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 2013, Vol. 27 ›› Issue (5): 65-67.doi: 10.6040/j.issn.1673-3770.0.2013.141
刘敏1,郭建莲1,张华2
LIU Min1, GUO Jian-lian1, ZHANG Hua2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膜剥离术及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剥离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27例27眼。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采用自制钩针将前膜组织钩离视网膜表面后用眼内镊撕除前膜,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内注入4mg TA。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采用5分纪录,眼底彩色照相、OCT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手术前患眼平均视力为(4.15±0.32),黄斑平均厚度为(498±132)μm。手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7)个月。结果 手术后14眼视力提高,约占51.85%;9眼视力不变,约占33.33%;4眼视力下降,约占14.81%。末次随访平均视力提高到(4.52±0.29),与手术前患眼平均视力(4.15±0.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 P<0.05)。13眼视物变形消失,10眼视物变形减轻,4眼视物变形加重。黄斑平均厚度降低到(296±114)μm,与手术前黄斑平均厚度(498±132)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8, P<0.01)。黄斑前膜均经手术成功剥除,随访期内未见黄斑前膜复发和眼内炎发生。并发症: 6眼手术中黄斑区视网膜浅层点片状出血,约占22.22%; 7眼手术后白内障加重,约占25.92%;4眼手术后高眼压,约占14.81%。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离和玻璃体腔注射TA能够提高视功能,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确切有效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
[1] | 王旭川,盛艳娟,王玉. 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及手术疗效分析[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7, 31(1): 107-109. |
[2] | 严晓腾, 冯军, 康欣乐.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囊样黄斑水肿[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5, 29(1): 60-63. |
[3] | 李昊,周芳.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态与预后分析[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4, 28(2): 81-83. |
[4] | 刘蓓1,朱忠桥1,杜善双1,王丽丽2,杨新光1. 前期激光及曲安奈德应用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影响[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3, 27(2): 66-68. |
[5] | 严晓腾,康建芳,冯军. 早期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3, 27(2): 75-76. |
[6] | 谢丽综述,魏伟审校.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治疗进展[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3, 27(2): 81-85. |
[7] | 曲毅1,王兴荣1,崔彦2. 内界膜剥离术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1, 25(4): 75-80. |
[8] | 刘蓓1,王丽丽2,朱忠桥1,杜善双1 . 玻璃体切割联合ARTISAN虹膜夹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1, 25(4): 87-89. |
[9] | 杜秀娟,毕宏生,王兴荣,董卫红,崔彦,李海燕. 黄斑内界膜剥离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0, 24(6): 67-69. |
[10] | 胡海鹏,张秀萍,刘云霞.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急性眼内炎临床分析(附2例报告)[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0, 24(3): 69-70. |
[11] | 杨丽敏. 曲安奈德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9, 23(5): 71-72. |
[12] | 孙先勇 黄旭东 黄静 徐鑫彦 娄华东. Avastin 在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9, 23(4): 65-67. |
[13] | 盛艳娟 王玉 舒相汶.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24例[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8, 22(6): 541-543. |
[14] | 吴昌龙 综述,王 玉 审校 .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 [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8, 22(4): 369-372 . |
[15] | 卢爱东,刘晓玲,高 洁,陈 芳,梁仲琪 . 曲安奈德联合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8, 22(4): 366-36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