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5-20
      
    述评
    加强甲状腺结节及恶性肿瘤的规范治疗
    潘新良
    2020, 34(3):  1-12.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37
    摘要 ( 2024 )   PDF (890KB) ( 42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针对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成为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的重要补充,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新的治疗方式不断出现,比如颈外径路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以及机器人手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对于美观的诉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争议和讨论相应出现,如射频消融技术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切除范围、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征、侧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放射性碘治疗的指征等。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讨论并概述了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疾病特点、诊断、治疗、随访等环节的争议热点和最新进展,为该类疾病的临床管理提供方法和思路。
    专家笔谈
    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进展与争议
    武振,房居高
    2020, 34(3):  13-18.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19.019
    摘要 ( 1904 )   HTML ( 173 )   PDF (698KB) ( 51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保证疾病治疗和手术安全的前提下,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成为甲状腺外科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其通过微创手段实现了患者疾病治疗、外观美容的良好效果。该术式在我国已经制定了专家共识,但因尚未普及且操作难度大,仍然面临诸多争议。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该项术式的进展与争议作出述评,旨在促进该项手术的规范化推广,让更多甲状腺肿瘤患者获益。
    甲状旁腺自荧光显影技术应用研究
    宋西成,郑海涛
    2020, 34(3):  19-25.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25
    摘要 ( 3055 )   PDF (3552KB) ( 112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状旁腺损伤引起的暂时性和永久性功能减退目前仍不可避免。近年发现甲状旁腺含特有的荧光物质,机制未明。目前在甲状旁腺实时定位中可以使用两种自体荧光探查设备(Fluobeam影像系统、PTeye纤维探针接触式系统),用于甲状旁腺的术中定位和保护。在切除标本中挽救性检出甲状旁腺是该技术的优势,甲状旁腺和甲状腺自体荧光强度比值分别是1.23~7.71。甲状腺术中自体荧光甲状旁腺探查比例76.3%~98.0%,在甲状旁腺术中探查准确性达到90.5%~99.0%。甲状旁腺的自体荧光技术非侵入性,优点是准确实时费时少,不使用染料作对比剂。
    甲状腺未分化癌的分子机制研究
    青晓艳,徐义全,李超
    2020, 34(3):  26-31.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29
    摘要 ( 2008 )   PDF (590KB) ( 41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一种罕见的侵袭型甲状腺恶性肿瘤,进展迅速、预后差,目前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和早期诊断方案。有学者研究显示,ATC预后不良是由于肿瘤早期突变以及肿瘤侵袭性生长,因此针对ATC发病机制的驱动突变及靶向药物的研究成为新方向。在ATC中涉及与肿瘤进展相关的不同分子途径,并且有学者探讨实施作用于这些分子途径的新疗法,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ATC分子结构特征的研究成果,为新的靶向治疗带来希望,新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发现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综述近年来ATC的分子机制研究概况。
    临床研究
    基于CT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微小甲状腺结节良恶性
    武欣欣,李静静,毛宁,郑桂彬,郑海涛,崔景景,贾传亮,初同朋,牟亚魁,宋西成
    2020, 34(3):  32-39.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28
    摘要 ( 2462 )   PDF (2664KB) ( 35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对≤1 cm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8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160例符合条件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良性56例、恶性104例)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n=127)和验证集(n=33)。从患者的平扫和增强CT动脉期图像中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与良恶性结节相关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结合所选特征与其加权系数乘积的线性组合生成影像组学标签得分(影像组学评分)。采用ANOVA筛选独立临床危险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合影像组学评分筛选最终预测因素构建影像组学诺模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能。 结果 19个与甲状腺结节状态相关的特征组成的影像组学标签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分级)、影像组学评分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这2种因素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在训练集(AUC:0.835;95%置信区间[CI]:0.776,0.884)和验证集中(AUC:0.793;95%CI:0.642,0.901)均显示出较好的鉴别能力。 结论 所提出的影像组学诺模图是一种结合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的无创预测工具,对≤1 cm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具有较高效能,显著优于常规影像学方法。
    基于XGBoost人工智能结合CT构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
    陈海兵, 卫亚楠, 许晓泉, 陈曦
    2020, 34(3):  40-45.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31
    摘要 ( 2228 )   PDF (1010KB) ( 3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极端梯度提升算法人工智能建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为临床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5月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共纳入135个淋巴结数据。采集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变量及CT参数,基于XGBoost人工智能评估数据特征属性重要性,建立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训练测试模型。 结果 基于XGBoost人工智能甲状腺癌CT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准确率平均为87.41%,优于支持向量机机器学习算法模型79.22%。淋巴结强化、强化不均匀、原发灶同侧淋巴结及淋巴结有包膜侵犯是提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的CT特征属性。 结论 基于XGBoost人工智能建立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前CT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准确率高,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术前判断甲状腺癌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评估肿瘤TNM分期,并制定规范的手术治疗方案。
    累及喉、气管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治疗分析
    夏同良,魏东敏,钱晔,李文明,季炜,潘新良,雷大鹏
    2020, 34(3):  46-51.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33
    摘要 ( 2916 )   PDF (9324KB) ( 3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累及喉、气管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87例累及喉、气管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基本资料,统计分析其采用的肿瘤切除方式、气管修补方法、术后拔管率及3年和5年生存率。 结果 87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肿瘤切除方式包括:气管壁肿瘤锐性剃除(60例),气管壁楔形切除(15例),气管袖状切除(3例),喉部分切除(1例),全喉切除(4例),姑息切除(4例)。气道重建方法包括:拉拢缝合(5例),胸大肌肌皮瓣修补(1例),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修补(1例),端端吻合(3例),喉成型术(1例),气管造瘘术(12例)。随访时间为4-122个月,随访到79例,其中15例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后拔管率66.7%(10/15),3年生存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93.0%。 结论 对于累及喉、气管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通过准确的术前评估和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生存期。
    皮瓣二期重建策略应用于气管非环周缺损修复重建
    邓迪,刘均,李林珂,王吉,刘吉峰,吕丹,王海洋,甘卫刚,王君,李波,陈飞
    2020, 34(3):  52-57.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32
    摘要 ( 1982 )   PDF (12766KB) ( 13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皮瓣二期重建策略在气管非环周缺损修复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采用皮瓣二期重建气管非环周缺损的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37例完成I期重建,气管壁缺损长度为6~14个气管环,环周比为1/2~3/4,其中采用游离皮瓣22例,带蒂皮瓣15例,大小为6 cm×4 cm~12 cm×9 cm。33例患者顺利完成II期手术,术后呼吸、吞咽及发音功能恢复较为满意。 结论 对气管非环周缺损采取皮瓣二期重建策略有利于患者呼吸管理,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安全效用分析
    郑桂彬,张国军,马驰,韦树建,孙海清,吴国长,郭雅文,郑海涛,宋西成
    2020, 34(3):  58-63.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21
    摘要 ( 2734 )   PDF (1856KB) ( 29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安全性及效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06月~2020年01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行经口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146例,将139例PTC患者纳入研究,总结建腔经验、术后视觉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 结果 完成经口腔前庭入路单侧甲状腺癌手术135例,平均手术时间(132±34.9)min;经口腔前庭入路双侧甲状腺癌4例,平均手术时间(168±38.5)min。平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7.1±4.6)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7.5%(66/139),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9±0.7)d。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率1.4%,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为0.7%。颏神经损伤7例(5.0%),暂时性下唇运动功能障碍9例,暂时性面神经下颌缘支分损伤2例。 结论 经口腔镜前庭入路腔镜手术可以进行标准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管理,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具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
    甲状腺癌颈清扫术后乳糜漏的综合治疗
    房忠菊, 张永侠, 赵建东, 纵亮, 翟性友, 李新建, 彭新, 任楠, 陈立伟, 刘明波
    2020, 34(3):  64-68.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0
    摘要 ( 3497 )   PDF (725KB) ( 46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清扫术后产生乳糜漏的原因及处理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64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颈淋巴清扫术后的临床资料。对11例术后发生乳糜漏的患者给予静脉营养、低脂饮食、局部加压及负压引流等措施。 结果 该组患者乳糜漏出现在手术后的第0.5~3.0天,其发生率为1.7%,患者乳糜漏的峰值引流量为 120~1100 mL/d。该组患者接受淋巴结清扫区域:单侧叶+峡部切除449 例,接受全甲状腺切除152例,单侧叶+峡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46例;单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共 395 例,发生乳糜漏5例,发生率为1.26%(5/395)。侧颈+中央区淋巴清扫共83例,发生乳糜漏4例,发生率为4.8%(4/83),内镜辅助上纵隔清扫总共6例,发生乳糜漏2例,发生率为33.3%(2/6)。乳糜漏左侧与右侧之比为7∶4;其中3例患者为复发再清扫(rRLN)。每日引流量<20 mL/d时拔管,乳糜漏闭合时间为6~23 d,中位时间11 d。所有患者未行二次手术处理。 结论 甲状腺癌行淋巴结清扫手术时应仔细规范操作以预防乳糜漏的发生,及时采取调整饮食、负压引流等综合措施多可治愈,保守治疗无效时行手术治疗。
    侧颈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黄乃思,马奔,官青,王蕴珺,魏文俊,卢忠武,杨舒雯,徐伟博,向俊,嵇庆海,王宇
    2020, 34(3):  69-74.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2
    摘要 ( 1963 )   PDF (983KB) ( 16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纳米炭示踪技术在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体格检查阴性、影像学怀疑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中用纳米炭示踪后进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是否炭染,将侧颈部淋巴结分区送检,统计两组淋巴结的分区以及转移情况,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亚组分析。以颈部淋巴结清扫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敏感度及准确率。 结果 122例患者接受示踪手术,共计颈部淋巴结125例/侧。其中有侧颈部淋巴结转移117例,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7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炭染淋巴结的中位数为6枚,其分布为Ⅳ区>Ⅲ区>Ⅱ区>Ⅴ区,分布规律与肿瘤大小、位置、腺外侵犯无关。炭染淋巴结的转移概率在各个淋巴结分区中均显著高于非炭染淋巴结(Ⅱ区:19.9%比5.6%,P<0.001;Ⅲ区:35.0%比18.3%,P<0.001;Ⅳ区:37.1%比15.2%,P<0.001;Ⅴ区:14.8%比3.7%,P<0.05)。侧颈部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敏感度为89.5%,准确率为91.8%。 结论 侧颈部淋巴结的炭染规律与甲状腺癌淋巴引流的规律基本一致,炭染淋巴结的转移概率显著高于非炭染淋巴结,是潜在侧颈部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示踪方法。
    BRAFV600E突变比值在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初步研究
    倪烨钦,吴凡,荀延萍,赵盼,张仕蓉,周天晗,孙思涵,陆凯宁,罗定存
    2020, 34(3):  75-80.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22
    摘要 ( 1810 )   PDF (5055KB) ( 2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桥本甲状腺炎(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BRAFV600E突变比值(the ratio of BRAFV600E alleles)的影响。 方法 收集242例PT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TC合并HT 63例,PTC不合并HT 179例,采用微滴数字PCR(ddPCR)法检测PTC中BRAFV600E状况。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以性别、年龄、多灶性、腺外侵犯、肿瘤直径为控制变量按1∶1比例构成63对配对,比较匹配后两组BRAFV600E阳性率和突变比值。 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PTC合并HT组和PTC不合并HT组BRAFV600E阳性率分别为87.3%和9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TC合并HT组BRAFV600E突变比值(3.20%)显著低于PTC不合并HT组(8.80%)(P<0.001)。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基线水平保持一致,PTC合并HT组BRAFV600E突变比值(3.20%)仍显著低于PTC不合并HT组(9.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在合并HT的PTC中,BRAFV600E突变的发生未受影响,但是BRAFV600E突变比值明显降低,说明HT对PTC发展过程中BRAFV600E突变存在一定影响,从而影响PTC发展及其预后。
    甲状腺TI-RADS 4类结节分值及强回声灶类型与细针穿刺病理的研究
    马亚飞,张岩,商蒙蒙,郭鲁,孙霄,柳腾,李杰
    2020, 34(3):  81-87.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23
    摘要 ( 2439 )   PDF (4382KB) ( 40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美国放射协会甲状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ACR TI-RADS)4类结节分值、强回声灶类型与细针穿刺病理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TI-RADS 4类且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的病例203例,将其超声评分、强回声灶类型与细针穿刺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3例TI-RADS 4类结节中,不同分值结节的细针穿刺病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226, P<0.001),结节分值与穿刺Bethesda分级呈正相关(r=0.470,P<0.001);4种不同类型强回声灶结节的细胞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650, P<0.001),两两分析时,粗大钙化与点状强回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742, P<0.001),与大彗星尾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02, P=0.350);环状钙化与点状强回声及无或大彗星尾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2.723, P=0.256;2=4.171, P=0.124)结论 对于TI-RADS 4类结节,进一步注意其分值及强回声灶特征,有助于结节良恶性的预测及临床决策的选择。
    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吕静荣,陈淳,马衍,谢晋
    2020, 34(3):  88-94.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39
    摘要 ( 1719 )   PDF (900KB) ( 23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近年来,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探讨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childre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复发病例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年龄≤13岁的50例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以7岁为界分为学龄前期组(≤7周岁)和学龄期组(>7周岁至13周岁),比较学龄前期与学龄期的临床特征情况。根据儿童DTC复发与否进行分组,比较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的临床特征数据。比较临床特征、TNM分期及AJCC推荐的风险水平、复发及转移情况。采用Kaplan-Meier评价各年龄组无复发生存率。 结果 50例中,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在局部侵犯情况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8),学龄前期组的局部侵犯比例(6例,42.6%)高于学龄期组(3例,8.1%)。两组肿瘤T分期存在明显差异(χ2=12.584,P=0.028),学龄期组T2比例较高(19例,51.4%),而学龄前期组T4a比例较高(5例,38.5%)。手术并发症比例,学龄前期组显著多与学龄期儿童(χ2=9.632,P=0.008)。无发复组双侧甲状腺全切比例明显高于复发组(85.7%,53.3%)(χ2=11.227,P=0.004),甲状腺全切可以降低儿童DTC复发风险。复发组与无复发组TNM与风险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复发组T1a、T1b和T2的总百分比超过50%,低风险水平为37.5%,中风险水平25%。约半数的复发病例在最初诊断时是TNM分期较低的且为低风险水平的。儿童DTC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学龄前期DTC病例的局部浸润,肿瘤分期以及手术并发症比例高于学龄期,年龄是儿童DTC的重要危险因素。将近一半的复发病例在最初诊断时是低风险的,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儿童DTC复发风险评估策略。应提高对儿童DTC病例临床特征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
    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隐匿性侧颈转移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冯云,钟志明,陈国庆
    2020, 34(3):  101-106.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24
    摘要 ( 1726 )   PDF (2110KB) ( 4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隐匿性侧颈转移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0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术中注射纳米碳,切除黑染侧颈淋巴结送冰冻病理,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 结果 60例患者术中侧颈淋巴结黑染58例,冰冻病理证实淋巴结阳性12例,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12例。术后随访未见局部复发。 结论 临床N0甲状腺乳头状癌通过术中注射纳米碳示踪可增加侧颈隐匿性转移淋巴结检出率,减少阳性淋巴结漏诊率,提高手术效果。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甲状腺癌手术100例
    马驰,郑桂彬,孙海清,吴国长,郭雅文,孔杨,宋西成,郑海涛
    2020, 34(3):  107-110.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26
    摘要 ( 1499 )   PDF (428KB) ( 37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行双侧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ERAS组(100例)、常规手术组(50例)。ERAS组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符合加速康复理念的优化措施,非ERAS组采取传统术前准备措施。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恶心、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ERAS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恶心发生例数均较低,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减少;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均较少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用ERAS理念处理可明显降低术后疼痛、恶心等不适,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形成巨大囊性变的诊断总结
    王佳说,郭星,阎艾慧
    2020, 34(3):  111-113.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20
    摘要 ( 2919 )   PDF (3053KB) ( 4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颈部囊性肿物来源较为丰富,多为良性病变,但也有少数病例为恶性来源,如甲状腺癌。临床上,针对表现为颈部囊性肿物的病例,应加以详细的鉴别,以防漏诊及误诊。报道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形成巨大囊性变1例,简述其诊治过程及总结经验教训。
    继发性甲旁亢甲状旁腺切除不同移植方案疗效研究
    汪茂林,李菊兰,鲜昆仑
    2020, 34(3):  114-119.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1
    摘要 ( 1671 )   PDF (1954KB) ( 24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总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移植术不同移植方案的疗效。 方法 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共86例甲状旁腺全切移植术患者,按先后不同3种移植方案分为3组,收集患者术前、术后以及随访PTH结果、住院天数、术后补钙天数、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等判断疗效。 结果 3组短期(术后1 d~1个月)治疗效果有差别,而长期治疗效果差异不大,其中A组短期疗效最差,B组、C组短期治疗效果较为接近,但总体而言C组好于B组。 结论 移植甲状旁腺颗粒大小、移植床血供对移植的甲状旁腺存活和生长有着密切关系。从手术角度处理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将甲状旁腺组织小颗粒的方式移植于胸锁乳突肌肉囊,是一种简便、易行、高效的方式。
    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初步分析
    宁玉东, 蔡永聪, 孙荣昊, 姜健, 周雨秋, 税春燕, 汪旭, 郑王虎, 何天琪, 李超
    2020, 34(3):  120-124.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34
    摘要 ( 2971 )   PDF (414KB) ( 1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肿瘤位置、最大直径及甲状腺外浸等临床病理特征与甲状腺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研究分析初次手术治疗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运用检验临床病理特征与前上纵隔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 结果 肿块位置、最大直径、数量、腺体外侵、受累腺叶数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以及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中,只有VI区淋巴结对前上纵隔淋巴结状态有影响;60例患者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0/60(16.67%)。相关因素的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对比:≥55岁vs <55岁(20% vs 16.36%, P<0.05);肿块位于下极 vs 上极 vs 中极(P>0.05);最大直径≥1.5 cm vs 最大直径<1.5 cm(18.18% vs 15.79, P>0.05);单灶 vs 多灶(21.88% vs 10.71%, P>0.05);单叶 vs 多叶(17.5% vs 15%, P>0.05);男性vs女性(20% vs 15.55%, P>0.05); Ⅵ区淋巴结阳性vs 阴性(24.43% vs 3.57%, P<0.05); 结论 总体来说,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本研究发现VI区淋巴结状态可能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验证。
    论著
    负压引流装置在小耳畸形患者皮肤扩张法耳郭再造二期手术中的应用
    苏法仁,刘玉红,薄琳,刘新刚
    2020, 34(3):  125-12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51
    摘要 ( 1736 )   PDF (3804KB) ( 22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一种负压引流装置在皮肤扩张法耳郭再造二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收集420例需要外耳再造的小耳畸形患者,应用皮肤扩张器植入法加自体肋软骨移植行耳郭再造术。按照术后引流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90例)采用专用负压引流装置;对照组(130例)常规放置一根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应用专用负压引流装置组皮下血肿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小耳畸形皮肤扩张法耳郭再造二期手术中,应用此负压引流装置可以有效防止术腔血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CO2激光显微手术在喉癌前病变和早期声门型喉癌中的应用
    徐进敬,胡京华,吴元庆,邓毅,喻唯唯
    2020, 34(3):  129-13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01
    摘要 ( 1477 )   PDF (2746KB) ( 25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O2激光显微手术在喉癌前病变和早期声门型喉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自2014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27例行CO2激光显微手术治疗的喉癌前病变(9例)和早期声门型喉癌(18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术后并发症、对比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及术后1~2年局部的复发率,探讨其应用价值。 结果 根据CO2激光显微手术切除的范围和深度进行手术:9例癌前病变中8例行I型手术、1例行Ⅱ型手术;18例早期声门型喉癌中3例行Ⅱ型手术、11例行Ⅲ型手术、3例行Ⅳ型手术、1例行Ⅴ型手术。1例因切缘阳性改行开放式手术,其余患者均未行气管切开,亦无气道烧伤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6 h软食,均无呛咳、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术后抗感染抗炎治疗2~3 d。术后随访1~2年,嗓音恢复可。 结论 CO2激光显微手术治疗喉癌前病变和早期声门型喉癌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创伤小、术后嗓音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并能较为理想的保留喉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角膜再移植原因与植片失活的危险因素分析
    郝文培, 翟华蕾, 孙晓彤, 张雅妮, 朱艳辉, 孔倩倩, 程钧, 张婷
    2020, 34(3):  134-14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605
    摘要 ( 1577 )   PDF (492KB) ( 1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再次角膜移植的原因及影响角膜植片存活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行角膜移植患者2060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再次角膜移植的原因、首次角膜移植的原发病、既往及再次角膜移植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 结果 其中228例为再次角膜移植术(11.07%)。204例患者(207眼)接受再次角膜移植,其中189眼接受1次再次角膜移植,15眼接受2次再次角膜移植,3眼接受3次再次角膜移植,男性137例,女性67例,接受再次移植时的年龄为11~81岁,平均(49.93±14.32)岁。再次角膜移植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植片溃疡(60例,26.32%)、角膜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58例,25.44%)、原发病复发(41例,17.98%)及角膜移植片混浊(32例,14.04%)。再次角膜移植的原发病主要为化脓性角膜炎(69眼,33.3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2眼,15.46%)、角膜烧伤(22眼,10.63%)与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21眼,10.14%)。202例再次角膜移植的术式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88.60%),26例再次角膜移植的术式为板层角膜移植术(11.40%),内皮移植术0例。再次角膜移植术式与既往角膜移植术式之间存在相关性(连续性校正χ2=43.365,P<0.01),既往手术方式影响再次角膜移植的手术方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感染性原发病(P=0.005)、角膜植片直径>8.75 mm(P=0.040)、继发青光眼(P=0.027)以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P=0.047)是穿透性角膜移植失败的危险因素;感染性原发病(P=0.011)、角膜植片直径>8.75 mm(P=0.016)是前板层角膜移植失败的危险因素。 结论 再次角膜移植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植片溃疡,其次为角膜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再次为原发病复发。再次角膜移植的原发病以化脓性角膜炎最多见,其次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再次为角膜烧伤。既往手术方式影响再次角膜移植的手术方式。感染性原发病、角膜植片直径>8.75 mm、继发青光眼及发生免疫排斥是影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存活的危险因素。感染性原发病和角膜植片直径>8.75 mm是影响前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存活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