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20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献礼“六院120周年”纪念专题
    CAMK4介导胆红素所致听觉中枢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
    柯冰冰,陈铭,王洪阳,李春燕,殷善开
    2025, 39(3):  1-1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509
    摘要 ( 66 )   PDF (15248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V, CAMK4)在胆红素介导的听觉中枢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方法 通过分子对接和微量热泳动技术(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 MST)评估CAMK4与胆红素的结合能力。采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AMK4在耳蜗核中的表达。在体外培养的耳蜗核原代神经元中,分别给予胆红素(25 μmol/L)或胆红素联合CAMK4抑制剂KN-93(1 μmol/L)处理,随后评估神经元的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进行Annexin V/PI染色及活/死细胞染色。 结果 分子对接分析显示,胆红素与CAMK4的结合能为-9.71 kcal/mol, MST检测得到平衡解离常数值为(1.294 4±1.080 3)μmol/L,提示二者具有较强的结合潜力。在耳蜗核中,CAMK4主要表达于神经元。体外实验结果表明,CAMK4抑制剂KN-93能够显著抑制高浓度胆红素诱导的耳蜗核神经元ROS蓄积、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以及细胞晚期凋亡和存活率下降。 结论 CAMK4在胆红素介导的听觉中枢氧化应激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NAD+对顺铂所致毛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拮抗作用及相关基因表达调控
    陈铭,柯冰冰,崔雅琦,吴翠萍,陈正侬,李春燕,殷善开
    2025, 39(3):  11-1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5.054
    摘要 ( 64 )   PDF (5537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对顺铂(cisplatin, Cis)诱导耳毒性的拮抗效果和机制。 方法 体外实验采用HEI-OC1细胞系和出生后3 d的C57BL/6J乳鼠耳蜗基底膜培养模型,评估NAD+对Cis毒性的拮抗作用;在体实验通过鼓室注射Cis和NAD+于C57BL/6J成年小鼠,并进行听觉脑干反应测试;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HEI-OC1细胞中Cis组与Cis+NAD+组之间的差异基因;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 结果 NAD+能够显著提高HEI-OC1细胞在Cis处理下的细胞活力,并有效减少细胞凋亡。NAD+显著提高耳蜗毛细胞的存活率以及减少活性氧的产生,并有效拮抗Cis引起的听力损失。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Cis+NAD+组中共有204个基因上调表达、214个基因下调表达,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铂类药物抗药性”和“谷胱甘肽代谢”等信号通路,并且Gstm6和Gsta2与抗氧化应激、药物代谢和细胞保护相关的关键基因表达显著上调。 结论 NA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拮抗Cis引起的耳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从而拮抗氧化应激损伤有关,提示了NAD+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电子鼻咽喉镜中I-scan各模式与白光模式的应用比较
    倪凌达,唐旭兰,孟丽丽,周慧群,苏开明
    2025, 39(3):  19-2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515
    摘要 ( 56 )   PDF (5160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日本宾得(Pentax)所产电子鼻咽喉镜的I-scan功能中各项模式与白光模式在鼻咽喉科疾病图像显示中的适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鼻咽喉科疾病患者的图像资料,对其在6种I-scan模式与白光(WL)模式下拍摄的图片进行互相比较。 结果 I-scan功能中各模式与白光模式的摄片效果有显著差异,p、b、e、g、c模式下的图像在细节显示、血管突出方面优于白光模式,以g、c模式优点更为显著,v模式则表现差于白光模式。 结论 在鼻咽喉科疾病的图片资料采摄中,I-scan各模式有效补充白光模式的短板,各模式互补利用,临床诊断效率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急性会厌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申博珺,刘素茹,李春燕,苏开明
    2025, 39(3):  26-3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120
    摘要 ( 60 )   PDF (1038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急性会厌炎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其对急性会厌炎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纳入急性会厌炎患者105例、声带小结患者52例进行对照研究。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时长、胆红素水平以及炎症指标。对两组之间胆红素水平差异进行比较。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年龄、胆红素以及炎症指标与急性会厌炎患者住院时长之间的关联,及进一步分析胆红素与炎症指标之间相关性。 结果 入院时急性会厌炎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胆红素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性会厌炎患者出院前与入院时相比,胆红素降低(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住院时长与入院时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P=0.030),而与年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入院时胆红素是住院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3)。患者入院时胆红素水平与全身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以及淋巴细胞绝对值之间未发现线性相关。 结论 急性会厌炎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可作为急性会厌炎患者潜在的风险评估指标。
    ABCLOVE嗓音训练法对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患者嗓音功能的影响
    邹嵩,许保源,张金星,陈巧婷,李健祥
    2025, 39(3):  32-3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622
    摘要 ( 62 )   PDF (1019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ABCLOVE嗓音训练法用于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患者对嗓音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患者96例,均择期行支撑喉镜下手术,根据治疗方案分组,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术后予以ABCLOVE嗓音训练法进行发声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术后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oice handicap index, VHI)、GRBAS评分、嗓音声学分析。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2组VHI、GRBA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术后1、3个月,两组jitter、shimmer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明显(P<0.05);术后1、3个月2组HNR均有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 结论 ABCLOVE嗓音训练法能有效恢复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患者的嗓音功能,改善患者的发音问题和纠正不良的用嗓习惯,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犬尿氨酸介导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所致肝功能损伤:一项横断面研究
    卫志成,彭裕,沈力,李莉琳,沈杭东,李馨仪,许华俊,关建
    2025, 39(3):  38-4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37
    摘要 ( 54 )   PDF (3926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犬尿氨酸是色氨酸代谢途径重要产物,介导多种病理生理活动。本研究旨在探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严重程度及肝功能损伤与血清犬尿氨酸的关系。 方法 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因打鼾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的200例疑似OSA受试者中筛选出142例患者纳入研究。收集人体测量数据、生化指标、睡眠监测数据,并检测血清犬尿氨酸、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2,3-dioxygenase 1, IDO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水平。分析评估睡眠参数、犬尿氨酸、ALT和AST之间的相关性因素及中介因素。 结果 线性回归分析在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后结果显示,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 AHI)、最低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 LSpO2)、氧饱和度指数(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 ODI)、犬尿氨酸是ALT的独立相关因素;AHI、平均氧饱和度(mean oxygen saturation, MSpO2)、LSpO2、ODI、睡眠时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the cumulative sleep time at SpO2<90%,CT90)、犬尿氨酸是AST的独立相关因素。中介分析显示,犬尿氨酸可分别解释AHI、MSpO2、LSpO2和ODI对OSA患者血清AST影响的50.0%、43.0%、54.4%和52.4%。 结论 犬尿氨酸在OSA引起的肝功能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
    术后GH与IGF-1水平对非侵袭性垂体生长激素腺瘤远期缓解的预测价值
    顾月龙,唐如,茆松,张维天
    2025, 39(3):  45-5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510
    摘要 ( 52 )   PDF (1570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蝶入路手术在非侵袭性垂体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腺瘤治疗中的疗效,并分析术后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水平对远期激素生化缓解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0月15日至2024年8月19日我院收治并接受经蝶入路内镜手术的38例非侵袭性垂体GH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远期缓解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术后第1天的GH、IGF-1水平和术后IGF-1/术前IGF-1比值的预测效能。 结果 38例患者中26例达到远期生化缓解,远期缓解率为68.4%。远期缓解组的术后第1天GH(P<0.001)、IGF-1水平(P=0.026)及术后IGF-1/术前IGF-1比值(P=0.003)均显著低于未缓解组。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GH、IGF-1水平和术后IGF-1/术前IGF-1比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0.789和0.839。当术后第一天GH水平<1.66 ng/mL时,预测患者远期缓解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84.6%;当术后IGF-1/术前IGF-1<75.8%时,预测患者远期缓解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5.7%。 结论 内镜下经蝶入路手术可有效治疗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术后第1天GH、IGF-1水平和术后IGF-1/术前IGF-1比值较低的患者更易获得远期生化缓解,其中术后GH水平的预测价值最高。
    单细胞测序分析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与内外毛细胞间的细胞信号通路
    董文琪,于栋祯
    2025, 39(3):  51-6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294
    摘要 ( 60 )   PDF (7614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在耳蜗听力形成期和成熟期小鼠耳蜗的细胞群以及调控螺旋神经节细胞和内外毛细胞间信号通路表达的配受体。 方法 通过收集公共数据库小鼠耳蜗单细胞测序数据,并利用CellChat软件研究内外毛细胞与临近细胞潜在的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 结果 Seurat分析显示小鼠耳蜗具有15群主要的细胞类型,分别是成纤维细胞、Hensen细胞、鼓膜边界细胞、Coch+/Spp1+成纤维细胞、内外沟细胞、内侧指状细胞/内侧边界细胞、外毛细胞、Reissner膜、巨噬细胞、梭形细胞/根细胞、螺旋神经节、中间细胞、施万细胞/卫星胶质细胞、内毛细胞、红细胞。CellChat通讯分析揭示出P14小鼠耳蜗内外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间的通讯关系主要由Bdnf/Ntrk2信号通路介导,P28时期主要由Ggf6/(Bmpr1a+Bmpr2)、Bmp6/(Bmpr1a+Bmpr2)、Ntf3/Ntrk3、Ntf3/Ntrk2以及Spp1/Cd44、Spp1/(Itgav+Itgb1)、Pdgfa/Pdgfra、Gas6/Tyro3信号通路介导。 结论 本研究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初步识别出在耳蜗听力形成期和成熟期螺旋神经节细胞和内外毛细胞间特异性的配受体。
    1990—2021年中国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负担变化趋势及预测
    董凌康,于栋祯
    2025, 39(3):  61-6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511
    摘要 ( 56 )   PDF (5548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间中国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age-related hearing loss, ARHL)负担的长期趋势及未来预测,并与全球数据对比。 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公开数据,选取患病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years, DALYs)及其年龄标化率描述中国ARHL负担;采用年度变化百分率估计值(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EAPC)评估 1990—2021年间ARHL负担变化趋势;通过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2022—2050年中国和全球ARHL的患病及DALYs。 结果 1990—2021年中国ARHL患病人数从1.98亿例增至4.45亿例(增长124.7%),同期全球患病人数为15.46亿例,增幅为108.6%。年龄标准化DALYs率(age-standardized DALYs rate, ASDR)从557.47/10万人年增至630.67/10万人年(EAPC=0.35),高于全球水平(EAPC=0.16)。疾病负担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性ASDR(667.54/10万)高于女性(592.27/10万),且增长更快(EAPC:0.35 vs. 0.17)。年龄分布特征显著,55—59岁人群患病人数最多(6 579.73万例),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70%。值得注意的是,<20岁人群患病率增长最快(EAPC=0.81)。预测显示,至2050年中国患病人数将达6.62亿例,DALYs增幅(71.3%)远超全球水平(11.3%)。 结论 中国ARHL疾病负担增长迅速且特征显著,需建立针对性防控体系,重点关注老年人群听力管理和青年人群噪声防护。
    双极电凝镊应用于治疗Shamblin Ⅲ 型颈动脉体瘤6例
    曾琪璎,朱华明,关建,吴红敏,叶海波,易红良
    2025, 39(3):  70-7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272
    摘要 ( 37 )   PDF (5129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双极电凝镊在 Shamblin Ⅲ 型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 例Shamblin Ⅲ型患者临床数据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包括颈部B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的术前评估。将12例分为对照组(6例)和观察组(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观察组使用双极电凝镊辅助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对比两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 结果 双极电凝镊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298 mL比633 mL),手术时间也短于传统手术组(201 min比326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手术组(16.7%)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完善的术前评估及合理的手术方案的基础上,双极电凝镊辅助Shamblin Ⅲ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可以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儿童的扁桃体腺样体切除病例分析1例及文献复习
    王尧,陈静怡,杨颖超,苏开明
    2025, 39(3):  77-8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514
    摘要 ( 46 )   PDF (1173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congenital hypofibrinogenemia, CFD)患者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CFD患者行等离子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围手术期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使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从0.23 g/L提升至0.92 g/L,顺利完成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出血并发症。文献检索显示,目前尚未有关于CFD患者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报道。然而在CFD患者接受其他手术时,纤维蛋白原补充的目标水平通常为0.5~1.0 g/L或适当提高。 结论 CFD患者通过有效的围手术期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可以安全地进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
    外展悬吊缝合技术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治疗中的改良及应用进展
    马馨,董凌康,吴红敏,易红良,邹建银
    2025, 39(3):  81-8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507
    摘要 ( 48 )   PDF (2827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以睡眠打鼾、呼吸暂停及日间嗜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呼吸疾病。目前对于不耐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且存在口咽部阻塞的患者,临床通常采取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最新研究认为,咽侧壁是阻塞气流的关键点。因此众多学者以此为依据,对手术方式加以改良或重新设计,以期更有效地扩大咽腔横截面积、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症。本文着重围绕当下针对咽侧壁实施的外展悬吊缝合技术展开综述,旨在探讨如何在实现最小损伤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扩大咽侧壁,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症状,并降低术后并发症,进而为相关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抑郁症共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莉琳,李馨仪,关建
    2025, 39(3):  89-9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513
    摘要 ( 56 )   PDF (1075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抑郁症也称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OSA与抑郁症相互影响,OSA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较高,睡眠结构紊乱、日间疲劳以及周围人对患者鼾声的负面评价影响了OSA患者的情绪;而抑郁症患者常伴有OSA相关的睡眠障碍,可能通过异常的神经递质和呼吸道肌张力,加重患OSA的风险。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时往往症状更严重、治疗也更加复杂,两者的共同发病机制包括神经炎症、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紊乱、突触可塑性受损、5-羟色胺水平改变和补体系统激活。这些机制在OSA与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疾病的进展。本综述从OSA与抑郁症共病的流行病学、潜在机制及治疗策略出发,旨在加深临床对两者共病的认识,为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声门闭合不全的病因及诊疗研究进展
    周之航,刘素茹,周静,陈丹,杨佳静,刘蕊,周立
    2025, 39(3):  97-10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519
    摘要 ( 55 )   PDF (1038KB) ( 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声门闭合不全是指声带在无占位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双侧声带不能完全闭合,导致气体“漏出”,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无力、气息音,部分患者可出现呛咳、吞咽困难甚至误吸等症状。声门闭合不全的病因包括结构性发声障碍如声带沟、声带瘢痕等,以及调节性发声障碍如声带麻痹、发声疲劳等。临床常用嗓音生活质量相关量表、喉镜检查、嗓音声学分析及电声门图、空气动力学指标等作为评估工具,对疑诊为声带麻痹的患者则采用喉肌电图。声门闭合不全的治疗旨在减小发声时的声门间隙,改善患者的嗓音质量。本文梳理声门闭合不全的常见病因及其治疗方式,总结其最新的诊疗进展,为临床术者提供参考。
    论著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关键基因的分析研究
    张丽霞,李琳
    2025, 39(3):  104-11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11
    摘要 ( 42 )   PDF (10091KB) ( 4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关键基因,探讨为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理论依据。 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获取与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相关的两个数据集,通过GEO2R工具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利用DAVID在线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利用 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筛选出关键基因,最后在动物模型中加以验证。 结果 从GSE127204和GSE196870数据集中选出100个共有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GO(gene ontology, GO)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 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利用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关键基因,包括IRF7、PTPRC、CXCL10、IFI44、IFI204、USP18和CD4 。在此基础上通过RT-qRCR检测小鼠耳蜗组织中7个关键基因的表达,进一步验证以上7个基因在年龄相关性耳聋中均为高表达。 结论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结合RT-qRCR检测小鼠耳蜗组织等实验结果,证实在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中7个关键基因表达显著升高。该研究为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前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巴曲酶个性化用药治疗全频下降型突聋
    林育珊,卢标清
    2025, 39(3):  115-12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97
    摘要 ( 62 )   PDF (1056KB) ( 1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聋的疗效。 方法 将同意接受巴曲酶治疗的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分为A组(23例):1 g/L≤Fib<2 g/L;B组(41例):2 g/L≤Fib≤4 g/L;C组(22例):Fib>4 g/L;不同意接受巴曲酶治疗患者设为D组(34例)。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A、B、C组首次分别给予巴曲酶5 Bu、10 Bu、15 Bu,用药后隔1~2 d复查Fib,如Fib<1 g/L,暂缓使用;如1 g/L≤Fib(复查)<2 g/L,予巴曲酶5 Bu,如2g/L≤Fib(复查)≤4 g/L,予巴曲酶10 Bu,如Fib(复查)>4 g/L,予巴曲酶15 Bu。整个疗程一共给予3次巴曲酶治疗,总剂量15 Bu~45 Bu。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情况。 结果 4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听阈均得到提高,组内治疗前、后平均听阈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6.52%、46.34%、63.64%、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D组、B组和D组、C组和D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两两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疗效分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4组治疗方法均有效,A组、B组、C组疗效优于D组,认为在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方案中,加入巴曲酶后疗效更佳,而巴曲酶的首次使用剂量以及维持剂量的不同并不影响最终疗效。
    双感官障碍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模型:基于CHARLS的分析
    吕勇,冯云
    2025, 39(3):  122-12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638
    摘要 ( 53 )   PDF (3227KB) ( 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数据库的资料,建立双感官障碍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的预测模型。 方法 纳入来自CHARLS的2011年队列中 ≥45 岁,发生双感官障碍且无CVD为基线人群,2013年、2015年、2018年及2020年随访的CVD情况作为结局变量。应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筛选模型中最佳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随后,将研究人群以75%到25%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 ROC 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预测性能。 结果 共纳入5 866名双感官障碍参与者,CVD发生率为16%(938/5 866)。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年龄、 性别、睡眠时长、血脂异常、肾病、腰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糖尿病作为预测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公式为:0.027 40×年龄-0.052 52×性别-0.073 61×睡眠时长+0.153 26×BMI-0.372 05×血脂异常-0.057 37×糖尿病-0.252 30×肾病-0.014 67×腰围。该模型的AUC值在训练集中为0.729,验证集中为0.692。 结论 本研究构建成功一个用于评估双感官障碍人群发生CVD的风险预测模型。
    新型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髓过氧化物酶试纸在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价值
    张竹萍,彭孜灿,肖振龙,李程,喻迪,王兴龙,陈伟,郭蓓
    2025, 39(3):  129-13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449
    摘要 ( 32 )   PDF (3658KB) ( 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髓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myeloperoxidase, ECP-MPO)试纸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武汉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123例AR患者为AR组,36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AR组患者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14 d。使用鼻分泌物ECP-MPO试纸测定AR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的ECP显色程度,同时检测鼻分泌物中ECP浓度。制作鼻分泌物涂片统计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eosinophils, EOS%),并收集主观症状评分。分析各指标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ECP试纸评分在AR辅助诊断中的工作效能。 结果 治疗前AR组鼻分泌物ECP试纸评分高于治疗后以及对照组,ECP试纸评分与鼻分泌物ECP浓度、鼻分泌物EOS%、鼻结膜炎鼻部症状总评分(rhinoconjunctivitis 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 TN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鼻分泌物ECP试纸评分诊断AR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且诊断的最佳cut-off值为1级,诊断的敏感度为89.4%,特异度为91.7%。 结论 ECP-MPO试纸可有效检测鼻分泌物中的ECP,其显色级别可反映AR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对于AR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男性喉局部淀粉样变发生与谷丙转氨酶异常相关性
    李芃泽,于霜,王加锋
    2025, 39(3):  135-14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5.052
    摘要 ( 45 )   PDF (4627KB) ( 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喉局部淀粉样变(localized amyloidosis, LA)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寻找与发病可能相关的生化指标。 方法 对病理学诊断的喉LA患者病案记录的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测定数据进行描述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男女喉LA患者有关联的危险性因素。 结果 46例喉LA患者的总体描述:男31例、女15例,男女比为2.07∶1.00,初诊年龄为45.66岁,主要症状为声嘶。喉LA病变部位,单侧声带18例、双侧声带16例、非声门区12例。确诊前声嘶症状持续时间长,平均(86.57±32.52)个月。37例喉LA接受了喉镜下CO2激光切除、余者6例为喉镜下常规手术治疗,仅1例在术后10年复发。中位随访期为10.61年,只有1例术后1年半死于脑出血,其它患者都存活,存活率为97.8%。男女喉LA患者的比较分析:男性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 GGT)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互为调整因素的回归分析中,发现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与男性喉LA的危险性有一定关联(OR=1.461, 95%CI=1.021~2.090, P=0.038)。 结论 喉LA主要症状为声嘶,诊断前持续时间很长,男性罹患多于女性,手术切除效果很好,经过10年随访存活率在95%以上。性别比较提示ALT升高可能与男性喉LA的危险性有关联,但尚需多中心更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
    TNF-α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对小鼠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治疗作用
    于浩南,钟莹莹,王新萌,张敏,姜清敏,李娜,李艳
    2025, 39(3):  141-14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433
    摘要 ( 38 )   PDF (6195KB)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 for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CM)对小鼠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LSCD)的修复作用。 方法 应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技术培育原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用TNF-α诱导第4代hUCMSCs得到TNF-α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 for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duced by TNF-α, hUCMSC-CMT)。48只健康6周龄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和LSCD实验组,LSCD实验组模型采取角膜缘碱烧伤方式建立,依据造模后结膜下注射的成分不同,分为PBS注射阴性对照组(A组)、hUCMSC-CM注射治疗组(B组)及hUCMSC-CMT注射治疗组(C组),结膜下注射为每天1次,连续7 d。于LSCD造模后第3、7天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上皮缺损程度并评分,于LSCD造模后第7、21天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并评分。于LSCD造模后第7、21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和眼表黏蛋白5AC(mucin 5AC, Muc-5AC)的表达情况。 结果 造模后3 d,A组小鼠见角膜上皮大片缺失;7 d见角膜缘血管扩张充血,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大于2/3角膜;21天见角膜缘较多新生血管长入,部分可及2/3角膜直径。B、C各时间点在减少角膜新生血管和修复角膜上皮缺损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且C组效果强于B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对照组角膜基质中均无α-SMA表达,角膜上皮层未见Muc-5AC表达。造模后7、21 d,各实验组α-SMA表达均为阳性,B组和C组均低于A组。三个实验组第7天的Muc-5AC平均光密度值组间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第21天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结膜下注射hUCMSC-CMT或hUCMSC-CM可以增强角膜缘干细胞功能,促进角膜上皮修复,保护眼表组织;且hUCMSC-CMT对小鼠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修复和治疗作用强于hUCMSC-CM。
    儿童原发扁桃体Burkitt淋巴瘤累及上颌骨和肺1例并文献复习
    黄爱萍,王娟,王丽,耿江桥,王亚芳,温鑫
    2025, 39(3):  148-15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208
    摘要 ( 32 )   PDF (4352KB) ( 1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扁桃体Burkitt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BL)的发病特点、诊疗策略和预后。 方法 回顾分析1例原发扁桃体BL累及上颌骨和肺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儿童扁桃体BL临床少见,同时累及上颌骨和肺部者暂无临床报道,扁桃体BL的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诊断,治疗以高剂量、短疗程、多药联合化疗为主。 结论 儿童扁桃体BL具有高度侵袭性,疾病进展迅速且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及时化疗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综述
    m6A识别蛋白IGF2BPs家族在头颈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杨鸣,刘雪霞,张华
    2025, 39(3):  153-16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240
    摘要 ( 31 )   PDF (1698KB) ( 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NA表观遗传修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m6A)是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mRNA表观遗传修饰方式。近年来新发现的m6A阅读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家族(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 mRNA-binding protein 1, IGF2BPs),可靶向结合GG(m6A)C序列,增强mRNA稳定性,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将综述IGF2BPs家族在头颈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IGF2BPs在临床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高血脂对视网膜损害与脉络膜厚度关系研究
    毛一恒,冯洁,何润田
    2025, 39(3):  162-16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442
    摘要 ( 39 )   PDF (1011KB) ( 3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在眼底疾病患者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其已成为眼底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本文旨在探究高胆固醇血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对脉络膜厚度和视网膜光感细胞层的作用,分析二者通过促进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聚集等机制对光感细胞层的影响以及对于如黄斑变性、黄斑水肿、脉络膜脱离等眼底疾病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总结脉络膜厚度变化规律,以期预警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
    玻璃体切除术后视野缺损的机制研究及预防
    李致富,高玉
    2025, 39(3):  168-17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518
    摘要 ( 37 )   PDF (1090KB) ( 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标准三通道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为治疗眼后段疾病的最常用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PPV已经进入无缝线微创时代,其适应证不断扩大、并发症越来越少。但PPV后出现视野缺损(visual field defects, VFD)屡见报道,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然其产生机制依然不明,对其产生原因缺乏系统性分类与总结。本文主要从PPV后发生VFD的主要原因机制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中减少此类并发症提供帮助。
    数码视疲劳的眼表参数变化及预防缓解措施
    陈利群,沙玛丽·哈力木别克,王静,王富江,易湘龙
    2025, 39(3):  177-18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4.063
    摘要 ( 35 )   PDF (1028KB) ( 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码视疲劳是应用数码设备引起的各种眼部不适,常见症状包括视物模糊、结膜充血、视觉调节障碍等;此外还包括一些眼外症状,如头痛、颈部和背部肌肉疼痛等。目前该种现象普遍存在,并对人们生活、工作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处理此类问题势在必行。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的多项相关研究,探讨智能设备使用与视疲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预防视疲劳的多项措施,以期更好地为智能设备用户的眼部健康提供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