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迷路骨化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的3例(3耳)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骨化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3例均发生于右耳,均存在耳蜗、半规管及前庭的骨化,CT表现为蜗管及半规管被致密的高密度影充填,MRI表现为内耳水成像不能显示迷路的各项解剖结构的特点。结论 通过CT、MRI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迷路骨化的病理特点,这也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目的 观察正常听力耳鸣患者的耳鸣音调、响度、掩蔽曲线及高刺激率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测结果,探讨耳鸣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162例正常听力耳鸣患者,对其进行耳鸣音调、响度匹配,同时选取其中140例单侧耳鸣患者,对140患耳与对侧140健耳,分别进行高、低刺激率ABR检测,比较不同刺激率下PL差值(△PL)、IPL差值(△IPL)。结果 听力正常耳鸣的耳鸣音调分布从125~8000Hz,以4000~8000Hz高频为主;耳鸣响度从0~20dB,5~10dB最多;佛德曼曲线以汇聚型为主;患耳与健侧耳高、低刺激率ABR Ⅰ~Ⅴ △IPL差值>0.28ms的耳数分别为16耳及12耳,差值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总结162例听力正常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耳鸣起源于内耳微循环障碍的理论不适用于解释正常听力耳鸣患者,耳鸣产生的机制可能不能用单一的理论解释。
目的 探讨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ABCG2)及NF-κB p65在下咽癌和正常下咽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下咽癌和10例正常下咽黏膜中ABCG2和NF-κB p65的表达。结果 下咽癌组织中ABCG2及NF-κB p65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及72.5%,在正常下咽黏膜中表达率分别为20%和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G2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NF-κB p65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ABCG2和NF-κB p65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ABCG2与NF-κB p65在下咽癌中均高表达,并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喉癌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另外两者表达呈显著相关,提示在下咽癌中,NF-κB p65可能促进下咽癌的增殖和转移,并增强ABCG2的多药耐药功能。
目的 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EL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颌下、面颊部、耳周腮腺区、耳后乳突区无痛性多发肿块,多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块处的皮肤瘙痒及色素沉着;外周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计数明显升高。其中合并有肾病综合征1例。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术后复发5例,予以放射治疗随诊3年未复发1例,予以再次手术治疗控制4例。结论 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切除、小剂量放射治疗以及类固醇类药物。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经治的23例鼻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其中Ⅰ级和Ⅱ级内翻性乳头状瘤单纯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完成手术,Ⅲ级内翻性乳头状瘤行低温等离子射频首先切除瘤体的主体部分,然后对瘤体累及的关键部位行骨膜下切除。手术时间为20~120min,中位数手术时间为40min。术中Ⅰ级和Ⅱ级出血量为10~60mL, Ⅲ级出血量为150~240mL,中位数出血量为75mL。术后无需填塞鼻腔,疼痛轻微。术后3个月术腔完全上皮化,无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鼻腔乳头状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无需鼻腔填塞的优点,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较好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
目的 探讨手术及综合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鼻内镜下对31例鼻窦炎鼻息肉复发患者行彻底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和口服皮质激素,术后鼻内镜定期复查,清除残余息肉、肉芽及鼻痂, 严密随访。结果 黏膜上皮化较快,窦口畅通, 其中治愈25例,占80.6%,好转6例,占19.4%,无效0例。结论 窦口粘连、黏膜过敏水肿、病灶残留是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主要原因,术后口服脱敏药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等综合治疗,远期效果更佳。
目的 评价鼻内镜鼻窦手术和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治疗鼻窦囊肿的疗效。方法 分析14例(19个上颌窦,3个额窦)应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手术切除鼻窦囊肿(球囊组)和16例(23个上颌窦,8个额窦)采用常规鼻内镜鼻窦手术方式切除鼻窦囊肿(常规组)病例的临床资料。依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记录手术难度评分和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均行鼻内镜检查、冠状位鼻窦CT检查,采用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系统评价预后。结果 球囊组手术难度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也较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观察8、24周, 鼻内镜检查见窦口通畅,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结果显示,所有病例术腔恢复良好,术后鼻窦CT影像示改善明显,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组与常规组行鼻窦囊肿手术可获得同-良好的疗效。球囊组的手术方式能够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手术微创。由于纤维鼻咽喉镜手术器械的限制,手术难度较常规组高,手术时间较长。
目的 探讨harmonic focus超声刀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超声刀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临床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4月在我科接受手术的甲状腺癌177例的临床资料,90例采用超声刀治疗(超声刀组),87例采用电刀治疗(传统手术组)。采用统计学检验比较两组的癌灶大小、总手术时间、腺叶切除时间、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甲状旁腺激素及血清钙磷水平变化。结果 与传统手术组相比,超声刀组明显缩短了总手术时间和腺叶切除时间(P<0.01),但二者在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甲状旁腺激素及血清钙磷水平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甲状腺癌外科治疗采用超声刀技术,不仅节约了手术时间、简化手术操作,而且对周围组织创伤小,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目的 比较眼反应分析仪(ORA)与压平式(GAT)、非接触式眼压计(NCT)眼压测量的差异。方法 对正常组、青光眼组及屈光术后组(分别为168眼、62眼、102眼)行ORA测量,正常组及屈光术后组行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青光眼组行压平眼压计测量,各组均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结果 正常组、青光眼组及屈光术后组平均ORA测量值分别为(18.33±4.00) mmHg、(19.91±4.44) mmHg、(16.69±5.24) mmHg,NCT/GAT值分别为(17.44±3.53) mmHg、(18.90±3.74) mmHg、(13.91±4.99) mmHg),各组平均ORA测量值均高于NCT/GAT值;正常组及屈光术后组NCT值与CCT值存在中度相关性(r分别为0.466、0.472),青光眼组GAT值与CCT值存在中度相关性(r为0.434),ORA测量值在各组中与CCT均仅存在低度相关性(r分别为0.258、0.221、0.249)。结论 与NCT及GAT比较,ORA测量值较少受角膜因素影响,能提供更接近真实眼压的测量结果。
目的 对比分析和评价常规前房冲洗手术和微创技术在Ⅳ级前房积血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以2010 年1月~2011年12月因眼球钝挫伤继发前房积血诊断为前房积血Ⅳ级的病例28例(28眼)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采用常规前房冲洗手术(A组),13例采用微创技术(B组)。分析两组术后角膜水肿消退情况、再出血比例、视力、眼压控制情况等指标。结果 A组15例(15眼)平均术后角膜水肿消退时间(5.1±1.5)d,术后3、7d平均视力分别为4.02±1.12及4.65±0.21,术后再出血4例(26.7%), 术后持续高眼压3例(20%),并发白内障4例(26.7%); B组(13眼)平均术后角膜水肿消退时间为(3.1±1.3)d,术后3、7d平均视力分别为4.62±1.18及4.91±0.17,无术后再出血病例,术后持续高眼压2例(15.38%),并发白内障1例(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技术应用于前房积血Ⅳ级(黑眼球)中有术后反应轻、再出血概率小等优点,值得应用推广。
目的 研究重度Ⅱ型视盘血管炎(ODV)早期全光凝治疗的意义。方法 将重度Ⅱ型ODV 25例(25 眼)分为常规治疗组(13例)和早期激光治疗组(12例)。全部患者给予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并辅以改善微循环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在随诊观察中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后给予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早期激光治疗组在发病2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PRP治疗。对所有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压、虹膜新生血管、视乳头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结果 随访1年,早期激光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视力显著提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病率显著降低。结论 重度Ⅱ型ODV患者早期PRP治疗可以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减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
脱细胞真皮基质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的特性而用于组织缺损中,本文就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组织学特性及其在耳鼻咽喉修复外科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对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的免疫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是I型变态反应,Th1、Th2相关的细胞因子以及这些细胞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核转录因子、氧自由基、缺氧与缺氧诱导因子、转化生长因子、黏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分泌性中耳炎免疫机制中的调节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对其研究进展做简要的综述,同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MC)发病率逐渐增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差异、环境因素、家族史、癌基因等,现对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有关的癌基因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