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7-20
      
    眼缺血综合征多学科精准诊疗 述评
    正确判读眼缺血综合征预警信号,提高诊断水平
    黄映湘, 王艳玲
    2020, 34(4):  1-4.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7
    摘要 ( 1590 )   PDF (532KB) ( 2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眼缺血综合征(OIS)是由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一系列眼前部及/或眼后部缺血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隐匿,详细地问诊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因眼部供血血管堵塞位置和程度不同,患者的体征也千差万别,追根溯源十分重要;不同血管成像模式的检查方法可用来评估颈动脉供血、侧支循环和脑灌注,需要了解不同技术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手段,正确判读OIS预警信号,多学科合作精准诊断,挽救OIS患者视力。
    眼缺血综合征多学科精准诊疗 专家笔谈
    溶栓治疗在视网膜动脉阻塞中的应用进展
    杨明综述魏文斌审校
    2020, 34(4):  5-10.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8
    摘要 ( 1410 )   PDF (722KB) ( 3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引起急性视力下降的眼科常见疾病, 溶栓治疗属于相对于保守治疗外较激进的治疗方法, 包括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 以及溶栓与其他疗法的联合治疗, 溶栓治疗虽能提高患者视力, 但是因为其并存的风险以及缺少大样本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而一直不能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证据, 综述近十年国内外关于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进一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颈动脉狭窄诊疗进展
    徐泽勤综述郭连瑞审校
    2020, 34(4):  11-15.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4
    摘要 ( 1374 )   PDF (646KB) ( 21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颈动脉狭窄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等,罕见的临床症状如眼缺血综合征(OIS)等。在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颈动脉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DSA)等。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需要进行包括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在内的最佳内科治疗;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以及伴有症状的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病变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降低远期脑卒中发生率,明显改善眼部血流,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周卓华综述李红阳, 黄映湘, 王艳玲审校
    2020, 34(4):  16-22.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3
    摘要 ( 1189 )   PDF (495KB) ( 21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 无需造影剂即可定量分析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 可重复性高, 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敏感。本文主要介绍ASL在缺血性眼病及脑病中的应用, 并与眼部、脑部其他常用的血管造影等检查进行比较。ASL能够对脑部血流状态变化进行监测, 可预测脑部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病的研究。研究表明ASL能够直接反映脉络膜视网膜组织的供血状况, 可作为定量眼部血流灌注的可靠方法, 同时对脉络膜视网膜疾病的病理生理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可对缺血性眼病进行早期诊断。目前ASL在眼部的应用尚少, 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ASL在缺血性眼病中的效用。
    眼缺血综合征研究进展
    王露萍综述黄映湘, 王艳玲审校
    2020, 34(4):  23-27.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9
    摘要 ( 1322 )   PDF (401KB) ( 29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眼缺血综合征起病隐匿,眼部表现多样,临床上易被漏诊或误诊从而导致患者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且合并眼缺血综合征患者远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较高。提高各学科临床医生对眼缺血综合征的认知和诊疗水平有助于发挥多学科交叉协同作用,预防和早期发现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全身性并发症,降低致盲率和致死率。本文就眼缺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诊疗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眼缺血综合征多学科精准诊疗 临床研究
    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Meta分析
    陈曦, 李珊珊, 赵露, 尤冉, 王艳玲
    2020, 34(4):  28-34.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7
    摘要 ( 1220 )   PDF (2347KB) ( 26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动脉溶栓治疗与传统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疗效对比分析。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linical.gov、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纳入动脉溶栓治疗与传统方法治疗CRAO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发表的时间截止为2020年5月14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使用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入组563例CRAO患者。2篇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动脉溶栓治疗的CRAO患者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视力提高并无统计学差异(RR: 1.17,95%CI 0.80~1.72,P=0.409),5篇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溶栓治疗较传统治疗患者视力明显提高(RR: 1.86,95%CI 1.43~2.41,P<0.001)。引起两者不同的原因可能为动脉溶栓治疗和传统治疗纳入患者治疗时间窗不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方面,2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5篇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均显示溶栓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 结论 虽然动脉溶栓治疗对CRAO的患者表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是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今后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眼缺血综合征国内外文献特征分析
    孟博, 黄映湘, 王康, 赵露, 王艳玲
    2020, 34(4):  35-40.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4
    摘要 ( 1458 )   PDF (1272KB) ( 16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眼缺血综合征(OIS)研究领域国内外文献的特征。 方法 在CNKI及WOS数据库中分别筛查出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与OIS相关的文献,查找文献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结果 分析35篇中文文献,总共被引41次,该领域h指数为2;48篇外文文献,总共被引115次,该领域h指数为6。发表论文数量并列最多和h指数最高的机构是首都医科大学和波兰波美拉尼亚医科大学。发表论文数量最多和h指数最高的国内期刊是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数量并列最多和h指数最高的国外期刊是Journal of OphthalmologyPlos One。国外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h指数和韩国并列最高。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OIS领域资助最多,占国内总发文量的20.8%。国外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Hayreh, SS.的一篇关于眼部血管阻塞性疾病黑矇病的患病率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其他排名前十的文献重点讨论OIS在OCT上的表现及缺血缺氧机制等方面。 结论 OIS疾病在OCT检查上的表现及缺血缺氧机制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25例虹膜新生血管发生原因探讨
    李萱, 黄映湘
    2020, 34(4):  41-47.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0
    摘要 ( 1454 )   PDF (6318KB) ( 2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5例(28眼)虹膜新生血管生长原因,探讨消除虹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期间临床发现虹膜新生血管的患者25例(28眼)眼部相关检查资料,记录治疗方法及病情变化,分析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 结果 25例(28眼)治疗前裂隙灯下均可见虹膜新生血管;17例(20眼,71.4%)存在视网膜缺血表现,包括FFA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或大片非灌注区,或存在大量的玻璃体积血及纤维血管增殖膜;8例(8眼,28.6%)缺乏视网膜缺血相关表现。治疗后3个月,FFA显示25例(28眼)均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20例(23眼,82.1%)虹膜新生血管消退,5例(5眼,17.9%)虹膜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 结论 眼前部缺血也是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的原因之一;全视网膜光凝术是针对视网膜缺血的治疗手段,不能消除全部的虹膜新生血管,抗VEGF药物注射对虹膜新生血管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药联合激光及手术治疗眼缺血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郭欣璐, 高健生, 接传红
    2020, 34(4):  48-52.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5
    摘要 ( 1270 )   PDF (3460KB) ( 1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分析临床1例眼缺血综合征的治疗过程,探讨联合疗法治疗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眼缺血综合征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例并文献复习
    秦书琪,王露萍,姜彬,王艳玲
    2020, 34(4):  53-55.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5
    摘要 ( 1294 )   PDF (2686KB) ( 1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眼缺血综合征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多学科治疗。 方法 回顾1例54岁男性脑梗患者的病例资料。主诉右眼视力下降1周就诊,经裂隙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劲动脉超声等检查,诊断为右眼眼缺血综合征(OIS)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结果 治疗3个月后右眼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 眼缺血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关键因素,但因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漏诊或误诊。因此建立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有助于改善OIS患者的预后。
    白内障术后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一例并文献复习
    王宗沂,曲进锋
    2020, 34(4):  56-59.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1
    摘要 ( 1552 )   PDF (2719KB) ( 4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手术相关性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诊断及治疗的最佳方法。 方法 复习1例78岁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于外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4 d,诉右眼突发视力下降而就诊,经眼电生理检查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断为右眼白内障术后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行右球后注射山莨菪碱及激素冲击治疗。 结果 治疗第19天右眼视力恢复至0.05。 结论 此为一罕见病例,且由于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ION)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应于术前警惕本病的发生,对PION高危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并对其做必要的全身检查,特别是评估其全身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非常重要。对于中老年人突发视力急剧严重下降伴或不伴视野缺损,眼底又无明显改变者,在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视神经疾病后,应考虑PION的可能。
    眼缺血综合征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分析
    傅强,王红星
    2020, 34(4):  60-63.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6
    摘要 ( 1328 )   PDF (2389KB) ( 16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D-OCT)测量眼缺血综合征(OIS)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观察OIS患者SFCT的特征,探索早期评估OIS的指标。 方法 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48例(48眼),以是否确诊OIS将患者分为OIS组24例(24眼),对照组24例(24眼)。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应用SD-OCT的EDI模式测量SFCT,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SFCT的差异。 结果 OIS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高脂血症患病率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IS组的平均SFCT为(204.83±27.34)μm,对照组的平均SFCT为(226.58±33.49)μm,两组的SFC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4, P=0.018)。 结论 OIS患者的SFCT明显变薄,SFCT可作为早期评估OIS的指标。
    基于SD-OCT分析高血压类型与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关系
    冯雪,王海伟,李闻思,杨新同,孙存,赵媛,赵朋波,张建强
    2020, 34(4):  64-68.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52
    摘要 ( 1348 )   PDF (2773KB) ( 25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测量视网膜血管管径,分析高血压类型与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关系。 方法 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将103例高血压患者共103眼纳入研究。根据高血压类型将入组患者分为3个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组34例(34眼)、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组34例(34眼)、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组35例(35眼),应用SD-OCT测量视网膜血管管径,分析3组之间的视网膜动脉直径(CRAE)、视网膜静脉直径(CRVE)、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例(AVR)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与AVR的关系。 结果 3组之间在CRAE、AVR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434.308,P=0.013、0.016),SDH组CRAE、AVR最小,IDH组CRAE、AVR最大。3组之间在CRVE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17,P=0.6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高收缩压与AVR<0.7的发生显著相关(OR=1.080,P=0.015)。 结论 三种类型高血压中,SDH型高血压患者的视网膜动脉最细、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例最小。高收缩压是AVR<0.7发生的危险因素。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血管参数变化特征
    徐婧,瞿远珍,梁小芳,杨柳,汤洋
    2020, 34(4):  69-74.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6
    摘要 ( 1458 )   PDF (680KB) ( 1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血管参数的变化特征。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医院确诊为NMOSD且血清AQP4-Ab为阳性的患者40例(74眼),按照是否有ON病史分为NMOSD+ON组(34眼)和NMOSD-ON组(40眼)。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40例(80眼)。使用Avanti RTVue XR OCT对所有受检者进行黄斑区、视盘血管成像及神经节复合体(GCC)及神经纤维(RNFL)扫描。将NMOSD+ON组,NMOSD-ON组、健康对照组各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GCC和RNFL厚度进行比较,并分析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结构的相关性。 结果 NMOSD+ON组视盘放射状血管(RPC)血管密度、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MSVD)显著降低,GCC及RNFL明显变薄(P均<0.05)。NMOSD-ON组黄斑深层血管密度(MDVD)降低(P<0.05)。NMOSD患者MSVD、RPC整体血管密度(WIVD)、视乳头旁血管密度(PPVD)与GCC及RNFL厚度呈正相关(P均<0.001),而MDVD、视乳头内血管密度(IDVD)与GCC及RNFL厚度无相关性(P均>0.05)。 结论 有ON病史的NMOSD患者眼黄斑浅层及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显著减低,无ON病史NMOSD患者除MDVD外视网膜血管减少不明显。GCC及RNFL越薄,黄斑浅层毛细血管丛、视盘周围血管越稀疏。
    以医院为基础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杨秀芬,尤冉,马秀梅,王康,王艳玲
    2020, 34(4):  75-79.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3
    摘要 ( 1086 )   PDF (430KB) ( 1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医院人群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以医院人群为基础的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2019年1~12月期间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CSC及同时期对照,进行电话通知并进行随访,填写调查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1~12月期间共有23 878人次就诊于医院通州院区门诊。其中45例确诊为CSC(0.19%);男37例(82.22%),女8例(17.78%);21~65岁,平均(42.3±10.1)岁;双眼患病者3例(6.67%)。45例中39例患者接受调查,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门诊就诊患者39例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CSC患病呈独立相关的因素有外源性激素使用(OR=5.04,95%CI:1.11-22.89)、睡眠时间(24:00后)(OR=4.16, 95%CI:1.33-13.04)、轮班工作(OR=5.74, 95%CI:1.47-22.45)。 结论 在医院就诊人群中CSC的患病率0.19%,与其相关的独立因素有轮班工作、睡眠时间(24:00后)和外源性激素使用。
    大鼠眼缺血综合征模型中视网膜内层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和视网膜重构
    陈曦,李珊珊,尤冉,赵露,王艳玲
    2020, 34(4):  80-86.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49
    摘要 ( 1247 )   PDF (8613KB) ( 14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眼缺血综合征模型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神经元的改变及电生理变化情况。 方法 取8周龄Brown-Norway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CAO)手术作为眼缺血综合征造模方法。在造模后1个月和2个月,通过眼球切片测量视网膜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视网膜内核层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形态以及突触可塑性的变化,采用电生理检测大鼠视功能变化。 结果 随着视网膜缺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各层细胞数量均出现减少,内丛状层和外丛状层厚度也出现下降。同时,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树突出现减少或消失,突触前膜标记物突触囊泡蛋白密度出现下降。在造模2个月时,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的胞体位置从内核层的外侧向内核层的基底侧迁移,并形成新的神经突,而突触囊泡蛋白杂乱地分布于外核层。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a波及b波振幅均下降,表明模型大鼠视功能出现障碍,多种视网膜细胞功能受损。 结论 模型大鼠视网膜各层厚度下降,视网膜细胞数量减少。在造模2个月时,水平细胞及双极细胞出现可塑性变化,包括位置迁移及突触重塑,引起视网膜重构。
    论著
    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粘连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陈东,余红,李洋,黄强,方敏
    2020, 34(4):  87-9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373
    摘要 ( 1373 )   PDF (908KB) ( 2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行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的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发生术后粘连的术前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评分模型,评价预测效果。 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进行过FESS的323例CR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术后粘连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根据比值比(OR)值进行发病风险赋值,并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效果。 结果 35例(10.8%)患者发生术后粘连。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泡状中鼻甲、首次行FESS、术者经验<10年以及中鼻甲切除史是FESS术后粘连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2(95% CI:1.06~1.18)、3.87(95% CI:2.23~5.51)、3.19(95% CI:2.07~4.31)、2.24(95% CI:1.95~2.53)。发病风险评分模型为泡状中鼻甲赋值1分、首次行FESS赋值4分、术者经验<10年赋值3分以及中鼻甲切除史赋值2分。ROC曲线分析表明,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95% CI:0.672~0.896,P<0.05),选择4分作为截断值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灵敏度为75.1%,特异度为73.6%。 结论 323例CRS患者行FESS术后粘连的发生率为10.8%,风险评分对预判术后粘连高风险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鼻腔鼻窦结石临床诊治体会
    翟性友,侯俊胜,李新建,王新,解营利,王文佳
    2020, 34(4):  92-9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376
    摘要 ( 2036 )   HTML ( 119 )   PDF (3306KB) ( 22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结石病的形成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减少临床误诊率。 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7年11月就诊的6例鼻腔鼻窦结石患者进行特征性综合分析,总结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预防及并发症处理。 结果 5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鼻内镜下鼻腔鼻窦结石取出及相关鼻窦开放术,1例经过鼻腔冲洗和消炎治疗后治愈。术后所有患者随访半年以上,术区黏膜均上皮化,恢复良好,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鼻内镜结合临床表现和CT,有利于该病的临床诊断,也是鼻腔鼻窦结石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
    2-APB体外抑制嗜中性粒细胞型鼻息肉中的炎症反应
    戴飞,魏瑾瑾,汤欣玥,陈峥,蔺林
    2020, 34(4):  97-10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413
    摘要 ( 1407 )   PDF (1512KB) ( 1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鼻息肉(NP)按照其细胞内表型可分为嗜酸性粒细胞(EOS)型、嗜中性粒细胞(NEU)型等,而NEU型NP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旨在探讨2-氨基乙基联苯基硼酸酯(2-APB)体外干预对NEU型NP中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正常鼻黏膜组织和NP组织中NEU的浸润情况,接着用器官培养方法将两种组织进行体外培养,随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中Orai1蛋白和炎症介质髄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然后将2-APB加入两种组织的培养基中,再次以ELISA法检测其中Orai1和MPO的浓度。 结果 所有NP标本均鉴定为NEU型,NP组织中NEU数目明显多于正常鼻黏膜组织,体外培养的NP组织中Orai1蛋白和MPO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鼻黏膜组织,2-APB干预后Orai1和炎症介质MPO浓度均出现下降。 结论 2-APB可以抑制NEU型NP的炎症反应。
    儿童鼻腔异物与过敏性鼻炎关系的初步研究
    林兴,沈翎,林宗通,杨中婕
    2020, 34(4):  101-10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0.243
    摘要 ( 1269 )   PDF (634KB) ( 23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鼻腔异物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 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的161例鼻腔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61例鼻腔异物患儿中,3~5岁为高发人群,占81.4%。137例(85.1%)患儿平时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鼻部症状,其中112例(69.6%)特异性IgE检测阳性,并确诊为过敏性鼻炎。鼻腔异物患儿中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为69.6%,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7.83%和2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鼻腔异物与过敏性鼻炎关系密切。对鼻腔异物的患儿,应关注是否有过敏性鼻炎,并予以规范化诊疗。
    Notch受体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对鼻咽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影响
    韩继波,邹游,杨蕊,陶泽璋
    2020, 34(4):  105-11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03
    摘要 ( 1079 )   PDF (4420KB) ( 15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Notch受体在调控鼻咽癌顺铂耐药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鼻咽癌及顺铂耐药鼻咽癌细胞(5-8F,5-8F/CDDP)Notch受体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DAPT联合顺铂对5-8F/CDDP细胞凋亡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DAPT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5-8F/CDDP细胞周期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肿瘤耐药调控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统计学处理数据。 结果 5-8F/CDDP细胞中Notch1和Notch4受体表达明显高于5-8F细胞(P=0.003,P=0.004);不同浓度DAPT作用5-8F/CDDP细胞后,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耐药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与DAPT浓度呈剂量效应关系(P<0.05);DAPT抑制5-8F/CDDP细胞Notch信号通路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CyclinE和CDK-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且伴有细胞周期G1/S阻滞(P<0.05);同时EMT调控相关蛋白Slug及DNA切除修复蛋白ERCC1表达下降,E-Cadherin表达上调。 结论 Notch1和Notch4受体表达上调与鼻咽癌细胞顺铂耐药相关,抑制Notch信号通路激活,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EMT过程,而非细胞周期G1/S阻滞,提高耐药鼻咽癌细胞顺铂化疗敏感性。
    74例鳃裂囊肿及瘘管临床分析
    王莹莹,张立庆,周涵,董诗坤,陈海兵,陈曦,董伟达
    2020, 34(4):  111-11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23
    摘要 ( 1520 )   PDF (4587KB) ( 29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74例鳃裂囊肿及瘘管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4例鳃裂囊肿和鳃裂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50例为第二鳃裂病变,13例为第一鳃裂病变,10例为第三鳃裂病变,1例为第四鳃裂病变,于我院初次手术时术前误诊率为10.81%。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10年。除3例失访患者外,67例患者一次性治愈,3例患者术后复发,1例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面神经麻痹。 结论 先天性鳃裂囊肿及瘘管临床表现多样,鉴别诊断较为复杂,应合理选用多种检查手段,术前准确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彻底切除病灶是首选治疗方法。
    西妥昔单抗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于克娜,孙凯月,张杰,金鹏
    2020, 34(4):  117-12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0.189
    摘要 ( 1316 )   PDF (5004KB) ( 12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西妥昔单抗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芯片数据集GSE109756,使用在线分析工具GEO2R筛选使用和未使用西妥昔单抗治疗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DAVID 6.8 和STRING在线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Cytoscape对蛋白相互作用进行可视化和模块分析,在线分析工具X2K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因子、激酶并分析它们与靶基因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 结果 研究发现经西妥昔单抗治疗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未使用其治疗的组织间共有9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41个(P<0.05,| logFC |>1)。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调节、细胞外基质等生物过程。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筛选出CD163和VSIG4等核心差异表达基因(P<0.05),它们均在西妥昔单抗治疗后表达上调。此外,分析显示西妥昔单抗治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转录因子包括SUZ12、TP63、ESR1等(P<0.05),MAPK14、CDK1、MAPK1等是这一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激酶(P<0.05)。结论〓CD163、VSIG4及上述转录因子、蛋白激酶可能参与了西妥昔单抗治疗HNSCC的生物过程,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西妥昔单抗治疗HNSCC的生物学机制、探索HNSCC治疗的有效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综述
    变应性鼻炎中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黄嘉莉综述杨淑荣审校
    2020, 34(4):  125-12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355
    摘要 ( 1240 )   PDF (379KB) ( 3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变应性鼻炎发生及发展的过程涉及多种信号传导通路,研究信号传导通路可以推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提示应用某一通路中的阻断剂阻断通路传导以达到治疗作用,为设计开发更有效新型药物治疗开拓新的前景。综述变应性鼻炎中常见的信号传导通路,为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参考。
    鼻源性头痛的研究动态分析
    周芳茗,谢艳,刘洋综述蒋路云审校
    2020, 34(4):  130-13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57
    摘要 ( 1215 )   PDF (374KB) ( 20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源性头痛是指因鼻-鼻窦炎或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所导致的头痛。诊断方面鼻源性头痛目前已有明确的分类以及疼痛分级标准。其作用机制现在较为认可的是三叉神经刺激以及感觉神经肽P物质的作用。治疗上以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为首选治疗方法,手术过程中着重恢复鼻腔的正常解剖结构。经过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采用FESS治疗鼻源性头痛总体有效率可达90%,治愈率为78%,效果显著。同时,报道指出通过术后内镜下检查、换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咽喉反流性疾病相关研究进展
    王宏艳,王三春综述滕博,葛敏审校
    2020, 34(4):  134-13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65
    摘要 ( 1112 )   PDF (415KB) ( 20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是耳鼻喉科两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随着对这两种疾病研究的深入,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回顾近几年研究二者的相关文献,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结论,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机制,并分析OSAS与LPRD的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探寻两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