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单侧听力耳中耳炎患者施行手术治疗,临床一直存在争论[1-3]。手术后感音功能存在损伤风险,是对耳外科医生的一种严重挑战,国内鲜有报告,我们曾报告2000年前手术15例(耳)[4]。2000年5月至2013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施行的2 500余例中耳手术中,有13例(耳)属于单侧听力耳中耳炎行根治和听力重建手术病例。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此类手术的可行性和难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例(耳)手术和随访资料,并与2000年前的前组病例(以下称“前组”)的听力结果作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3例(耳)单侧听力耳中耳炎患者,其中男6例,女7例;17~62岁,平均44岁;对侧耳听力情况:均为骨导消失或仅存岛状,气导71~79 dB者3例,80 dB者1例,>100 dB者9例;对侧感音性耳聋的病因:先天性3例,后天发生5例(中耳炎后发生4例,被外院穿刺后发生1例);仅存听力耳情况:术前气导(AC)为(62.62±17.80)dB HL,术前骨导(BC)为(23.00±16.47)dB HL,术前气骨导差(GAP)为(38.77±11.11)dB HL;手术病因:胆脂瘤型中耳炎5例,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5例,陈旧性根治腔感染2例,粘连性中耳炎1例。
1.2 手术方法7例行1次手术,3例行2次手术,3例行3次手术,共手术22次。鼓室成型术Ⅰ型2例,臼柱(部分听骨链重建,即PORP)8例,枪柱(全听骨链重建,即TORP)[5-6] 1例。去胆脂瘤并修复盾板1例。激光消融镫骨肌骨化并修补鼓膜1例。
1.3 再手术情况 1.3.1 3次手术3例①例1,对侧耳外院术后全聋,术耳有外院根治手术史。本院第一次手术于2000年,术前有感染和穿孔,4年后和又5年后因听力不佳分别行鼓室成型术Ⅲ型(臼柱);②例2,对侧先天性耳聋,术耳有外院根治手术史,听力无提高,近期流脓,听力下降。2004年行鼓室成型术Ⅲ型(臼柱),4年后因乳突腔感染,取髂骨填塞,又4年后再次因乳突腔填塞物局部回缩、感染,再次用自体骨片重建乳突耳道壁;③例4,对侧耳中耳炎全聋,2005年外院术后,术耳听力不佳立刻来我院,术中见听骨钙化固定,鼓室内壁上皮化,上鼓室外壁已去除。行鼓室成型术Ⅲ型(臼柱)。1年后听力下降再次手术,见鼓膜膨隆,上皮层下存在夹层胆脂瘤,予去除。术后听力改善不明显,1个月后再次探查,发现后鼓室胆脂瘤残存,再次去除。
1.3.2 2次手术3例①例9,对侧感音性耳聋多年,术耳有外院根治手术史。2002年因感染和听力不佳,要求手术。填塞和盾板修复,鼓室成型术Ⅲ型(臼柱),鼓膜置管(术中发现鼓室有积液)。术后检查发现咽鼓管咽口及软骨段狭窄,置入钛镍合金支架;②例12,对侧耳慢性中耳炎后感音性耳聋。术耳2006年手术,行钙化剔除和鼓室成型术Ⅲ型(臼柱)。2年后因鼓膜穿孔再次修补手术;③例13,对侧耳中耳炎后感音性耳聋。术耳2007年因胆脂瘤手术,上鼓室凿开并剥离胆脂瘤后,见听骨尚链接紧密,听骨周围通气道存在,盾板修复,松弛部缺损骨膜内贴修补。6年后因鼓室积液听力下降再次手术,发现松弛部又见内陷袋,行鼓膜置管,松弛部自体软骨(膜)修补。
1.4 疗效评价术后(随访结束后)GAP<20 dB HL 为成功,<10 dB HL为最佳,手术前后GAP差值≥15 dB HL为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取纯音听阈0.5,1 K,2 K HL听力数值均数,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取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随访 6~156个月,平均(84.55±56.84)个月。随访结束时13例均为干耳。
2.2 术前术后听力情况术后GAP、AC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有效率为92.31%(12/13),其中成功11例(84.62%),包括GAP<10 dB HL 4例(例5,6,8,11);11~20 dB HL7例(例2、3、7、9、10、12、13) ;其余2例中,例4为有效,即GAP为22 dB HL,GAP差值15 dB HL,例1听力无变化,干耳。术前、术后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术后GAP差值>20 dB HL 者10例(76.92%),>30 dB HL者4例(30.77%),而 “前组”分别为6例(40.00%)和2例(13.33%)。
3次手术的3例患者中,例1首次术前GAP为50 dB HL,最后随访时为45 dB HL。例2首次术前GAP为40 dB HL,最后随访时为19 dB HL,为手术成功。例4首次术前GAP为38 dB HL,最后随访时为22 dB HL,缩小16 dB HL,为手术有效。
2次手术的3例患者中,例9首次术前GAP为45 dB HL,最后随访时为11 dB HL,为手术成功,且GAP差超过30 dB。例12首次术前GAP为44 dB HL,最后随访时为15 dB HL,为手术成功。例13,首次术前GAP为40 dB HL,最后随访时为16 dB HL,为手术成功。
3 讨论单侧听力耳手术的可行是耳外科技术发展、感音功能因手术受损被基本防止的结果[7]。术后感音功能受损是耳外科医生手术中的一大难题,对单侧仅存听力耳的手术,预防手术所致的感音功能下降是更加严峻的问题。术中需要清理镫骨周围病灶时,风险更大。我们对单侧听力耳手术技术的临床研究已经超过20年,总结分析“前组”15例患者中,涉及到需要处理镫骨周围病灶的有鼓室成型Ⅲ型的6例(40.00%),本研究13例中,有9例(69.23%),更有镫骨肌骨化的复杂病例。2次研究中都没有术后骨导恶化情况。本研究术后GAP差值>20 dB HL者10例(76.92%),>30 dB HL者4例(30.77%),“前组”分别为6例(40.00%)和2例(13.33%)。有6例因为病灶残留或反复,进行2~3次手术,最终骨导也没有明显下降。本研究患者病情较“前组”更为复杂,而术后的听力结果却更好。 这得益于近10年耳外科技术有明显进步,也表明单侧听力耳的手术(包括再手术)不但可行,而且对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预防感音功能受损,不同的手术类型要求有所不同。虽然,鼓室成型术Ⅰ型(即单纯鼓膜成型)风险相对小些,但并不能完全豁免。鼓膜全缺或次全缺者常有听骨特别是锤柄暴露,处理不当极易损及内耳。我们体会,如能在手术中对如下几点给予充分注意,对避免感音功能受损有所帮助:①使用电钻时注意患者的反应(局麻患者是最好的自我监护仪,噪声过重即会做出反应),患者诉说不能忍受时即要减慢转速,或间断使用;②分离听骨表面上皮时,要用尖锐的钩针将上皮分离钩出,尽量减少听骨特别是锤骨柄位移,能够向外移的绝不加压使其内移。内移会将压力传到足板和内耳,如同鼓膜外的爆震;③术中处理病灶后患者发生头晕呕吐时,要注意可能已经损及内耳,术后要用地塞米松等减轻创伤性反应;④安放移植片时同样不要有压力触碰听骨。
涉及镫骨病灶时,如果注意如下几点可能是有益的:①在卵圆窗尚有足板封闭的状态下,触动镫骨,尤其是突然的向内压迫,在内耳形成的压力,无异于在耳边爆破一颗炸弹,足以引起内耳膜性情况结构的破裂。生理状态下镫骨活动度的最大的部位是足板前端,相对而言,足板后端活动度较小。在处理镫骨区的上皮病灶时要注意减少对镫骨的触动。具体作法为:处理同时覆盖了前后弓的上皮时,起始于前部为宜,因此时后弓上皮还粘连,可起到固定、减扰动的作用,当操作进行到后弓时,前弓就较少受到影响;同时涉及足弓和卵圆窗壁的上皮时,起始于足弓为宜;因为足弓的上皮开始被分离取出时,窗壁的上皮还粘连,足弓就不易扰动;②操作器械,应选纤细、尖锐的足板直钩或斜钩,动作要缓慢而准确,如见到镫骨有较大幅度的活动位移时,要立刻暂停,换一个方向或部位重新开始。必要时,可用一个小钩轻轻抵扶镫骨颈部,另一个细钩钩去上皮;③处理镫骨区钙化或骨化时,比去除上皮的惊险度要略小些,因为开始时镫骨总是固定的。同理,应趁镫骨固定的时机,先把镫骨活动度较大的前部的病灶去除,后除活动度较小的后部。但关键在最后几步,镫骨周围的病灶大部分已经去除,已经初显活动,但最后的病灶又通常是影响听力的最关键之处,好在镫骨周围的钙化、骨化病灶常有黏膜与镫骨相隔离,用极细的足板钩,既保存黏膜,也可以比较容易钩除它;④2000年的“前组”病例中有4例是以前在本院手术时对侧发生感音性耳聋。分析原因多数是因为教学或经验不足者在探查镫骨、足板时不适当或过多触动所致。这种危险的触动,在手术中应绝对避免。
近年对突发性感音性耳聋的药物治疗有所进展,激素早期应用被广泛推崇。为预防单侧听力耳术后的感音损伤,比照突发聋、爆震聋早期激素(地塞米松)治疗,术后早期(3 d左右)应用,减少可能发生的内耳损伤,减轻内耳浆液性迷路炎样的反应性水肿,十分必要。其他对突发聋已被证明有效的药物,如鼠神经生长因子[8]、神经节酐酯[9]等,也值得一用。
[1] | Chandler J R, Freeman J. Otologic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one hearing ear only[J]. Laryngoscope , 1972, 82 (5) : 848–863. DOI:10.1288/00005537-197205000-00012 |
[2] | Battaglia A S, Sabri A N, Jackson C G. Management of chronic otitis media in the only hearing ear[J]. Laryngoscope , 2002, 112 (4) : 681–685. DOI:10.1097/00005537-200204000-00016 |
[3] | Sakagsami M, Muto T, Adachi O,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only hearing ears with positive indications[J]. J Laryngol Otol , 2006, 120 (11) : 972–975. |
[4] |
邓亚新, 陈文文.
仅存单侧听力耳的鼓室成形术[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 2002, 16 (4) : 156–157.
DENG Yaxin, CHEN Wenwen. Tympanoplasty in the only hearing ear[J]. J Clin Otorhinolaryngol(China) , 2002, 16 (4) : 156–157. |
[5] |
陈文文, 邓亚新, 童军, 等.
粘连性中耳炎手术疗效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05, 40 (1) : 14–17.
CHEN Wenwen, DENG Yaxin, TONG Jun, et al. Observation of adhering otitis media operation result[J]. Chin J Otorhin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 2005, 40 (1) : 14–17. |
[6] |
陈文文, 邓亚新, 童军, 等.
完壁加盾板修复等多种技术治疗中耳胆脂瘤效果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07, 42 (12) : 885–888.
CHEN Wenwen, DENG Yaxin, TONG Jun, et al. Effect of multi-technique of intact canal and scute rebuilding in treatment of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J]. Chin J Otorhin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 2007, 42 (12) : 885–888. |
[7] | Glasscock M E 3rd, Johnson G D, Poe D S.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holesteatoma in an only hearing ear[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 1990, 102 (3) : 246–250. |
[8] |
涂博, 蒋立新, 马玉坤.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观察[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 2014, 22 (2) : 204–205.
TU Bo, JIANG Lixin, MA Yukun.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sudden deafness[J]. J Audiol Speech Pathol , 2014, 22 (2) : 204–205. |
[9] |
沈峰.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 2013, 27 (1) : 24–25.
SHEN Feng. Treatment of sundden hearing loss by monosialotetrahexosylganlioside[J]. J Otolaryngol Ophthal Shandong Univ , 2013, 27 (1) : 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