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咽喉反流相关疾病多学科诊治
    胃食管气道反流性疾病多学科研究及进展
    吴玮,王磊,陈升,李连勇,王刚
    2024, 38(6):  1-1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396
    摘要 ( 108 )   PDF (4368KB) ( 4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是人群中的一类多发病、常见病。胃食管气道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airway reflux disease, GARD)概念提出更有益于认识、探讨气道反流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无论GARD还是LPRD,都是众多气道问题的源头疾病,而不是单一的咽喉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标准之间一致性差,治疗也存在不规范、用药单一化等问题,迫切需要多学科协作联合诊治。论文从近年来该类疾病损伤机制、诊断方法、治疗进展方面进行述评,以期推动多学科交流协作。
    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咽喉反流
    刘莲莲,李进让
    2024, 38(6):  15-2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56
    摘要 ( 66 )   PDF (504KB) ( 2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因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就诊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患者可达10%,而全球人口中有近10亿30~69岁之间的成年人可能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从以上数据可知两种疾病对众多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加重他们医疗负担。OSA和LPR拥有诸多共同发病基础,如肥胖、年龄、饮酒等,临床实践发现二者存在高共患率,OSA患者较普通人群中LPR的发生率高达数倍(5.0%~30.0% vs. 45.2%)。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大量学者对两种疾病内在联系的科研文献,对二者之间关系、治疗现状、相关机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现针对上述三点加以综述,旨在为研究OSA和LPR的内在联系提供研究方向,并为临床诊治策略提供依据。
    咽喉反流性疾病在常见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
    张利,张梦茹,阿丽米热·艾尔肯,邱忠民
    2024, 38(6):  23-2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489
    摘要 ( 57 )   PDF (2236KB) ( 1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食管外表现形式,涉及多学科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且缺乏特异性,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消化道(胃、食管等)与呼吸道毗邻,有共同的前肠胚胎起源和迷走神经支配,两者通过食管-气管支气管反射或气管支气管-食管反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LPR是上、下呼吸道气道炎症的潜在促发因素,与多种呼吸道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鼻-鼻窦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相关。在临床实践中治疗伴有LPR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时应考虑多种疗法联合治疗,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论文就LPR在常见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胃食管气道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基于2020~2024年相关共识和指南
    胡志伟,陈冬,杨栋,吴继敏
    2024, 38(6):  30-3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75
    摘要 ( 335 )   PDF (1536KB) ( 14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引起的气道疾病已成为消化科、耳鼻喉科、呼吸科和胃肠外科等学科临床热点,并取得了新的临床证据,胃食管气道反流性疾病相关共识和指南在这几年间频繁发布。这些共识和指南代表了反流性疾病临床研究和诊治的最新进展,本综述通过对近年来主要的反流相关共识、指南和相关文献的解读,梳理胃食管气道反流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策略。
    咽喉反流与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的关系及其机制探讨
    赵佳宁,崔元馨,王丹,赵明
    2024, 38(6):  39-4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010
    摘要 ( 52 )   PDF (1434KB) ( 1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作为一种独立风险因素,在咽喉部肿瘤的发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 RRP)是一种复发率极高的疾病,多发生在喉部,虽为良性肿瘤但也有癌变可能。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仍为手术治疗,干扰素、西多福韦等药物的应用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在RRP病程中采取抗反流治疗对其发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有多项研究表明咽喉反流可能是导致RRP的危险因素。论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了目前国内外LPR与RRP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讨论LPR与RRP可能存在的关系及LPR在RRP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变中的可能作用,以期为下一步深入探索LPR与RRP之间的具体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临床医生对RRP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生物标志物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杉,陈秋,周方伟,马亦飞
    2024, 38(6):  46-5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122
    摘要 ( 56 )   PDF (1657KB) ( 1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是耳鼻咽喉科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LPRD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以临床表现结合多种辅助检查为主要诊断方法。在LPRD患者中,存在某些含量与正常人群有差异的物质,可以通过各种机制导致咽喉部黏膜损伤。与LPRD发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众多,除最常见的反流物质胃酸外,近年越来越多的物质受到了关注。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神经源性炎症因子、胆汁酸、紧密连接蛋白、碳酸酐酶、黏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7以及细胞钙黏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高效性,可以减少喉镜、pH阻抗监测等诊断仪器设备的使用。因此建立LPRD生物标志物诊断体系,可以帮助LPRD诊断更加便捷、准确。现总结LPRD相关生物标志物,回顾其在LPRD诊疗过程的研究进展。
    胃蛋白酶与咽喉反流性疾病:从致病机制到咽喉鳞状细胞癌的潜在风险因素
    周诗侗,杨艳艳,杨玉成,方红雁
    2024, 38(6):  55-6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343
    摘要 ( 69 )   PDF (451KB)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的上呼吸消化道组织的一种炎症疾病,胃蛋白酶是其主要致病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咽喉反流与咽喉鳞状细胞癌关系密切,但咽喉反流是否咽喉鳞状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尚存争议。胃蛋白酶作为LPRD的主要致病因子,可能在咽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其机制包含咽喉黏膜上皮损伤、上皮防御屏障的破坏、诱导炎症、诱导基因及miRNA改变等。论文针对胃蛋白酶与LPRD,从致病机制及咽喉鳞状细胞癌的潜在风险因素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探寻咽喉鳞状细胞癌新的致病机制和治疗手段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内镜下治疗
    席晓宇,隋昕珂,陈升,李连勇,钟长青
    2024, 38(6):  61-6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260
    摘要 ( 59 )   PDF (428KB) ( 2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的上呼吸消化道,包括鼻咽、口咽、咽喉和喉等部位,可引起上呼吸消化道的形态学改变及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治疗一直以来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导,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对药物治疗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抗反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既往以腹腔镜胃底折叠术为主要方式,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多种内镜下的抗反流新技术,它们具有住院天数短、症状评分下降明显、并发症少、经济等优势,如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射频消融术、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等,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论文对内镜抗反流手术治疗LPRD进行综合叙述。
    临床研究
    声带白斑组织中胃蛋白酶的表达分析
    牛燕燕,顾伟,金晓峰,霍红,杨大海,崔婷婷,王剑
    2024, 38(6):  66-7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73
    摘要 ( 40 )   PDF (2471KB) ( 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胃蛋白酶在不同病理类型的声带白斑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声带白斑与咽喉反流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声带白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分析胃蛋白酶在不同病理类型声带白斑中的表达。采用多因素分析明确咽喉反流与声带白斑的关系。 结果 71例患者中,男63例、女8例;40~75岁,平均(58.6±8.6)岁。声带白斑低级别异型增生组和高级别异型增生组中,胃蛋白酶染色阳性的比例分别为23.4%(11/47)和75%(18/24),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高危因素后,胃蛋白酶阳性亦增加了高级别异型增生的风险,其OR值为9.64(95%CI为2.96-31.38)。 结论 作为咽喉反流标志物的胃蛋白酶是声带白斑高级别异型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咽喉反流可能是声带白斑高级别异型增生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
    咽喉反流与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声带白斑、慢性咽喉炎相关性研究
    王磊,王刚,孙喆喆,刘红丹,韩浩伦,李保卫,张晓丽,吴玮
    2024, 38(6):  71-7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028
    摘要 ( 50 )   PDF (451KB) ( 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慢性咽喉炎探讨三种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声带白斑与咽喉反流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声带息肉92例、声带囊肿24例、任克水肿37例、声带白斑53例、慢性咽喉炎106例患者的反流相关量表评分、口咽pH监测结果,比较各组咽喉反流阳性率及反流相关参数差异,并纳入年龄、性别、烟酒嗜好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声带占位病变(良性增生性病变+白斑)较慢性咽喉炎组量表阳性率、口咽pH监测Ryan指数阳性率、W指数阳性率、pH6.0反流百分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斑组反流症状指数量表阳性率最低,pH监测相关参数均高于良性增生性病变各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声带囊肿组W指数阳性率及W值仅次于白斑组。多因素分析,除了高龄、男性、吸烟,LPR是声带白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W指数为标准时,LPR是声带囊肿的危险因素。 结论 咽喉反流与多种声带病变相关,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声带白斑较非占位性咽喉炎与咽喉反流关系更密切,尤其声带白斑相关性最大。声带囊肿与LPR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
    咽喉反流患者唾液菌群与反流症状相关性分析
    崔小缓,尹龙龙,张延平,蒋兴旺,李丽娜
    2024, 38(6):  78-8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111
    摘要 ( 47 )   PDF (3581KB) ( 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患者唾液菌群与反流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反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 RSI)评分>13分、质子泵抑制剂诊断性治疗显效的34例患者为LPR组, 3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留取唾液标本,提取 DNA,扩增 16S 片段V3-V4区并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LEfSe分析的差异菌与RSI评分中9个症状评分及总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使用 SPSS 25.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LEfSe分析显示鼠乳杆菌、乳酸杆菌科、乳酸杆菌属、普雷沃菌科、普雷沃菌属、拟杆菌目、拟杆菌纲、拟杆菌门等30个物种在LPR组患者唾液中富集,厚壁菌门、杆菌纲、假单胞菌属等28个物种在对照组唾液中富集。相关分析显示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普雷沃菌科、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与胃烧灼感、胸痛、消化不良或胃疼症状评分呈现正相关,普雷沃菌属的相对丰度与该症状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普雷沃菌相对丰度与吞咽食物液体和药片困难呈正相关(P<0.05),乳酸杆菌科、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与RSI 总分呈负相关(P<0.05)。 结论 LPR患者唾液菌群失调与反流症状相关,调整菌群失调可能有助于减轻患者症状。
    单纯咽喉反流患者食管下段黏膜细胞内镜及病理指标变化
    李逗,隋昕珂,杨小慢,郭红媛,王敏,钟长青,李连勇
    2024, 38(6):  85-9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197
    摘要 ( 42 )   PDF (2719KB) ( 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单纯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患者食管下段黏膜细胞内镜及病理指标变化。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LPR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资料,使用细胞内镜进行观察,对比两组间食管下段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襻(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s, IPCLs)数目、形态及鳞状上皮细胞间隙(dilated intercellular spaces, DIS)宽度、细胞数量、细胞核大小、细胞形态的差异,并对两组患者食管下段齿状线上方2 cm处4个象限取活检,采用HE染色,对比两组间病理下乳头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乳头延长;基底层细胞过度增生;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增宽;上皮细胞气球样膨胀的差异,并对上述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0例单纯LPR患者组及10例健康者组纳入研究,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PCLs的数目增多,DIS宽度增大、细胞数量增多,细胞核变大四项细胞内镜指标及乳头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乳头延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增宽三项病理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LPR患者食管下段黏膜早期已出现细胞内镜及病理微观指标变化。
    咽喉反流性疾病不同体位反流模式的研究
    孙喆喆,王刚,王磊,李保卫,韩浩伦,刘红丹,张晓丽,吴玮
    2024, 38(6):  91-9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98
    摘要 ( 44 )   PDF (443KB) ( 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不同体位反流模式的特点。 方法 回顾2016年5月至2023年5月间,在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987例疑似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患者的一般情况、Dx-pH监测数据及反流症状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 RSI)、反流体征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 RFS)数据,根据立位和卧位Ryan指数将Ryan指数阳性患者分为单纯立位阳性、单纯卧位阳性及双阳性组,比较各组的RSI、RFS及各项反流参数。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87例研究对象中,Ryan指数阳性288例,其中单纯立位阳性176例(61.1%)、单纯卧位阳性47例(16.3%)、双阳性65例(22.6%)。各组间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RSI数值及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P=0.345),其中症状痰多或涕倒流立位组评分高于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各组RFS数值及分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S阳性率双阳性组高于卧位组高于立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H监测参数比较显示:双阳性组的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立位组在反流时间百分比和最长反流时间两项上显著小于卧位组(P<0.001),但反流总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 结论 LPRD患者中以立位反流模式为主,立位的反流事件的特点是含气反流为主且持续时间较短,其对气道黏膜的损伤作用弱于卧位反流,但引起的患者主观症状较重。
    妊娠期女性咽喉反流症状指数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魏鑫,邢东升,翟振伟,阎艾慧,刘振宇,曹弘薇
    2024, 38(6):  96-10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46
    摘要 ( 46 )   PDF (761KB)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妊娠期女性咽喉反流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就诊的妊娠期女性病历资料,并对其每次产检时进行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 RSI)调查,记录年龄、身高,以及相应孕周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子宫长度、腹围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0例有效受访者,有效调查问卷150组共1 350份,其中RSI>13分的问卷381份。22~46岁,平均(29.66±4.971)岁;身高153~175 cm,平均(163.0±5.005)cm;入组时体质量43~86 kg,平均(58.83±8.924)kg,入组时BMI(16.18~29.76),平均(22.12±2.908),分娩时孕周(35+4)周~(41+6)周,分娩时体质量55~124 kg,平均(76.19±12.52)kg,分娩时BMI(20.70~42.41),平均(28.63±4.380),随着孕周增长,受访者体质量、BMI、RSI逐渐增大,RSI阳性率孕早期19.33%,孕中期33.33%,孕晚期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以孕周、年龄、身高、BMI、腹围分别对妊娠期女性RSI 9次调查RSI>13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晚期在孕周、年龄、身高、BMI、子宫长度、腹围分别对孕中晚期RSI>13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孕周、BMI、子宫长度、腹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孕周、BMI、子宫长度、腹围等4项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腹围对RSI>13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影响妊娠期女性中晚期RSI>13的独立危险因素;孕中晚期BMI指数与RSI>13的ROC分析,AUC=0.922,截断值27.265,腹围与RSI>13的ROC分析,AUC=0.896,截断值8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妊娠期女性在孕期随着BMI、腹围的增加,RSI>13比例升高,BMI和腹围可以作为产科医生评估妊娠期女性是否患有LPRD风险的重要指标。
    老年肺炎患者胃食管反流病和咽喉反流性疾病25例
    李逢将,魏婕,刘红丹,张丽,赵伟超,武娜娜,王磊,吴玮,王瑞娟
    2024, 38(6):  103-10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62
    摘要 ( 43 )   PDF (429KB) ( 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老年肺炎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及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肺炎患者。具有完整住院资料且完成了24 h Dx-pH监测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分析胃食管反流及咽喉反流的临床特征。 结果 在行咽部24 h pH监测的23例患者中,Ryan指数卧位>6.79有10例,Ryan指数立位>9.41有1例,W指数大于0的患者有16例。在行食管24 h Dx-pH监测的20例患者中,DeMeester积分≥14.72有3例,酸暴露时间百分比(acid exposure time, AET)≥4.0%有4例。咽喉反流组7例(63.6%)患者右肺上叶可见肺炎,无咽喉反流组只有4例(33.3%)患者出现右肺上叶肺炎。咽喉反流患者的CURB-65评分为2.45±0.82,无咽喉反流患者的CURB-65评分为2.08±0.79。咽喉反流患者28 d死亡4例(36.4%),无咽喉反流患者28d死亡1例(8.3%)。 结论 老年肺炎患者容易出现GERD及LPRD,咽喉反流患者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炎症占比高,咽喉反流组患者死亡明显增加。
    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咽喉反流患者的反流类型分析
    刘小红,张青青,郭瑞昕,强茵,石瑶,杨皓楠,曹楠,加伟,谢萌
    2024, 38(6):  108-11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59
    摘要 ( 39 )   PDF (2443KB) ( 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伴有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患者的反流类型。 方法 应用14C呼气试验和24 h阻抗-pH监测(24 h MII-pH),将所有LPR患者分为HP(+)的LPR患者(实验组)和HP(-)的LPR患者(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行电子喉镜检查,并根据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 RSI)、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 RFS)进行评分,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其RSI及RFS评分、反流总次数、酸性反流次数、非酸性反流次数及上述反流类型的差异。 结果 结合24 h MII-pH监测及14C呼气试验结果,54例LPR(+)患者中,实验组14例(HP+),对照组40例(HP-),HP感染率25.93%(14/54)。实验组和对照组其RSI(P=0.424>0.05)及RFS(P=0.382>0.05)量表总分及各项症状、体征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咽喉部总反流次数(P=0.470>0.05)、酸性反流次数(P=0.207>0.05)及非酸反流次数(P=0.921>0.05),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实验组非酸反流比例显著大于酸性反流(57.14% vs. 14.29%,P+Non-acid=0.046),但混合反流和非酸反流、酸性反流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混合反流和非酸反流比例均大于酸性反流(45.00% vs. 15.00%,P-Mix=0.003;40.00% vs. 15.00%,P-Non-acid=0.012),但混合反流和非酸反流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651)。 结论 与HP(-)LPR患者相比,HP(+)LPR患者其反流类型以非酸反流为主,咳嗽、假声带沟及喉内黏液附着等症状体征表现更加明显。
    酸反流事件阈值设定对咽喉酸反流性疾病诊疗的影响
    杜晨,闫燕,王丽,鹿培泉
    2024, 38(6):  115-11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57
    摘要 ( 45 )   PDF (413KB) ( 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pH 监测(24-hour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pH monitoring, 24 h MII-pH)与经验性质子泵抑制剂治疗(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这两种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诊断方法的异同,分析24h MII-pH监测阴性患者从经验性PPI治疗中获益的情况。 方法 选取疑似LPRD患者70例。完成反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 RSI)评分及反流体征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 RFS)量表评估,并进行24 h MII-pH监测及经验性PPI治疗8周。统计分别以pH<4及pH<5作为24 h MII-pH监测中界定咽喉部酸反流事件的病理阈值的诊断结果,与经验性PPI治疗进行一致性分析,并观察以pH<4作为阈值诊为阴性但以pH<5阈值诊为阳性患者的PPI治疗效果。 结果 70例中经验性PPI治疗有效者41例。以pH<4作为界定咽喉部酸反流事件的病理阈值时,阳性者35例,与经验性PPI治疗的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κ=0.429),诊断敏感度68.3%。以pH<5作为界定咽喉部酸反流事件的病理阈值时,阳性者47例,与经验性PPI治疗的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κ=0.514),诊断敏感度87.8%。共12例患者为以pH<4为阈值时阴性但以pH<5为阈值时阳性的患者。这12例患者中,经验性PPI治疗有效者共8例,治疗有效率为66.7%。 结论 以pH<5作为界定咽喉部酸反流事件的病理阈值时与经验性PPI治疗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在以pH<4为阈值诊断阴性但以pH<5为阈值诊断阳性的患者中,仍存在经验性PPI治疗有效的患者,说明适当提高pH阈值可以增加24h MII-pH监测阴性患者从经验性PPI治疗中获益的可能性。。
    74例咽喉反流患者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后2年临床疗效分析
    张斌,陈升,李冰,席晓宇,钟长青,高晓佩,李连勇,隋昕珂
    2024, 38(6):  120-12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185
    摘要 ( 43 )   PDF (2050KB) ( 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 ARMS)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术后2年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ARMS手术并有随访结果的患者资料221例,所有患者通过口咽pH监测诊断LPRD,对比术前及术后2年的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 RSI)、24hDx-pH监测结果,研究ARMS对LPRD的疗效,并以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 GEFV)级别分组,探讨GEFV对ARMS疗效的影响。 结果 221例中共有74例患者纳入研究。RS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05),其中声嘶/发音障碍、持续清嗓、吞咽食物、水或药片不利、烧心、胸痛、胃痛好转最为明显(P=0.013,0.04,0.043,0.02)。Dx-pH监测结果,立位Ryan指数较术前降低(P<0.001)。GEFV Ⅰ、Ⅱ级患者术后立位Ryan指数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卧位Ryan指数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阀瓣Ⅲ、Ⅳ级患者术后立位Ryan指数、卧位Ryan指数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ARMS手术可有效改善LPRD,阀瓣分级对判断预后有意义,Ⅰ、Ⅱ级患者症状改善尤其明显,阀瓣Ⅲ、Ⅳ级患者手术效果不明显。
    临床报告
    婴儿下咽部胃黏膜异位症引发咽喉反流症状1例并文献回顾
    姚婷婷,张德伦,李兰
    2024, 38(6):  126-13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110
    摘要 ( 42 )   PDF (3899KB) ( 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下咽部胃黏膜异位引发咽喉反流症状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方法 复习1例4月龄男婴的病历资料。该患儿因“喉鸣伴发作性呼吸困难”入院。根据患儿病史、喉镜检查结果、RSI量表评分诊断为咽喉反流。电子喉镜检查见喉和食管入口交界处2粒球形肿物,行手术切除。病理提示肿物为异位胃黏膜。 结果 术后3个月、1年及3年复诊,患儿呼吸及吞咽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肿物无复发。 结论 下咽部胃黏膜异位罕见报道。在诊断儿童咽喉反流过程中,若发现咽喉部黏膜病变或肿物生成,需警惕胃黏膜异位症可能。治疗上以手术切除肿物为主,治疗期间可辅以质子泵抑制剂控制反流症状。
    咽喉反流相关中耳炎1例并文献复习
    周莹,王刚,王磊,张晓丽,韩浩伦,李保卫,孙喆喆,吴玮
    2024, 38(6):  131-13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52
    摘要 ( 58 )   PDF (3091KB) ( 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反流相关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 方法 回顾1例反流相关中耳炎患者病历资料,患者因咳嗽、左耳闷院就诊,行量表评估、pH检测提示咽喉反流,鼓膜穿刺液检测出胃蛋白酶,予以抑酸、改善胃动力、抗过敏、稳定气道、鼻喷激素、促排以及雾化吸入等治疗。 结果 3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检测结果正常。检索相关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病原因、咽喉反流对气道影响等。 结论 在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及慢性肺部疾病中,咽喉反流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荟萃分析
    质子泵抑制剂与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的Meta分析
    米雪芹,李松哲,邓英杰,李圣洋,肖丁齐,樊磊
    2024, 38(6):  136-14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491
    摘要 ( 40 )   PDF (3146KB)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分析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与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geal reflux disease, LPR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用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搜集有关PPIs、胃黏膜保护剂与LPRD相关的研究,时间范围为建库起至2024年9月。由两名独立评价者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用R4.3.1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了6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PPIs治疗LPRD有效率优于使用胃黏膜保护剂[RR=1.19(95%CI:1.10~1.29, P<0.001)];PPIs治疗LPRD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1(95%CI:0.18~1.41,P=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LPRD疗程不超过4周的短期治疗中,PPIs较胃黏膜保护剂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胃黏膜保护剂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