±11.58)kg;肿瘤类型包括多形性腺瘤18例、腺淋巴瘤4例、基底细胞腺瘤5例、腮腺囊肿10例、血管瘤3例、肌上皮瘤2例。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腮腺切除术治疗,行全身麻醉,于耳前、颌下作常规S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腮腺咬肌筋膜等。在腮腺筋膜水平进行分离,不进入腮腺肿瘤或实质,翻起腮腺咬肌筋膜瓣,暴露腮腺后常规解剖面神经,根据术中具体情况行腮腺浅叶切除、腺体部分切除或腮腺全切除。
实验组常规切除腮腺病变后,采用胸锁乳突肌皮瓣转移填充术区凹陷行修复治疗。在腮腺肿瘤及浅叶或全腺叶切除后,经原切口循颈阔肌深面向颈后下方潜行分离,暴露出胸锁乳突肌上半部,在距乳突尖6~8 cm处切断胸锁乳突肌浅层一半,并沿深浅层间隙向上仔细分离,注意避免分离过深伤及副神经。以乳突尖下1.5~2.0 cm处为旋转轴点,形成一蒂在上的肌皮瓣(既可以有足够的血供保证肌瓣的成活,又可以防止术后出现转头功能障碍;皮瓣大小根据术后缺损区域大小决定),反折转移,扇形展开将胸锁乳突肌皮瓣充填于术后腮腺缺损区,覆盖面神经主干及分支,缝合肌瓣与周缘。术后绷带局部加压包扎7~10 d,留置负压引流,2 d后视情况拔除。
术后两组均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随访6~12个月,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4 3,P=0.000 2)。见表 1。
肿瘤复发率随访期间,对照组1例(2.38%) 复发,实验组2例(4.76%)复发, 两组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胸锁乳突肌皮瓣血供较丰富,下部来自颈横动脉,中部来自甲状腺上动脉,上部来自枕动脉,上述血管在肌肉内相互吻合[1-2]。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已成为知名肌皮瓣整复手术之一,优点如下:① 胸锁乳突肌有肌膜包裹,与深层结构之间解剖清晰,易剥离制备肌蒂,临床操作要求不高,供区隐蔽,不影响术后美观;② 胸锁乳突肌皮瓣距腮腺区近,质地、韧度与腮腺区组织相近。③ 使用邻近肌皮瓣修复,符合修复原则,手术难度小,时间短,易推广。
目前,胸锁乳突肌皮瓣在腮腺肿瘤术后凹陷中的修复应用在国内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可能是因为临床医师对于该类畸形未给予足够重视,未能完全更新治疗理念,不能兼顾生理功能恢复与形态恢复。腮腺肿瘤切除术后,术区往往存在永久性凹陷畸形,给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造成较大困扰。应用胸锁乳突肌瓣转移填充后,术后凹陷畸形不明显,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本研究术后凹陷畸形仅2例,可能因为所取肌瓣过薄或腮腺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过大肌瓣不足以完全填充缺损所致。
Frey's综合征一般术后3~6个月发生,是腮腺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3],国外报道[4]其发生率达10%~95%。Frey's综合征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与皮肤血管、腺体的交感神经纤维发生迷走或错位愈合有关。患者在进食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原腮腺术区出现皮肤潮红、出汗等症状,给患者生活造成不便[5]。本研究采用胸锁乳突肌皮瓣填充于腮腺和皮下组织间,可阻止皮肤与腮腺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生错位愈合,有效降低了Frey's综合征发生率。本研究术后发生4例Frey's综合征,可能是由于所取胸锁乳突肌瓣未能完全覆盖术区所致[6]。
涎瘘常发生于腮腺浅叶切除或区域性切除术后,由术中残留腺泡过多,或术中断端未仔细缝合结扎从而导致涎液积聚于术区,在压力作用下从切口薄弱部位溢出形成。本研究应用胸锁乳突肌瓣填充于凹陷区,减少了涎液的积聚,无涎瘘病例发生。
本研究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4.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38%,这一结果提示,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应用胸锁乳突肌皮瓣,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实验组术后复发率为4.76%,与对照组2.38%相仿,提示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应用胸锁乳突肌皮瓣并不会影响手术效果。
[1] |
许本柯, 舒先涛, 罗刚, 等.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血供及应用解剖[J]. 解剖学杂志 , 2006, 29 (3) : 357–359.
XU Benke, SHU Xiantao, LUO Gang, et al. Blood supply and applied anatomy of clavicular head of sternocleidomastoid[J]. Chin J Anatomy , 2006, 29 (3) : 357–359. |
[2] |
葛娜, 郭传瑸, 俞光岩.
胸锁乳突肌上段的血供研究[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 2008, 22 (2) : 126–128.
GE Na, GUO Chuanbin, YU Guangyan. Vessel supply to the upper part of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J]. J Modern Stomatology , 2008, 22 (2) : 126–128. |
[3] | 张锡泽, 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 : 442 . |
[4] | Sood S, Quraishi M S, Jennings C R, et al. Frey's syndrome following parotidectomy: prevention using a rotation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flap[J]. Clin Otolaryngol Allied Sci , 1999, 24 (4) : 365–368. DOI:10.1046/j.1365-2273.1999.00283.x |
[5] | Singh N, Kohli M, Kohli H, et al. Innovative technique to reduce incidence of Frey's syndrome after parotid surgery[J]. Am Surg , 2011, 77 (3) : 351–354. |
[6] | Casler J D, Conley J.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transfer and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plic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Frey's Syndrome[J]. Larynoscope , 1991, 101 (1) : 9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