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3-20
      
    专家笔谈
    鼻咽癌复发及鼻内镜外科手术的应用
    姜彦
    2019, 33(2):  1-11.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19.011
    摘要 ( 2573 )   HTML ( 45 )   HTML ( )   PDF (23617KB) ( 61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咽癌传统治疗方式为放射治疗,虽然5年生存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依然有不少鼻咽癌复发或残留。复发或残留病灶的处理原则包括再程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根治性放疗和再程放疗后出现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开放式手术和内镜下微创手术,开放式手术可以提供一个足够开放的操作视野,但损伤也较大。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开展较晚,需要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娴熟的内镜颅底外科技术支撑,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

    复发鼻咽癌手术治疗地位的思考
    陈冬平,杨致欢,张炎,方楠,齐斌
    2019, 33(2):  12-16.  doi:10.6040/j.issn.1673-3771.1.2019.009
    摘要 ( 1435 )   HTML ( 20 )   HTML ( )   PDF (636KB) ( 4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科治疗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经鼻内镜外科挽救手术的开展,对于经过选择的复发鼻咽癌患者,其标准治疗逐渐从再程放疗向手术治疗转换。检索收集近年发表的重要文献,介绍了复发鼻咽癌的各种手术方式,分析各种手术方式的优劣势,并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进行阐述。

    鼻内镜手术治疗首诊局部晚期鼻咽癌及放疗后严重并发症的作用
    邱前辉,陈卓
    2019, 33(2):  17-20.  doi:10.6040/j.issn.1673-3771.1.2019.012
    摘要 ( 1333 )   HTML ( 6 )   HTML ( )   PDF (628KB) ( 4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已逐渐成为鼻咽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就首诊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严重并发症放射性骨坏死的内镜手术治疗及内镜手术在未来鼻咽癌治疗中可能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鼻咽癌外科治疗中的颈内动脉保护
    王振霖,刘俊其
    2019, 33(2):  21-2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071
    摘要 ( 1570 )   HTML ( 17 )   HTML ( )   PDF (611KB) ( 51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颈内动脉出血是晚期鼻咽癌患者较常见、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颈内动脉出血可发生于术中、术后或者放疗后。预防和处理颈内动脉出血是影响晚期鼻咽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课题。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享预防和处理颈内动脉出血的经验,同时探讨保护颈内动脉同时行鼻咽颅底扩大切除术的治疗方案。

    鼻咽癌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陆海军,刘霁,丁晓
    2019, 33(2):  26-30.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19.010
    摘要 ( 1940 )   HTML ( 49 )   HTML ( )   PDF (589KB) ( 69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咽癌是一种特殊且好发的头颈部肿瘤,好发于我国华南尤其是两广地区。因其解剖学限制及放疗敏感性,放疗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单纯放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形成了以放疗为基础,配合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的综合治疗是中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模式。

    研究进展
    鼻咽癌放疗后诱发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
    陈瑞,李杰恩
    2019, 33(2):  31-3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072
    摘要 ( 1549 )   HTML ( 12 )   HTML ( )   PDF (534KB) ( 50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放疗是目前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但放疗后可诱发恶性肿瘤。对其诊断及致病机制、发病年龄及潜伏期、诱发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好发部位、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复发鼻咽癌挽救性手术方法研究进展
    徐文瑞,姜彦
    2019, 33(2):  35-3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074
    摘要 ( 1485 )   HTML ( 13 )   HTML ( )   PDF (359KB) ( 4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同步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使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及总体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仍有约10%的鼻咽癌在经过正规根治性治疗后发生局部或(和)区域复发。目前,复发鼻咽癌多采用再程放疗和手术治疗,对复发鼻咽癌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临床研究
    鼻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的手术分型
    刘全,孙希才,于华鹏,赵可庆,张焕康,赵卫东,顾瑜蓉,李厚勇,王德辉,余洪猛
    2019, 33(2):  39-45.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19.016
    摘要 ( 3171 )   HTML ( 95 )   HTML ( )   PDF (8627KB) ( 58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解剖和临床研究建立鼻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的手术分型。

    方法

    使用新鲜灌注的标本进行鼻内镜下颅底区解剖,结合复发性鼻咽癌的鼻内镜手术对鼻咽癌的鼻内镜下切除术进行分型,并分析不同手术分型的临床应用。

    结果

    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分为4型:Ⅰ型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主要处理鼻咽中线区及颅底中线区的病变,用于处理rT1和部分rT3期的复发性鼻咽癌;Ⅱ型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在Ⅰ型的基础上向外扩展至咽鼓管软骨段、咽旁间隙和岩斜区内侧,用于处理rT2期的复发性鼻咽癌;Ⅲ型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是在Ⅱ型手术的基础上向外侧扩展至岩斜区外侧、颞下窝、中颅窝底、眼眶及眶上裂、海绵窦及颅神经,处理rT4期的复发性鼻咽癌;Ⅳ型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用于处理侵犯颈内动脉(ICA)和颅内的复发性鼻咽癌。

    结论

    上述4型内镜下鼻咽癌切除术可以有效用于治疗复发性鼻咽癌,通过建立复发性鼻咽癌颈内动脉手术前的评分量表和分级策略可以有效地指导对侵犯ICA的复发性鼻咽癌的处理,为外科治疗复发性鼻咽癌提供临床指导。

    黏膜瓣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内镜手术修复颅底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高俊潇,邱前辉
    2019, 33(2):  46-5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049
    摘要 ( 2082 )   HTML ( 14 )   HTML ( )   PDF (3126KB) ( 27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使用游离黏膜瓣与带蒂黏膜瓣在鼻咽癌放疗后颅底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18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应用黏膜瓣修复鼻咽癌放疗后42例患者病例资料,带蒂黏膜组织瓣修复17例,游离鼻甲黏膜瓣修复25例,失败后再次手术带蒂黏膜组织瓣9例。术后随访黏膜瓣存活情况。

    结果

    17例行带蒂黏膜瓣修复手术者中,12例黏膜瓣存活良好(70.59%),3例黏膜瓣愈合欠佳(17.65%),2例生长差(11.76%);二次手术率为17.65%(3例次)。25例行游离黏膜瓣修复手术者中,13例愈合良好(52.00%),10例愈合欠佳(40.00%),2例愈合差(8.00%);二次手术率为24.00%(6例次)。9例再次手术的手术方式均为带蒂黏膜瓣修复术,术后8例黏膜瓣愈合良好,1例愈合差。观察发现首程放疗与再程放疗对黏膜瓣存活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98.50, P=0.001(标准化后)],且首程放疗比再程放疗黏膜瓣愈合好;鼻咽癌复发与颅底骨坏死性黏膜瓣修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54.50, P=0.017(标准化后)],且骨坏死患者黏膜瓣预后差;消除放疗及骨坏死影响因素分析,带蒂黏膜瓣修复与游离黏膜瓣修复术后黏膜存活情况无统计学差异[U=746.00, P=0.157(标准化后)]。

    结论

    黏膜瓣修补是鼻咽癌放疗后鼻内镜手术修复颅底组织缺损的重要方法,不仅经济实惠,无排斥,而且取材方便。放疗次数及是否发生骨坏死对黏膜瓣存活影响较大,修复方式对瓣膜的存活无明显影响。

    鼻咽癌内镜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赵丽娟,姜彦,于龙刚,蔡亮,陈敏,张继生,李志远,鞠建宝,李娜
    2019, 33(2):  51-5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9.073
    摘要 ( 1691 )   HTML ( 9 )   HTML ( )   PDF (547KB) ( 32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颅底外科收治的35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75岁,年龄最小者17岁,中位年龄52岁。病例首诊时主要症状为鼻塞5例,涕中带血13例,耳闷、听力下降4例,颈部肿物5例,咽部不适3例,头痛、复视5例。TNM分期:Ⅰ期5例,Ⅱ期12例,Ⅲ期12例,Ⅳ期6例;T分期:T1期7例,T2期13例,T3期9例,T4期6例;NX 2例,N0 16例,N1 9例,N2 7例,N3 1例;M分级均为0级,均未出现远处转移情况。患者均接受内镜下鼻咽颅底肿瘤切除术,术后予以放疗或同期化疗。随访后结果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法。

    结果

    35例患者的病理类型为非角化性癌未分化型22例;非角化性癌分化型5例,鳞状细胞癌8例。随访3~95个月,其中3例(8.6%)出现复发,31例(88.6%)存活,4例(11.4%)死亡,其中2例死于肿瘤远处转移,1例死于颈内动脉大出血,1例死于肿瘤局部复发并侵犯颅底或颅内。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23%、95.23%和87.91%。

    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有利于鼻咽癌患者的远期预后效应。

    国外指南解读
    西班牙医学肿瘤学会鼻咽癌临床指南(2017)介绍
    孙笑晗,李娜
    2019, 33(2):  57-59.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19.017
    摘要 ( 1489 )   HTML ( 29 )   HTML ( )   PDF (346KB) ( 88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咽癌在生物学、流行病学、组织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特殊性。放疗是鼻咽癌主要的治疗方法,联合化疗可提高生存率。手术用于残余病灶或复发的挽救。在远处转移后,姑息治疗采用顺铂-吉西他滨效果较好。治疗后随访十分重要,某些及早发现的复发,可进行挽救性治疗。

    论著
    鼻咽癌放疗期间两种鼻腔冲洗方法的应用效果比较
    王俊,邢奋丽,朱萍,孙亚萍,汤翠菊
    2019, 33(2):  60-6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258
    摘要 ( 2067 )   HTML ( )   PDF (416KB) ( 42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鼻咽癌放疗期间两种鼻腔冲洗方法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确诊为鼻咽癌且正在接受放疗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气水式鼻腔冲洗器,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鼻腔冲洗器。采用中文版鼻腔鼻窦结局量表20条(SNOT-20)调查两组患者放疗前、放疗前期、放疗中期及后期生活质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最终的鼻黏膜放射损伤程度。 结果 放疗前及放疗前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6,0.643);放疗中期及后期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41,0.007)。放疗结束后观察组鼻黏膜损伤0度3例,Ⅰ度9例,Ⅱ度9例,Ⅲ度5例,Ⅳ度4例,对照组分别为1、2、12、8、7例,两组鼻黏膜放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00, P=0.007)。 结论 与一次性鼻腔冲洗器相比,气水式鼻腔冲洗器能有效提高鼻咽癌放疗中期及后期生活质量评分,降低鼻黏膜损伤程度。
    皂角刺颗粒溶液经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郭赛,彭桂原,向凤,黄小安,林山珊,钱湃梓,李林蔓,黄桂烂
    2019, 33(2):  64-6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454
    摘要 ( 2399 )   HTML ( )   PDF (494KB) ( 5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皂角刺颗粒溶液经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效果。 方法 将30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皂角刺组和生理盐水组各15例,皂角刺组接受皂角刺颗粒溶液20 mL行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每周5次;生理盐水组接受生理盐水20 mL行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每周5次;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评价两组鼻塞、鼻分泌物鼻后滴漏、前鼻孔分泌物、头/面痛、嗅觉损失5个鼻部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内镜 Kennedy评分。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内镜 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00 6、0.725 7);治疗后皂角刺组患者鼻分泌物鼻后滴漏、鼻塞症状及嗅觉损失的VAS评分改善幅度和鼻咽后鼻孔分泌物潴留、中鼻道分泌物、黏膜水肿的鼻内镜评分改善幅度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3 3、0.046 4、0.018 8、<0.000 1、<0.000 1、<0.000 1)。皂角刺组、生理盐水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 P<0.000 1)。皂角刺组与生理盐水组均仅有1例出现鼻出血,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0 0, P=1.000)。 结论 皂角刺颗粒溶液经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较为安全。
    软带骨桥在双侧小耳畸形患者中的应用
    苏法仁,马启发,刘玉红
    2019, 33(2):  69-7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006
    摘要 ( 1594 )   HTML ( )   PDF (2067KB) ( 27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佩戴软带骨桥在双侧小耳畸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36例双侧小耳畸形患者,每例患者分别佩戴软带骨桥与软带骨锚式助听器(BAHA),佩戴前后分别测量声场纯音测听,并随访观察佩戴软带骨桥后患者的日常交流及对声音的反应情况。 结果 36例双侧小耳畸形患者佩戴软带骨桥后行声场纯音测听结果显示,平均气导听力提高38.8 dB,佩戴软带BAHA后行声场纯音测听结果显示,平均气导听力提高34.5 dB,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日常生活交流情况明显改善。 结论 对于先天性双侧小耳畸形患者,佩戴软带骨桥后,听力提高显著,效果良好。
    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分析
    张浩亮,于锋,吴云文
    2019, 33(2):  72-7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094
    摘要 ( 1078 )   HTML ( )   PDF (390KB) ( 24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合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的适宜手术方案。 方法 收集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68耳,分为观察组(28耳),同期行中耳乳突手术及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照组(40耳),仅行中耳乳突手术。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以ETDQ-7评分、听阈、气骨导差进行对比。 结果 观察组术后6~12个月随访气导平均听力改善率为89%(25/28),干耳率93%(26/28)。对照组听力改善率为75%(30/40),干耳率95%(38/40)。观察组术后3~6个月EDDQ-7评分及听阈达到较明显缓解,但术后6~12个月上述指标有加重趋势。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听力均比术前听力提高,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的术后听力相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中耳手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较单纯中耳手术的听力改善率高,改善程度高,重新内陷率低,重新粘连率低,干耳率无明显差别。术后3~6个月患者咽鼓管相应症状达到较明显缓解,6~12个月症状有反复。
    MIF、GSK-3β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研究
    邹良玉,李连贺,岳文慧,韩志鹏,张子惠
    2019, 33(2):  76-8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423
    摘要 ( 960 )   HTML ( )   PDF (3812KB) ( 2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糖原合成激酶-3(GSK-3β)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验30例喉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IF、GSK-3β的表达情况,并以10例非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喉部正常黏膜组织作对照;分析喉组织中MIF、GSK-3β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喉鳞状细胞癌中MIF与GSK-3β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喉癌组织中、癌旁组织及喉正常喉黏膜中MIF表达率分别为73.33%,40.00%,20.00%,喉癌组织中、癌旁组织及喉正常喉黏膜中GSK-3β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0%,13.33%,20.00%;MIF、GSK-3β在喉癌中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均无相关性(P>0.05)。MIF、GSK-3β在喉癌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592,P=0.003)结论 喉鳞状细胞癌中MIF、GSK-3β的高表达可促进喉癌的发生及发展,MIF、GSK-3β可作为喉癌的潜在的组织生物标志物和喉癌患者疾病进展监控及预后观测的指标。
    喉内镜下等离子消融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早期喉癌的疗效对比
    徐夏,邓文婷,黄成志,陈勇挺,汪建
    2019, 33(2):  81-8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177
    摘要 ( 1739 )   HTML ( )   PDF (2864KB) ( 28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支撑喉镜内镜辅助下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并与常规开放性手术作对比分析。 方法 回顾早期声门型喉鳞癌55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等离子组35例、喉裂开组20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复发率,并应用嗓音分析软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嗓音恢复情况。 结果 等离子组及喉裂开组患者在手术时间[(15.60±7.20)vs(94.00±9.95)min)]、术中出血[(8.94±8.06)vs(100.75±28.34)mL]、住院时间[(6.86±0.77)vs(11.45±1.05)d]、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66±0.91)vs(4.65±1.04)分]及呛咳评分[(3.60±0.85)vs(6.05±1.23)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肉芽增生发生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嗓音分析两组嗓音参数(Jitter、Shimmer、HNR)均较术前好转,等离子组上述参数恢复情况均优于喉裂开组:基频微扰(Jitter)[(0.66±0.15)vs(0.78±0.18)%],振幅微扰(Shimmer)[(4.57±1.14)vs(5.66±0.97)%],谐噪比(HNR)[(17.41±2.58 )vs(15.39±1.63)d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支撑喉镜内镜辅助下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早期喉癌疗效确切,较喉裂开术具有微创、高效、术后嗓音恢复好的优势。
    咽喉反流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及其咽喉反流体征评分、症状指数特点
    胡安,邢艳莉,陈晓平,薛晓成,张燚,胥伟华
    2019, 33(2):  86-8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252
    摘要 ( 1457 )   HTML ( )   PDF (445KB) ( 26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咽喉反流病(LPRD)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咽喉反流体征评分(RFS)和咽喉反流症状指数(RSI)特点,探讨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抽取100例LPRD患者,将其中合并有OSAS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39),其余作为对照组(n=61),观察两组RFS、RSI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度(SaO2)、反流总数、总反流时间;比较治疗2个月后RSI、RFS评分。 结果 观察组RFS和RSI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RFS体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喉反流伴OSAS患者声门下水肿、喉室消失、杓会厌襞红斑/充血、喉黏膜水肿、后联合肥厚或肿胀评分显著高于单纯的咽喉反流患者(P<0.05),RSI评分中咽喉反流伴OSAS患者呼吸困难、烧心胸痛胃酸反流评分显著高于单纯的咽喉反流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RSI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在呼吸困难、烧心胸痛胃酸反流方面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AHI、SaO2、反流总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HI、SaO2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反流总数、总反流时间改善显著,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5)。 结论 伴OSAS会加重LPRD患者咽喉反流相关症状,可能是LPRD患者治疗效果和症状改善较差的原因。
    Müller状态下128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OSAS患者上气道阻塞平面评估中的价值
    张丙文,陈荣荣,吴元庆,徐进敬,姜亮,戚建伟
    2019, 33(2):  90-9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368
    摘要 ( 1417 )   HTML ( )   PDF (2157KB) ( 38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üller状态下128排螺旋CT上气道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上气道阻塞平面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42例成人中重度OSAS患者,分别于平静呼吸和Müller状态(模拟睡眠憋气状态)下行128排螺旋CT薄层轴位扫描并行上气道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两种状态下相同上气道平面各横截面积、各径线长度、软腭悬雍垂长度及厚度、舌骨至硬腭距离等参数。 结果 与平静呼吸状态相比,Müller状态下除会厌后区前后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7, P =0.073),其余各阻塞平面的前后径、左右径等径线测量值及横截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腭后区左右径、前后径、横截面积的t分别为6.2146.9698.192, P<0.001;舌后区左右径前后径横截面积的t分别为6.1702.5108.579, P分别<0.0010.016、<0.001;会厌后区左右径横截面积的t分别为4.2796.104, P<0.001);软腭厚度软腭及悬雍垂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4735.724, P<0.001);舌骨的位置下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2, P<0.001)。 结论 Müller状态下128排螺旋CT上气道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评估OSAS患者上气道阻塞平面和各平面软组织的顺应性,有助于阻塞平面的分类,为OSAS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及验证
    刘冬梅,李洋,宋继科,郭大东,马先祯,毕宏生
    2019, 33(2):  95-9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101
    摘要 ( 792 )   HTML ( )   PDF (1555KB) ( 24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并进行验证。 方法 健康成年兔18只,随机分为术后3 d、1个月、3个月三组,每组6只,任一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充填硅油,未手术眼作为对照。在不同的时间点各处死2只后取晶状体组织,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晶状体的基因表达谱进行检测,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验证。 结果 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3 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29个,以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为主;术后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40个,以细胞凋亡、物质转运相关的基因为主;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共134个,以物质能量代谢、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基因为主。聚类分析显示,硅油填充术后3 d、1个月和3个月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共同表达变化的基因共有29个,其中共同表达上调的基因是NPPA、CD38、BPGM、 PIN、ELAM1等n个基因;共同表达下调的基因是VTN、GSTM2、BFSP2、LTB4DH、MMP2、CAPNS1等n个基因。应用real time PCR技术对这些表达变化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证实了表达谱芯片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结论 硅油填充术后晶状体基因表达谱涉及多基因改变,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的改变可能是术后形成晶状体混浊的始动因素。
    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刘建波,张环
    2019, 33(2):  99-10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337
    摘要 ( 1465 )   HTML ( )   PDF (609KB) ( 2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将66例(78眼)白内障合并DME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组(IVR组)行白内障手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组(IVTA组)行白内障手术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及眼压等指标的差异。 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DM)病程、术前BCVA(LogMAR)、CRT和眼压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术后3组的BCVA(LogMAR)、CRT随时间变化的整体趋势(tim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之间BCVA(LogMAR)、CRT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time*group)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时间因素,3组BCVA(LogMAR)、CRT的综合差异(group)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BCVA(LogMAR)、CRT的比较:IVR组与对照组差异,IVTA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R组与IVT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眼压随时间变化的整体趋势(time)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组之间眼压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time*group)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1个月IVTA组眼压升高,与对照组、IVR组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考虑时间因素,3组眼压的综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 结论 对合并DME的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手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曲安奈德均可提高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减轻黄斑水肿,雷珠单抗不会引起眼压升高,较曲安奈德安全性更高。
    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
    姜秀颖,李元彬
    2019, 33(2):  105-11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430
    摘要 ( 1480 )   HTML ( )   PDF (452KB) ( 4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的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从而提高对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7年9月间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收治的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的患者,根据发生时间,分为早发型人工晶体脱位组(<3个月)和晚发型人工晶体脱位组(≥3个月)。分别对原发病及所行手术、既往手术史、眼合并症、眼轴、人工晶体脱位的原因、术后发生人工晶体脱位的时间、人工晶体脱位的类型和程度、人工晶体脱位处理的手术方式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早期人工晶体脱位组11眼,其中后囊破裂9眼(81.8%),外伤1眼(9.1%),合并高度近视者2眼(18.2%),玻璃体切割术后4眼(36.4%)。晚期人工晶体脱位组62眼,外伤12眼(19.4%),后囊破裂16眼(25.8%),悬韧带断裂27眼(43.5%),合并高度近视20眼(32.3%),葡萄膜炎7眼(11.3%),视网膜色素变性4眼(6.5%),玻璃体切割术后11眼(17.7%),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4眼(6.5%)。术前与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置换术与复位术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早期人工晶体脱位多与术中后囊破裂、人工晶体放置位置不当等手术相关因素有关。晚期人工晶体脱位多与悬韧带断裂、后囊破裂等原因相关,高度近视、既往玻璃体手术史、葡萄膜炎等均为人工晶体脱位的危险因素。鉴于人工晶体脱位临床表现复杂,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治疗策略。
    β-榄香烯影响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IL-1β、ICAM-1表达分析
    李宝华,刘平,王新
    2019, 33(2):  111-11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7.442
    摘要 ( 1403 )   HTML ( )   PDF (441KB) ( 39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β-榄香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期为β-榄香烯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40只成年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大鼠给予构建糖尿病模型,对β-榄香烯治疗组大鼠实施β-榄香烯溶液灌胃,持续治疗12周。在给药12周末对各组大鼠进行处死,将大鼠的视网膜组织进行分离,同时收集大鼠房水与血清,使用ELISA法测定IL-1β、ICAM-1蛋白在大鼠视网膜组织、房水与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ICAM-1蛋白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ICAM-1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ELISA 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清与视网膜中IL-1β、ICAM-1 蛋白含量升高;但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大鼠血清与视网膜中IL-1β、ICAM-1 含量低于糖尿病组,其中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对血清与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的降低作用较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作用更强;各组房水中IL-1β、ICAM-1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视网膜IL-1β蛋白微量表达,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IL-1β均较糖尿病组表达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升高;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糖尿病组,且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低于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 结论 β-榄香烯可以抑制糖尿病大鼠血清及视网膜组织中的IL-1β、ICAM-1炎性因子的产生,且β-榄香烯剂量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提示β-榄香烯可能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GRP94、EIF2α在原发型闭角性青光眼小梁中的作用研究
    滕兴波,曹智,孙海霞,刘宪金,杨伟舟,朱艳,朱玉广
    2019, 33(2):  115-11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378
    摘要 ( 1178 )   HTML ( )   PDF (2291KB) ( 24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检测内质网应激的相关因子 GRP94、EIF2α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PCACG)患者小梁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内质网应激在PCACG小梁组织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探讨PCACG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分别用HE染色法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小梁组织镜下显微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小梁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 GRP94、 EIF2α的表达水平。 结果 HE染色显示,PCACG 患者小梁组织排列不规则,小梁网眼窄小,Schlemm 管腔变窄且不规则。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小梁网组织GRP94、EIF2α少量表达,实验组小梁组织中GRP94、EIF2α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CACG 患者小梁组织中存在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EIF2α通道参与了小梁组织的氧化损伤,促进了眼内压的升高。
    A型肉毒素显微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分析
    岳鹏程,王园,万晓梅,宫华青
    2019, 33(2):  119-12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547
    摘要 ( 2477 )   HTML ( )   PDF (435KB) ( 56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下经球结膜微小切口眼外肌A型肉毒毒素(BTXA)显微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于青岛眼科医院行BTXA显微注射治疗的AACE患者资料。注射前行眼科常规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及复视检查并记录。于手术显微镜下经内直肌附着处1~2 mm的球结膜微小切口暴露内直肌止端完成BTXA注射。注射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行眼科常规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及复视检查并记录。 结果 患者共28例(30眼)。治疗前平均斜视度为(33.2±15.6)(+15~+60)。治疗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平均斜视度数分别下降至(9.8±7.2)(P<0.001)、(7.8±3.4)(P<0.001)、(9.3±5.2)(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诊的斜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复查时,6.7%(2/30)的注射眼出现眼上睑轻度下垂,6.7%(2/30)的注射眼出现<10的垂直斜视,1个月复诊时以上症状均消失;注射后3个月,78.6%(22/28)的患者复视症状消失,7.2%(2/28)的患者复视减轻,14.2%(4/28)的患者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 BTXA显微注射治疗AACE操作安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确切,是无肌电图引导下眼外肌注射的较理想选择。
    综述
    miRNAs与内耳发育和听觉毛细胞凋亡与再生的研究进展
    谢益,韩锋产
    2019, 33(2):  126-12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268
    摘要 ( 1413 )   HTML ( )   PDF (352KB) ( 35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小的、非编码蛋白的RNA,它通过转录后机制的调控参与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和代谢等多种生物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miRNAs在脊椎动物内耳的发育、改善听觉毛细胞的凋亡以及促进毛细胞的再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miRNAs的出现为听力障碍的机制研究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自发性脑脊液耳漏的研究进展
    王玥,刘芊,王海波
    2019, 33(2):  130-13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431
    摘要 ( 1607 )   HTML ( )   PDF (506KB) ( 44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发性脑脊液耳漏是一类无明显颞骨创伤史、手术史、感染、肿瘤等原因的一类脑脊液耳漏。病理生理学目前尚不清楚,主要公认的有“先天性缺陷论”和“蛛网膜颗粒论”两种形成学说。成人和儿童漏口部位存在一定差异,常见于乳突天盖、鼓室盖、底板周围、窦脑膜角、内听道底、后颅窝等。该病临床表现不特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引起脑膜炎危及生命。行颞骨HRCT、葡萄糖定量及核素脑池显影等检查确诊后,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甲状腺癌中的调节机制
    宋晓宇,宋西成
    2019, 33(2):  136-13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317
    摘要 ( 1658 )   HTML ( )   PDF (362KB) ( 2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肿瘤组织内局部缺氧是导致肿瘤预后差的重要因素,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 HIF-1α)是低氧环境下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主要调节因子,其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作用与多种因素有关。HIF-1α在甲状腺癌中的调节机制可能与BRAFV600E调控、HIF-1α、CXCR4和VEGF表达调节、PTEN表达调节、CD44V6表达调节有关。
    光学相干层析血管扫描在视网膜静脉阻塞中的应用
    梁倩倩,杨庭骅,赵博军
    2019, 33(2):  139-14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364
    摘要 ( 1306 )   HTML ( )   PDF (375KB) ( 3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眼科临床常见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病。RVO属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观察发病后视网膜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的变化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以及预后的观察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是检查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是FA是一项有创检查,存在有过敏等风险。近年来,光学相干层析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快速、非侵入性的新型血流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定性的分析眼部血管形态,更重要的是能够无创性定量测量眼部血管及血流灌注,同时还能对深部病变进行评估。对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中的应用、优点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先天性白内障治疗新进展
    陈莹,李元彬
    2019, 33(2):  143-14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254
    摘要 ( 1601 )   HTML ( )   PDF (452KB) ( 5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随着眼科显微技术的发展,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成功率已较前有提高,但是由于婴幼儿眼球结构发育不完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选择方面均不同于成人白内障,且术中、术后的并发症较成人多,术后还需长时间的视觉功能训练。针对先天性白内障的这些特点,通过复习先天性白内障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对各类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对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提供参考。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新进展
    唐唯,李元彬
    2019, 33(2):  149-15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325
    摘要 ( 1733 )   HTML ( )   PDF (587KB) ( 4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白内障手术技巧的不断发展和人工晶体的不断开发,白内障手术进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不仅涵盖精细的手术过程,还包括不断更新的手术设备、准确完善的术前检查、精确的人工晶状体测算以及术前、术后视功能分析、个性化的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的选择。现就近年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前及术后评估、手术操作与设计和人工晶体优选情况做一综述。
    干眼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孙子雯,崔洪玮,孙喜灵,陈晨,张璐,胡竹林
    2019, 33(2):  159-16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411
    摘要 ( 2518 )   HTML ( )   PDF (533KB) ( 130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内在因素(泪膜破坏、性激素失调等)和外在因素(环境、手术和药物等)多重因素影响,干眼病患者急剧增多且呈年轻化发展趋势,干眼病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回顾近几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干眼病的主要病因、发病机制及未来治疗突破的方向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
    多组颅神经受累的不典型Hunt综合征一例报告
    于春刚,李健东
    2019, 33(2):  167-16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170
    摘要 ( 1133 )   HTML ( )   PDF (1484KB) ( 2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伤性眼球脱位于上颌窦一例报告
    刘红霞,王少鹏,路晖,高丽芬
    2019, 33(2):  169-17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7.475
    摘要 ( 1137 )   HTML ( )   PDF (927KB) ( 22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黑矇一例报告
    王新娟,沙士珂,马路生
    2019, 33(2):  171-17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18.201
    摘要 ( 858 )   HTML ( )   PDF (307KB) ( 40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