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10-16
      
    前沿报道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CO2激光切除下咽舌根肿瘤2例
    许莉,陈伟,季俊峰,许风雷,王秋萍
    2013, 27(5):  1-3.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13.005
    摘要 ( 1778 )   PDF (963KB) ( 8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达芬奇手术机器人(DVSS)辅助CO2激光在下咽舌根肿瘤切除术中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下咽舌根肿瘤患者在DVSS辅助下行CO2激光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该技术的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果    2例患者在DVSS辅助CO2激光下顺利切除肿瘤,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    DVSS辅助CO2激光切除下咽舌根肿瘤具有术野暴露满意、创伤小、操作方便、术后并发症少及康复时间缩短等优点。

    论著
    喉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比率变化
    刘昉1,赖建新1,李瑞玉1,李冠桢2
    2013, 27(5):  4-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220
    摘要 ( 1509 )   PDF (871KB) ( 11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定喉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和Thl7细胞比率,研究其变化与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健康志愿者(15例)和喉癌患者(33例)外周血Treg细胞和Thl7细胞比率,并观察Th17/Treg 在病变不同时期的变化。结果    与健康正常人群比较,喉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1);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较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Treg细胞比率增高、Th17细胞比率减低(P<0.05);Thl7细胞比率与Treg细胞比率在健康人群显著正相关 (P<0.05),在喉癌组,二者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Thl7/Treg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 结论    喉癌患者体内Thl7细胞及Treg细胞比率增高,Thl7细胞在喉癌进展中更倾向于抑制肿瘤,Treg细胞可能通过介导对肿瘤的免疫抑制,促进恶性肿瘤的进展。

    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与同期放化疗单独治疗鼻咽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徐媛媛,曾泉,洪苏玲,胡国华
    2013, 27(5):  8-1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176
    摘要 ( 1237 )   PDF (4386KB) ( 6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IC+CCRT)治疗局部进展期鼻咽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等数据库有关IC+CCRT与CCRT治疗鼻咽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事先设置的标准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提取相关资料并用RevMan5.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0项RCT共9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RT相比: ① 近期疗效:IC+CCRT即期颈部淋巴结完全缓解率提高[OR=2.53,95%CI (1.44,4.44),P=0.001],而鼻咽部肿瘤完全缓解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6,95%CI (0.66,2.40),P=0.16];治疗结束3个月后IC+CCRT鼻咽部肿瘤及颈淋巴结完全缓解率均较前者有所提高[RR=1.07,95%CI(1.02,1.14),P=0.01], [RR=1.11,95%CI (1.02,1.21),P=0.01];②远期疗效:2年总生存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4, 95%CI(0.97,1.12),P=0.25];③安全性:IC+CCRT治疗过程中除Ⅲ°及以上白细胞下降情况明显外[RR=1.57,95%CI(1.24,1.98),P=0.0002],其余Ⅲ°及以上皮肤反应[RR=1.57,95%CI (0.91,1.96),P=0.14]、口腔黏膜反应   [RR=1.13,95%CI(0.95,1.34),P=0.18]和消化道不良反应[RR=0.99,95%CI (0.72,1.37),P=0.9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CCRT相比,IC+CCRT可以提高近期疗效,但对2年远期总生存率无明显益处,且后者治疗期间白细胞下降更明显。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诱发复合动作电位分析
    田颖,纪旭,张涛,杨宁,惠莲,姜学钧
    2013, 27(5):  15-1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080
    摘要 ( 1455 )   PDF (803KB) ( 6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神经反应遥测(NRT)技术,观察人工耳蜗植入后不同时间段的电诱发复合动作电位(ECAP)阈值变化,探讨其对人工耳蜗术后调机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3例使用Nucleus CI24R(CA)型人工耳蜗植入的患儿,于术中及术后1、1.5、2、4、6个月进行ECAP 阈值测试,统计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33例165个电极的波形检出率为93.3%。电极1、7、11、17、22的术中ECAP阈值与术后30d开机时的ECAP阈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测试电极,随术后开机时间的增长,ECAP阈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不同测试时间ECAP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CAP检出率高,术中可用于检测神经反应;术后可协助估算患者的行为反应T、C级,指导调机,尤其对儿童患者更为重要。

    鼻内镜下咽鼓管扩张导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3例分析
    韩开亮,孔娟,宋忠云,王广元
    2013, 27(5):  19-2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221
    摘要 ( 1757 )   PDF (781KB) ( 11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扩张导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3例(15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经鼻内镜下插入咽鼓管扩张导管至其峡部,加压并持续扩张其球囊2min,然后经外耳道行鼓膜穿刺抽液,用地塞米松冲洗鼓室,再用含丝裂霉素C明胶海绵涂擦鼓膜穿刺部5min。结果    全部病例均一次插管成功,随访4~5个月,11例(11耳)疗效满意,耳闷胀感消失,声阻抗提示鼓室图由“B”型恢复为“A”型,纯音听阈测试提示听力提高10~20dB,内镜检查鼓室无积液,无感染、出血、鼓膜穿孔等并发症。2例伴有过敏性鼻炎患者(4耳)于术后3个月又出现闷胀感,轻度听力下降,但无鼓室积液,经抗炎和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鼻内镜下咽鼓管扩张导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操作简便、微创,疗效好。

    继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孙祥1,于亚峰2
    2013, 27(5):  22-2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031
    摘要 ( 1409 )   PDF (770KB) ( 7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继发性后半规管BPPV的内耳疾病6例病历资料,诊断依据为病史及Dix-Hallpike试验诱导出现的眼震结果。结果    6例内耳疾病(分别为突发性聋3例, 梅尼埃病2例, 前庭神经元炎1例)伴有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被确诊,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垂直扭转型眼震。结论    继发性BPPV临床较少见,常为后半规管受累,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Epley手法复位可以确诊和治愈。

    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疗分析
    王宁宁,李永团
    2013, 27(5):  24-2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070
    摘要 ( 1066 )   PDF (798KB) ( 7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治疗的更佳方案。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233例表现为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233例中2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枢性眩晕6例(Arnold-Chiari 畸形1例、多发性硬化2例、小脑腔隙性梗塞2例、小脑出血1例),颈部寰枢椎脱位1例。后半规管BPPV 182例经复位法治疗,治愈129例(70.88%),改善39例(21.43%),无效14例(7.70%)。其他类型半规管BPPV 44例,治愈24例(54.54%),改善13例(29.55%),无效7例(15.91%)。Arnold-Chiari 畸形采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治愈,寰枢椎脱位采用颈部牵引、多发性硬化和小脑腔隙性梗塞及小脑出血神经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结论    准确诊断和系统治疗是治疗位置性眩晕的关键。

    离体培养时Wnt3a对椭圆囊毛细胞再生的影响
    李姝娜1,马永明1,钱炜1,Vincent Lin2
    2013, 27(5):  28-3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062
    摘要 ( 1103 )   PDF (2236KB) ( 4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小鼠椭圆囊体外培养模型上,通过Wnt3a激活经典WNT信号,与DMSO共同作用,研究其对椭圆囊毛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成8组。实验第一部分:小鼠椭圆囊经4mmol/L新霉素处理后,在不同浓度(0、25、100、200ng/mL)Wnt3a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1d,培养结束后对β-catenin,毛细胞纤毛及细胞核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第二部分:小鼠椭圆囊经4mmol/L新霉素处理后,在含25ng/mL Wnt3a的培养液中培养6d,分别在空白对照组,50μmol/L DAPT、0.1%DMSO、50μmol/L DAPT+25ng/mL Wnt3a培养液中继续培养7d,共培养14d。在所有培养过程中均加入10μmol/L Brdu。培养结束后Brdu,Myocin7a及细胞核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实验第一部分:在25ng/mL Wnt3a组中可见β-catenin在支持细胞胞浆中有阳性表达,β-catenin阳性细胞数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第二部分:DMSO组中可见Myosin7a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Wnt3a+DAPT组及DATP组中可见大量Brdu阳性细胞而未见Myosin7a染色阳性细胞,DMSO组中Myosin7a阳性细胞数与其他3组相比较,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顺序联合应用Wnt3a和DMSO可通过激活经典WNT信号途径,促使椭圆囊内细胞向毛细胞样细胞转分化。

    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移植修复听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张莹莹,梁耕田,刘莉,卢岭,刘金炎
    2013, 27(5):  32-3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117
    摘要 ( 1493 )   PDF (1763KB) ( 5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NTCSCs)移植对听神经损伤大鼠的修复作用。方法将转染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骨髓NTCSCs移植至螺旋神经元特异性损伤模型大鼠左耳耳蜗蜗轴处(右耳作为自身对照,注射相同体积PBS溶液),同时设对照组(A组)、实验组(B~E组),所有组注射相同体积PBS溶液,HE染色观察耳蜗中轴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EGFP的NTCSCs存活、分布部位及表达情况,注射后1周、2周、1个月时检测ABR阈值和DPOAE幅值等变化情况。结果    C组内耳耳蜗切片上发现转染EGFP基因的骨髓NTCSCs分散在鼓阶的腔隙内,D组发现转染EGFP基因的骨髓NTCSCs位置靠近基底膜和柯蒂氏器部位,E组发现转染EGFP基因的骨髓NTCSCs球团和两三个在一起的细胞聚集,并且位置靠近基底膜和柯蒂氏器部位,呈现良好的分布,类似有向基底膜和柯蒂氏器迁移行为;随着骨髓NTCSCs移植时间的延长,Nestin(+)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而Myosin Ⅶa(+)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随着骨髓NTCSCs移植时间的延长,ABR阈值得到明显改善(P<0.05),DPOAE幅值明显上升(P<0.05)。结论    骨髓NTCSCs移植大鼠耳蜗后可逐渐分化成为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s),进而起到改善听神经损伤大鼠听力的作用。

    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前漏口定位方法
    吴大海,秦洁,郭晓虹,李树华
    2013, 27(5):  37-4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136
    摘要 ( 1654 )   PDF (1567KB) ( 7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前准确定位漏口的方法。方法    16例脑脊液鼻漏患者采用术前鼻内镜检查、多层螺旋CT(MSCT)及其三维重建、SPECT/CT脑脊液断层显像等方法判断漏口位置,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14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可于MSCT及三维重建中显示颅底骨质异常,15例经SPECT/CT脑脊液断层显像可见颅底至鼻部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影,4例于术前鼻内镜检查中见有脑脊液漏出。有15例患者术前漏点定位与术中所见一致,1例与术中所见不符,手术修补失败后详细检查为脑脊液耳漏经鼻孔流出。结论    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前采用鼻内镜检查、MSCT及三维重建、SPECT/CT等多种方法对漏口进行综合定位分析,可为手术成功奠定基础。应警惕脑脊液耳漏漏液经鼻腔漏出的可能。

    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
    刘定荣,史余勇,刘贵凌,廖兴春
    2013, 27(5):  41-4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115
    摘要 ( 1610 )   PDF (782KB) ( 5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对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应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者15例行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术前视力无光感者5例,光感者4例,眼前手动者3例,眼前数指者2例,视力0.1者1例。受伤至术前不足7d 4例,超过7d 11例。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 9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总有效率为60%,术前无光感眼有效率为20%,有光感以上视力者术后有效率为80%。结论    鼻内镜视神经减压对外伤性视神经管内段神经病疗效确切、较其他径路创伤较小,尽管超过创伤7d,仍然是一种良好方法。

    上颌窦冲洗在鼻内镜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中的应用
    沈志豪1,吴素娟1,张维天2
    2013, 27(5):  44-4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153
    摘要 ( 1737 )   PDF (790KB) ( 5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诊治55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7例,采用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治疗;B组28例,采用鼻内镜中鼻道径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两组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A组治愈21例,有6例复发,在第2次手术时术中冲洗最终治愈;B组治愈28例,无1例复发。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    相比较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结合术中冲洗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具有更确切的疗效,符合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上气道结构的MRI研究分析
    刘文君1,童磊1,刘福学2,梅栩彬1,李敏1,邱杰1,王国华1,邬贻萍1,陈正岗1
    2013, 27(5):  47-5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232
    摘要 ( 1709 )   PDF (1060KB) ( 80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上气道结构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儿童OSAHS上气道的结构特点。方法    选择原发性鼾症组(PS组)30例和OSAHS组30例,同时随机选择3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MRI对上气道进行空间测量和软组织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空间测量: 3组儿童之间相比,鼻咽气道截面积、口咽气道截面积、腭咽气道截面积、气道斜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软组织测量:舌体截面积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组比PS组及对照组腺样体截面积大、腺样体斜距长,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OSAHS组、PS组比对照组扁桃体截面积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RI可以判定OSAHS儿童上气道的狭窄情况,可作为诊断儿童OSAHS的重要辅助手段。

    腺样体肥大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牙颌面部发育的影响
    杨嵘1,宗涛1,付珍霞2,孙亚男1,陆金发1
    2013, 27(5):  52-5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131
    摘要 ( 2036 )   PDF (1182KB) ( 8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腺样体肥大在不同年龄组儿童牙颌面部发育的临床表现。方法    运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将6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a/n≥0.71)分为A组25例(3~4岁,病程2~3年)、B组27例(5~6岁,病程2~4年)及C组16例(7~8岁,病程3~5年);同时选择20例健康儿童(3~8岁)作为对照组,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A、B、C三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ANB角、上下中切牙角均减小(P<0.01),FH-MP、Y轴角、ABS-PNS值等均增大(P<0.01)。A组与C组比较,ANB、FH-MP、Y轴角、ABSPNS等均减小(P<0.05),上下中切牙角增大(P<0.05)。C组与对照组比较,SNB值减小(P<0.05),L1-NB增大(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腺样体肥大对儿童的牙颌面部发育有一定影响,且病程越长影响越明显。

    UVB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GPNMB表达的影响
    司艳芳,樊旭,关娟,周历,赵娟
    2013, 27(5):  55-5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150
    摘要 ( 1515 )   PDF (1199KB) ( 6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中波紫外(UVB)对RPE细胞GPNMB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UVB对RPE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UVB对RPE细胞中GPNMB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表明,经过100μW/cm2光强的UVB辐射处理2h后,RPE细胞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其凋亡细胞数目显著增多。RT-PCR、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经UVB照射后,RPE细胞中GPNMB的表达显著上升。结论    UVB辐射可抑制RPE细胞的存活率,促进RPE细胞中GPNMB的表达。

    青年人不同程度近视24°蓝黄视野检测结果的研究
    赵军,陈尧,秦建民
    2013, 27(5):  59-6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092
    摘要 ( 1705 )   PDF (837KB) ( 6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青年人不同程度近视24°蓝黄视野检测的表现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Humphery750 II-i计算机自动视野计的中心24-2蓝黄视野检测程序,对109例(160眼)21~30岁的患者行中心24°蓝黄视野检测,分为正视眼,低、中、高度近视四组,就其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各象限视网膜光敏感度、各偏心度范围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平均视野缺损值(MD)、模式标准偏差(PSD)5个视野指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间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MD、P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449、13.191、6.854;P=0.000、0.000、0.000),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视网膜光敏感度、MD、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0.370、0.268);各组各象限间视网膜光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03、26.163、15.035、14.276;P=0.000、0.000、0.000、0.000),各象限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视网膜光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0.192、0.083、0.323),各组各偏心度范围视网膜光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49、14.460、14.143、13.959;P=0.000、0.000、0.000、0.000);各偏心度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2、0.262、0.776、0.968)。近视度数与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呈负相关(r=-0.528,P<0.01),近视度数与平均视野缺损值呈负相关(r =-0.441,P<0.01),近视度数与模式标准偏差呈正相关(r=0.336,P<0.01)。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各偏心度视网膜敏感度下降趋势增大(r=-0.392、-0.461、-0.437、-0.436,P均<0.01)。结论    近视眼中心24°蓝黄视野检测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平均视野缺损值、模式标准偏差(PSD)受近视程度的影响,各象限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具有不对称性,且随近视程度增长均呈下降趋势。随着偏心度的增大,中周部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明显并随近视程度增长呈下降趋势,中心平均视网膜光敏度随近视程度增长下降不明显。

    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海绵窦血管畸形临床分析
    赵丽娟,张静
    2013, 27(5):  62-6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028
    摘要 ( 1173 )   PDF (933KB) ( 4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海绵窦血管畸形的临床病例,避免误诊本病。方法    通过对2例眼部症状相同而位置不同的海绵窦血管畸形病例分析,对此类疾病做一概述。结果    2例病例分别被误诊为“动眼神经麻痹”和“结膜炎”,经眼眶CT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海绵窦血管畸形所致,并给予动静脉栓塞治疗,患者眼部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详尽病史询问、完善辅助检查对于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海绵窦血管畸形的诊断是必需的。

    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观察
    刘敏1,郭建莲1,张华2
    2013, 27(5):  65-6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141
    摘要 ( 1381 )   PDF (1360KB) ( 7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膜剥离术及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剥离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27例27眼。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采用自制钩针将前膜组织钩离视网膜表面后用眼内镊撕除前膜,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内注入4mg TA。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采用5分纪录,眼底彩色照相、OCT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手术前患眼平均视力为(4.15±0.32),黄斑平均厚度为(498±132)μm。手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7)个月。结果      手术后14眼视力提高,约占51.85%;9眼视力不变,约占33.33%;4眼视力下降,约占14.81%。末次随访平均视力提高到(4.52±0.29),与手术前患眼平均视力(4.15±0.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 P<0.05)。13眼视物变形消失,10眼视物变形减轻,4眼视物变形加重。黄斑平均厚度降低到(296±114)μm,与手术前黄斑平均厚度(498±132)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8, P<0.01)。黄斑前膜均经手术成功剥除,随访期内未见黄斑前膜复发和眼内炎发生。并发症: 6眼手术中黄斑区视网膜浅层点片状出血,约占22.22%; 7眼手术后白内障加重,约占25.92%;4眼手术后高眼压,约占14.81%。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离和玻璃体腔注射TA能够提高视功能,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确切有效的方法。

    核黄素/UVA诱导的角膜交联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崔长霞1,朱伟2,张春晓3,李志伟3
    2013, 27(5):  68-7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260
    摘要 ( 1771 )   PDF (1711KB) ( 7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核黄素/UVA诱导的角膜交联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行角膜交联术,术后继续局部用抗真菌药物,用裂隙灯观察角膜溃疡愈合情况,OCT观察角膜炎性信号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角膜交联术治疗后溃疡面积缩小,炎性信号强度减弱,其中5例1周内痊愈,11例2周内痊愈,4例1个月内痊愈,1例治疗无效,未见与交联相关并发症。结论      角膜交联术联合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远期眼位及外斜漂移
    耿星1,赵淑静1,王利华2
    2013, 27(5):  71-7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001
    摘要 ( 1966 )   PDF (1199KB) ( 9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1年的眼位及外斜漂移。方法     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的120例患儿分为BLR-rec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66例)和R&R组(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54例),术后1~3d、6周、1年进行随访,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戴镜注视6m和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结果      术后1~3d,两组欠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正位率、过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斜漂移与手术年龄、屈光不正、矫正视力、术前斜视度、是否伴斜肌手术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行BLR-rec和R&R两种术式矫正术后1年内,眼位呈向外斜漂移的趋势。

    应用三角函数法估算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
    闻华明1,李海祥2
    2013, 27(5):  74-7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2.119
    摘要 ( 1969 )   PDF (925KB) ( 6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阐述三角函数法估算LASIK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原理,初步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将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按临床病史法、前表面角膜曲率法、三角函数法计算角膜屈光度,重新测量眼轴长度,按AL-1000Meter超声仪自带Hollady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结果      3种方法计算角膜屈光度、IOL度数统计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角函数法与临床病史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函数法、临床病史法与前表面角膜曲率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角函数法可以较好地估算LASIK手术后解剖结构变异的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并能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而且仅需要术前角膜曲率和手术执行参数,比临床病史法更为简洁实用,但有待以后临床实践中验证真实效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相关性研究
    张爱慧1,朱灵1,张金枝1,张伟2
    2013, 27(5):  77-8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033
    摘要 ( 1486 )   PDF (964KB) ( 7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比率,分析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及手术对AM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300眼并检查裸眼视力、眼前节及眼底,必要时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术后第1天,BCVA<0.3者45眼(15.00%),≥0.3者255眼(85.00%);术后3个月,BCVA<0.3者18眼(6.00%),≥0.3者282眼(94.00%);②术后眼底正常者215眼,AMD 56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3眼、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7眼、视网膜静脉阻塞3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神经萎缩各2眼、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各1眼;③白内障术后AMD以早中期患者多见,晚期较少,较术前视力均有提高;④白内障术前确诊合并AMD者11眼,术后3个月复查有1眼从早期发展至中期,余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34,P=0.890)。结论      AMD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眼底疾病,其次为DR和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手术患者合并AMD的比率为18.67%,其中以早中期最为常见。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AMD的发生发展没有明显影响,且能提高术后视力。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方式的系统评价
    时少丹1,刘景2,张伟2,张晗2
    2013, 27(5):  84-9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023
    摘要 ( 1470 )   PDF (1839KB) ( 8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方式进行循证医学系统评价,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要求,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CNKI和CBM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2005.01~2011.07)。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视力、眼压、眼压控制成功率、视野损害进展、RNFL、房角粘连变化、并发症等。结果      共10篇英文和13篇中文文献入选。其中Ⅰ~Ⅱ级证据11篇, Ⅲ级证据7篇, Ⅳ级证据5篇,涉及手术方式包括:LPI、SPI、ECCE、Phaco、Phaco-GSL、Phaco+SPI、PhacoTrab+IOL及小梁切除术。结论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证实超乳手术可作为PACG合并白内障手术方式。手术适应证方面临床需要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RCT研究,建议研究中纳入有关视神经损害及长期降眼压效果的观察指标。

    综述
    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进展
    邵雁1,徐新荣2
    2013, 27(5):  91-9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059
    摘要 ( 1035 )   PDF (867KB) ( 9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湿性AMD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而干性AMD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中药防治AMD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并显示在AMD防治上有一定优势。本文就中药防治AM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病例报告
    鼻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取出眶尖异物1例
    李育广,宋小平
    2013, 27(5):  94-9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3.203
    摘要 ( 1125 )   PDF (828KB) ( 3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