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3770 CN 37-1437/R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政策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利益冲突声明表
作者贡献声明表
投稿推荐信
著作权转让合同
投稿模板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耳聋基因panel在耳聋基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张艳红, 李娟娟, 曾宪海, 缑灵山, 王朝霞, 魏建芳, 马芳, 邱书奇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27-34.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90
摘要
(
576
)
PDF
(1505KB)(
96
)
收藏
目的
探讨耳聋基因panel技术在耳聋患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40例耳聋患者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结合Sanger测序法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25个位点突变,初检结果单杂合致病突变者行耳聋基因单基因测序或耳聋基因panel检测;初检结果未发现耳聋基因致病性突变者直接行耳聋基因panel检测。16例患者行父母耳聋基因溯源验证。
结果
40例患者中,耳聋基因筛查检出GJB2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8例、单杂合突变2例,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1例、单杂合突变2例。4例单杂合突变检出者接受进一步的耳聋单基因或耳聋基因panel测序,其中2例分别检出GJB2基因c.235delC/c.610delC及c.235delC/c.109G>A复合杂合突变,2例检出SLC26A4基因c.919-2A>G/c.1548_1549insC复合杂合突变。27例初检结果阴性患者接受了进一步的耳聋基因panel检测,检出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4例和c.571T>C/c.G109A复合杂合突变1例,MYO7A基因c.397dupC/c.3484A>T复合杂合突变1例,MYO15A 基因c.4779+2T>C/c.5008-2A>G复合杂合突变1例,ACTG1基因c.118C>T单杂合突变1例,CDH23基因c.1765G>A/c.6504T>A及c.6049G>A/c.7225-1G>A复合杂合突变各1例。在16例行父母溯源的耳聋患者中,15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
结论
对于耳聋基因热点突变检测结果阴性的耳聋患者,应用耳聋基因panel能有效提高遗传性致病基因检出效率,为其遗传学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坏死性外耳道炎继发颈椎骨髓炎1例并文献复习
田俊, 刘良发, 白佳麒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1-5.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74
摘要
(
487
)
PDF
(5816KB)(
194
)
收藏
目的
探讨坏死性外耳道炎继发颈椎骨髓炎的诊疗方法及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糖尿病老年患者坏死性外耳道炎合并C2-C6颈椎椎体骨髓炎的病历资料并检索文献,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检索获得2005~2022年国内外发表的5篇文献, 加上本例患者共纳入4个病例,其中男3例、女1例,54~72岁,除1例有头颈部放疗史外其余3例均合并糖尿病,病变范围均广泛,累及2~5个颈椎椎体,病原体为不同细菌,经过系统治疗后,3例(75%)死亡,与细菌耐药、患者依从性差及全身健康状况差可能有关。
结论
坏死性外耳道炎病变可从颅底骨髓炎进一步扩展至颈椎骨髓炎危及生命,需要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卡那霉素和2-羟丙基-β-环糊精耳毒性的比较研究
杨琨, 陈利娟, 何小丹, 刘志奇, 沙素华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6-11.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195
摘要
(
414
)
PDF
(7521KB)(
87
)
收藏
目的
初步比较研究卡那霉素和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致CBA/J小鼠耳毒性损伤的特点。
方法
雄性CBA/J小鼠,700 mg/kg卡那霉素连续腹腔注射15 d,HPβCD8 000 mg/kg皮下注射,对照组均为0.9%无菌氯化钠生理盐水。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听力。耳蜗基底膜铺片和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法(DAB)毛细胞计数。HPβCD多个时间点听阈的比较和外毛细胞记数的比较使用统计软件GraphPad Prism 13 中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Repeated measures ANOVA)进行数据分析,卡那霉素实验中听阈的比较用GraphPad Prism 13中的双样本
t
检验(T-Test)。
结果
生理盐水组8 kHz、16 kHz、32 kHz阈值分别为(21±2.24)dB、(21±2.24)dB、(21±2.24)dB;卡那霉素治疗组阈值分别为(22±2.74)dB(
t=
0
.
632
5
,P=
0.544 7)、(67±4.47)dB(
t=
20
.
571
8
,P
<0.001)、(77±4.47)dB(
t=
25
.
044
0
, P
<0.001)。HPβCD治疗组6 h后,8 kHz、16 kHz、32 kHz反应分别为(29±4.18)dB、(30±4.47)dB、(37±2.74)dB,7h时后分别为(65±3.54)dB、(71±2.24)dB、(80±3.54)dB,8 h后分别为(70±3.54)dB、(78±5.70)dB、(85±5.00)dB,经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20
.
590
,P
<0.001)。随着HPβCD用药时间的延长,各频率听力损失逐渐加重。卡那霉素治疗组OHC损失于顶转至基底转2.0 mm处为(9.17±6.03)%,2.5 mm处为(89.76±3.12)%, 4.0 mm处为100%,经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7
.
840
,P
=0.000 3);IHC损失分别为(0.71±0.00)%、(6.79±6.01)%、(20.71±6.00)%,经比较显示2.5 mm和4.0 mm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3
.
549
,P
<0.05)。HPβCD治疗6 h后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可见明显的损伤,外毛细胞的损伤在基底膜顶转,中转和底转都可出现,7、8 h后耳蜗内外毛细胞几乎完全脱落,8 h以内未见明显的内毛细胞损伤。
结论
卡那霉素和HPβCD均致小鼠听力下降、毛细胞损伤。卡那霉素耳毒性损伤从高频开始,HPβCD耳毒性听力损伤在早期就波及全频,外毛细胞损伤先于内毛细胞损伤,损伤程度都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国内嗅觉障碍相关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李丹, 陈腾宇, 黄演芬, 周敏, 周熠星, 阮岩, 闫亚杰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40-48.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49
摘要
(
411
)
PDF
(3035KB)(
81
)
收藏
目的
对国内“嗅觉障碍”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合理推测,尝试为学者提供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预测未来热点方向。
方法
以“嗅觉障碍”为主题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10月20日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论文并按纳入标准进行筛选,使用Citespace软件对该研究领域所筛选文献的作者、期刊/单位及主题词进行绘制图谱及可视化分析。
结果
整体来讲,“嗅觉障碍”研究的文献发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出现频次排名靠前的作者为魏永祥、倪道凤、刘钢、杭伟、姚淋尹、韩德民及刘剑锋,“嗅觉障碍”研究发文排名第1~3例的期刊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合作高产单位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机构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主题词聚类分析呈现出7个聚类:慢性鼻-鼻窦炎、帕金森病、kallmann、鼻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超微结构和针刺。
结论
在“嗅觉障碍”领域,早期韩德民、李志春等国内作者对“嗅觉障碍”的研究较深长,而近年来魏永祥、倪道凤等国内作者对“嗅觉障碍”的检测方法、病因、发病机制等进行基础研究及归纳分类,是近年来嗅觉障碍研究的主力,但核心作者中心中介值均小于0.1,这表明关系较稀疏,需加强联络与合作,以期形成学术共同体提高整体影响力。根据聚类分析可知,国内作者目前对“嗅觉障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嗅觉障碍与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帕金森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原发病之间的联系,探索其生理病理及发病机制;不同类型嗅觉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调查;探索鼻内镜手术、针刺等不同治疗方法对嗅觉障碍的疗效。且从发文突现图可见,以上七大聚类研究范围可能将持续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热点。其中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方向是从古至今延续的热点,而COVID-19将成为未来5~10年的热点。另外,不排除COVID-19引起的嗅觉障碍与鼻腔炎症相关,且两者的相关性将会成为嗅觉障碍将来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双侧耳郭软骨骨化1例并文献复习
刘博, 肖旭平, 李云秋, 周恩, 郭仁彬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12-1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34
摘要
(
368
)
PDF
(4119KB)(
119
)
收藏
目的
探讨耳郭软骨骨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耳郭软骨骨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结果
耳郭软骨骨化的发病机制暂不明确,通常无明显不适症状,少数患者可伴有局部疼痛、听力下降等症状。颞骨CT可辅助诊断,最终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检查。症状不明显时可暂予观察,若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可予手术治疗。
结论
耳郭软骨骨化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目前尚无有效逆转耳郭骨化的办法。积极寻找病因,及早干预,有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与外周血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马静远, 武天义, 孙占伟, 王卫卫, 李世超, 王广科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35-39.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64
摘要
(
358
)
PDF
(430KB)(
51
)
收藏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与外周血液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鼻窦内镜手术,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6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外周血细胞成分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等之间的差异。将实验组根据是否复发、癌变进一步分为SNIP组(38例),复发组(14例)及癌变组(10例),分别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P<
0
.
001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P
<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
P
=0.016),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
P
=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发现,NLR的增加(
P
<0.001)、PLR的减少(
P
=0.002)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
P
=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SNIP和复发组(
P=
0
.
045
),
癌变和复发组
(P
=0.017)在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PLR与SNIP具有相关性,并且可能成为SNIP的外周血液炎症标志物,NLR的增加、PLR的减少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是SNIP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联合应用内淋巴囊减压和局部激素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短期与长期疗效分析
许嘉, 李欣, 陈雯婧, 高娟娟, 卢星星, 伊海金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17-21.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72
摘要
(
349
)
PDF
(2247KB)(
52
)
收藏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减压联合经面隐窝鼓室内激素注射以及内淋巴囊表面覆盖激素明胶海绵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短期与长期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针对难治性梅尼埃病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资料。手术方式在传统内淋巴囊减压的基础上,开放面隐窝,并在圆窗周围放置明胶海绵,鼓室内注射激素,同时在内淋巴囊表面放置明胶海绵并在乳突内注射激素。比较患者治疗前6个月与术后6~12个月(短期疗效),以及术后18~24个月(长期疗效)的眩晕发作次数以及平均听阈水平(500、1 000、2 000 Hz)。
结果
23例患者完成短期疗效评价,术后眩晕发作次数由(5.7±5.9)次(术前6个月)降至(0.4±1.0)次(术后6~12个月),眩晕控制率为87.0%。术后听力维持率为95.7%。13例患者完成长期疗效评价,术后眩晕发作次数由(4.2±2.6)次(术前6个月)降至(0.1±0.3)次(术后18~24个月),眩晕控制率为92.3%,术后听力维持率为100%。
结论
内淋巴囊减压联合局部激素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梅尼埃病具有良好的眩晕控制率和听力维持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研究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的关系
韩书慧, 范新泰, 王娜, 王喆, 侯凌霄, 许安廷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4): 22-2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69
摘要
(
296
)
PDF
(451KB)(
37
)
收藏
目的
探讨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情况的关系。
方法
回溯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耳鼻喉科且行颞骨CT检查的患者共145例(290耳),经过筛选后,根据患者乳突气化程度分为气化良好及气化不良,对其采用1∶1最临近匹配,倾向得分(PS)设置为0.02,基于年龄、中耳炎对协变量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SM),该分析共产生了58对配对数据,随即测量后半规管中段至颞骨岩部后缘最短距离(P-P值),以其间接反映内淋巴囊发育情况,对不同乳突气化程度的P-P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P-P值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2.26(1.49,3.08)mm;乳突气化程度与P-P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情况无关;经PSM处理后的协变量与乳突气化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倾向得分匹配在临床研究中可以有效地处理非随机实验数据中的选择性偏倚问题;乳突气化程度与中耳炎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乳突气化程度与中耳炎性疾病相关,且乳突气化程度良好组,中耳炎发生率较低。
结论
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情况无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