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27
      
    耳鸣临床与中枢神经网络机制的研究前沿及进展——述评
    慢性主观性耳鸣分类、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陈倬诣,郑亿庆,杨海弟
    2023, 37(4):  1-1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137
    摘要 ( 412 )   PDF (2245KB) ( 28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主观性耳鸣是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症状,其发病率高且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机制亦较为复杂。耳鸣的分类和相关神经生理机制研究是指导耳鸣临床诊断和个体化精准医疗的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耳鸣研究在上述领域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证据显示,耳鸣的特征维度变化可能比亚型分类更能准确地解释耳鸣的异质性,在临床研究与诊疗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耳鸣新的网络模型整合了耳鸣本身及其合并症神经生理机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个体化治疗的理论基础。论文重点总结了耳鸣分类的维度网络模型和耳鸣合并症的三网络模型,并结合最新的指南更新和循证医学证据,对常见的耳鸣治疗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耳鸣临床与中枢神经网络机制的研究前沿及进展——研究进展
    慢性主观性耳鸣的声治疗研究进展
    罗伊雯,肖永涛,高敏倩,杨嘉仪,杨海弟
    2023, 37(4):  13-2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108
    摘要 ( 291 )   PDF (597KB) ( 18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主观性耳鸣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皮层功能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慢性主观性耳鸣的机制研究。声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和适用性尚存在一定争议。论文从系统层面概述当前慢性主观性耳鸣的理论模型,并总结国内外慢性主观性耳鸣声治疗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声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异常在耳鸣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
    张红,李欣
    2023, 37(4):  24-2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142
    摘要 ( 254 )   PDF (455KB) ( 18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耳鸣指患者在缺乏外部声源的情况下,耳内或颅内产生嗡嗡声、嘶鸣等异常声幻觉的现象。伴随着临床研究对耳鸣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分析显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在耳鸣患者发病机制中存在密切的关联。然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对耳鸣症状进行探究,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耳鸣对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结论显示,主观性耳鸣的发病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密切关联;微量元素的异常以及边缘系统功能的异常同样可能对耳鸣的发生发展发挥推动作用,通过阻断上述影响机制的作用通路,可对耳鸣患者症状的缓解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为耳鸣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耳鸣临床与中枢神经网络机制的研究前沿及进展——临床研究
    声音疗法联合药物治疗慢性主观性耳鸣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董洪松,王春丽,俞艳萍,陈涛,聂国辉
    2023, 37(4):  30-3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210
    摘要 ( 271 )   PDF (496KB) ( 16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声音联合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对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的短期疗效及其差异。 方法 纳入慢性耳鸣(>6个月)患者共64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声音联合药物组(联合组)和药物组各32例。在耳鸣咨询基础上,药物组予口服银杏叶提取物片,联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个性化多元复合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前后耳鸣残疾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THI)、耳鸣严重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变化,对比两组耳鸣治疗有效率,分析影响耳鸣治疗疗效的可能因素。 结果 药物组及联合组治疗后的THI、VAS及SAS评分均较前下降(P=0.001);联合组较药物组治疗前后THI(P=0.003)、VAS(P=0.002)评分差值变化更大;短期治疗前后两组SAS评分差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药物组高(P=0.002);性别(P=0.366)、年龄(P=0.062)、耳鸣频率(P=0.142)、耳鸣侧别(P=0.891)、耳鸣音与听力下降频段是否匹配(P=0.302)等因素均与耳鸣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在耳鸣咨询基础上,声音疗法联合药物及单独药物治疗耳鸣皆有一定疗效,联合组较药物组能更有效缓解耳鸣对患者生活影响的主观严重程度,并具有更高治疗总有效率。性别、年龄、耳鸣频率、耳鸣侧别、耳鸣音与听力下降频段是否匹配等因素对耳鸣疗效无明显影响。
    多元复合声治疗对突聋患者耳鸣的疗效分析
    许海艳,曹卫,范大川
    2023, 37(4):  38-4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61
    摘要 ( 266 )   PDF (469KB) ( 21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多元复合声治疗在突聋患者耳鸣的疗效,为突聋患者的耳鸣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12例单侧突聋伴耳鸣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采用多元复合声联合药物治疗为观察组,54例采用单独药物治疗为对照组。详细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并行纯音听阈测定、耳鸣测试,以及耳鸣残疾评估量表、视觉模拟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水平、耳鸣严重程度及负性情绪评分。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听力总有效率显著提高,2周、1个月、3个月后听力总有效率观察组分别为55.2%、75.9%、77.6%,对照组为53.7%、77.8%、8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耳鸣疗效(62.1%、81.1%)优于对照组(53.7%、5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耳鸣疗效在治疗3个月后(81.1%)优于治疗1个月后(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元复合声治疗对突聋患者的耳鸣疗效显著,延长治疗时间可提高耳鸣疗效。
    焦虑抑郁状态与特发性耳鸣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吴波,黄天德,闫斌,陈伊,汤勇
    2023, 37(4):  46-5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551
    摘要 ( 239 )   PDF (486KB) ( 29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特发性耳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同时研究可能影响耳鸣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特发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的耳鸣治疗方案,治疗12周后进行随访来评价疗效并分析可能影响耳鸣预后的因素。 结果 各量表治疗后效应良好,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耳鸣患者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得分(Z=-6.482, P<0.001)、抑郁筛查量表得分(Z=-6.070, P<0.001)较轻度组更高性别(P=0.216)、年龄(P=0.972)、耳鸣侧别(P=0.703)、响度(P=0.264)、频率(P=0.446)、病程(P=0.728)及听力损失程度(P=0.234),各组之间与耳鸣预后无明显相关性;治疗前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THI)得分(OR=1.028,P=0.003)、治疗后焦虑改善(OR=5.637, P<0.001)、抑郁改善(OR=4.200, P=0.001)、睡眠改善(OR=4.744, P=0.008)及耳鸣临床治愈(OR=7.306, P<0.001),各组之间耳鸣的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治疗前THI得分、耳鸣临床治愈及治疗后焦虑改善均是耳鸣预后的相关因素(P均<0.05)。 结论 耳鸣的预后与性别、年龄、耳鸣侧别、响度、频率、病程及听力损失程度无关,与治疗前THI得分有关,且治疗后焦虑改善、抑郁改善、睡眠改善及耳鸣临床治愈是耳鸣预后良好的正性因素。中重度组耳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较轻度组更重,故临床上应重视中重度耳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治鸣六穴”治疗脾胃虚弱型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脑效应机制研究
    刘广宇,谭君颖,霍岩,张剑宁,李明
    2023, 37(4):  53-6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099
    摘要 ( 261 )   PDF (3453KB) ( 6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治鸣六穴”治疗脾胃虚弱型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对针刺治疗耳鸣进行纵向研究,探讨其脑效应机制。 方法 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2020年8月~2022年1月接诊的慢性、中重度(THI≥38分)且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的耳鸣患者65例,随机分成观察组(“治鸣六穴”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础治疗组),基础治疗为交流解惑、声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治鸣六穴”针刺治疗(2次/星期,持续5星期),两组在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期(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采用耳鸣残疾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TH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二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以低频振幅(the amplitude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 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为数据分析方法,比较脾胃虚弱型耳鸣患者在“治鸣六穴”针刺前后脑功能活动变化,探讨其脑效应机制。 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更能显著降低慢性耳鸣患者的THI、PSQI评分(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THI、PSQI评分(P<0.05),治疗结束时、结束4星期、结束12周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87.50%、87.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76%、72.73%、66.67%,观察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观察组针刺治疗后耳鸣患者的右侧壳核、右侧脑岛ALFF值降低;右侧梭状回、右侧舌回ReHo值降低;功能连接分析显示以右侧壳核为种子点时,治疗后右侧壳核与右侧额上回、右侧角回、左侧中央旁小叶的功能连接强度降低;以右侧舌回为种子点时,治疗后右侧舌回与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强度降低;观察组中,右侧壳核的ALFF值变化与PSQI评分呈正相关(P<0.001)。 结论 “治鸣六穴”针刺治疗对改善耳鸣患者严重程度、降低耳鸣响度、缓解伴随症状疗效更加显著。针刺治疗后壳核、舌回与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降低可能是“治鸣六穴”针刺治疗脾胃虚弱型耳鸣患者的重要中枢调节机制。
    纯音听阈值正常的中青年耳鸣群体耳蜗功能分析
    熊彬彬,卢子昂,杨晶,徐文强,周潞茹,孙平原,袁丁,朱佳浩
    2023, 37(4):  62-6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093
    摘要 ( 243 )   PDF (707KB) ( 20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纯音听阈值正常的中青年耳鸣群体的耳声发射结果探讨耳鸣群体的耳蜗功能对耳鸣发生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64例中青年耳鸣患者和30例纯音听阈值正常的无耳鸣人群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TEOAE)、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 SOAE)的结果,并对SOAE的频率和耳鸣群体的耳鸣匹配频率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 耳鸣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和平均纯音听阈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9,P=0.078,P=0.081)。耳鸣组和对照组DPOAE测试所有频率的通过率,除6 000 Hz(P=0.01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耳鸣组和对照组TEOAE测试所有频率的通过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SOAE引出率为31.67%,频率范围分布在1 211~4 453 Hz;耳鸣组SOAE引出率为43.62%,频率范围分布在859~4 570 Hz,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199,P=0.138)。SOAE的频率和耳鸣匹配的频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143, P=0.540)。 结论 纯音听阈值正常的中青年耳鸣患者的DPOAE和TEOAE的通过率与无耳鸣人群有明显差异,但仅在某些频率点出现异常,提示大部分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耳蜗功能可能存在轻度损伤,虽不影响阈值,但作为参与耳鸣发生的一种隐匿性损伤值得关注和重视。
    论著
    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合并面瘫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樊涛,朱梦蝶,谢东海,李湘胜,宋桂林,肖旭平
    2023, 37(4):  68-7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216
    摘要 ( 280 )   PDF (479KB) ( 24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成人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合并面瘫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探讨影响面瘫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25例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面瘫,将患者分为面瘫组及未面瘫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常规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合并面瘫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指标对耳带状疱疹合并面瘫的预测价值。再根据是否发生面瘫后遗症,将患者分为后遗症组及非后遗症组,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hs-CRP、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MR)是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合并面瘫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合并面瘫有预测价值。当hs-CRP的临界值≤3.05 mg/dL时,灵敏度为50.77%,特异性为86.67%,阳性预测率80.49%,阴性预测率61.9%。当LMR的临界值≥2.89时,灵敏度为44.44%,特异性为88.64%,阳性预测率87.8%,阴性预测率46.43%。年龄大于50岁、初始面瘫程度大于III级、面瘫至激素治疗的时间超过72 h、面瘫前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是耳带状疱疹合并面瘫患者出现面瘫后遗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hs-CRP、LMR对预判耳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否会合并面瘫有一定参考价值。面瘫前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减少不可逆的面瘫后遗症。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毕晓云,马本绪,王心茹,李旭豪,杨继国
    2023, 37(4):  75-8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89
    摘要 ( 237 )   PDF (7348KB) ( 4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疗效。 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立时间至2022年4月17日发表的关于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将相关结局指标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4.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纳入19项随机对照试验,总样本量166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有效率优于单纯中药对照组(RR=1.12, 95%CI[1.03,1.21], P=0.006);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RR=1.28, 95%CI[1.14,1.44], P<0.001);单纯穴位贴敷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RR=1.23, 95%CI[1.15,1.31], P<0.001);单纯穴位贴敷与单纯应用中药治疗临床效果相当(RR=1.45, 95%CI[0.84,2.49], P=0.18)。穴位贴敷与西药均可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球蛋白E水平,但两者效果相当;穴位贴敷可降低白细胞介素-4水平,提升干扰素-γ水平,改善过敏性鼻炎患儿临床症状 。 结论 穴位贴敷疗法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适宜广泛推广应用。
    中医古籍中治疗嗅觉障碍的用药规律分析
    朱锦祥,周敏,王睿智,李丹,方彩珊,陈腾宇,林曼青,阮岩
    2023, 37(4):  86-9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203
    摘要 ( 279 )   PDF (2346KB) ( 28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古籍中记载治疗嗅觉障碍的复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提供一定的遣方用药参考来探讨治疗嗅觉障碍的方法。 方法 检索中医典海软件中治疗嗅觉障碍的中药(TCM)处方,导入Excel 2016软件中形成嗅觉障碍方剂数据库,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方剂频次、TCM频次、TCM属性、TCM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 结果 共得到明确记载有方剂名称的方剂115首,其中辛夷散频次最高。TCM频次统计中,排前13味的中药包括细辛、防风、川芎、升麻、木通、瓜蒂、白芷、羌活、甘草、炙甘草、黄芪、麻黄、人参。中药四气统计中以温性、微温、寒性的中药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肺脾两经为归经统计中频次最高的经脉。祛风止痛、温肺化饮、祛风散寒、通窍等为功效统计中前几位的功效。对前10味TCM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3组中药(Ⅰ:细辛、瓜蒂;Ⅱ:木通,川芎,炙甘草;Ⅲ:升麻、防风、羌活、白芷、甘草)。调整置信度和支持度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出13组关联性最强的TCM配伍,其中升麻-防风、川芎-细辛为最核心的配伍。复杂网络分析可以得到核心的9味TCM(川芎、细辛、升麻、防风、木通、白芷、羌活、瓜蒂、甘草),主要为具有发散外邪、宣通鼻窍的中药,其组成与辛夷散最相似。 结论 中医古籍治疗嗅觉障碍的TCM主要以归于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解表药为主,同时也需注意,如结合患者病因病机,为机体虚弱(气血阴阳不足、宗气虚损)引起的嗅觉障碍,亦可施以补虚药。
    鼻黏膜组织CD4+ T细胞参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侯凌霄,展长翠,许安廷,范新泰,王娜
    2023, 37(4):  96-10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3.130
    摘要 ( 232 )   PDF (7033KB) ( 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D4+ T细胞参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SAR)发生发展的关键生物学机制。 方法 获取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中GSE49782数据集的基因表达数据,使用GEO2R在线筛选该数据集中SAR患者基线水平及桦树花粉提取物激发后的鼻腔黏膜活检组织所分离提取的CD4+ T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使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及京都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DEGs所编码蛋白的相互作用,使用X2K查找DEGs与其相应转录因子之间的调控关系。 结果 以adj.P<0.05且|logFC|>0.585为标准共筛选出74个DEGs,其中包括8个上调基因和66个下调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s显著富集于细胞间连接、肌动蛋白丝束组装等相关的蛋白和通路。通过DEGs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转录因子分析进行进一步分析,筛选出5个核心DEGs(ASL、CTTN、EPS8、FNBP1L及 SH3KBP1)及SIN3A、CDK1和GSK3B等关键转录因子和重要激酶。 结论 鼻黏膜组织中的CD4+ T细胞可能通过ASL、CTTN、EPS8、FNBP1L及SH3KBP1核心DEGs及SIN3A、CDK1和GSK3B等关键转录因子和重要激酶调节细胞间连接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影响SAR的发生发展,为进一步深入理解SAR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探索其治疗的有效方案提供了新的见解及思路。
    原发性鼻咽结核误诊1例并文献复习
    李广金,王艳,刘斐斐,宋西成,孙岩
    2023, 37(4):  105-11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530
    摘要 ( 240 )   PDF (5862KB) ( 6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研究原发性鼻咽结核(primary nasopharyngeal tuberculosis,PNT)的临床特点及误诊的原因,为耳鼻喉科医生提供临床借鉴和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PNT误诊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易被误诊的原因。 结果 PNT临床表现与鼻咽部病变的增生程度有关,通常无结核病相关临床表现,不易与慢性鼻咽炎鉴别;病理检查诊断结核不够明确时,需行结核相关检查,并嘱咐患者密切随访;在治疗方面,仍以全身性的抗结核治疗为主。 结论 PNT较罕见,且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易被误诊为慢性鼻咽炎。组织病理结合结核相关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同时定期复诊也是避免误诊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成药治疗急性咽炎数据挖掘及网状Meta分析
    李泽鹏,李文建,孙志佳
    2023, 37(4):  111-11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73
    摘要 ( 247 )   PDF (683KB) ( 2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挖掘中成药治疗急性咽炎的使用现状及比较常用药物疗效。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搜集建库至2022年4月20日以来中成药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研究,使用stata软件及R语言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及数据挖掘。 结果 数据挖掘共纳入202项临床研究,141种中成药,其中西瓜霜制剂为研究频次最高者,其次为疏风解毒胶囊。主治症状挖掘得出肺胃热盛证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口咽干燥、牙龈肿痛等,风热外袭证主要表现为咽部红肿、咽干、声哑音嘶、发热等。Meta分析纳入33项随机对照研究,14种干预措施,8种中成药,直接Meta分析显示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抗生素、西瓜霜制剂、清咽滴丸联合抗生素、瓜子金、银黄制剂均较单用抗生素疗效更佳。网状Meta分析显示有效率统计学排序前三位为银黄制剂(SUCRA=0.87)、高于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抗病毒药物(SUCRA=0.85)高于西瓜霜制剂(SUCRA=0.72)。 结论 目前已发表中成药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为西瓜霜制剂,证型以风热外袭为主。纳入Meta分析的中成药疗效均非劣于抗生素单用,其中银黄制剂拥有最佳的有效率。
    喉部腺样囊性癌4例并文献复习
    文锋,张驰,扈希昊,董冰婉,秦永,赵恩民
    2023, 37(4):  119-12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71
    摘要 ( 215 )   PDF (15128KB) ( 1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发生于喉部的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4例发生于喉部腺样囊性癌(LACC)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 结果 4 例中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 3 例、声音嘶哑 2 例,病变位于声门下 2 例、声门上 2 例(其中1例晚期侵犯声门区及声门下)。1 例就诊时怀疑肺部转移,其余未见远处转移。行全喉切除 2 例、部分喉切除 1 例、姑息切除后行放疗 1 例,随访 8~42 个月,中位随访期 20.5 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 结论 LACC临床少见,好发于女性,具有生长缓慢、黏膜下浸润性生长和神经侵犯的特点,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好发于声门下区及声门上区。诊断依靠病理,特征性的表面标记物为 CD117,分子遗传学检查可发现MYB基因易位。LACC治疗全喉切除为最常用的术式,术后可辅以放疗。手术患者比非手术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远处转移可发生较晚,需长期随访。
    Hcy及其代谢关键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OSAHS患者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陈尚丽,秦涛,陈璇,陈若瑾,唐智
    2023, 37(4):  126-13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66
    摘要 ( 224 )   PDF (493KB) ( 18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关键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高血压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OSAHS患者85例、非OSAHS患者77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型、血清Hcy、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基因型间的血清Hcy水平;比较OSAHS合并高血压、OSAHS不合并高血压、非OSAHS不合并高血压组组间的Hcy水平、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SAHS患者高血压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CC、CT、TT基因型的Hcy水平分别为10.11(9.15,11.07)mol/L、10.86(9.58,11.10)mol/L、15.81(11.43,50.76)mol/L,TT基因型Hcy水平高于CT基因型(P=0.005)及CC基因型(P<0.001);OSAHS合并高血压组、OSAHS不合并高血压组、非OSAHS不合并高血压组的Hcy水平分别为11.21(10.08,13.60)mol/L、9.93(9.30,11.42)mol/L、10.32(9.33,11.23)mol/L,OSAHS合并高血压组Hcy水平高于OSAHS不合并高血压组(P=0.027)及非OSAHS不合并高血压组(P=0.039)。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后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OSAHS患者的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4.160,95% CI(1.054,16.418)。三组间基因多态性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清Hcy水平,其TT型高于CT型及CC型;HHcy是OSAHS患者合并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及C/T等位基因频率与OSAHS人群的高血压风险无关。
    细菌产气与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相关性研究
    李大建,王艳,宋西成
    2023, 37(4):  134-13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91
    摘要 ( 195 )   PDF (3228KB) ( 3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颈部坏死性筋膜炎与其他颈部间隙感染疾病影像学检查积气征情况,探讨感染细菌产气与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颈部筋膜间隙感染患者病历资料,其中颈部坏死性筋膜炎18例,均行切开清创置管引流术;非坏死性筋膜炎性颈部感染34例,行切开清创置管引流术26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并置管引流术8例。两组患者均于术中或术后多次取脓性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部CT或MRI检查,并排除前期手术切开或穿刺史及颈部间隙感染已破溃情况。 结果 18例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中15例(83.3%)影像学检查有筋膜间隙积气征,34例非坏死性筋膜炎性颈部间隙感染患者中2例(5.9%)有筋膜间隙积气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84 2,P<0.01)。坏死性筋膜炎组中14例(77.8%)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其中混合感染5例、链球菌13例、肺炎克雷白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非坏死性筋膜炎组中12例(35.3%)患者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其中链球菌4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例、流感嗜血杆菌1例、大肠埃希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两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6 7,P<0.01)。除坏死性筋膜炎组1例死亡外,其他患者均治愈,随访3~6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积气现象明显多于其他颈部间隙感染性疾病,提示感染细菌产气可能与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病和发展密切相关,及早采取阻断气体产生和播散措施可能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小梁消融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长期视野缺损研究
    孟素坤,张纯
    2023, 37(4):  139-14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81
    摘要 ( 239 )   PDF (3318KB) ( 12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小梁消融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长期疗效及视野缺损进展情况。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62例接受小梁消融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主要观察指标为视野,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眼压、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和手术并发症。Wilcoxon符号秩检验用于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压和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使用加强版青光眼分期系统评估术前视野缺损的严重程度,将术前视野进行分期。将历次视野检查的弥漫性视野缺损参数(Octopus视野的平均缺损,Humphrey视野的平均偏差)与时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斜率判断视野缺损是否进展,计算视野进展率并进一步探索视野缺损进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 62例病例的术前眼压为(20.9±7.5)mmHg,术前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为(2.6±1.2)种。术后5年眼压降低至(17.6±3.4)mmHg(P=0.018),用药数量减少至(2.3±1.1)种(P=0.317)。病例视野缺损出现进展共计14例,进展率为22.6%。视野缺损进展组和无进展组在糖尿病史和术前视野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糖尿病史的病例中出现视野缺损进展的比例为46.2%,而在无糖尿病史的病例中仅16.3%(P=0.022)。术前视野分期较轻(0~3期)的病例中出现视野缺损进展的比例为38.9%,而在术前视野分期较重(4~5期)的病例中为15.9%(P=0.049)。 结论 小梁消融术的长期疗效明确;小梁消融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视野缺损持续进展,术后随访时应关注青光眼功能损害;有糖尿病史和术前视野分期较轻的患者出现视野缺损进展的可能性高,在术后随访时应提高随访频率、密切监测患者的视野情况。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并发巩膜炎及白内障1例并文献复习
    李婉玉,古学军
    2023, 37(4):  149-15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221
    摘要 ( 184 )   PDF (2393KB) ( 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相关性血管炎(associated vasculitis, AAV)并发巩膜炎及白内障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 方法 复习1例73岁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于外院诊断为AAV 1年后并发左眼巩膜炎,近半年左眼视物模糊逐渐加重,在本院诊断为左眼并发性白内障,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 结果 术后第1天矫正视力0.3,随访4个月眼前后节情况稳定。 结论 AAV相关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一组具有潜在视力威胁并发症的罕见疾病。处于早期或缓解期的血管炎患者ANCA指标可呈阴性,当病情缓解时其滴度会降低,可作为监测病情进展和判断治疗效果的评估指标。全身用药和眼科早期干预可以减轻眼部病损程度,眼部症状的成功治疗通常基于有效的全身治疗,但有时手术干预也是必需的,且手术的选择及药物治疗对于疾病的预后非常重要。
    综述
    2型固有淋巴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崔宁,王云梦,杨景朴
    2023, 37(4):  153-15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92
    摘要 ( 216 )   PDF (1247KB) ( 2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发生于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其次是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病程不少于12星期,常合并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作为一种多因素病因的炎症性疾病,涉及免疫系统和上皮屏障,受微生物组群、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固有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的先天对应细胞,缺乏遗传因素重组产生的适应性抗原受体。其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es, ILC2s)激活后释放大量2型细胞因子,与Th2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论文就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ILC2s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尤其是与调节性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现状
    杨英玲,苟浩铖,冯俊
    2023, 37(4):  160-16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79
    摘要 ( 195 )   PDF (1084KB) ( 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癌症患者的低生存率和癌细胞耐药的高发病率让研究者们寻找更多的抵抗癌症的方式。细胞程序性死亡不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疾病如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焦亡,作为程序性死亡方式的一种,在肿瘤中的双重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复习抗癌背景下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以洞察其对抵抗癌症的潜力,并介绍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相关研究。
    细胞焦亡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袁玥,付圣尧,姜彦,陈敏
    2023, 37(4):  166-17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97
    摘要 ( 246 )   PDF (1432KB) ( 10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焦亡是由半胱氨酸蛋白酶介导的促炎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包括caspase-1介导的经典途径和caspase-4/5/11介导的非经典途径。细胞焦亡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论文介绍细胞焦亡的概念,及其在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可能为治疗该类疾病提供新思路。
    细胞焦亡在老年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周加敏,宋玉婉,孙岩
    2023, 37(4):  172-18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090
    摘要 ( 236 )   PDF (2609KB) ( 12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焦亡是一种主要通过炎症小体诱导炎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家族激活进而切割焦亡蛋白Gasdermin家族,最终导致细胞膜成孔破裂释放细胞内容物引起强烈炎症反应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已有关于细胞焦亡通路的报道主要包括Caspase-1依赖的经典细胞焦亡通路、Caspase-11依赖的非经典的细胞焦亡通路、Caspase-3依赖的GSDME细胞焦亡通路及Caspase-8依赖的GSDMD细胞焦亡通路,而在这多条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中炎症小体与焦亡蛋白Gasdermins分别作为先行兵和执行者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老年化时代的到来,细胞焦亡在老年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也成为热点。论文主要综述细胞焦亡的主要机制及其在老年性耳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阿尔兹海默病等老年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后囊膜混浊发病机制及前囊膜抛光技术的研究进展
    韩宜平,张晗
    2023, 37(4):  181-18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12
    摘要 ( 279 )   PDF (1173KB) ( 19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PCO)是白内障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切相关。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是治疗PCO的常用方法,但普适性低且存在眼部并发症,故寻求安全、有效的预防PCO的策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就后囊膜混浊的发病机制及前囊膜抛光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待为临床预防PCO提供思路。
    远程医疗在青光眼诊疗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何梦,唐莉
    2023, 37(4):  187-19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35
    摘要 ( 238 )   PDF (546KB) ( 18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光眼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疾病,需要长期随访监测。随着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智能手机通讯平台的发展与普及,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医疗(telemedicine, TM)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有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近年来逐渐在慢性疾病的管理中推广应用,在青光眼诊疗管理中也有初步的应用。TM技术在青光眼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疾病筛查,会诊和疾病进展监测、医学教育等3个方面。综述近年来TM在青光眼诊疗管理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TM在青光眼全程管理中的推广和优化应用提供参考。
    病例报告
    首诊斜视的儿童石骨症1例
    冯仕君,王琪,赵博军
    2023, 37(4):  196-20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95
    摘要 ( 186 )   PDF (3072KB) ( 1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