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10-16
      
    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
    褪黑素对慢性间歇性缺氧性心肌cTnT及 Ca2+-ATPase的影响
    董译元, 凌月福, 张耀庭
    2014, 28(5):  1-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39
    摘要 ( 1342 )   PDF (2384KB) ( 33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褪黑素(MLT)对常压下慢性间歇性缺氧SD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5周龄)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实验A组、实验B组。对照组在空气中正常饲养,实验A组和实验B组在常压慢性间歇性低氧箱内,对照组和实验B组灌服生理盐水,实验A组灌服褪黑素。8周后用光电比色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cTnT)的浓度和心肌钙离子ATP酶(Ca2+-ATPase)的活性,取大鼠右心室做病理切片。结果 ①实验B组与实验A组比较:实验B组的cTnT明显增加(P<0.05),心肌组织的Ca2+-ATPase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病理切片显示,个别心肌细胞核消失,心肌细胞肥大,心肌之间有大量出血;②实验A组与对照组比较:cTnT和Ca2+-ATPase均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切片显示,心肌细胞之间有少量出血;③实验B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B组的cTnT明显增加(P<0.05),心肌组织的Ca2+-ATPase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病理切片显示,个别心肌细胞核消失,心肌细胞肥大,心肌之间有大量出血。结论 褪黑素对慢性间歇性缺氧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一期多平面微创手术治疗轻中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35例
    徐金操, 张美光, 王伟, 冯勇, 卢雅艳, 纪育斌, 高雪
    2014, 28(5):  4-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21
    摘要 ( 1383 )   PDF (955KB) ( 31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一期多平面微创手术治疗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行一期多平面微创手术治疗轻中度OS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治愈8例(22.9%),显效22例(62.7%),有效5例(14.3%),无效0例。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术前(18.6±7.5)、术后(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术前(78.4±6.1)%、术后(84.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术前(11.6±2.5)、术后(7.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随访未出现反流、吞咽困难等症状。结论 一期多平面微创手术后患者AHI、LSaO2及ESS指标均改善明显,一期多平面微创手术可以作为轻中度OSAHS患者治疗的一种选择。
    重度OSAHS并高血压患者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前后血压变化分析
    王玉芝, 吕凌燕, 曲喆, 王兴杰, 周宣岩
    2014, 28(5):  7-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86
    摘要 ( 2246 )   PDF (957KB) ( 30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并高血压患者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方法 选择重度OSAHS同时合并高血压的患者32例,均有口服降压药3年以上而血压仍控制不佳病史。治疗采用改良UPPP手术,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时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进行数据对比。结果 ①改良UPPP手术6个月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微觉醒指数(MAI)中位数均明显降低(P<0.05);平均血氧饱和度(SaO2)和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则明显升高(P<0.05);②UPPP术后6个月24 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24 h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日间、夜间的平均SBP、DBP均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UPPP对于重度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显著。
    打鼾相关流行病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
    葛星, 吕玲双, 潘铭, 时巧梅, 许建峰, 林友结, 孙雅慧, 神平
    2014, 28(5):  10-1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31
    摘要 ( 2105 )   PDF (964KB) ( 34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徐州地区为例,了解人群重度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流行病学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调查问卷方式进行入户调查。筛查出有SAHS指征的对象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确诊SAHS阳性。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双录入核查比对的方式在Epidata3.0下录入。并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实际获得有效问卷1 223份(有效率94.1%)。调查显示徐州地区3级及以上打鼾患病率为14.0%,SAHS阳性的患病率为6.2%。3级及以上打鼾的危险因素有性别、饮酒、高血压、体质量指数(BMI)、鼻咽部疾病、家族史等。结论 徐州地区重度打鼾及SAHS的患病率较其他地区低。可以通过控制饮酒、控制血压、保持正常体质量指数、防治鼻咽部疾病等方法减少3级及以上打鼾的发病概率。
    论著
    90例耳鸣患者心理声学特征研究
    朱亚骄, 薛飞, 王秋萍
    2014, 28(5):  14-1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04
    摘要 ( 1639 )   PDF (1044KB) ( 39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耳鸣的心理声学特征,调查耳鸣患者性别、年龄、心理状况与残余抑制效果的关系,探索耳鸣的正确预防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93例以耳鸣为第一主诉的患者,用听尼特TM耳鸣综合诊断治疗仪进行耳鸣心理声学测试,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耳鸣主调声类型以纯音窄带居多,主调以较高频率居多。耳鸣的频率与听力损失频率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患者的耳鸣残疾度量化表(THI)得分不同,其掩蔽后效抑制效果存在差异。THI得分较高的患者中,男性的后效抑制效果优于女性。
    耳后多种自体中胚层软组织及皮质骨粉填充乳突修复耳道后壁在开放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陈雪生, 王威, 陶静, 尹安平
    2014, 28(5):  18-2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77
    摘要 ( 1668 )   PDF (1031KB) ( 70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中,采用耳后多种自体中胚层软组织和乳突皮质骨粉填充乳突术腔、修复耳道后壁以恢复耳道生理状态的临床应用。方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21例,借助于原有开放式鼓室成形术的手术基础,设计采用耳后多种自体中胚层软组织及乳突皮质骨粉,填充乳突术腔、修复外耳道后壁,以恢复耳道生理状态。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除1例愈合后虽获干耳但仍遗留鼓膜小穿孔外,其余病例鼓膜均愈合,新外耳道较原耳道略宽敞,无明显分泌物积聚,无胆脂瘤复发,耳道干燥,后壁光滑,后内上角未形成钝角鼓膜,干耳率100%,鼓膜愈合率95.2%。结论 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手术基础上,采用耳后多种中胚层组织和自体骨粉填充乳突术腔修复外耳道后壁,取材方便、修复方式简便,术后修复组织无液化坏死,愈合良好。远期随访观察,术后耳道后壁形态稳定,上皮化良好,皮肤色泽正常,耳道管腔略大且更趋近于术前正常生理状态,对恢复耳道生理结构和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耳聋52例
    严小玲, 毛敏, 翟锦明, 陈观贵, 张建国, 刘绮明, 薛进平
    2014, 28(5):  23-2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45
    摘要 ( 3158 )   PDF (961KB) ( 157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鼓室内注射激素作为难治性突发性耳聋的补救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方法 重度及极重度突发性耳聋患者96例,接受常规治疗加全身应用激素2周效果不佳,其中52例接受鼓室注射激素,另外44例拒绝鼓室内注射而继续口服药物治疗。纯音测听法(PTA)检测患者补救治疗前后听力,比较气导听阈(0.5、1.0、2.0、4.0 kHz四个频率气导之平均值),分析两组患者补救治疗前后听力结果。结果 鼓室注射组听力提高10 dB以上的患者16例,有效率为30.8%;而对照组仅有3例,有效率为6.8%。两组听力改善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鼓室内激素注射对突发性耳聋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可以作为一种补救治疗措施。
    囊肿前壁软骨切除加缝线包扎治疗耳郭假性囊肿57例
    王绪增, 渠倩, 刘领兵, 张永超, 徐世才, 刘磊
    2014, 28(5):  27-2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80
    摘要 ( 1623 )   PDF (1852KB) ( 4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加缝线包扎治疗耳郭假性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耳郭假性囊肿57例(60耳)采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加缝线包扎治疗,术中彻底切除囊肿前壁的软骨和软骨膜、缝线包扎48~72 h,切口不缝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痊愈85%(51/60),显效11.67%(7/60),无效3.33%(2/60),总有效率96.67%(58/60)。除无效2例外,其余病例随访0.5~2年无复发。结论 囊肿前壁软骨切除加缝线包扎治疗耳郭假性囊肿,手术和加压包扎方法得到改良,病程缩短,耳郭假性囊肿的治愈率提高,临床疗效可靠,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耳郭假性囊肿。
    旋转皮瓣在耳郭断离伤中的应用
    宋盛华, 赵伟, 蒋金琴, 赵梦莹
    2014, 28(5):  29-3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50
    摘要 ( 1723 )   PDF (2055KB) ( 36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耳郭中上部不全或完全断离伤的修复方法。方法 11例中不全断离伤10例,将断耳与残耳相连侧的皮肤尽量保留并对位缝合,去掉断耳对侧皮肤,取邻近皮瓣修复断耳皮肤缺损。1例咬伤致耳郭上部“U”形缺损,断耳丢失,去掉缺损前方耳郭前、后面皮肤,取耳轮脚至耳屏软骨前方皮瓣连同耳屏软骨修复前方缺损,耳后乳突区旋转皮瓣修复缺损后方耳郭皮肤缺损。结果 随访6个月~8年,11例患者断耳全部成活,外形满意,耳郭无明显畸形。结论 对耳郭中上部较小的断离伤,如为不全断离伤,可将断耳与残耳相连侧的皮肤尽量保留并对位缝合,去掉断耳对侧皮肤,取邻近皮瓣修复断耳皮肤缺损。略小于耳屏的耳郭中上部全层缺损,可取带有耳屏软骨的耳前复合组织瓣和耳后旋转皮瓣修复。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谢晓红, 胡志邦, 宋盼盼, 戴艳红, 陈峰, 俞晨杰, 高下
    2014, 28(5):  34-3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227
    摘要 ( 1644 )   PDF (1887KB) ( 41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将能坚持治疗并定期随访的90例对粉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资料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0例接受舌下免疫治疗(SLIT)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另30例只用鼻用激素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症状评分(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症状评分)和症状总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鼻炎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12个月后较治疗6个月后鼻炎症状改善更显著(P<0.05),而单用激素组未再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较单用激素组无论6个月后还是12个月后症状改善均更为显著(P<0.05)。结论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鼻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较单用激素更为有效。
    调节性T细胞与变应性鼻炎特异性脱敏治疗效果的关系
    于阅尽, 谭骏, 曹云虹, 张慧, 贾秀华, 叶青
    2014, 28(5):  38-4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89
    摘要 ( 1215 )   PDF (970KB) ( 39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外周血Treg细胞和IL-10水平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不同疗程特异性脱敏治疗后的差异以及能否预测特异性脱敏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变应性鼻炎(AR)患者60例,随机分配至不同疗程治疗组(12个月治疗组和24个月治疗组)。治疗前后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Foxp3+CD4+CD25+细胞)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比例和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IL-10水平。结果 AR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AR患者在特异性脱敏治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相关分析提示外周血IL-10水平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性。24个月疗程脱敏治疗组比12个月疗程治疗组有效率更高,且24个月疗程患者治疗后其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12个月疗程组。脱敏治疗有效人群治疗后的IL-10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而治疗无效人群治疗前后的IL-10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特异性脱敏治疗的疗效;24个月疗程脱敏治疗效果优于12个月疗程脱敏治疗。
    鼻内镜下上颌骨内侧壁切除联合经鼻腔泪道置管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满荣军, 朱永康, 张秀芳, 王海鹏, 王孝, 王惠忠, 胡岩生
    2014, 28(5):  42-4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41
    摘要 ( 1686 )   PDF (1859KB) ( 81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上颌骨内侧壁切除联合经鼻泪道置管,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鼻内镜下上颌骨内侧壁切除联合经鼻泪道置管治疗32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切除上颌骨内侧壁,彻底切除上颌窦肿瘤,经鼻泪道置入硅胶管,术后长期随访。结果 32例患者均为Krouse分期T3期,全部彻底切除肿瘤,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35个月,术腔上皮化良好,2例复发,复发率为6.3%,局部清除后随访未再复发,患者均无溢泪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上颌骨内侧壁切除是治疗Krouse分期T3期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良好术式,术中联合经鼻泪道置管可以预防泪道狭窄。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影像特征
    郑炯, 李璟
    2014, 28(5):  45-4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42
    摘要 ( 5388 )   PDF (1896KB) ( 125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经上颌窦前壁双管穿刺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
    杨开炎
    2014, 28(5):  49-5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21
    摘要 ( 1676 )   PDF (932KB) ( 42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上颌窦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40例上颌窦囊肿患者行经上颌窦前壁双管穿刺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均无牙列酸痛、面部麻木等不适,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均术后3 d出院。随诊3个月至半年经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无脓性分泌物,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经上颌窦前壁双管穿刺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治愈率高、创伤小的优点,可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的临床分析
    王海英, 杨洁, 贺永霞
    2014, 28(5):  51-5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303
    摘要 ( 1434 )   PDF (1853KB) ( 64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65例头痛患者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及丁卡因实验诊断为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随诊6个月以上,治愈52例(80.0%),显效10例(15.3%),无效3例(4.0%),临床总有效率为95.3%。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治疗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儿童颈静脉扩张症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
    孙昌志, 罗仁忠, 刘文龙, 李琰, 侯超
    2014, 28(5):  53-5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18
    摘要 ( 1825 )   PDF (950KB) ( 6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颈静脉扩张症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颈静脉扩张症患儿临床表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特点,并与对照组21例无颈静脉扩张的儿童进行对比,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结果 研究组21例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大声讲话、屏气时颈部隆起肿块,安静时消失,确诊前平均就诊2.4次,给予辅助检查1.9次。对照组21例儿童在大声讲话、屏气时无明显颈部肿块隆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组与对照组平静时颈静脉最大内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声喊叫或做Valsalva动作时两组颈静脉最大内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儿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结论 本病临床表现典型,正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以减少误诊。
    艾滋病在咽喉部表现6例
    左文娜, 王洪琴, 李国丽
    2014, 28(5):  56-5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34
    摘要 ( 2741 )   PDF (934KB) ( 287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以咽痛和(或)发热为首诊症状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分析,提高耳鼻喉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对首诊于耳鼻喉科的6 例HIV感染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3例为扁桃体炎,2例为口腔念珠菌感染,1例为咽喉部Kaposi肉瘤。结论 以咽痛为首诊的艾滋病患者,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可确诊,耳鼻喉科医生应予以重视。
    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治疗不同病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2例
    龚斌, 范传峰, 王玉
    2014, 28(5):  58-6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75
    摘要 ( 1853 )   PDF (2100KB) ( 52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治疗不同病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诊断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62例(62眼)纳入研究,分为A、B两组,A组:32眼,病程在6个月内;B组:病程在6~12个月,30眼。所有患者确诊后,每月行玻璃体腔内注入雷珠单抗0.5 mg,连续注药3次,以后根据每月复查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注射。治疗后随访12个月。复查记录患者视力、眼压、眼底及OCT检查,每3个月做一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A组患者ETDRS视力表平均字母数为(52.36±8.62)个,平均CRT为(334.62±50.26)μm。B组患者ETDRS视力表平均字母数为(36.41±6.73)个,平均CRT为(368.37±40.52)μm。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增加字母数、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减少量及两组注药次数比较。结果 患者首次注射后3、6、12个月,A组ETDRS视力表提高字母数分别为(16.82±3.56、17.33±3.47、15.72±4.38)个,B组提高字母数分别为(9.23±2.51、10.22±3.46、8.34±3.51)个,A组首次注射后3、6、12个月提高的字母数分别多于B组提高的字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43,8.074,7.290; P<0.05)。A组首次注射后3、6、12个月CRT减少量分别为(175.86±55.23、168.75±46.38、173.58±35.63)μm,B组CRT减少量分别为(102.34±32.31,93.76±28.73,89.65±27.82)μm,A组首次注射后3、6、12个月CRT减少量分别多于B组减少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2,7.593,10.291; P<0.05)。随访至12月时,A组平均注射(4.6±1.7)次,B组平均注射(6.8±2.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2, P<0.05)。结论 雷珠单抗对病程小于6个月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提高、黄斑水肿的疗效优于病程6~12月者。早期治疗可减少治疗次数,从而降低治疗成本。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
    马翔, 郭敬丽, 王利华
    2014, 28(5):  62-6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65
    摘要 ( 1786 )   PDF (966KB) ( 4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连续性病例的病历资料。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检查患儿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依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对称性定量后徙术。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患儿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疗效评价标准为斜视度≤±8 PD为正位。结果 22例诊断性遮盖前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17.3±7.9)PD,诊断性遮盖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0.5±3.3)PD。双眼外直肌后徙量(7.2±1.2)mm。术后平均随访(8.6±5.4)月。末次随访的正位率为81.8%(18/22)、过矫率为4.5%(1/22)、欠矫率为13.6%(3/22)。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可有效的矫正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
    0.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
    房修岭, 姜虎林, 吴建霞, 韩旭巍, 张辽
    2014, 28(5):  66-6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282
    摘要 ( 3000 )   PDF (1909KB) ( 84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0.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效果。方法 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手术治疗的4 00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前应用0.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3 min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对照组应用妥布霉素、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观察两组冲洗前后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对眼表的毒副作用及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眼表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无眼内炎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眼内炎。结论 应用0.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可明显降低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且对眼表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替代妥布霉素用于老年性白内障术前结膜囊冲洗。
    提上睑肌断离+额肌瓣悬吊联合手术治疗下颌瞬目综合征11例
    张士玺, 张华, 王鸿
    2014, 28(5):  68-7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63
    摘要 ( 2441 )   PDF (1675KB) ( 5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用“提上睑肌断离+额肌瓣悬吊”方法手术治疗下颌瞬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提上睑肌断离+额肌瓣悬吊”的方法,治疗下颌瞬目综合征患者11例(11眼),11例均表现为上睑下垂,并且当患者张口、下颌移向健侧或向前移动时下垂的上睑可突然提起,甚至超过对侧。结果 本组患者疗效良好,双眼睑缘高度基本一致,开闭口或移动下颌时上眼睑缘位置无变化;睑缘弧度自然,无畸形;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眼睑闭合不全和不能瞬目。结论 下颌瞬目综合征有其典型的临床特点,但其体征隐蔽,需在动态下观察。检查不够仔细的情况下会误诊为单纯的上睑下垂,从而造成误诊误治;提上睑肌断离+额肌瓣悬吊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喉罩自主通气七氟烷麻醉在上睑下垂手术中的应用
    李晓静, 刘怀刚
    2014, 28(5):  72-7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53
    摘要 ( 1463 )   PDF (941KB) ( 30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喉罩自主通气吸入七氟烷全麻在上睑下垂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50例上睑下垂矫正术患者采用喉罩自主通气,七氟烷吸入麻醉术中保留自主呼吸,记录术中呼吸抑制及返流误吸发生率。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出现术中体动,4例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经辅助呼吸后好转。结论 喉罩自主通气七氟烷吸入麻醉能很好地满足手术需求,呼吸道安全可控,术后清醒迅速,不良反应小,是该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反折小梁组织垫入术治疗青光眼临床分析
    韩萍, 许加凤, 胡凯
    2014, 28(5):  74-7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68
    摘要 ( 1508 )   PDF (1854KB) ( 27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反折小梁组织垫入在预防和减少滤过道阻塞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青光眼患者36例(36眼),即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将小梁巩膜条一端切断,一端部分保留并反折合于深层巩膜上,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者33例33眼,平均为(15.86±3.01)mmHg,明显低于术前平均水平(29.62±5.49)mmHg(t=7.398, P<0.001)。手术成功率为94.45%。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反折小梁组织垫入术能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滤过道瘢痕阻塞,手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角膜基质层注射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帅少帅, 何夏怡, 宁红珠, 罗友琼, 梁斯敏
    2014, 28(5):  76-7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42
    摘要 ( 1759 )   PDF (950KB) ( 73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角膜基质层注射氟康唑注射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7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眼。对照组:碘酊烧灼角膜溃疡后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胶及氟康唑眼膏包眼。实验组:角膜基质层注射氟康唑注射液于角膜溃疡后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胶及氟康唑眼膏包眼。观察和对比碘酊烧灼和角膜基质层注射氟康唑注射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可行性。结果 实验组所有溃疡愈合,病程缩短,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基质层注射氟康唑注射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晶体溶解性青光眼7例临床分析
    颜世龙, 杨明, 胡尊霞, 刘志高, 李镜海
    2014, 28(5):  79-8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26
    摘要 ( 1664 )   PDF (1863KB) ( 4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内障防盲筛查中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7例最终确诊为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入院明确诊断后,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摘除晶状体,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均为老年患者,门诊初诊为晶体溶解型青光眼4例,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过熟期1例,该患者行散瞳检查后遂出现晶体囊膜破裂皮质溶解,临床表现与另6例大致相同。6例术后第1天眼压降至正常,1例术后3d眼压为30~42 mmHg,经多次前房放液及降眼压药物治疗,术后2周逐渐停用所有降眼压药物,眼压恢复至正常。视力因病程及眼底情况不同恢复不一致,但均较术前提高。结论 ①晶体溶解性青光眼在患者刚就诊时不易确诊;②前房冲洗后行白内障摘除为治疗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有效方式;③落后地区仍然存在较多白内障过熟期患者,应加强宣传,使患者远离继发性青光眼损害。
    影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血管因素研究
    傅浩勤, 毛文娟, 张剑虹, 许薇琦, 朱圣洁
    2014, 28(5):  82-8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47
    摘要 ( 1573 )   PDF (950KB) ( 44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血管因素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地对NTG组40眼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40眼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CDFI)研究,分析颈总动脉(CA)、颈内动脉(ICA)、 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SP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结果 NTG组ICA、OA、CRA、 SPCA的PS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降低 (P<0.01、P<0.05),RI则明显增高 (P<0.01), OA和CRA的ED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亦均降低 (P<0.01、P<0.05), ICA和SPCA的ED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A的各项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将ICA 、OA、CRA、PCA的RI增高作为早期诊断NTG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亦应参考OA、CRA的EDV是否降低,以对NTG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方案提供有利信息。
    综述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胡娟娟, 洪育明
    2014, 28(5):  85-9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59
    摘要 ( 2314 )   PDF (972KB) ( 16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病理类型繁多,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皆较头颈部其他肿瘤困难。双合诊、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经口或经颈活检等综合诊断方法,可判定肿瘤性质、血液供给,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就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是手术径路的选择作了综述。
    儿童鼻-鼻窦炎诊疗规范化探讨
    敬尚林, 林楠, 陈继昌
    2014, 28(5):  91-9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05
    摘要 ( 1667 )   PDF (1874KB) ( 6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鼻窦炎是儿童常见病,因解剖、生理及免疫等因素的不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程序上与成人有明显区别,科学规范诊疗在临床上十分重要。复习国内外文献,探讨了儿童鼻-鼻窦炎规范化的诊疗程序。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鼻腔良性病变研究中的应用
    张健, 吴建
    2014, 28(5):  95-9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83
    摘要 ( 1762 )   PDF (958KB) ( 54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蛋白质组学技术是最近几年逐渐兴起的差异蛋白质检测和鉴定技术,在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变应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是鼻腔常见的良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还有待深入研究。就近几年来蛋白质组学在鼻腔良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短篇论著
    右侧外耳道耵聍腺瘤1例
    于海洋, 张增, 刁秀莉, 王卫国
    2014, 28(5):  101-10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09
    摘要 ( 1781 )   PDF (1254KB) ( 11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右侧咽鼓管骨折1例报告
    刘洪, 刘天悦, 王春娇, 王娟
    2014, 28(5):  103-10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141
    摘要 ( 1512 )   PDF (932KB) ( 6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术式的探讨
    郭明坤, 薛鸣, 郭艳红, 王济生
    2014, 28(5):  105-10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4.008
    摘要 ( 1320 )   PDF (926KB) ( 54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