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3770 CN 37-1437/R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投稿模板
统计学基本要求
审稿单
投稿推荐信
著作权转让合同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
高信忠, 林宗通, 沈翎, 刘平凡, 林兴, 许杨杨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7-12.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06
摘要
(
642
)
PDF
(447KB)(
122
)
收藏
目的
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中短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66例,其中35例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为治疗组,31例采用单纯腺样体切除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比例。
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
0
.
05
),
术后3个月治疗组疗效最佳
,
优于术后1个月
(P<
0
.
05
);
术后6个月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
);
两组术中出血量
、
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05)。
结论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短期疗效显著,且微创安全,无明显并发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基于CT影像组学诺模图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李静静, 武欣欣, 毛宁, 郑桂彬, 牟亚魁, 初同朋, 贾传亮, 郑海涛, 米佳, 宋西成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1, 35(4): 51-59.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0.490
摘要
(
546
)
PDF
(2740KB)(
55
)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与临床危险因素的诺模图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PTC患者,收集治疗前的CT及临床资料。以7∶3比例通过完全随机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训练集(
n=
85
)
和测试集
(n
=29),从CT平扫期和增强动脉期的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使用方差阈值法、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筛选出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结合临床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术前预测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利用决策曲线分析法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在测试集中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
从每个患者的CT平扫期与增强CT动脉期图像共提取2 818个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特征筛选,共25个与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的特征,联合影像组学标签与临床独立危险因素(CT报告的淋巴结状态)构建的诺模图,在测试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58,高于单独影像组学标签(AUC, 0.769)的效能,同时也高于CT报告的淋巴结状态(AUC, 0.721)的效能。
结论
影像组学诺模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术前预测工具,它结合了影像组学特征和CT报告的淋巴结状态,对PTC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儿童中耳胆脂瘤诊治进展
杨扬, 王晓旭, 张杰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1-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03
摘要
(
195
)
PDF
(701KB)(
100
)
收藏
儿童中耳胆脂瘤在患病率、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等方面都具有人群的特殊性。其起病隐匿,早期诊治成为临床难点。随着对儿童中耳胆脂瘤认识的提高和普及,临床中对此疾病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临床分期的应用及手术治疗的精准性趋于完善,伴有腭裂、特纳综合征、唐氏综合症等特殊人群的中耳胆脂瘤患儿的远期预后管理也得到了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肺功能的影响
袁晨阳, 刘燕综述房振胜审校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143-148.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0.386
摘要
(
149
)
PDF
(440KB)(
34
)
PDF(mobile)
(440KB)(
5
)
收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儿童中发病率逐渐增高,它不仅影响儿童睡眠质量,还会导致心肺功能及多系统功能损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肺功能检查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在早期发现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小气道造成的影响,从而及早进行干预。对近年来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肺功能关系及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1岁以内婴幼儿耳郭形态畸形矫正效果评价
马孝宝, 李越, 沈佳丽, 孙进, 陈向平, 杨军, 陈建勇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25-30.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01
摘要
(
134
)
PDF
(869KB)(
12
)
收藏
目的
探讨耳郭形态畸形的类型及矫正时的年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耳郭形态畸形无创矫正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确诊为耳郭形态畸形的1岁以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开始矫正的年龄分为两组,<42 d为小月龄组,>42 d为大月龄组。同时根据形态畸形的类型分为招风耳组、杯状耳组、垂耳组和隐耳组。采用改良版耳郭形态畸形无创矫正视觉模拟评分法(MVAS-NAC)对小月龄组和大月龄组患儿的矫形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小月龄组平均提升效果优于大月龄组(
P<
0
.
05
),
患儿矫正年龄与矫正效果呈负相关
,
小月龄组和大月龄组矫正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
),
不同耳郭形态畸形组之间平均提升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
)。
家长评分与医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
),
家长和医生评分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r=
0
.
810
。
小月龄组皮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大月龄组
(P<
0
.
05
)。
结论
年龄是影响矫正效果的主要因素,超过6个月的患儿,不再推荐进行矫正治疗,隐耳可适当放宽矫正年龄。临床可采用MVAS-NAC进行矫正效果的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1 000 Hz声导抗在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倪坤, 孙世冰, 李晓艳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43-47.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78
摘要
(
132
)
PDF
(410KB)(
15
)
收藏
目的
探讨1 000 Hz声导抗检查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用于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方法
纳入高危新生儿318例(636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ABR+DPOAE+1 000 Hz声导抗三联的听力筛查方案,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在3个月进行诊断性听力检查,计算三联筛查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和正确率。其中本研究中三联筛查结果正常包括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三种情况,三联筛查异常包括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AABR(+)DPOAE(-)声导抗(-)。
结果
共纳入318例高危新生儿(636耳),使用三联筛查的灵敏度(96.77%)高于单一AABR筛查方法(80.64%)和单一DPOAE筛查方法(83.87%),与AABR+DPOAE两联筛查方法(96.77%)灵敏度一致。使用三联筛查的特异度(91.24%)高于AABR+DPOAE两联筛查方法(87.44%),三联筛查方法可进一步降低二联筛查假阳性率,适用于高危新生儿筛查。
结论
1 000 Hz声导抗联合AABR和DPOAE进行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筛查灵敏度高,漏诊率低,三联听力检查可应用于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即可筛出部分单纯中耳功能异常的假阳性婴儿,可一定程度缓解家长焦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儿童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学及影像学特征149例分析
胡春燕, 党攀红, 张睿, 樊孟耘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31-3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18
摘要
(
127
)
PDF
(2241KB)(
31
)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学和影像学表现,分析其病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1月龄~14岁的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就诊途径、听力学和颞骨影像学检查结果。
结果
149例患者95.97%为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即单侧聋。38.26% 就诊患儿是由于听力筛查未通过被发现,20.13%患儿自觉单侧听力差就诊发现。影像学检查正常47例,异常102例,其中内耳结构/蜗神经发育异常96例(64.43%),颞骨骨折6例。
结论
儿童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多为重度及极重度聋,影像学检查发现蜗神经发育异常及内耳发育异常比例较高,可认为儿童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与先天发育异常关系密切,因此儿童单侧感音性听力损失患儿应常规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儿童乳突-颞下迷路外面神经减压术8例临床分析
党攀红, 张睿, 胡春燕, 王洁, 樊孟耘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37-42.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05
摘要
(
127
)
PDF
(3237KB)(
18
)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颞骨骨折性面神经麻痹经乳突-颞下迷路外径路面神经减压术的疗效。
方法
8例颞骨骨折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别在病情出现的1个月内,行经乳突-颞下迷路外径路面神经减压术,部分同期行听骨链重建术,随访1~2年,评估听力及面神经功能(H-B)程度。
结果
术前H-B Ⅴ级7例、Ⅳ级1例,术后恢复Ⅰ级5例、Ⅱ级3例;术前2例听力分别为中度、重度传导性耳聋,术后分别恢复至正常、轻度传导性耳聋;术前1例听力正常,术后听力无损伤;余5例术前听力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结论
外伤后1个月内经乳突-颞下迷路外径路面神经减压术,可同时获得面神经功能及听力的满意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儿童颞骨骨折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马宁, 陈敏, 刘薇, 杨扬, 邵剑波, 郝津生, 刘冰, 张晓, 段晓岷, 张祺丰, 张杰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13-19.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36
摘要
(
120
)
PDF
(4697KB)(
12
)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颞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477例18岁以下颞骨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影像学、面神经及听力学评估、并发症、治疗及预后。
结果
477例颞骨骨折患儿中男358例、女119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范围为0~18岁,中位年龄9岁,其中6例为双侧。交通事故是受伤主要原因(57.23%),其次为跌倒(23.69%)。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鼓室积血和耳出血,通常3周~1个月消失。纵行骨折253耳(52.38%),横行骨折35耳(7.25%),混合型骨折48耳(9.93%),其他不能进行分型147耳(30.43%),表现为轻微骨折线。听力受损372例(77.02%);面神经损伤28例(5.80%),其中8例为内听道及以上层面损伤;脑脊液耳漏47例(9.73%);鼓膜穿孔15例(3.11%)。合并颅内损伤78例(16.35%),全身多发损伤19例(3.98%)。即发性面瘫10例,1例恢复良好(10.00%);迟发性面瘫18例,15例恢复良好(83.33%)。耳科并发症的处理经手术治疗10例,包括8例鼓室探查+听骨链重建,术后听阈恢复正常。2例面神经减压术,术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Ⅴ级恢复至Ⅱ级。
结论
儿童颞骨骨折中,男童常见,最常见的受伤原因为交通事故。鼓室积血、鼓膜穿孔、脑脊液耳漏和传导性耳聋经保守治疗多可治愈,外伤所致听骨链骨折或脱位经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外伤所致内听道区域骨折可引起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和完全性面瘫,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新生儿动脉血血气分析与听力筛查结果相关性
盘琳琳, 方旭华, 翟丰, 桂一丁, 边洲亮, 陈洁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1): 20-24.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50
摘要
(
116
)
PDF
(543KB)(
26
)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生儿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与听力筛查结果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学中心新生儿科496例患儿听力筛查结果和入院时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
结果
自动听觉脑干反应(A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声导抗和总听力筛查通过率分别为61.9%(307/496)、61.3%(304/496)、90.1%(447/496)和56.7%(281/496)。三种听力筛查方法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
131
.
00
,P
<0.001)。AABR与DPOAE测试结果一致性极强(
Kappa=
0
.
817
,P
<0.001),两者与声导抗测试一致性较弱(
Kappa
值分别为0
.
262
、
0
.
256
,P
均<0.001)。单因素Logisitic分析显示乳酸升高(
OR=
0
.
544
,P
=0.001)、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OR=
1
.
917
,P
=0.009)、pH降低(
OR=
1
.
692
,P
=0.021)与听力筛查不通过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itic分析显示,乳酸(
OR=
0
.
627
,P=
0
.
018
)、
氧分压
(OR=
1
.
493
,P
=0.047)与听力筛查结果不通过显著相关。二氧化碳分压、pH和血氧饱和度和听力筛查结果无明显相关性(
P
>0.05)。
结论
新生儿缺氧及其伴随的血气变化可能会影响听力筛查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内镜下后、下鼓室精细解剖及变异观察
吴俊怡, 卢永田, 李建兴, 周俊伟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2, 36(2): 1-6. 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13
摘要
(
60
)
PDF
(7128KB)(
14
)
收藏
目的
探讨国人后、下鼓室各骨嵴及隐窝之间的毗邻关系及存在形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数据。
方法
遴选80例中耳(成人灌注新鲜冰冻尸头20具和耳内镜手术40例),在0°和30°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入中耳,对后、下鼓室相关区域进行解剖和观察,记录后、下鼓室各骨嵴及隐窝形态并制成图表。
结果
(1)岬小桥出现率为62.50%(50/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52.50%、10.00%;(2)岬下脚出现率为52.50%(42/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41.25%、11.25%;(3)岬末脚出现率为52.50%(42/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46.25%、6.25%;(4)上述结构变异使后鼓室窦及鼓室窦毗邻关系分为经典型(50.00%)、融合型(47.50%)、分隔型(1.25%)、限制型(1.25%);(5)鼓索嵴、椎体嵴、茎突嵴三者出现占比分别为67.50%(54/80)、75.00%(60/80)、57.50%(46/80)。
结论
耳内镜可以清晰地显露显微镜难以观察的解剖结构,国人后、下鼓室部分骨嵴及隐窝呈现不同的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