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0-02-16
      
    论文
    儿童睡眠呼吸障碍诊断与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李延忠
    2010, 24(01):  1-06. 
    摘要 ( 1078 )   PDF (482KB) ( 11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腭帆张肌病理形态学研究
    刘凤芳1,龚宏勋2,张贤2,陈贤明2
    2010, 24(01):  7-10. 
    摘要 ( 1397 )   PDF (650KB) ( 11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腭帆张肌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腭帆张肌病理变化与失神经支配的关系。方法  经PSG检查确诊OSAHS患者30例,通过HE、Masson、胆碱脂酶(AchE)染色及透射电镜进行腭帆张肌形态学观察和图像分析,并与10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作比较。结果  OSAHS患者腭帆张肌的病理变化为肌纤维细胞萎缩,截面积减少,胶原纤维细胞增加,胶原纤维截面积增加,肌肉截面积/胶原截面积比率下降;肌纤维结构紊乱,肌丝溶解,部分Z线呈锯齿状排列,甚至消失,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聚集,有髓鞘神经纤维水肿,髓鞘部分松解,鞘膜断裂呈葱皮样改变,出现裂隙,见大量异常颗粒沉积;运动终板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结论  OSAHS患者腭帆张肌中运动终板及周围神经发生了明显形态学变化,病变程度与肌肉病理变化呈正相关,OSAHS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腭帆张肌失神经支配有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凝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毕秀敏,李静,郭春青
    2010, 24(01):  11-12. 
    摘要 ( 1313 )   PDF (300KB) ( 14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凝参数变化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OSAHS患者64例及健康对照组54例,采用血凝仪检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抗凝血酶III(AT III)。结果  OSAHS患者与正常人相比,PT、APTT、TT缩短,血浆FIB增加,血浆A-TIII活性降低(P<0.05)。结论  OSAHS患者存在凝血、抗凝、纤溶状态变化,可能是OSAHS患者易合并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高血压发生机制
    王菡侨1,解建强2
    2010, 24(01):  13. 
    摘要 ( 1339 )   PDF (336KB) ( 10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可导致身体多器官系统的损害。目前的研究证实OSAS是致高血压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并被列为继发性高血压的首位致病因素[1]。动物实验发现,夜间反复发生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事件在1~3个月内可使受试动物的血压无论在清醒或睡眠状态下均升高;当消除OSA事件后血压在1~4周内又回落至正常水平。若在夜间给予狗声觉刺激并保持其上气道通畅,虽无OSA事件发生,狗的微觉醒次数及血压急性升高程度仍与OSA事件存在时的情况一致,然而日间血压却不升高[2]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效果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李东梅1,许安廷1,程想2,张寒冰1,尹海英3,纪彩丽1
    2010, 24(01):  16-20. 
    摘要 ( 1467 )   PDF (372KB) ( 12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55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听力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分析各种可能因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各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根据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对患儿的听力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使用卡方检验对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最后将从单因素分析中筛选出来的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植入后时间及家庭经济状况与CAP显著相关,植入后时间、居住地、术后康复模式与SIR显著相关。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时间、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

    Arc/arg3.1基因在耳鸣大鼠模型听觉脑干中的表达情况
    魏婷婷1,赵德安1,高兴强1,苏文玲1,朱艳双1,赵岩2
    2010, 24(01):  21-24. 
    摘要 ( 1283 )   PDF (652KB) ( 10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检测耳鸣大鼠听觉脑干中Arc/arg3.1的表达情况,以探讨耳鸣发生的中枢源性机制。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Ⅰ组与Ⅳ组为水杨酸钠组,其中Ⅳ组大鼠在耳鸣模型建立成功后,继续每天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相同剂量水杨酸钠溶液10d;Ⅱ、Ⅴ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Ⅲ、Ⅵ组为空白对照组。Ⅰ、Ⅱ、Ⅲ组在造模成功后同时断头取标本,而Ⅴ、Ⅵ组与Ⅳ组一起断头取标本。再利用实时荧光(sybgreenⅠ染料法)相对定量PCR检测Arc/arg3.1 mRNA在听觉脑干3个核团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耳鸣大鼠Arc/arg3.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耳蜗核中先下降(P<0.05),而后又轻微回升(P<0.05);在下丘中表达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不再继续上升而维持在一定的较高的表达水平(P<0.01);上橄榄核中Arc mRNA未发现明显改变(P>0.05)。结论  实验中耳鸣大鼠Arc/arg3.1表达水平的改变证实听觉脑干神经元发生了可塑性改变。

    生后大鼠下丘GABAA受体β2和γ2亚单位的表达
    张媛媛1,刘得龙2,张庆丰2,陶然1
    2010, 24(01):  25-28. 
    摘要 ( 1473 )   PDF (403KB) ( 12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大鼠发育期下丘GABAAR β2和γ2亚单位的表达规律。方法  选用生后P1到P16天的正常大鼠,将下丘组织提取的GABAARβ2和γ2亚单位mRNA用RT-PCR半定量,原位杂交方法定位和定性。将引物与内参GAPDH一起进行PCR,产物的电泳结果在紫外分析系统下进行灰度分析比较。用非放射性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  GABAARβ2和γ2亚单位在生后正常大鼠下丘内表达的总体趋势是非线性增加的,P7表达最低,P13为高峰,P16下降到与成年时的水平相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丘GABAARβ2和γ2亚单位的表达模式相似。结论  GABAAR两种亚单位在生后大鼠下丘的表达是阶段性和波动性的。两种亚单位在下丘内同步表达。

    中耳胆脂瘤的发生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刘伟综述,殷团芳,任基浩审校
    2010, 24(01):  29-33. 
    摘要 ( 1194 )   PDF (456KB) ( 10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耳胆脂瘤是耳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胆脂瘤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性、对骨质的破坏吸收及胆脂瘤上皮细胞凋亡状态等三个方面。本文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重点就其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鼻内镜下功能性重塑鼻腔结构治疗结构性鼻炎
    黄之勤
    2010, 24(01):  34-36. 
    摘要 ( 1415 )   PDF (346KB) ( 10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结构性鼻炎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28例结构性鼻炎患者,结合其症状、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在鼻内镜下进行鼻腔结构的功能性重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①鼻中隔鼻成形术;②功能性下鼻甲手术;③中鼻甲成形术;④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5个月。痊愈90例(70.31%),有效35例(27.34%),无效3例(2.34%),总有效率97.65%。结论  结构性鼻炎是由于鼻腔结构异常所致功能异常的疾病,鼻内镜下鼻腔结构的功能性重塑手术治疗效果好。

    鼻中隔原发性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1 例报告
    朱凤娟,范献良
    2010, 24(01):  37-38. 
    摘要 ( 1318 )   PDF (442KB) ( 11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早期外伤性鼻中隔偏曲
    陈禹潭 1,李艳妮2, 周建华2
    2010, 24(01):  39. 
    摘要 ( 1180 )   PDF (457KB) ( 12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真菌病12例
    敬尚林
    2010, 24(01):  41-42. 
    摘要 ( 1145 )   PDF (330KB) ( 11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血管瘤切除术
    邓享坤,王金泉,邱志宏,邓秀玉
    2010, 24(01):  43. 
    摘要 ( 1035 )   PDF (244KB) ( 14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脂血症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王琳,关娟,周历,盛豫,司艳芳,赵慧英,赵娟
    2010, 24(01):  44-46. 
    摘要 ( 1458 )   PDF (327KB) ( 13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血脂改变,探讨高脂血症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确诊视网膜静脉阻塞且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的46例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与病例组无差异的45例健康查体者,既往无眼底血管性疾病史。检测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例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上述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脂血症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密切相关。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混合超声模式的应用研究
    李琳琳1,李建平2,郑敏2,王巧荣2,张所涛2
    2010, 24(01):  47-50. 
    摘要 ( 1384 )   PDF (365KB) ( 12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混合超声动力模式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机分为3组:往复超声模式(传统组)、扭动+往复模式(混合组)、单纯扭动模式(扭动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并比较超声时间(UST)、超声能量(CDE)、术后角膜水肿程度、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数、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  UST、CDE、术后1d、7d角膜水肿程度、术后1d、7d最佳矫正视力、术后7d、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数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与扭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混合超声模式与扭动模式相仿,可减少术中超声能量和超声时间,提高乳化效率,明显减轻患者角膜内皮的损伤,较传统超声模式更为安全有效,在减少管道阻塞和减轻前房雾化方面优于单纯扭动模式。

    抗青光眼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徐联昌
    2010, 24(01):  51-53. 
    摘要 ( 1631 )   PDF (331KB) ( 11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315例行小梁切除术和39例行虹膜嵌顿术的青光眼患者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眼压,手术方式,术后结膜伤口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等与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关系。结果  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68眼(16.31%)。术前眼压≤21mmHg者201眼中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16眼(7.96%);其中小梁切除术185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16眼(8.65%), 虹膜嵌顿术16眼,无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术前眼压22~30mmHg者126眼中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8眼(22.22%);其中小梁切除术114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7眼(23.68%), 虹膜嵌顿术12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1眼(8.33%)。术前眼压31~40mmHg者72眼中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6眼(36.11%);其中小梁切除术65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5眼(38.46%),虹膜嵌顿术7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1眼(14.29%)。术前眼压>40mmHg者18眼中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8眼(44.44%);其中小梁切除术14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7眼(50%)虹膜嵌顿术4眼,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1眼(25%)。术后结膜伤口渗漏11眼(16.18%),滤过过强38眼(55.88%),脉络膜脱离7眼(10.29%),另有原因不明者12眼。结论  抗青光眼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①术前眼压越高,发生率越高;②虹膜嵌顿术较小梁切除术发生率低;③滤过过强者发生率最高。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青少年挫伤性近视发病机制的应用研究
    朱子诚,柯根杰,潘红飙
    2010, 24(01):  54. 
    摘要 ( 1680 )   PDF (347KB) ( 9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初步探讨青少年挫伤性近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伤后表现为近视患者24例26眼,分别在急性期(伤后3d内)和恢复期(伤后2星期)测量屈光度、晶体厚度,UBM 检测角膜厚度、前房轴深、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A角、睫状突的高度(T值)。同时对20眼正常对照组进行2次上述测量,间隔15d。结果  近视度随眼挫伤的好转而下降;晶体厚度、前房轴深、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A角、睫状突的高度(T值)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角膜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睫状肌痉挛,前房变浅,晶体变凸是青少年挫伤性近视的共同机制。而睫状突肿胀、睫状体位置的改变是导致前房变浅、晶体变凸的原发因素。UBM可精确测定反映睫状突位置和高度的变化,对定量测量挫伤性近视的形态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虹膜识别引导的个体化LASIK与传统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术后波前像差的对比研究
    季鹏,毕宏生,王兴荣,马晓华,李海燕,王宝晶,王桂敏,范华
    2010, 24(01):  57-60. 
    摘要 ( 1512 )   PDF (339KB) ( 8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的患者97人采用随机表分为两组,Zyoptix组49人(98眼)采用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Planoscan组48人(96眼)采用传统LASIK治疗,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数据,比较两种手术对术后眼波前像差的影响。结果  术前两组的球镜度、柱镜度、瞳孔直径6mm区的总体波前像差均方根值(RMS)、高阶像差RMS、三阶彗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R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观察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间比较柱镜度,瞳孔直径6mm的总体波前像差、总体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的RM S,Zyoptix组均小于Planosc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镜度、瞳孔直径6mm去四阶球差总体高阶像差和三阶彗差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降低波前像差效果要优于传统LASIK手术。

    热凝脑膜中动脉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朱晓凤1,韩月臣1,熊文萍1,逯素梅2,李建峰2,王海波1,2,樊兆民1
    2010, 24(01):  61-64. 
    摘要 ( 1396 )   PDF (503KB) ( 13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热凝脑膜中动脉对硝酸甘油诱发的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生理盐水组(A组),硝酸甘油组(B组,10mg/kg),假手术组(C组),手术组(D组)。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成功建模后每组随即平分为2小组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挠头、爬笼及耳红等行为学评分。结论  热凝脑膜中动脉可显著减轻硝酸甘油诱发的大鼠偏头痛症状,表明脑膜中动脉在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偏头痛模型致痛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这可能是其通过降低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减少或抑制三叉神经尾核神经元的激活引起的。

    地塞米松在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研究
    梁辉1,潘新良1,王启荣2,韩飞2,崔朝阳2,于淑东2
    2010, 24(01):  65. 
    摘要 ( 2191 )   PDF (303KB) ( 13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在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的成人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应用地塞米松)和对照组(不应用地塞米松组)。记录患者自手术当天至术后第6天的每日局部疼痛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   在手术当天至术后4天,实验组的术后局部疼痛程度比对照组有较明显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第5、6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后应用地塞米松,可以较好地减轻手术当天至术后第4天的疼痛。

    小型猪上颌窦内提升穿破上颌窦粘膜同期植入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的研究
    刘刚利1,马跃1,邵山2,徐欣1
    2010, 24(01):  67-70. 
    摘要 ( 1600 )   PDF (495KB) ( 15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窦底粘膜穿通对同期植入的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以及生物膜的应用效果。方法  试验用小型猪3只,X线确定上颌窦底位置,全麻下拔除小型猪双侧上颌相应位置的牙,6个种植位点随机分为3组,实验A组穿破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实验B组穿破窦底粘膜加生物膜同期植入种植体,对照组窦底粘膜完整。术后6个月观察大体标本,做X线检查,做带种植体的骨磨片,观察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及窦底的愈合情况。结果  大体标本显示种植体无松动, A组种植体暴露在上颌窦内,B组与对照组窦底粘膜完整。X线显示3组的种植体周围的骨质均匀,没有阴影。骨磨片镜下观察骨结合情况,3组没有差别。结论   上颌窦底粘膜的穿通对种植体骨结合没有影响,窦底粘膜穿通后加生物膜有利于窦底粘膜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