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10-16
      
    论文
    关于少年患者鼻中隔手术问题的看法与体会
    李娜
    2009, 23(5):  1-3. 
    摘要 ( 1295 )   PDF (274KB) ( 14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靶向人端粒酶小干扰RNA对人喉癌Hep-2细胞系形态学影响
    唐智 陈勇明 王继群
    2009, 23(5):  4-7. 
    摘要 ( 1368 )   PDF (528KB) ( 10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靶向人端粒酶基因siRNA对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人端粒酶基因设计和合成人端粒酶siRNA和随机的siN.C作为阴性对照,通过转染载体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转染Hep2细胞,观察形态学结构。结果  转染siRNA 48?h后细胞皱缩、变圆并开始脱落。HE染色显示细胞呈明显的良性转化。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凋亡、胀亡的形态改变。结论  靶向人端粒酶基因的siRNA能促使Hep-2细胞形态呈良性转化,并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改良耳蜗位平片的探讨
    马厚升1,郑世财1,董振玲1,王相文2
    2009, 23(5):  8-9. 
    摘要 ( 1767 )   PDF (263KB) ( 12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改良后耳蜗位平片摄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年龄30d~4岁)分别摄许氏提倡的耳蜗位平片摄影位和我们改良后的许氏耳蜗位平片摄影位,用Cohen(c)方法测出蜗管内电极数,将术中得数与2种片所得共3组数据行统计处理t检验。结果  2种平片均能清晰地显示蜗管内电极的位置和形态,2组X片结果与手术结果基本吻合,3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后耳蜗位平片摄影位方法简便,易使4岁以下患儿接受,且能满足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精确状态的需要。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2例
    曹效平 王天生 顾东胜 吴春平
    2009, 23(5):  10-12. 
    摘要 ( 1737 )   PDF (264KB) ( 10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的效果。方法  应用Epley管石复位法、Semont管石解脱法及Barbecue翻滚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2例予以治疗。结果  32例中经耳石复位法治愈27例(84.4%),有效 3例(9.4%),复位失败2例(6.3%),后经前庭功能训练治愈。结论  耳石复位法是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复位失败的患者前庭功能训练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MMPs及TIMPs诱导血管生成在中耳胆脂瘤增殖中的作用
    洪艺云 综述,叶胜难 审校
    2009, 23(5):  13-16. 
    摘要 ( 1375 )   PDF (292KB) ( 13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胆脂瘤上皮细胞存在异常的高度增殖能力,胆脂瘤基质周围新生血管形成和微循环的重建为胆脂瘤上皮的异常增殖提供较丰富的血供和营养。胆脂瘤上皮由于受到所处微环境中的炎症因子、细胞因子的刺激,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高表达并诱导新生血管形成。MMPs在血管生成作用中不只是起到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作用,它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内皮细胞黏附、增殖、转移和生长或者直接通过释放基质中隐藏的血管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此外,ECM涉及组织稳态和肿瘤浸润及炎症等病理过程,MMPs和TIMPs是维持ECM稳态的重要因素,MMPsTIMPs活力失衡可能对胆脂瘤增殖及骨质破坏吸收有重要影响。

    p27kip1、Skp2与头颈部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吕佳宝综述,邱连升审校
    2009, 23(5):  17-20. 
    摘要 ( 1152 )   PDF (258KB) ( 11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27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其所编码的蛋白质p27kip1可被F-box蛋白家族成员Skp2特异性识别、结合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降解,从而导致细胞周期调控紊乱,在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就二者结构、生物学功能、在细胞周期调控中作用及与头颈部肿瘤关系、治疗作一综述。

    分泌性中耳炎所致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研究进展
    乔振花1综述,戴艳红2,佘万东2审校
    2009, 23(5):  21-24. 
    摘要 ( 1369 )   PDF (292KB) ( 13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婴幼儿。是以液体在中耳腔内积聚和波动性传导性听力损失为特征的非化脓性疾病,部分患者却合并有感音神经性聋。炎性介质在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对其发生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慢性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的比较
    孙玲莉1,2,陆汉强1,朱鲁平1,祁沁红3,程雷1
    2009, 23(5):  25-27. 
    摘要 ( 1506 )   PDF (247KB) ( 11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RSwNP)和不伴鼻息肉(CRSsNP)患者中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差异。方法  采用ImmunoCAP100E系统,检测99例CRSwNP患者和59例CRSsNP患者的血清EC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84例比较。结果  三组间血清EC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RSwNP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尤其是中-重度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ECP水平显著升高(P<0.01)。但CRSwNP组与CRSsN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轻度与中-重度患者之间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反应在慢性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的发病中可能均发挥了作用,但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炎性指标ECP的血清浓度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筛骨钩突上端附着及额窦引流位置的冠状位CT观察
    王立银,王振海
    2009, 23(5):  28-30. 
    摘要 ( 2388 )   PDF (299KB) ( 15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冠状位CT扫描图像来观察筛骨钩突上端的附着及额窦引流与钩突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科因鼻窦炎等鼻部疾病住院患者50例,行64层CT扫描,去除局部结构不清者5侧,观察95侧患者筛骨钩突上端附着、额窦引流情况及规律。结果  62%的筛骨钩突上端有多个(两个或以上)附着点;94%(89/95)额窦直接引流入中鼻道;当筛骨钩突上端有多个附着点时,95%(56/59)的额窦直接引流入中鼻道。结论  鼻窦冠状位可清晰显示额隐窝周围结构,能基本满足临床手术要求;筛骨钩突上端附着方式与额窦引流关系密切,清楚认识其规律性对于鼻内窥镜下额窦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鼻中隔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赵利敏,张庆泉,孙岩,宋西城,张华,陈秀梅
    2009, 23(5):  31. 
    摘要 ( 1592 )   PDF (241KB) ( 14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鼻中隔术后黏膜缺损的价值。方法  对27例鼻中隔术后的黏膜缺损或穿孔应用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行一期修复。结果  随访4周~2年,24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及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均无穿孔,3例鼻中隔穿孔患者一次性修复成功,外形满意。结论  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鼻中隔术后的黏膜缺损或穿孔手术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鼻内镜蝶窦开放术的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
    赵振华1,王启荣1,刘树伟2,韩飞1,古林涛1,梁辉1,崔朝阳1,于淑东1
    2009, 23(5):  33-36. 
    摘要 ( 1508 )   PDF (423KB) ( 10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安全的进行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提供薄层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  通过冰冻铣切技术获得层厚为0.1mm的连续横断面断层解剖图像,对蝶窦及其重要毗邻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46.7%视神经管以及70%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壁处形成突起。蝶窦口上下径为(3.41±0.56)mm,左右径为(2.24±0.35)mm,蝶窦口与颈内动脉、视神经管间的距离分别为(19.63±2.26)mm、(8.83±1.42)mm。结论  通过对蝶窦连续横断面薄层断层解剖图像的追踪观察,可以获得蝶窦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相关数据。

    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张珂珂,叶萍,杨燕,史丽
    2009, 23(5):  37-38. 
    摘要 ( 2053 )   PDF (205KB) ( 12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舌下含服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行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价舌下含服尘螨滴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含服尘螨滴剂,统计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评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舌下含服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方便。

    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手术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分析
    汤晨,刘收厚,吕凌云
    2009, 23(5):  39. 
    摘要 ( 1943 )   PDF (221KB) ( 15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  对21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别采取4种鼻内镜下手术方式: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52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37例,鼻中隔矫正术58例,鼻中隔成形术65例。结果  4种术式的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疗效受到术者鼻内镜操作水平和有关理论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鼻内镜器械设备完备程度有关。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鼻-鼻窦炎
    高本西,王阳,杨凤山
    2009, 23(5):  41-42. 
    摘要 ( 2325 )   PDF (222KB) ( 11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切除肥大或有炎症的扁桃体、腺样体对儿童鼻-鼻窦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63例儿童鼻-鼻窦炎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后消炎治疗3d,纳米银水凝胶抗菌鼻喷剂喷鼻,1日3次,阿奇霉素颗粒口服,1日1次,治疗10d。结果  1个月后61例鼻塞、脓涕、头晕、头痛、睡眠打鼾等症状消失,2例伴有鼻中隔偏曲者仍有轻微鼻塞感,无明显脓性鼻涕、头晕、头痛症状,睡眠时打鼾明显减轻。结论  行肥大或有炎症的扁桃体、腺样体切除对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儿童鼻-鼻窦炎治疗效果好,同时又可治疗儿童鼾症。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2例及文献综述
    刘蓉蓉1综述,姬长友2,陈继川2审校
    2009, 23(5):  43-45. 
    摘要 ( 1210 )   PDF (255KB) ( 8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严重鼻中隔偏曲合并单侧鼻窦病变63例诊治体会
    楚士东1,洪荧灿2,刘应万2,马纪清2,于振坤1
    2009, 23(5):  46-47. 
    摘要 ( 1389 )   PDF (185KB) ( 13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鼻腔气管套管留置在舌根部术后的应用
    孙奉乾,曹高学
    2009, 23(5):  48-49. 
    摘要 ( 1608 )   PDF (181KB) ( 10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预防舌根部手术后因舌根部水肿、舌后坠导致的呼吸困难。方法  经鼻腔气管插管,全麻成功行舌根部手术,术毕气管套管留置48~72h,氯丙嗪、异丙嗪各100mg加入5%GS 500mL中静滴,维持患者冬眠状态,及时清理下呼吸道分泌物。结果有效预防了患者术后窒息发生。结论  经鼻腔气管套管留置在舌根部术后能有效预防舌根部术后水肿导致的呼吸困难。

    46例声带麻痹患者的病因分析与随访
    于德先
    2009, 23(5):  50-51. 
    摘要 ( 1426 )   PDF (206KB) ( 14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加强对导致声带麻痹喉外病变的认识,使相关疾病得以早期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声音嘶哑就诊于耳鼻喉科,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声带麻痹,无喉部新生物的患者46例,拍胸部正侧位片,食道钡餐透视,喉部CT扫描。无阳性发现病例观察随访。结果  46例患者中喉外肿瘤28例,随访过程中发现喉外肿瘤8例,发现率78.26%(36/46)。结论  单纯声带麻痹声音嘶哑的患者,高度警惕喉外肿瘤的可能性,胸部正侧位片,食道钡餐透视,喉部CT扫描,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有助于喉外肿瘤的早期发现。首次检查无阳性发现者,正规随访是十分重要的。

    气管切开术142例及并发症预防探讨
    丁见1,杨华1,陈志俊2
    2009, 23(5):  52. 
    摘要 ( 1243 )   PDF (221KB) ( 13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颈深部异物诊治4例
    沈伟林,李兆生
    2009, 23(5):  54-55. 
    摘要 ( 1320 )   PDF (250KB) ( 15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纤维喉镜下圈套法切除会厌囊肿的疗效观察
    魏芳芳1,徐志勇1,李星宙2
    2009, 23(5):  56. 
    摘要 ( 1323 )   PDF (188KB) ( 12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声针头斜面向下乳化劈裂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郑岩1,2,祝肇荣2
    2009, 23(5):  57-60. 
    摘要 ( 1747 )   PDF (264KB) ( 13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超声针头斜面向下乳化劈裂技术的手术效果,探讨超声乳化术中角膜内皮细胞机械性损伤的机制。方法  对251眼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采用超声针头斜面向下乳化劈裂技术127眼(A组),其中Ⅱ级核28眼,Ⅲ级核69眼,Ⅳ~Ⅴ级核30眼。采用传统的超声针头斜面向上乳化劈裂技术124眼(B组),其中Ⅱ级核31眼,Ⅲ级核65眼,Ⅳ~Ⅴ级核28眼。对两组的累计能量复合参数及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对照研究。结果  A组累计能量复合参数:Ⅱ级核(2.7±0.5)秒;Ⅲ级核(11.9±2.1)秒;Ⅳ~Ⅴ级核(30.2±8.1)秒。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Ⅱ级核(5.1±0.6)%;Ⅲ级核(8.9±0.4)% ;Ⅳ~Ⅴ级核(12.5±1.6)%。B组累计能量复合参数:Ⅱ级核(2.6±0.4)秒;Ⅲ级核(12.2±2.5)秒;Ⅳ~Ⅴ级核(31.7±8.9)秒。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Ⅱ级核(5.0±0.5)% ;Ⅲ级核(11.2±0.8)% ;Ⅳ~Ⅴ级核(20.6±1.4)%。Ⅱ级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级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乳化术中采用超声针头斜面向下乳化劈裂技术可有效地降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失率。对于硬核白内障的超声乳化,采用此技术更有利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

    干眼症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预后研究
    陈敏,蔡利梅,蔡福旭,吴惠英
    2009, 23(5):  61-63. 
    摘要 ( 1506 )   PDF (277KB) ( 11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比较干眼症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术后的泪膜功能和并发症情况。方法  38例(45眼)干眼症患者行Phaco手术(A组),28例(30眼)行ECCE手术(B组)。对患者术后1~90?d进行定期随访,收集术前与术后泪膜功能、并发症与终视力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6例患者中,56例为年龄相关性,10例为Sjgren综合征。75眼中,60眼主要表现为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SchirmerⅠ5.0?mm),15眼为6.0~9.0?mm;63眼BUT5?s,12眼介于6~9?s。Phaco术后32眼出现浅层点状角膜病变,27眼出现角膜上皮缺损。40眼终视力为1.0,22眼0.8~0.5,13眼0.4~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伴发或不伴发系统组织疾病的干眼症患者,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方式较囊外摘除术式更为安全,其术后并发症少。

    计算机视野检查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李海燕,卢秀珍,刘力
    2009, 23(5):  64. 
    摘要 ( 1450 )   PDF (238KB) ( 14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计算机视野检查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60例(84眼)治疗前后均采用对数视力表和计算机视野计分别做视力及视野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经药物治疗1个月后,治愈24眼(28.6%)、显效16眼(19.0%)、有效8眼(9.5%)、无效36眼(43.0%);治疗无效的36眼中有24眼视力无提高但视野缺损范围缩小40%以上,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原视野缺损处光敏度回升,平均光敏度(MS)明显提高,平均缺损(MD)、丢失方差(LV)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视野是评价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视野的改变比视力的变化更能明确治疗效果。

    眼震图优势偏向参数研究进展
    李亮1综述,林鹏2,陈太生2审校
    2009, 23(5):  66-70. 
    摘要 ( 1636 )   PDF (278KB) ( 15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眼震电图是以眼震作为观察指标的一种客观的前庭功能检测方法。优势偏向是冷热试验和旋转试验结果的评价参数,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见于前庭中枢或外周性病变,定位意义亦不肯定。故本文对近年来优势偏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曲安奈德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杨丽敏
    2009, 23(5):  71-72. 
    摘要 ( 1163 )   PDF (159KB) ( 11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