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9-20
      
    前庭功能检测及疾病诊治 述评
    外周前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杨军,郑贵亮
    2020, 34(5):  1-6.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74
    摘要 ( 2000 )   PDF (765KB) ( 6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眩晕是外周前庭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发病原因涉及多个学科,临床诊治较为困难。随着前庭功能检查技术的发展、对前庭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科研成果与日剧增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前庭疾病国际分类标准制定和发布,各类前庭疾病诊断标准相继出台,治疗前庭疾病的药物、手术的相关规范日趋完善,加之前庭康复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对前庭疾病的诊疗越来越规范和精准。
    临床研究
    年龄因素对直流电刺激诱发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影响
    张青,陈耔辰,赵欢娣,魏馨雨,张玉忠,胡娟,李岑菲,刘英,许信达,杨军
    2020, 34(5):  7-13.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78
    摘要 ( 1324 )   PDF (1373KB) ( 2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年龄因素对直流电刺激(GVS)诱发的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影响。 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61名(122耳)作为研究对象,22~81岁,平均(45.0±13.8)岁。按年龄分为20~40岁组(26例,52耳)、41~60岁组(24例,48耳)以及>60岁组(11例,22耳),分别记录GVS-cVEMP和GVS-oVEMP。计算GVS-c/oVEMP在不同年龄段的引出率、阈值、潜伏期、振幅、振幅不对称比(interaural amplitude asymmetryratio,IAR),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GVS-cVEMP在20~40岁、41~60岁、>60岁年龄段的引出率分别为96.15%、89.58%和95.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VS-oVEMP在20~40岁、41~60岁、>60岁年龄段的引出率分别为98.07%、91.67%和72.13%,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P<0.05)。从参数分析来看,cVEMP的引出率、阈值、p1潜伏期、n1潜伏期、振幅和振幅不对称比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大,oVEMP的引出率下降、阈值增高、振幅减小(P<0.05),其他参数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前庭系统的功能降低,有可能会对直流电刺激诱发的VEMP产生影响。
    梅尼埃病前庭功能分级的探讨
    刘宇鹏,梁敏,何景春,郑贵亮,李姝娜,张青,杨军
    2020, 34(5):  14-19.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62
    摘要 ( 2137 )   PDF (441KB) ( 1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分级方法,初步探索其临床意义及与梅尼埃病听力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112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包括纯音测听、cVEMP、oVEMP、vHIT以及冷热试验检查。冷热试验和vHIT的结果中任一项异常均视为半规管功能异常。cVEMP结果异常视为球囊功能异常,oVEMP结果异常视为椭圆囊功能异常。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功能均正常的患者为前庭功能I级,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功能其中1项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Ⅱ级,2项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Ⅲ级,3项均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Ⅳ级。 结果 根据听力分期,符合入组标准的95例梅尼埃病患者中Ⅰ期13例、Ⅱ期13例、Ⅲ期52例、Ⅳ期17例。患耳平均听阈为(51.86±21.70)dB HL。前庭功能检测结果cVEMP异常率63.2%,oVEMP24异常率74.7%,vHIT异常率33.7%,冷热试验异常率52.6%。前庭功能分级Ⅰ级9例、Ⅱ级28例、Ⅲ级39例、Ⅳ级19例。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r=0.35)。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梅尼埃病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r=0.35)。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r=0.24)。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 结论 梅尼埃病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耳石器功能和半规管功能检测异常率会逐渐增加。通过对球囊、椭圆囊、半规管低频和高频功能的精细化检测,能够对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进行精准评估。听力分期与前庭功能分级的同步评估能够反映患者疾病的进展状态,同时能够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后康复的预判起到参考作用。
    外耳道耳蜗电图对梅尼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何白慧,张帆,孙夏雨,陈建勇,王璐,李姝娜,陈向平,杨军
    2020, 34(5):  20-26.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73
    摘要 ( 1589 )   PDF (1381KB) ( 28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外耳道耳蜗电图对于梅尼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确诊梅尼埃病的58例患者(60耳),采用外耳道铜箔片电极完成耳蜗电图检查。采集患者的病例信息、耳蜗电图检查结果、纯音测听及内耳膜迷路MRI钆造影结果,同时招募40例正常志愿者做外耳道耳蜗电图检查对照。评估耳蜗电图检出率、总和电位(SP)和听神经动作电位(AP)的振幅比(SP/AP)、两者面积比(Asp/Aap)、潜伏期及各波时长,其中Asp/Aap采用改进后的计算方式。采用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比较梅尼埃病患耳与单侧罹患者对侧耳及正常对照耳之间各参数指标的差异。分析Asp/Aap与患者病程、发病频率、听力分期及MRI显示的积水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60耳中46耳引出耳蜗电图(76.67%),单侧罹患者对侧耳及正常对照均引出。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出外耳道耳蜗电图SP/AP及Asp/Aap的最佳截点分别为0.38及2.42,SP/AP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而Asp/Aap的AUC为0.985,说明使用面积比的诊断价值更高。患耳SP/AP、Asp/Aap及SP时长较单侧罹患者对侧耳及正常对照耳显著升高,患耳SP/AP与疾病病程及分期相关,SP/AP、Asp/Aap均与MRI显示的耳蜗积水程度相关,而前庭积水程度仅与Asp/Aap相关。 结论 外耳道电极耳蜗电图的振幅比及面积比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程及内耳积水程度。外耳道耳蜗电图对梅尼埃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预测突聋患者疗效的临床价值
    梁敏,吴悔,陈建勇,张勤,李姝娜,郑贵亮,何景春,陈向平,杨军
    2020, 34(5):  27-32.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63
    摘要 ( 1097 )   PDF (445KB) ( 29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探讨前庭功能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59耳)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根据前庭功能结果探讨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59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在治疗前共进行了183项前庭功能检查,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异常的突聋患者显示出更低的治疗总有效率;oVEMP和cVEMP正常的突聋患者受损频率听力提高更明显。冷热试验(Caloric Test)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的正常与否对突聋患者的总有效率和受损听力的提高无影响。cVEMP和oVEMP都异常的患者治疗无效率比仅其中一项异常的患者高,受损听力恢复程度也比仅其中一项异常的患者差。 结论 oVEMP和cVEMP异常的突聋患者疗效较差,oVEMP和cVEMP正常的突聋患者有更好的听力恢复。oVEMP和cVEMP功能可能是预测突发性聋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前庭功能异常提示突发性聋患者的内耳病变范围较大、程度较重。
    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预后与前庭症状及前庭功能关系的回顾性分析
    吴悔,梁敏,陈建勇,张勤,李姝娜,郑贵亮,何景春,陈向平,杨军
    2020, 34(5):  33-38.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75
    摘要 ( 1448 )   PDF (438KB) ( 30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预后与前庭症状及前庭功能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前庭症状,以及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和冷热试验结果,观察这些患者的听力结果与前庭症状及前庭功能的关系。 结果 在52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有前庭症状、前庭功能异常的全聋型患者与无前庭症状者、功能正常者相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VEMP、cVEMP、vHIT和冷热试验四项结果异常的全聋型患者显示出更低的治疗总有效率,oVEMP、cVEMP、vHIT和冷热试验正常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有更高的听力恢复数值。 结论 有前庭症状、前庭功能异常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较差,oVEMP、cVEMP、vHIT和冷热试验正常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有更好的听力恢复。前庭功能异常提示突发性聋患者的内耳病变范围较大、程度较重。
    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前庭上下成分功能障碍定位研究与频率特征
    胡娟,陈耔辰,陈飞云,张玉忠,魏馨雨,赵欢娣,史文迪,杨军,张青
    2020, 34(5):  39-45.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64
    摘要 ( 1191 )   PDF (509KB) ( 1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伴发前庭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并分析其部位和频率特征。 方法 以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头脉冲抑制试验(SHIMP)和冷热试验对20例(40耳)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进行前庭功能评估,对统计学处理结果进行客观分析。 结果 20例患者(40耳)接受oVEMP和cVEMP测试,oVEMP异常率为85%,cVEMP异常率为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22耳)接受vHIT和SHIMP测试,外、上、后半规管vHIT和SHIMP的异常率分别为14%、18%、9%和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患者行冷热试验,异常率为74%。11例接受vHIT和SHIMP测试的患者,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2%,显著高于vHIT和SHIMP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听神经病患者存在前庭功能障碍,前庭上下成分(包括感受器和前庭上下神经)受累概率相当,耳石器和半规管均可受累,各半规管受累概率相当,半规管功能损伤主要累及低频。
    迷路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75例
    刘宇鹏,吴文瑾,何景春,郑贵亮,张青,杨军
    2020, 34(5):  46-50.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61
    摘要 ( 1363 )   PDF (2938KB) ( 16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迷路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手术安全性、可靠性、术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单侧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行经迷路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75例患者平均病程(53.11±43.87)个月,术前500 Hz、1 000 Hz、2 000 Hz、4 000 Hz平均听阈(63.71±16.85)dB HL。听力分期Ⅱ期2例,Ⅲ期34例,Ⅳ期39例。Ⅱ期2例患者为内淋巴囊减压术后复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1例(1.3%)、脑脊液漏4例(5.3%)、暂时性面瘫1例(1.3%)、切口感染2例(2.6%)、切口脂肪液化3例(3.9%)。无颅内出血及术后即刻全聋的病例。术后眩晕疗效评定73例患者为A级,2例患者为B级。 结论 经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疗效确切,风险与并发症可控,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VEMP异常率的临床观察
    陈建勇, 孙夏雨, 沈佳丽, 汪玮, 王璐, 贺宽, 张勤, 马孝宝, 沈敏, 陈向平, 杨军
    2020, 34(5):  51-55.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83
    摘要 ( 1452 )   PDF (410KB) ( 17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原发性初发和复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特点,探索原发性BPPV屡次复发的可能发病机制。 方法 收集首次就诊即确诊为单侧原发性BPPV的患者57例,其中初发患者36例,复发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气导声刺激条件下的颈肌VEMP(cVEMP)和眼肌VEMP(oVEMP)检查,对比分析初发组和复发组cVEMP和oVEMP结果的差异。 结果 (1)初发和复发BPPV组在性别、发病侧别及受累半规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57例BPPV患者中21例(36.84%)cVEMP异常,35例(61.40%)oVEMP异常,oVEMP异常率更高(P<0.05);分别对初发组中和复发组中的cVEMP和oVEMP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oVEMP异常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初发BPPV组cVEMP异常有16例(44.45%),复发BPPV组异常有5例(23.81%);初发BPPV组oVEM异常有19例(52.79%),复发BPPV组中oVEMP异常有16例(76.19%);两组cVEMP和oVEMP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复发2次组和复发3次以上组,与初发组进行VEMPs异常率比较显示三组间cVEMP及oVEMP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原发性初发组和复发组BPPV患者的cVEMP和oVEMP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耳石器功能异常可能不是原发性BPPV患者反复复发的发病机制。
    头晕眩晕与眼震强度的关系研究
    邓巧媚,王巍,温超,刘强,毛翔,韩曦,李姗姗,陈太生,徐开旭,林鹏
    2020, 34(5):  56-60.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77
    摘要 ( 1278 )   PDF (728KB) ( 25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冷热试验诱发头晕和/或眩晕时的眼震强度,探讨头晕眩晕与眼震强度的关系。 方法 对399例前庭周围性疾病患者进行常规冷热试验检查,以双耳冷热气刺激诱发出头晕和/或眩晕感时的眼震强度为指标,比较分析头晕及眩晕感与眼震强度的关系。 结果 冷热刺激诱发头晕眩晕及关联眼震总体分析,出现眩晕时的眼震强度总是大于头晕。左右耳冷热气刺激诱发头晕、眩晕的眼震阈值分别为:左耳冷4.2°/s、5.9°/s,左耳热4.2°/s、8°/s,右耳冷4.6°/s、6.2°/s,右耳热5.3°/s、 6.5°/s。399例患者进行双耳冷热交替刺激,共计1 596次试验,诱发出头晕513次(32.14%),其中312次仅有头晕、201次在头晕后10 s左右还出现眩晕;诱发出眩晕906次(56.77%),其中705次直接出现眩晕,无从头晕向眩晕进行过渡,另201次眩晕出现在头晕10 s左右之后;未引出头晕眩晕378次(23.68%)。 结论 眩晕对应的眼震强度阈高于头晕,眼震较弱时患者表现为头晕,较强时则呈现眩晕。冷热气刺激诱发眼震强度由弱到强及同时存在的由头晕到眩晕现象,提示头晕眩晕症状与两侧前庭张力差的大小相关。
    经鼓室注射内耳钆造影显影不良原因初探
    王海霞,张彩霞,李银银,郑金秀,陈曦
    2020, 34(5):  61-66.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70
    摘要 ( 1843 )   PDF (2114KB) ( 18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分析经鼓室注射内耳钆造影显影不良的可能原因,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方法 分析经鼓室注射内耳钆造影的356例患者(共706耳)病历资料,发现存在显影不良55例(共70耳),分析显影不良可能存在的原因。 结果 55例(共70耳)中表现为显影浅淡16耳,表现为充盈欠佳14耳,不显影/未见造影剂充盈40耳。影像学提示单纯合并同侧中耳炎者39耳,考虑慢性中耳炎或隐匿性中耳炎,其中出现显影不良11耳(约28.2%,11/39);单纯合并鼻窦炎者32耳,出现显影不良4耳(约12.5%,4/32);同时合并中耳炎和鼻窦炎者3耳,出现显影不良者1耳(约33.3%,1/3);影像学未提示合并中耳炎/鼻窦炎者632耳,其中出现显影不良54耳(约8.5%,54/632)。合并中耳炎与未合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鼻窦炎、同时合并中耳炎鼻窦炎与未合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鼓室注射内耳钆造影时,排除近期中耳炎病史后,慢性中耳炎或隐匿性中耳炎仍可能是显影不良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造影各个环节中其他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探讨,建议根据可能存在的原因尽量规避,以提高内耳钆造影的成功率。
    气导声刺激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正常儿童中的表现
    黄玉宇,孙夏雨,陈建勇,沈佳丽,王璐,贺宽,李姝娜,杨军
    2020, 34(5):  67-71.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71
    摘要 ( 1453 )   PDF (784KB) ( 19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研究正常儿童中气导声刺激诱发的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和颈性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cVEMP)的各项参数指标,并对正常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方法 选择4~10岁听力正常健康儿童52例,以500 Hz短纯音作为刺激音,分别行 oVEMP和cVEMP检测,记录左、右耳引出率及波形参数,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 双耳皆未引出oVEMP 2例,单耳可引出oVEMP4例,oVEMP总体引出率为92%。双耳皆未引出cVEMP 2例,cVEMP总体引出率为96%。oVEMP与cVEMP的P1潜伏期分别为(17.07±0.89)ms、(15.55±1.58)ms;N1潜伏期分别为(12.39±0.91)ms、(23.10±2.29)ms;N1P1间期分别为(4.68±0.88)ms、(7.83±1.56)ms;oVEMP与cVEMP的振幅分别为(7.24±4.79)μV、(197.40±118.37)μV。双耳间oVEMP及cVEMP振幅不对称比分别为(19.03±12.50)%、(22.16±18.64)%。患儿左右耳的潜伏期,P1N1间期及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绝大部分正常儿童经气导声刺激可引出oVEMP与cVEMP。该检测患儿依从性高,可用来评估儿童前庭功能。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的儿童气导VEMP提供正常参考值范围。
    听力正常儿童骨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正常值的建立
    沈佳丽, 孙夏雨, 陈向平, 杨军, 陈建勇, 汪玮, 张勤, 王璐, 马孝宝, 贺宽, 沈敏
    2020, 34(5):  72-77.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69
    摘要 ( 1284 )   PDF (1685KB) ( 2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记录听力正常儿童骨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BC-VEMP)特征,为临床儿童前庭功能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31名(62耳)4~12岁听力正常儿童,按照年龄进行分组,4~5岁组11人(22耳),6~12岁组20人(40耳),行BC-VEMP测试。将60 dB nHL作为起始刺激强度,记录骨导刺激时颈性VEMP(cVEMP )、眼性VEMP(oVEMP)的N1潜伏期、P1潜伏期、N1-P1波间期、N1-P1波幅、波幅不对称比以及阈值。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12岁听力正常儿童BC-VEMPs引出率为100%。4~5岁组与6~12岁组相比,BC-cVEMP的P1、N1潜伏期、P1-N1波间期、P1-N1波幅、阈值、波幅不对称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BC-oVEMP的N1、P1潜伏期、N1-P1波间期、N1-P1波幅、阈值、波幅不对称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BC-VEMPs是一种可行的前庭功能辅助性检査手段,不同年龄段儿童BC-VEMPs正常值的建立,可为儿童前庭功能的评估提供参考。
    技术研发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前庭康复训练指导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郑贵亮, 刘凌峰, 陈建勇, 张青, 杨军
    2020, 34(5):  78-81.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76
    摘要 ( 1013 )   PDF (690KB) ( 20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庭康复训练是治疗前庭疾病、改善眩晕症状的重要手段。缘于此类患者数量较多、训练场地不足、康复师缺乏以及医疗用费等因素,前庭康复训练在各级医院的开展受到限制。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用,居家康复锻炼、远程指导成为可能。基于B/S 模式结构进行设计,研发成功“前庭康复训练远程指导平台”,支持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无线接入,分为IOS及安卓版本。该平台的建立为患者居家进行前庭康复功能锻炼远程指导、疗效评估及随访等提供更为便捷、顺畅有效的途径,提高前庭康复的效率和依从性,并降低前庭康复的技术壁垒、场地限制以及人力成本。论文对该平台的功能设计、相关技术实现以及运行效果论述。
    新生儿婴幼儿前庭功能发育和评估的研究进展
    孙夏雨,陈建勇, 段茂利,杨军
    2020, 34(5):  82-88.  doi:10.6040/j.issn.1673-3770.1. 2020.068
    摘要 ( 1390 )   PDF (818KB) ( 4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听力损失的新生儿婴幼儿往往伴有前庭功能障碍,并且可能随着听力水平的降低逐渐加重,导致患儿出现运动发育延迟或运动发育不良,同时运动发育取决于前庭器官的功能,因此早期筛查前庭功能检测具有积极的预后相关性。但新生儿婴幼儿缺乏表达其症状的语言技能,一系列复杂的辅助检查可能引起眩晕和恶心等不适感,检查设备和检查环境也常常令他们感到不适,这些都使得新生儿婴幼儿的前庭评估极具挑战性。此外,新生儿婴幼儿的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系统的成熟度不同,前庭功能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前庭功能定量测试的临床数据无法与成人参考标准范围进行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新生儿婴幼儿而言不是所有的前庭测试都是必要的,也不是所有的测试都合适,需要根据发育阶段作出调整。因此,根据不同的年龄和发育阶段对新生儿婴幼儿常见的前庭功能检查方法进行综述。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
    Fahad Alkherayf, Hussein Kheshaifati, Abdulhadi Algahtani, Santanu Chakraborty, David Schramm
    2020, 34(5):  89-96.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80
    摘要 ( 3456 )   PDF (3152KB) ( 32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半规管裂(SSCD)综合征是由于颅底上半规管骨质缺损所导致,特别是在弓状隆起处。骨迷路缺损导致在硬脑膜和膜迷路之间形成直接连通,形成可移动的第三窗,导致各种听觉和前庭症状。耳鸣和自听增强是最常见的听力学表现,头晕和不平衡是最常见的前庭表现。听力检查的结果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低频传导性听力下降是常见的表现,骨传导阈值可能为负值。SSCD综合征患者患耳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反应阈值通常降低,也可能具有比正常VEMP更大的振幅。颞骨的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CT)扫描在确诊SSCD中起着重要作用。通常建议使用Pöschl和Stenver重新格式化的视图。外科治疗适用于前庭症状和听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有两种主要的手术径路(颅中窝,乳突)和几种技术(封堵、加帽、重铺表面和组合法)。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切表明哪种手术方法或技术更好。通过颅中窝径路或经乳突径路的手术修复SSCD对听力和前庭症状的改善非常有效且并发症风险较低。
    研究进展
    3D-FLAIR MRI在内耳出血所致的SSNHL诊断中的作用
    赵欢娣,成颖,杨军,张青
    2020, 34(5):  97-101.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82
    摘要 ( 1397 )   PDF (348KB) ( 3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SSNHL),是指72 h内突发,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三个频率的听力下降≥30 dB HL,其中一个可能的病因就是内耳出血;然而,常规MRI序列仍很难发现内耳出血。现有研究表明3D-FLAIR MRI序列有可能敏感地发现SSNHL患者中的内耳出血。综述了临床上应用3D-FLAIR MRI序列评价内耳出血所致SSNHL的相关研究。
    耳源性细菌性迷路炎研究进展
    魏馨雨,杨方园,杨军,张青
    2020, 34(5):  102-107.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67
    摘要 ( 983 )   PDF (1650KB) ( 18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迷路炎是内耳感染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头晕、眩晕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探讨与中耳炎相关的耳源性细菌性迷路炎。根据内耳的病理表现,可以将迷路炎分为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和化脓性迷路炎三种。局限性迷路炎也叫做迷路瘘管,常并发于中耳胆脂瘤,好发于水平半规管;浆液性迷路炎是细菌毒素所致的内耳无菌性炎症,常因发病隐袭与其他头晕眩晕疾病混淆造成误诊误判;化脓性迷路炎是发生于内耳的细菌感染性炎症,常造成严重的感音性听力损失和眩晕。目前耳科临床迷路炎并不少见,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论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不同类型的耳源性细菌性迷路炎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对此类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帮助。
    睡眠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玥, 上官翰京, 蔡成福
    2020, 34(5):  108-112.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103
    摘要 ( 1311 )   PDF (670KB) ( 31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作为最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发病率及患病率均高,多发生于夜间睡眠期间或晨起醒来时,与睡眠关系密切。回顾总结近年来二者的相关文献,发现睡眠姿势与BPPV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不同种类的睡眠障碍也都各自影响着疾病的发生。论文旨在提高对二者相关性的认识,并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方法思路。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的点评
    杨怡和
    2020, 34(5):  113-117.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0.081
    摘要 ( 2418 )   PDF (3949KB) ( 3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借由气导声刺激或骨导振动刺激可成功诱发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VEMP)。从颈部胸锁乳突肌表面记录得到的VEMP称为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从眼外肌表面记录得到的VEMP称为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这两项新兴的耳神经科学功能检查开启了科学家探索耳石器官(球囊与椭圆囊)的纪元,分别用来检测“球囊-颈肌反射”和“椭圆囊-眼肌反射”神经通路。内耳功能检查序列,包括听力检查、cVEMP检查、oVEMP检查、温度试验检查等,可以对内耳终末器官诸如耳蜗、球囊、椭圆囊及半规管的功能进行全面检测,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动物及人体。这一系列内耳功能检测项目将有助于描绘内耳终末器官受侵犯的范围、厘清过去医学上的盲点,进一步阐明内耳及中枢前庭系病变的机制。
    巨匠史海
    论著
    腺样体大小及圆枕类型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
    林宗通,沈翎,杨中婕
    2020, 34(5):  121-12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0.209
    摘要 ( 1355 )   PDF (845KB) ( 2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腺样体大小及圆枕类型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 方法 选择12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病例组,同期体检的正常儿童120例为对照组,对2个组儿童进行听力及电子鼻咽镜检查,比较两组腺样体大小、圆枕类型的差异及与听力损失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病例组Ⅲ~Ⅳ度腺样体及Ⅱ~Ⅲ型圆枕的比例均为7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46.7%,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本组Ⅰ~Ⅱ度腺样体及Ⅰ型圆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腺样体大小、圆枕类型行趋势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腺样体大小及圆枕类型与听力损失程度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5、0.049,P值均>0.05)。 结论 腺样体肥大及Ⅱ~Ⅲ型圆枕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腺样体及圆枕类型的常规检查和评估,有助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尽早诊治。
    声门上喉癌舌瓣修补术后吞咽功能恢复
    谷少尉,侯元友,魏东敏,李文明,陈东彦,徐晨阳,雷大鹏,潘新良
    2020, 34(5):  127-13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622
    摘要 ( 1592 )   PDF (3409KB) ( 19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声门上型喉癌舌瓣修复术后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 选取原发部位为会厌的声门上喉癌且行水平半喉切除术后再使用舌瓣修复声门上结构的患者23例。运用中文版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评估术前及术后吞咽功能,就患者情绪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生理功能维度进行全面评估。 结果 23例患者随访期间因肿瘤转移死亡2例、失访1例,完全恢复普通饮食20例,洼田饮水试验正常20例,术前总体吞咽得分中位数90.00[80.00,100.00],术后得分中位数80.00[80.00,80.00](P=0.359);情绪维度术前得分中位数91.67[77.50,93.33],术后得分中位数80.00[80.00,83.33](P=0.065);社会功能术前得分中位数90.00[80.00,96.00],术后中位数84.00[80.00,92.00](P=0.587);生理功能术前得分中位数83.75[76.25,89.38],术后得分中位数80.00[75.00,84.38](P=0.018)。 结论 声门上喉癌舌根未受累的患者,利用舌瓣修补声门上结构,术后均能恢复正常饮食习惯,在总体吞咽功能评分、情绪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均能获得较高的评分,在这三个方面术前及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舌瓣修补能较好地改善相关患者术后吞咽功能,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细胞周期蛋白E2在下咽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黄俊伟,陈学军,刘宏飞,陶冶,李祖飞,陈平,张洋
    2020, 34(5):  132-13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0.352
    摘要 ( 884 )   PDF (3367KB) ( 15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蛋白E2在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互关系。 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下咽癌肿瘤组织及相应的正常黏膜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E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生存率的相互关系,结果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细胞周期蛋白E2在下咽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黏膜组织明显增加(Z=-5.764,P=0.000),且其表达程度与肿瘤的临床分期(Z=-1.995, P=0.046)、淋巴结转移(Z=-2.176,P=0.030)相关。肿瘤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E2表达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40.2%,阴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为81.8%。细胞周期蛋白E2表达水平高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χ2=6.317,P=0.012)。 结论 细胞周期蛋白E2在下咽癌肿瘤组织中的异常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并有可能成为下咽癌的诊断、治疗与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不同波长LED光源对大鼠晶状体影响的初步研究
    刘铁刚,姚领
    2020, 34(5):  138-14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0.247
    摘要 ( 1250 )   PDF (3657KB) ( 22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别观察峰值波长为622.791、509.699、462.826 nm的LED光源(CT=4 500 K,照度500勒克斯)对活体大鼠晶状体组织形态及晶状体内SOD、GSH-Px及MDA含量的影响。总结LED光源波长与晶状体所受影响程度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为安全绿色环保的LED光源使用及制造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选取6周龄SD大鼠,雌雄不限,将SD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即对照组、红光组、绿光组、蓝光组。对照组大鼠使用黑色塑料膜遮盖,饲养于黑暗环境中;另外3个组分别给予红光(峰值波长为622.791 nm)、绿光(峰值波长为509.699 nm)及蓝光(峰值波长为462.826 nm)照射环境饲养,环境照度均为500勒克斯,色温为4 500 K。连续照射5 d(12 h明-12 h暗,6∶00 a.m.-18∶00 p.m.),各组实验环境均保持(20.0~23.5)℃,湿度为35.5%~65.5%。实验结束后取大鼠晶状体组织,HE染色观察晶状体变化,使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晶状体内MDA、SOD及GSH-Px含量。 结果 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扁平,单层排列,整齐一致;蓝光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呈现细胞排列紊乱、肿胀,晶状体上皮细胞由正常的单层分布改变为双层甚至多层排列的形态;绿光照射组细胞轻度肿胀,部分区域呈现双层排列形态;红光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呈现单层、扁平、排列整齐的形态,与对照组一致。大鼠晶状体内MDA含量分别为对照组0.004 3、蓝光组0.017 8 U/mgprot、绿光组0.015 6 U/mgprot、红光组0.004 4 U/mgprot,除红光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蓝、绿、红光照射组大鼠晶状体内SOD含量分别约为1.306 7、2.123 3、3.070 0、7.926 7 U/mgprot,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蓝、绿、红光照射组大鼠晶状体内GSH-Px含量分别约为1.413 3、2.159 0、2.696 0、9.793 3 U/mgprot,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ED光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具有波长相关性,波长越短的LED光线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改变影响越大,导致晶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越明显,使晶状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堆积更为显著。
    综述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疗效术前预测因素分析
    黄婷,陈金辉,陶泽璋
    2020, 34(5):  145-15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86
    摘要 ( 1154 )   PDF (457KB) ( 20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相关呼吸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害。除了选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作为治疗方式外,多数OSA患者选择基于解剖阻塞部位进行手术治疗。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是临床最常用的术式之一。结合近期文献从术前评估各种数据中综合分析可能的预测因素,筛选出较明确的预测因素,将有利于构建高效的预测系统,具体化UPPP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肿瘤相关性进展
    聂帅,崔宇杰,刘岩,文连姬
    2020, 34(5):  152-15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95
    摘要 ( 1325 )   PDF (427KB) ( 21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作为一种世界流行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生率逐年增加。OSA的主要特点是上气道反复塌陷,由此引起反复的呼吸暂停、低通气和频繁血氧饱和度下降,进而引发睡眠片段化、睡眠结构紊乱,患者通常伴有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长期的睡眠片段化和微觉醒状态与许多慢性疾病结局相关,比如高血压、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病等。另外,OSA还与肿瘤密切相关。随着OSA和低氧血症严重程度的增加,相关的多种肿瘤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也增加,如肺癌、乳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等。论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概况、与肿瘤相关的统计学证据进行综述,并讨论了OSA与肿瘤相关的分子机制、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肿瘤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与治疗
    任雨馨,赵博军
    2020, 34(5):  157-16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545
    摘要 ( 2396 )   PDF (436KB) ( 92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理性近视是全世界范围内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亚洲国家尤为多见。而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病理性近视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它可以引起眼底黄斑区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出现中心暗点,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如长期不治疗可能导致失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在诊断病理性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中起到很大帮助,可以较为明确的显示新生血管的位置,大小等,不论其是否处于活动期。目前对于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主要治疗方法有光动力治疗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近年来,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成为病理性近视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黄斑区水肿,从而达到改善视力及更好的预后效果。论文主要综合整理近期关于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