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20
      
    论著
    坏死性外耳道炎继发颈椎骨髓炎1例并文献复习
    田俊,刘良发,白佳麒
    2022, 36(4):  1-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74
    摘要 ( 1234 )   PDF (5815KB) ( 41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坏死性外耳道炎继发颈椎骨髓炎的诊疗方法及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糖尿病老年患者坏死性外耳道炎合并C2-C6颈椎椎体骨髓炎的病历资料并检索文献,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检索获得2005~2022年国内外发表的5篇文献, 加上本例患者共纳入4个病例,其中男3例、女1例,54~72岁,除1例有头颈部放疗史外其余3例均合并糖尿病,病变范围均广泛,累及2~5个颈椎椎体,病原体为不同细菌,经过系统治疗后,3例(75%)死亡,与细菌耐药、患者依从性差及全身健康状况差可能有关。 结论 坏死性外耳道炎病变可从颅底骨髓炎进一步扩展至颈椎骨髓炎危及生命,需要积极治疗。
    卡那霉素和2-羟丙基-β-环糊精耳毒性的比较研究
    杨琨,陈利娟,何小丹,刘志奇,沙素华
    2022, 36(4):  6-1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195
    摘要 ( 867 )   PDF (7520KB) ( 2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比较研究卡那霉素和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致CBA/J小鼠耳毒性损伤的特点。 方法 雄性CBA/J小鼠,700 mg/kg卡那霉素连续腹腔注射15 d,HPβCD8 000 mg/kg皮下注射,对照组均为0.9%无菌氯化钠生理盐水。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听力。耳蜗基底膜铺片和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法(DAB)毛细胞计数。HPβCD多个时间点听阈的比较和外毛细胞记数的比较使用统计软件GraphPad Prism 13 中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Repeated measures ANOVA)进行数据分析,卡那霉素实验中听阈的比较用GraphPad Prism 13中的双样本t检验(T-Test)。 结果 生理盐水组8 kHz、16 kHz、32 kHz阈值分别为(21±2.24)dB、(21±2.24)dB、(21±2.24)dB;卡那霉素治疗组阈值分别为(22±2.74)dB(t=0.632 5,P=0.544 7)、(67±4.47)dB(t=20.571 8,P<0.001)、(77±4.47)dB(t=25.044 0, P<0.001)。HPβCD治疗组6 h后,8 kHz、16 kHz、32 kHz反应分别为(29±4.18)dB、(30±4.47)dB、(37±2.74)dB,7h时后分别为(65±3.54)dB、(71±2.24)dB、(80±3.54)dB,8 h后分别为(70±3.54)dB、(78±5.70)dB、(85±5.00)dB,经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90,P<0.001)。随着HPβCD用药时间的延长,各频率听力损失逐渐加重。卡那霉素治疗组OHC损失于顶转至基底转2.0 mm处为(9.17±6.03)%,2.5 mm处为(89.76±3.12)%, 4.0 mm处为100%,经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40,P=0.000 3);IHC损失分别为(0.71±0.00)%、(6.79±6.01)%、(20.71±6.00)%,经比较显示2.5 mm和4.0 mm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9,P<0.05)。HPβCD治疗6 h后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可见明显的损伤,外毛细胞的损伤在基底膜顶转,中转和底转都可出现,7、8 h后耳蜗内外毛细胞几乎完全脱落,8 h以内未见明显的内毛细胞损伤。 结论 卡那霉素和HPβCD均致小鼠听力下降、毛细胞损伤。卡那霉素耳毒性损伤从高频开始,HPβCD耳毒性听力损伤在早期就波及全频,外毛细胞损伤先于内毛细胞损伤,损伤程度都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双侧耳郭软骨骨化1例并文献复习
    刘博,肖旭平,李云秋,周恩,郭仁彬
    2022, 36(4):  12-1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34
    摘要 ( 892 )   PDF (4118KB) ( 26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耳郭软骨骨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耳郭软骨骨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结果 耳郭软骨骨化的发病机制暂不明确,通常无明显不适症状,少数患者可伴有局部疼痛、听力下降等症状。颞骨CT可辅助诊断,最终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检查。症状不明显时可暂予观察,若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可予手术治疗。 结论 耳郭软骨骨化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目前尚无有效逆转耳郭骨化的办法。积极寻找病因,及早干预,有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联合应用内淋巴囊减压和局部激素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短期与长期疗效分析
    许嘉,李欣,陈雯婧,高娟娟,卢星星,伊海金
    2022, 36(4):  17-2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72
    摘要 ( 1000 )   PDF (2246KB) ( 16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减压联合经面隐窝鼓室内激素注射以及内淋巴囊表面覆盖激素明胶海绵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短期与长期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针对难治性梅尼埃病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资料。手术方式在传统内淋巴囊减压的基础上,开放面隐窝,并在圆窗周围放置明胶海绵,鼓室内注射激素,同时在内淋巴囊表面放置明胶海绵并在乳突内注射激素。比较患者治疗前6个月与术后6~12个月(短期疗效),以及术后18~24个月(长期疗效)的眩晕发作次数以及平均听阈水平(500、1 000、2 000 Hz)。 结果 23例患者完成短期疗效评价,术后眩晕发作次数由(5.7±5.9)次(术前6个月)降至(0.4±1.0)次(术后6~12个月),眩晕控制率为87.0%。术后听力维持率为95.7%。13例患者完成长期疗效评价,术后眩晕发作次数由(4.2±2.6)次(术前6个月)降至(0.1±0.3)次(术后18~24个月),眩晕控制率为92.3%,术后听力维持率为100%。 结论 内淋巴囊减压联合局部激素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梅尼埃病具有良好的眩晕控制率和听力维持率,值得推广。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研究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的关系
    韩书慧,范新泰,王娜,王喆,侯凌霄,许安廷
    2022, 36(4):  22-2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69
    摘要 ( 751 )   PDF (450KB) ( 18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情况的关系。 方法 回溯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耳鼻喉科且行颞骨CT检查的患者共145例(290耳),经过筛选后,根据患者乳突气化程度分为气化良好及气化不良,对其采用1∶1最临近匹配,倾向得分(PS)设置为0.02,基于年龄、中耳炎对协变量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SM),该分析共产生了58对配对数据,随即测量后半规管中段至颞骨岩部后缘最短距离(P-P值),以其间接反映内淋巴囊发育情况,对不同乳突气化程度的P-P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P-P值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2.26(1.49,3.08)mm;乳突气化程度与P-P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情况无关;经PSM处理后的协变量与乳突气化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倾向得分匹配在临床研究中可以有效地处理非随机实验数据中的选择性偏倚问题;乳突气化程度与中耳炎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乳突气化程度与中耳炎性疾病相关,且乳突气化程度良好组,中耳炎发生率较低。 结论 乳突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发育情况无关。
    耳聋基因panel在耳聋基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张艳红, 李娟娟, 曾宪海, 缑灵山, 王朝霞, 魏建芳, 马芳, 邱书奇
    2022, 36(4):  27-3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90
    摘要 ( 1537 )   PDF (1504KB) ( 37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耳聋基因panel技术在耳聋患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40例耳聋患者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结合Sanger测序法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25个位点突变,初检结果单杂合致病突变者行耳聋基因单基因测序或耳聋基因panel检测;初检结果未发现耳聋基因致病性突变者直接行耳聋基因panel检测。16例患者行父母耳聋基因溯源验证。 结果 40例患者中,耳聋基因筛查检出GJB2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8例、单杂合突变2例,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1例、单杂合突变2例。4例单杂合突变检出者接受进一步的耳聋单基因或耳聋基因panel测序,其中2例分别检出GJB2基因c.235delC/c.610delC及c.235delC/c.109G>A复合杂合突变,2例检出SLC26A4基因c.919-2A>G/c.1548_1549insC复合杂合突变。27例初检结果阴性患者接受了进一步的耳聋基因panel检测,检出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4例和c.571T>C/c.G109A复合杂合突变1例,MYO7A基因c.397dupC/c.3484A>T复合杂合突变1例,MYO15A 基因c.4779+2T>C/c.5008-2A>G复合杂合突变1例,ACTG1基因c.118C>T单杂合突变1例,CDH23基因c.1765G>A/c.6504T>A及c.6049G>A/c.7225-1G>A复合杂合突变各1例。在16例行父母溯源的耳聋患者中,15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 结论 对于耳聋基因热点突变检测结果阴性的耳聋患者,应用耳聋基因panel能有效提高遗传性致病基因检出效率,为其遗传学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与外周血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马静远,武天义,孙占伟,王卫卫,李世超,王广科
    2022, 36(4):  35-3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64
    摘要 ( 955 )   PDF (429KB) ( 31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与外周血液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鼻窦内镜手术,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6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外周血细胞成分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等之间的差异。将实验组根据是否复发、癌变进一步分为SNIP组(38例),复发组(14例)及癌变组(10例),分别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0.00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P=0.016),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发现,NLR的增加(P<0.001)、PLR的减少(P=0.002)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SNIP和复发组(P=0.045),癌变和复发组(P=0.017)在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PLR与SNIP具有相关性,并且可能成为SNIP的外周血液炎症标志物,NLR的增加、PLR的减少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是SNIP的危险因素。
    国内嗅觉障碍相关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李丹,陈腾宇,黄演芬,周敏,周熠星,阮岩,闫亚杰
    2022, 36(4):  40-4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49
    摘要 ( 1167 )   PDF (3034KB) ( 21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国内“嗅觉障碍”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合理推测,尝试为学者提供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预测未来热点方向。 方法 以“嗅觉障碍”为主题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10月20日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论文并按纳入标准进行筛选,使用Citespace软件对该研究领域所筛选文献的作者、期刊/单位及主题词进行绘制图谱及可视化分析。 结果 整体来讲,“嗅觉障碍”研究的文献发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出现频次排名靠前的作者为魏永祥、倪道凤、刘钢、杭伟、姚淋尹、韩德民及刘剑锋,“嗅觉障碍”研究发文排名第1~3例的期刊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合作高产单位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机构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主题词聚类分析呈现出7个聚类:慢性鼻-鼻窦炎、帕金森病、kallmann、鼻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超微结构和针刺。 结论 在“嗅觉障碍”领域,早期韩德民、李志春等国内作者对“嗅觉障碍”的研究较深长,而近年来魏永祥、倪道凤等国内作者对“嗅觉障碍”的检测方法、病因、发病机制等进行基础研究及归纳分类,是近年来嗅觉障碍研究的主力,但核心作者中心中介值均小于0.1,这表明关系较稀疏,需加强联络与合作,以期形成学术共同体提高整体影响力。根据聚类分析可知,国内作者目前对“嗅觉障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嗅觉障碍与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帕金森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原发病之间的联系,探索其生理病理及发病机制;不同类型嗅觉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调查;探索鼻内镜手术、针刺等不同治疗方法对嗅觉障碍的疗效。且从发文突现图可见,以上七大聚类研究范围可能将持续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热点。其中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方向是从古至今延续的热点,而COVID-19将成为未来5~10年的热点。另外,不排除COVID-19引起的嗅觉障碍与鼻腔炎症相关,且两者的相关性将会成为嗅觉障碍将来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IVc期下咽癌特征分析及列线图预后模型构建
    姜超,周炫辰,韩杰,岳志勇
    2022, 36(4):  49-5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78
    摘要 ( 668 )   PDF (2590KB) ( 21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IVc期下咽癌患者临床特征,筛选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 方法 在监测、流行病学及预后数据库中收集IVc期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χ2检验分析远处转移的相关特征,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 结果 肺(53.7%)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位于梨状窝的肿瘤(P=0.029)和高级别肿瘤(P=0.010)更易发生肺转移。手术、化疗、骨和肝转移是独立预后因素。基于独立预后因素的列线图预后模型C-index为0.686(95%CI 0.649-0.723)。 结论 下咽癌最易向肺转移。基于手术、化疗、有无骨转移和肝转移的列线图预后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新生儿咽旁间隙卡梅现象1例并文献复习
    朱晶,张睿,赵媛,李炀,赵昱
    2022, 36(4):  55-5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10
    摘要 ( 692 )   PDF (1947KB) ( 17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学习和掌握新生儿咽旁间隙卡梅现象(KM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方法 回顾总结1例新生儿咽旁间隙KMP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儿先期治疗采用泼尼松和普萘洛尔联合口服效果不佳,后改用博来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瘤体内灌注,分二期完成治疗,间隔1个月,瘤体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随访2年,患儿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出现及后遗症发生。 结论 KMP是一种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罕见疾病,发生于咽旁间隙尤为少见,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治疗措施。病例提示对于难以手术切除和全身用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博来霉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67例回顾性分析
    龚霄阳,李旺,陈曦
    2022, 36(4):  60-6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29
    摘要 ( 766 )   PDF (1572KB) ( 11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径路选择,探讨不同手术径路的优缺点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或)MRI检查,三种手术路径分别为颈侧径路45例、口内径路20例、颈-腮径路2例。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8~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 结果 67例中良性肿瘤共59例(88.1%),恶性肿瘤8例(11.9%);24例(35.8%)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颈侧径路20例(29.9%),口内径路3例(4.5%),颈-腮径路1例(1.5%),其中7例(10.4%)随访后好转。复发患者7例(10.4%),颈侧径路4例(6.0%),口内径路3例(4.5%)。 结论 咽旁间隙解剖毗邻复杂,病理类型繁多,肿瘤以良性为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大小及解剖关系决定手术径路。颈侧径路仍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首选方法,但在肿瘤最大直径<6 cm并位于动脉内侧的良性肿瘤患者中,可考虑口内径路。
    合并轻度出血性疾病的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围手术期管理
    张丰珍, 王桂香, 魏沄沄, 张亚梅, 赵靖, 王华, 李宏彬, 李晓丹, 张杰
    2022, 36(4):  66-7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0.263
    摘要 ( 636 )   PDF (754KB) ( 19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合并轻度出血性疾病并接受扁桃体和(或)腺样体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提高围手术期安全。 方法 回顾分析6例合并诊断为轻度出血性疾病并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手术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出血风险评估、手术方案、围术期控制出血策略等,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此类患者的诊疗要点。 结果 6例患者凝血情况:血友病A FVIII:C 4.8%, APTT 57.7s; 血友病B:FIX:C 4.2%, APTT 59.3s; 血友病B FIX:C 5.9%, APTT 57.2s; FIX:C 64.3%, APTT 52.3s; FVII:C 73.3%; FX:C 66.2%; FIX:C 58.4%; APTT 44s; APTT 35s;PLT 102×109/L。3例血友病患者给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抗纤溶治疗,2例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给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无特殊。在血液科、麻醉科、供血科配合下6例患者顺利完成腺样体扁桃体手术,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血友病63.3 min & 16.7 mL,凝血功能障碍47.5 min & 10 mL,血小板减少15 min & 5 mL)。术后2例血友病(33.3%)患者在术后第4~7 d有轻度扁桃体窝渗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未再发现渗血,余患者均无术后出血。血友病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3.3 d,其他患者住院时间6 d,均痊愈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无出血。 结论 对于合并轻度出血性疾病患者行腺扁桃体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做好控制出血策略,手术安全可行并能达到预期手术效果。同时血友病患者围手术期抗纤溶治疗应至少7~14 d。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延长住院时间至1周,血友病患者延长至2周至伤口愈合。
    不同睡眠分期血氧饱和度差值对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手术预后评估价值
    韩继波,董洁,明伟,王燕,罗志宏
    2022, 36(4):  73-7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180
    摘要 ( 839 )   PDF (1211KB) ( 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多导睡眠监测数据中不同睡眠分期平均血氧饱和度及最低血氧饱和度差值对改良UPPP手术效果的预测。 方法 回顾分析117例UPPP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一年PSG数据,计算患者术前快速动眼睡眠期(REM)与非快速动眼睡眠期(NREM)平均血氧饱和度差值(ΔAvSaO2)、最低血氧饱和度差值(ΔLSaO2)以及术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下降比率(ΔAHI%),对ΔAvSaO2、ΔLSaO2和ΔAHI%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并以ΔAHI%≥50%为手术有效,绘制二者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截断(Cutoff)值,确定预测手术效果的最佳临界值,并对预测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患者术前REM与NREM期平均血氧饱和度差值(ΔAvSaO2)、最低血氧饱和度差值(ΔLSaO2)与OSA患者UPPP术后AHI下降比率ΔAHI%均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881和-0.849(P<0.001)。对预测UPPP手术效果指标的ROC曲线分析,ΔAvSaO2曲线下面积为0.888,95%CI:0.830~0.945(P<0.001),且Cutoff值ΔAvSaO2=3.25是预测UPPP手术有效的最佳临界值,其敏感性为0.836,特异性为0.804,阳性预测值0.822,阴性预测值0.818;ΔLSaO2曲线下面积为0.931,95%CI:0.889~0.973(P<0.001),且Cutoff值ΔLSaO2=8.75是预测UPPP手术有效的最佳临界值,其敏感性为0.836,特异性为0.875,阳性预测值0.879,阴性预测值0.831。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具有较小的不同睡眠分期血氧饱和度差值的OSA患者UPPP手术可能更有效,二者联合对UPPP手术有效性预测的准确度为84.6%。 结论 OSA患者REM期与NREM期血氧饱和度差值可以作为预测UPPP手术效果的较好指标。
    CO2激光联合低温等离子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40例
    李利杰,田秀芬
    2022, 36(4):  79-8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188
    摘要 ( 722 )   PDF (2096KB) ( 18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O2激光联合低温等离子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EGC)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镜下CO2激光联合低温等离子治疗的40例EG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首次手术均为内镜下CO2激光联合低温等离子切除术,共随访4.2~32.0个月(平均18.6个月)。40例均未失访,复发1次3例,复发2次2例,复发率12.5%。复发后行喉全切除术2例,复发后行喉垂直部分切除术1例,复发后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例,复发后再行CO2激光联合低温等离子切除术+气管切开术1例。 其中喉全切除再次复发行放、化疗及介入治疗,治疗效果差1例;喉垂直部分切除再次复发后选择放疗1例,治疗情况欠佳;余3例末次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肉芽组织增生9例,术后出现声带粘连4例。36例患者术后发音功能恢复满意,恢复欠佳2例,复发行喉全切除术后丧失发音功能2例。 结论 内镜下CO2激光联合低温等离子治疗EGC可弥补激光和低温等离子单一治疗模式的不足、提高手术效率,临床有效可行。
    头颈肿瘤游离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坏死及皮瓣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张礼俊, 胥然, 罗继芳, 刘国旗, 何千, 李玮, 蒋振华
    2022, 36(4):  86-9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75
    摘要 ( 821 )   PDF (406KB) ( 3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皮瓣坏死及术后出现皮瓣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头颈肿瘤行游离皮瓣修复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长、吸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放疗、血管吻合方式等对皮瓣坏死及皮瓣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作用。 结果 年龄、性别、手术时长、吸烟、酗酒、术前放疗、血管吻合方式不是头颈肿瘤患者游离皮瓣修复后皮瓣坏死及发生皮瓣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是头颈肿瘤患者游离皮瓣修复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P=0.006),高血压(P=0.040)、糖尿病(P=0.024)是出现皮瓣相关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在有游离皮瓣修复指征的头颈肿瘤但伴随有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的患者中,经过全身情况评估后个体化选择修复方式。
    婴幼儿急性上颌骨骨髓炎合并鼻中隔脓肿1例并文献复习
    王娟,宋英鸾,耿江桥,温鑫,史雅楠
    2022, 36(4):  91-9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02
    摘要 ( 678 )   PDF (1875KB) ( 1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婴幼儿急性上颌骨骨髓炎合并鼻中隔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思维、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上颌骨骨髓炎合并鼻中隔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1956~2021年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将包括该病例共有84例患者纳入研究,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典型急性上颌骨骨髓炎84例中,男53例,女29例,未知2例,症状以鼻塞、面部肿胀及发热多见。根据影像学上颌骨骨质破坏与骨质增生硬化间杂分布特点及患儿临床表现可以诊断。细菌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另外还有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及醋酸钙不动杆菌。一般易合并眶周脓肿或上颌牙槽脓肿,合并鼻中隔脓肿患儿少见。文献中只检索到1例14岁患上颌骨骨髓炎合并鼻中隔脓肿病例,既往有牙病史。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及局部脓肿切开引流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结论 婴幼儿急性上颌骨骨髓炎细菌培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应在早期应用针对该细菌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对局部出现的脓肿如眼部、口腔内上颌牙槽、鼻腔内部等,应该做到早发现早切开引流,可以避免炎症继续发展导致上颌骨死骨形成或导致牙胚坏死脱落或鼻中隔软骨坏死导致外鼻塌陷。
    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影响的临床研究
    杨茹,张玉光,徐湘辉,吴雪莲,陶远,谭越
    2022, 36(4):  97-10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020
    摘要 ( 741 )   PDF (470KB) ( 10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探究术中参数对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探索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 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应用OCTA进行黄斑区3 mm×3 mm自动化扫描,以获得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及FAZ面积。记录术中累计释放能量(CD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分析其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 结果 41例(41眼)纳入最终分析。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灌注密度均增加(P<0.05),FAZ面积均降低(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中CDE、EPT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无相关性(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FAZ面积、CDE和EPT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增加,FAZ面积降低,手术参数不是引起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手术参数和视网膜结构的变化对术后视力无影响,应当进一步探究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
    学术探讨
    浅析“颈部七线法”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内涵
    石安妮,张佳佳,白鹏,张重阳
    2022, 36(4):  103-10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12
    摘要 ( 908 )   PDF (616KB) ( 1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突发性耳聋的针灸疗效毋庸置疑,如何突破传统选穴思路,寻求更有效的针灸选穴处方值得重视。通过梳理《内经》中关于“暴聋”的相关论述,结合近现代医家应用颈项部腧穴治疗突发性耳聋机制,阐明应用“颈部七线法”各穴线治疗突聋的内涵。“颈部七线法”不同于传统针刺拘泥于耳部穴位,选穴以颈项部为主,结合局部穴位的组织结构特点,同时遵循局部选穴与整体观念相结合,为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提供新的思路,以求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
    综述
    内耳疾病继发BPPV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黄岚,高伟综述陈钢钢审校
    2022, 36(4):  108-11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45
    摘要 ( 723 )   PDF (452KB) ( 1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之一,可分为特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外源性疾病被认为是继发性BPPV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除外伤和内耳手术病史外,常见内耳疾病也会导致继发性BPPV,如梅尼埃病(MD)、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SNHL)、前庭神经炎(VN)和前庭性偏头痛(VM)等,继发性BPPV也可发生于内耳疾病的某个阶段,且临床表现相似。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常见内耳疾病继发BPPV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以作临床诊疗参考。
    喉神经内分泌癌的研究进展
    毛泽凡综述陈曦,程雷审校
    2022, 36(4):  114-119.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1.152
    摘要 ( 861 )   PDF (443KB) ( 29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喉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上皮型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喉恶性肿瘤,根据分化程度和细胞类型分为4种组织学亚型:典型类癌、非典型类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不同肿瘤亚型差异很大,由于发病率过低致使这些差异的正确描述一直受到阻碍。因报道过少的病例或无法收集足够的样本量,文献中常常存在相互矛盾的结果,很难形成共同的认知。综述近期的文献资料,就喉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行为、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文献复习,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优化诊治方案。
    喉癌干细胞:克服多药耐药性的潜在治疗靶点
    王媚综述 李志海审校
    2022, 36(4):  120-12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388
    摘要 ( 689 )   PDF (569KB) ( 38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喉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喉癌检测和治疗的进步增加了早期治愈的可能性,但大多数患者最终因耐药和复发而死亡,因此治疗耐药性和转移是当今喉癌治疗的主要挑战。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干细胞的存在已被证明与肿瘤发生和治疗抗性密切相关。喉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赖于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发现和鉴定,这对喉癌的靶向治疗有着深远的意义。回顾了目前国内外对喉癌干细胞的研究,从肿瘤干细胞起源,喉癌干细胞可能的耐药机制、并对维持喉癌干性的表面标志物与喉癌靶向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喉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及作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