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20
      
    专家共识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疗专家共识(2025)
    张国明,魏文斌,林浩添,迟玮,张少冲,赵培泉,雷柏英,陈有信,王雨生,何明光,梁建宏,卢海,陆方,黄欣,梁小玲,赵欣予,吴桢泉,余震,崔凯璇,刘亚玲,项道满,陈长征,张自峰,林铎儒,于珊珊,孙悦,檀韬,陈燕先,彭婕,董力,程湧,朱雪梅,杨鹏,陈少滨
    2025, 39(2):  1-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381
    摘要 ( 4 )   PDF (1976KB) ( 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发生在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致盲眼病,及时进行眼底筛查和诊疗是ROP防治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在眼科领域的不断探索,AI技术在ROP自动筛查、诊断及指导治疗等方面均开始展开研究。但目前在ROP领域的AI技术研究,尚未有较为一致的规范。为了更好地规范和促进AI技术在ROP诊断和管理中的应用,提高AI模型诊断ROP的准确性,同时推动跨学科协作,并提升培训和教育水平,从而为患儿眼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经过认真及充分的讨论,我们形成此专家共识意见,可为眼科医师及科研工作者在开发ROP相关的AI技术方面提供参考。
    论著
    中药复方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和可能机制:一项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王鑫,原晶晶,郝鹏鹏,闫占峰,刘建华,钟利群,刘思溟,吴薇,赵晓阳,张莹
    2025, 39(2):  6-1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304
    摘要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治疗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的疗效和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和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总结SSNHL患者的基本信息,获取TCM治疗SSNHL的频率,并通过症状和纯音测听结果分析疗效。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在TCMSP和BATMAN-TCM平台获取前20味TCM的有效成分、靶点,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平台得到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后基于String和Metascape平台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核心靶点和通路。 结果 SSNHL患者平均年龄为51岁,患耳中左耳占59.05%,右耳占39.05%,双耳听力下降占1.9%。临床总有效率为72.90%,治疗后耳鸣、耳闷、眩晕症状的缓解程度不同。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出,前20味中药治疗SSNHL涉及多靶点、多通路、多机制,其中核心靶点包括MAPK1、AKT1、JUN、TP53、EGFR等,关键通路有Pathways in cancer、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Proteoglycans in cancer、MAPK signaling pathway、Human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等,机制部分有炎症机制、血流动力学等方面。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SSNHL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对改善听力损失、耳鸣、耳闷和眩晕有一定的作用。此外,中药的药物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相似,通过抗炎和抗凋亡机制作用于耳蜗、前庭器官和听神经,保护内耳听觉功能。
    掩蔽声治疗慢性主观性耳鸣的焦虑抑郁状态分析
    董雪林,张治军
    2025, 39(2):  18-2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291
    摘要 ( 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掩蔽声治疗对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将256例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按照掩蔽声治疗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治疗前后的耳鸣障碍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TH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耳鸣程度、焦虑抑郁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影响焦虑抑郁状态的因素。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THI、HAMA和HAMD量表评分等级改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耳鸣响度(OR=31.57,P=0.003)和治疗前THI等级(OR=0.11,P=0.002)是HAMA量表有效改善的独立因素,残余抑制结果(OR=0.12,P=0.003)和治疗前THI等级(OR=0.20,P=0.016)是HAMD量表有效改善的独立因素。 结论 本研究发现掩蔽声治疗在降低耳鸣严重程度的同时,也能改善焦虑、抑郁情况。治疗前THI等级、耳鸣响度和残余抑制结果对有效改善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的焦虑、抑郁有明显影响。
    p-mTOR、p-S6K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高表达及临床价值
    毕恒,谢佳,龚辉成
    2025, 39(2):  25-3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393
    摘要 ( 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筛选有助于鉴别鼻息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 SNIP)的分子标志物提供方向,探讨mTOR通路抑制剂在SNIP治疗中的应用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实验分析SNIP中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p-S6K)较中鼻甲黏膜表达的差异,从而为验证mTOR通路介导SNIP的发病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p-mTOR、p-S6K的表达情况,运用SPSS 23.0进性统计学分析表达差异,同时采用新鲜标本及瘤旁标本进行免疫蛋白印迹实验对结果加以验证。 结果 64例SNIP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p-mTOR、p-S6K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94%、81.25%,对照组32例中鼻甲黏膜中p-mTOR、p-S6K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38%、40.63%,两组之间经过统计学分析处理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400,P<0.01; χ2=16.103,P<0.01);免疫蛋白印迹实验亦证实SNIP实验组与瘤旁对照标本p-mTOR、p-S6K表达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p-mTOR、p-S6K在SNI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mTOR通路的过度激活是促进SNIP发病的重要机制。
    Tespa1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张广玲,陈兴雪,武天义,孙占伟,王卫卫,李世超,王广科
    2025, 39(2):  35-4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108
    摘要 ( 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胸腺细胞表达的阳性选择相关蛋白1(thymocyte expressed, positive selection associated 1, Tespa1)在鼻息肉及鼻腔黏膜中的表达及表达差异,并探讨Tespa1在CRSwNP中的作用及其与肥大细胞的关系。 方法 研究纳入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CRSwNP)患者29例、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 CRSsNP)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18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检测鼻腔黏膜及鼻息肉中Tespa1表达及分布,并分析了其与肥大细胞、IgE、IL-4及IL-13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qPCR结果显示,CRSwNP中Tespa1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及CRSsNP组均显著降低(Z=2.42,P=0.046;Z=-3.38,P=0.002)。IHC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espa1在鼻息肉的上皮和间质低表达,胰蛋白酶阳性的肥大细胞在鼻息肉中表达加(t=10.14,P<0.001)。鼻息肉中Tespa1 阳性细胞数与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数呈负相关(r=-0.710,P=0.006)。ELISA结果显示,组织中Tespa1水平远高于其在血清中的水平, 组织Tespa1水平与IgE、IL-4、IL-13水平呈负相关(r=-0.682,P=0.002;r=-0.691,P=0.002;r=-0.539,P=0.021)。 结论 Tespa1在CRSwNP患者鼻息肉组织中低表达,与IgE、IL-4及IL-13表达水平负相关,并可能通过肥大细胞发挥作用。本研究为理解CRSwNP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未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标。
    慢性鼻-鼻窦炎合并哮喘术后短程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曹正勇,李小波
    2025, 39(2):  43-5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357
    摘要 ( 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eCRSwNP)合并哮喘术后短程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滴或喷雾)辅助糠酸莫米松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将87例eCRSwNP合并哮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布地奈德鼻滴剂(A组,29例)和布地奈德鼻冲洗(B组,29例)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与单独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C组,29例)治疗。比较3组治疗1周后的症状减轻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率。于治疗第1 d(D1)、治疗第7 d(D7)、治疗1个月、3个月采用鼻部症状总分表(total nasal symptom scale, TNSS)、内镜鼻息肉评分(nasal polyp, NP)和中文版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sinonasal outcome test-22, SNOT-22)评分评价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并比较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后1周的症状减轻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率均高于C组(P<0.05),但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3组的TNSS、内镜NP和SNOT-22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有降低趋势(P<0.05),A组和B组的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短程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eCRSwNP合并哮喘,安全性较好。与单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相比,布地奈德滴鼻剂联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能够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布地奈德滴鼻或鼻腔冲洗两种给药方式在治疗eCRSwNP合并哮喘患者的效果有可比性。
    长春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
    刘畅,杨景朴,高雨,王文佳
    2025, 39(2):  51-5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312
    摘要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长春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检测结果,了解AR患儿常见变应原及其分布特点,为长春地区AR患儿的诊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且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的长春地区AR患儿478例,分析常见变应原及其分布情况,比较变应原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的致敏差别,并分析单一致敏和多重致敏情况。 结果 长春地区AR患儿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前4位是蒿(38.3%)、粉/户尘螨(35.6%)、猫毛皮屑(34.9%)、念珠菌/点青霉/分枝孢霉/交链孢霉/黑曲霉(34.9%),食入性变应原前4位是牛奶(63.6%)、鸡蛋白(12.1%)、桃/苹果/芒果/荔枝/草莓(8.4%)、虾/蟹(6.9%)。AR患儿就诊高峰为8月(135例)和9月(109例)。常见吸入性变应原蒿和矮豚草阳性率在9月份最高(57.8%,47.7%),念珠菌/点青霉/分枝孢霉/交链孢霉/黑曲霉阳性率在7月份最高(56.8%),粉/户尘螨阳性率在12月份最高(100%)。男性患儿桃/苹果/芒果/荔枝/草莓阳性率高于女性患儿(χ2=5.473,P=0.019),女性患儿虾/蟹阳性率高于男性患儿(χ2=6.440,P=0.011)。吸入性变应原、蒿、粉/户尘螨、念珠菌/点青霉/分枝孢霉/交链孢霉/黑曲霉、猫毛皮屑、矮豚草、刺柏/桦、桤/杨/柳/山毛榉/橡/胡桃、食入性变应原、牛奶、鸡蛋白、虾/蟹、花生/黄豆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升高(婴幼儿61.8%,学龄前儿童81.3%,学龄期儿童96.0%;P<0.001),食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降低(婴幼儿97.1%,学龄前儿童74.3%,学龄期儿童67.0%;P=0.001)。AR患儿多重致敏占比与年龄呈正相关(r=0.692,P=0.009)。 结论 长春地区AR儿童变应原以牛奶、蒿、粉/户尘螨为主。不同变应原阳性率分布存在性别、年龄差异,随着年龄增加,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升高,食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降低,多重致敏患儿也随之增多。
    孕妇分娩前后鼻眼部症状变化规律分析
    杨娟娟,郎永耀,周文成
    2025, 39(2):  59-6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328
    摘要 ( 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有鼻炎症状的孕妇在分娩前后短期内鼻眼部症状的变化规律。 方法 针对妊娠晚期待产孕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她们的妊娠基线数据、既往病史、围产期内的鼻眼部症状,通过对孕妇分娩前后鼻眼部症状评分的比较,推测妊娠期鼻炎的发病率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144例孕妇纳入研究,其中17例既往有鼻炎病史;在127例无鼻炎病史的孕妇中,42例(33.1%)出现妊娠期鼻炎的相关症状。妊娠期鼻炎孕妇与对照组孕妇在妊娠年龄、孕周及婴儿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2;P=0.971;P=0.399)。有鼻炎症状的孕妇,在分娩后短期内鼻部症状评分即较分娩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妊娠期鼻炎相关的鼻部症状于分娩后短期内可自行缓解。
    内镜辅助个体化手术入路治疗儿童鼻中线囊肿及瘘管
    付圣尧,陈敏,庞文会,李娜
    2025, 39(2):  65-7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22
    摘要 ( 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nasal dermoid and sinus cysts, NDSC)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及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NDSC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5例、女童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鼻窦CT检查,病变范围大累及颅底患儿同时行鼻窦MRI检查。全部患儿采用内镜辅助手术治疗,根据病变位置和鼻部亚单位参考影像学设计不同手术入路,对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切口、病变特点、手术方式及随访情况参考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8例患儿中,5例患儿伴有鼻骨骨质吸收或鼻中隔软骨吸收,其中2例深达前颅底,2例患儿出现两处瘘管口,1例患儿瘘管深部存在2个分支,全部患儿手术顺利,1例患儿因局部瘢痕增生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0个月无复发。 结论 儿童NDSC应在发现后尽早手术,手术入路应进行个体化设计,采用内镜辅助下手术可以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同时减少损伤,同时兼顾美观需求。
    三维建模配准分析经口与经鼻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三维形态变化
    李晓宇,王彬晨,徐大朋,王艳华,杜平功,张庆泉
    2025, 39(2):  72-7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437
    摘要 ( 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三维建模及模型配准,分析经口与经鼻内镜鼻内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的体积及三维方向变化,探讨经鼻内镜鼻内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与经口开窗治疗的囊肿体积缩小的差异及其各自三维方向收缩变化。 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口腔医院确诊的上颌骨囊肿的患者资料,手术分为经口开窗、经鼻内镜鼻内开窗采用鼻底、下鼻道开窗两种方式,依据术前及术后拍摄的Cone-bean computed tomography,通过Materialise Mimics 21及3-matic软件三维重建,测量体积及近远中径、颊舌径、高度上的变化。 结果 得到两组术式开窗术后体积百分比与时间的回归模型:V1=-0.007×t3+0.462×t2-10.175×t+99.481(P<0.001, R=0.956, adjusted R2=0.904);V2=-0.018×t3+0.872×t2-13.834×t+99.978(P<0.001, R=0.964, adjusted R2=0.919),前6个月经鼻内镜鼻内开窗组体积收缩速度大于经口开窗组;22个月时经口开窗组囊腔体积基本保持稳定;囊腔变化稳定后两组体积相似。经口开窗组三维方向变化百分比与时间的回归模型:X1=-2.23×10-4×t3+0.074×t2-3.652×t+98.979(P<0.001,R=0.91, adjusted R2=0.811);Y1=-0.005×t3+0.288×t2-5.638×t+100.028(P<0.001, R=0871, adjusted R2=0.734);Z1=0.079×t2-3.880×t+97.633(P<0.001, R=0.917, adjusted R2=0.830);经鼻开窗组三维方向变化百分比与时间的回归模型:X2=0.072×t2-3.346×t+98.80(P<0.001, R=0.945, adjusted R2=0.883);Y2=-0.001×t3+0.127×t2-4.036×t+99.138(P<0.001, R=0.892, adjusted R2=0.766);Z2=0.074×t2-3.758×t+99.209(P<0.001, R=0.961, adjusted R2=0.916)。经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术后上颌骨囊肿以高度变化为主;经口开窗术后上颌骨囊肿以近远中径、高度变化为主。 结论 经口行上颌骨囊肿开窗治疗与经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治疗上颌骨根尖囊肿,在体积收缩方面两者有相似的临床疗效,经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治疗体积会更快的缩小。准确预测上颌骨根尖囊肿形态变化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喉神经内分泌肿瘤2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
    谢枫,许贞菊,吴策,刘杰,臧传善,张龙宵,韩敏
    2025, 39(2):  79-8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369
    摘要 ( 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26例喉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总结,使用Kaplan-Meier分析和Cox风险回归模型对喉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分化良好的喉神经内分泌肿瘤最为多见,BMI、肿瘤大小和Ki-67标记指数在分化程度不同的喉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总体5年总生存率仅为43.2%,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高Ki-67标记指数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分化程度的喉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Ki-67标记指数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总生存率重要因素。
    下颌提拉平卧位下床旁老年患者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的安全性探讨
    李辉,赵永强,贺祯,杨惠敏,赵叶,田秀娟,陈剑秋
    2025, 39(2):  87-9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254
    摘要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病房床旁老年患者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 PDT)进行下颌提拉平卧位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例老年患者资料,病床旁分别采用颌提拉平卧位PDT(mandibular lift PDT, ML-PDT)、仰卧垫肩位PDT(shoulder cushion PDT, SC-PDT)和仰卧垫肩位常规开放式气管切开术(surgical tracheotomy, ST),比较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并发症;并记录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结果。 结果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平均(82.8±7.2)岁,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气管切开手术。ML-PDT组和SC-PDT组患者对比ST组手术切口长度(P=0.002)、手术时间平均值(P=0.002)明显低于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PDT组与SC-PDT组间比较(P切口长度=0.140、P手术时间=0.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PDT组、SC-PDT组与ST组相比,出血(P=0.007)、皮下气肿(P=0.001)、术中及术后的一般并发症(P<0.001)和总并发症发病率(P<0.001)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PDT与SC-PDT组间比较(P出血=1.000、P皮下气肿=1.000、P一般并发症=0.701、P总并发症=0.6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外脱管(P=0.447)、套管气囊漏气(P=0.623)、切口感染(P=0.156)及肉芽(P=0.15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患者床旁,下颌提拉平卧位下PDT,无需垫肩仰头体位改变,操作迅速、简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咽部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黄佳丽,刘梓琪,徐娟,陈曦,张立庆,周涵
    2025, 39(2):  94-10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216
    摘要 ( 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咽部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疗水平。 方法 对美国SEER数据库的患者数据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至2021年收治的咽部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SEER数据库中的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与普通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数据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产生配对数据后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分析2组间总生存期差异;并采用卡方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临床危险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本院7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岁,其中下咽部病例5例,鼻咽部病例2例。治疗以手术为主,辅助放化疗。数据库资料经PSM后生存分析显示,咽部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率明显差于普通型鳞状细胞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84,P<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种族、TNM分期、T分期和M分期与总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种族与M分期是影响咽部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咽部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较普通型鳞状细胞癌罕见且预后差,种族与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对该类患者应采取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并定期复查,终身随访。
    口面肌功能训练对鼾声患者鼾声指标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王小清,王钰彧,仇金玮,许金侠,朱梅
    2025, 39(2):  101-10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226
    摘要 ( 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通过口面肌功能训练对鼾声患者鼾声指标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单纯性鼾症、上气道阻力综合征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口面肌功能训练,对比2组患者鼾声相关指标、睡眠质量、嗜睡情况及焦虑、抑郁情绪,评估口面肌功能训练对鼾声的干预效果。 结果 干预4周、8周,观察组鼾声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2.353,-3.806;P=0.021,P<0.001);观察组鼾声响度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干预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5,-2.602;P=0.299,P=0.011);观察组鼾声总数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干预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868,-2.545;P=0.388,0.013);观察组E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229,-6.925;P=0.002,P<0.001);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067,-4.446;P=0.042,P<0.001);观察组SAS(t=-2.366,-4.580;P=0.021,P<0.001)、SDS(t=-5.103,-7.069;P<0.001)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鼾声患者应用口面肌功能训练进行干预,随干预时间延长,患者鼾声指数、鼾声响度、鼾声总数均明显下降,睡眠质量提升、日间嗜睡情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缓解。可尝试于鼾声患者干预中推广本方法。
    基于CiteSpace近10年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可视化分析
    王紫燕,王方
    2025, 39(2):  108-11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495
    摘要 ( 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可视化分析揭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virus keratitis, HSK)近十年的研究概况,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方法 检索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的HSK相关中文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绘制并解读各图谱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 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608篇文献,发文量呈下降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俞莹(7篇);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机构为高产机构(11篇);从关键词分析得出,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纯疱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症状、临床治疗方案、疾病复发及预后等方面。 结论 研究明确了国内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领域比较有影响力作者及机构,概括现有研究热点;新型疾病检测诊断方式、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式及更有价值的药物制剂、合理用药及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扁桃体癌合并多发急性脑梗死的特鲁索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彭鑫,魏先锋,梁毅博,乔杰,王巍,林鹏,李丽
    2025, 39(2):  116-12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392
    摘要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非肿瘤患者高,这种血栓的发生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被称为特鲁索综合征(Trousseau's syndrome, TS)。不明原因的血栓事件可发生在诊断隐匿的恶性肿瘤之前,或与恶性肿瘤同时出现。TS相对罕见,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多灶性的梗死,预后较差。现报道1例TS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希望有助于头颈外科同仁更好地认识该疾病,以期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
    下咽纤维血管性息肉1例并文献复习
    王坛,王晶,李燕子,卜苓南,杨淑娟
    2025, 39(2):  121-12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400
    摘要 ( 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下咽纤维血管性息肉的临床表现及诊治难点,总结经验,减少误诊及漏诊,精准选择手术方式。 方法 阅读文献并对 1 例下咽纤维血管性息肉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总结,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进展、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难点。 结果 下咽纤维血管性息肉可于咽喉及食管内游移,表面被覆正常上皮组织,临床容易出现误诊、漏诊。需根据临床症状并辅助内窥镜、影像等多项检查综合诊断。息肉处于食道中时是安全的麻醉状态,内镜下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结论 下咽纤维血管性息肉较为罕见,术前完善检查、明确诊断,正确根据根蒂的位置、宽窄,息肉的大小、组成成分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非常重要。
    综述
    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潘佳煜,张春林
    2025, 39(2):  126-13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275
    摘要 ( 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acute low-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LHL)是耳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发病人群也愈趋于年轻化。ALHL具有临床预后好、高复发、甚至可进展为梅尼埃等特点。截止目前,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包括:内淋巴积水、免疫学因素、病毒感染、血管循环及血液系统障碍因素、代谢性疾病等。本文针对近年来ALHL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以期及时、有效的作出可靠的诊断。
    前庭代偿中神经系统可塑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汪学志,杨令,黄颖茜,吕萍
    2025, 39(2):  132-13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279
    摘要 ( 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庭疾病会导致眩晕、平衡丧失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当前庭功能受损时,一种称为前庭代偿(vestibular compensation, VC)的现象会在受伤后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生。VC是涉及神经系统中一系列重排的神经可塑性过程,其分为快速而完全的静态代偿和缓慢而不完全的动态代偿。双侧前庭核团电生理的再平衡是静态代偿的主要机制,而动态代偿包括前庭适应、替代、习服三种机制,涉及全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重组。本文现综述VC中神经系统可塑性机制的研究进展,从前庭核中分子的改变、细胞增殖和兴奋、突触的可塑性和传递以及神经环路的改变等一系列可塑性变化来解释静态代偿机制;通过全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重组来解释动态代偿机制。以期为今后国内前庭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进一步改进提供思路和参考。
    突发性聋磁共振检查的现状与进展
    郭翔,马永强,伊海金
    2025, 39(2):  140-14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301
    摘要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突发性聋是耳科学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如何尽快判断突发性聋的原因并及时给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成为目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者们通过对突发性聋的患者进行内听道MRI检查,使突发性聋病因的检出率及预后判断的准确率逐渐提高。内听道MRI检查中的T1WI、T2WI、3D-T2Flair、DTI、DSI等序列,在显示和帮助医生发现内听道肿瘤、后颅窝梗死、内耳出血、迷路炎、神经纤维完整性及小脑前下动脉血管走行等突发性聋的病因方面,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分别从上述几个方面综述目前通过MRI检查判断突发性聋的病因及预后的现状及最新进展,并为及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和见解。
    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在突发性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李培培,卢彦青,侯楠
    2025, 39(2):  145-15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36
    摘要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突发性聋由于其病因及发病不明确,目前国内外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临床上面对不同的突发性聋患者也无法直接预估出患者预后的有效率和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随着大数据及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发展,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可帮助实现患者教育及医患共同决策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形式,从而评估疾病预后有效率及制定疾病的治疗方案。研究综述ML预测模型建立的全过程及在突聋中的应用,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突聋疗效评估及方案制定的相关参考信息,更好地实现医患共同决策及提高突聋的疗效。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和其在鼻咽癌中的作用
    吴敏,李正阳,孟杰,叶惠平
    2025, 39(2):  152-15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295
    摘要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约有3/4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放射及化学疗法是当前NPC的主要疗法,但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NPC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一细胞多种主动有序的死亡方式,在生命活动的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来的研究发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与NPC相关,铜死亡、铁死亡、焦亡、自噬、坏死性凋亡、细胞凋亡等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NPC的不同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概述细胞的铜死亡、铁死亡、焦亡、自噬、坏死性凋亡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和其在NPC发展中的作用,为探索NPC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视角。
    嗅觉障碍小鼠和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志成,闫亚,戴梁平,应俊杰, 王仁忠
    2025, 39(2):  158-16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299
    摘要 ( 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嗅觉障碍病因复杂、病程绵长。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研究嗅觉障碍的病理生理反应、治疗反应机制及药物的开发至关重要。但目前尚缺少对嗅觉障碍造模方法系统全面概括的综述。本文综述目前常用的小鼠和大鼠模型,根据病因将嗅觉障碍动物模型分为与接触毒素/药物相关嗅觉障碍模型、继发于鼻腔鼻窦疾病的嗅觉障碍模型、感染后嗅觉障碍模型、先天性嗅觉障碍与正常老化相关嗅觉障碍模型、外伤后嗅觉障碍模型、神经系统相关性嗅觉障碍模型。本文总结这些模型构建方法和病理变化,以期为嗅觉障碍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周荷青,申琪
    2025, 39(2):  168-17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020
    摘要 ( 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以鼻痒、阵发性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主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AR患者的症状,而且具有预防作用和远期疗效。目前针对其疗效评估仍以症状体征量表为主,主观性强,因此找到能够客观评估疗效的生物学指标刻不容缓。论文梳理了近年来TCM治疗AR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的相关文献,发现鼻分泌液和血清免疫学指标中多种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水平的改变与TCM治疗AR的机制有关,可能作为评估TCM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希望为TCM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证据支持和循证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