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20
      
    论著
    乳突鼓室再手术中钛听骨假体位置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晓雨,赵丹珩,刘娅,刘阳
    2023, 37(1):  1-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59
    摘要 ( 845 )   PDF (5762KB) ( 16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中耳乳突再次手术病例中已植入的钛听骨假体存在状态、临床特征、影响听骨位置状态的相关因素,以期为鼓室成形术中听骨植入提供临床经验和教训。 方法 总结2013—2020年行乳突鼓室成形术中植入钛听骨后6个月以上因各种原因再手术的病例,回顾分析钛听骨的位置情况、听骨位置异常的原因、处理方法。 结果 在485例应用了钛听骨听力重建的鼓室成形术中,有30例再手术,其中钛听骨位置良好9例,鼓膜(TM)内陷钛听骨突出2例,TM穿孔钛听骨顶出7例,脱离TM或倾角6例,脱离镫骨患者6例。再手术原因术后感染8例,复发15例,单纯听力下降7例,术后感染均发生在术后1个月之内,而复发和单纯听力下降中位数发生时间分别为19个月(5~54个月)、30个月(4~49个月)。复发和感染中钛听骨位置良好占1/3、1/2,而单纯听力下降者钛听骨位置均异常。 结论 使用钛假体的听骨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重建方法,再手术率较低,咽鼓管功能不良、TM内陷是钛听骨异常的主要原因,术后复发、感染为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再手术中发现前次听骨植入失败包括脱位、倒伏、突出、脱落、异物刺激反应、肉芽包裹等状态。
    以耳部症状首发、合并鼻咽占位的肉芽肿性多血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
    钟佳珂,王柏杨,伊海金
    2023, 37(1):  6-1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26
    摘要 ( 723 )   PDF (8938KB) ( 1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1例临床少见的以耳部症状首发、合并鼻咽部占位的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理表现及诊疗过程。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病例特点并回顾国内外GPA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以中耳炎、迷路炎症状为首发表现,合并鼻咽部占位,病程中逐渐出现面瘫,三叉神经刺激症状加重。多次留取耳及鼻咽部活检示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升级抗生素,同时为避免中耳炎侵犯岩骨及颅内行乳突开放术。中耳局部炎症改善后其耳痛、面瘫等仍不缓解,但激素治疗有效,遂进一步完善自免病相关检查并再次行鼻咽部活检,最终确诊为GPA,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得以控制症状。术后3个月暂无显著肺部及肾脏受累表现。 结论 临床上发现不典型的中耳炎或常规治疗反复不愈,且逐渐进展出现内耳、颅神经侵犯表现如眩晕发作、面神经麻痹等,同时激素治疗有效,且合并鼻咽部占位、鼻窦炎影像学表现,或累及其他器官如肺、肾脏时,均应考虑到GPA的可能。当反复留取病理活检未能取得特异性确诊依据时,动态监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红细胞沉降率、尿潜血、胸部CT、血肌酐等也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耳大神经阻滞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苏醒期谵妄的影响
    冯琰琰,张丹旭,张康大,王林雨,王焕亮
    2023, 37(1):  15-1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38
    摘要 ( 729 )   PDF (508KB) ( 1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耳大神经阻滞对七氟烷全麻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苏醒期谵妄(ED)的影响。 方法 择期七氟烷全麻下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80例,0~6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大神经阻滞组(A组)和对照组(B组)。麻醉诱导后,A组在超声引导下耳大神经周围注入0.2%罗哌卡因1 mL,B组在切口周围注射2%利多卡因2 mL。七氟烷维持麻醉。术后使用儿童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PAED)评估ED发生率,使用面部、腿部、活动、哭泣和安慰程度量表(FLACC)评估术后疼痛。PAED≥13分或FLACC≥4分者,给予芬太尼0.5 μg/kg静脉注射。记录患儿七氟烷平均用药浓度、ED持续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芬太尼总用药量、护士满意度评分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与B组比较,A组ED发生率(P=0.036)和PAED(P=0.024)评分降低,FLACC评分(P=0.008)和FLACC≥4分的比率(P=0.006)降低,芬太尼补救镇痛率(P=0.011)降低,PACU停留时间(P=0.040)缩短,护士满意度(P=0.021)得到改善(P均<0.05),PAED≥13分的比率(P=0.289)、ED持续时间(P=0.962)、拔管时间(P=0.913)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P呕吐=0.737;P呛咳=0.487;P低氧=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耳大神经阻滞能降低七氟烷全麻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耳胆脂瘤合并面瘫的手术后疗效分析
    翟贯虹,于司函,张志强,于常旭,崔哲洙
    2023, 37(1):  20-2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045
    摘要 ( 600 )   PDF (1252KB) ( 8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耳胆脂瘤合并面瘫的患者经过开放式乳突切开手术或者完壁式乳突切开手术加面神经减压手术改善面瘫的疗效。 方法 面神经House-Brankmann分级显示Ⅲ级9例、Ⅳ级11例、V级5例,其中2例出现下眼睑向外翻。根据面瘫时间不同,从患面瘫至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患面瘫后30 d内手术者13例,其中Ⅲ级7例、Ⅳ级5例、Ⅴ级1例;第2组:患面瘫后30~60 d内手术者8例,其中Ⅲ级 2例、Ⅳ级 5例、Ⅴ级 1例;第3组:患面瘫后60~90 d内手术者4例,其中Ⅳ级1例、Ⅴ级3例。所有的患者分别在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评估并分析。 结果 25例均为一次性手术成功,术后3个月的时候比术前明显恢复,其中Ⅰ级7例、Ⅱ级6例、Ⅲ级9例、Ⅳ级3例(P<0.001),术后6个月的时候比术前明显恢复,其中Ⅰ级17例、Ⅱ级3例、Ⅲ级5例(P<0.001),但是术后6个月比术后3个月没有明显的恢复(P=0.076)。第1组的治疗效果优于第2组与第3组第2组与第3组术后3个月的时候比术前面瘫程度并没有明显改善(P=0.009),然而术后6个月的时候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01)。术后6个月时的疗效与术后3个月时候的疗效相比没有明显的好转(P=0.223)。 结论 中耳胆脂瘤合并面瘫后30 d内手术的患者疗效最好,面瘫后30~90 d内手术时仍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疗效缓慢,术后6个月的时候才有明显的效果。中耳胆脂瘤合并面瘫后即使3个月内手术仍然获得比较好效果。
    吸入麻醉在儿童电子鼻咽喉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伊同英,王雪妮,韩旭东,白彩颖,吴岐珍
    2023, 37(1):  26-2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14
    摘要 ( 645 )   PDF (427KB) ( 12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和表面局部麻醉在电子鼻咽喉镜检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行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的1 00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遵循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吸入麻醉组和局部麻醉组,每组503例。比较两组患儿内镜检查的FLACC疼痛评分、黏膜损伤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医生操作感受评分、完成检查所需时间及二次进镜率。 结果 吸入麻醉组患儿行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其疼痛感受、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局部麻醉组(P=0.002,P<0.001),且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吸入麻醉组医生操作感受及检查时间也优于局部麻醉组(P=0.042,P=0.026)。 结论 在儿童电子鼻咽喉镜检查过程中,吸入麻醉优于局部麻醉效果。
    鼻腔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构瘤1例并文献复习
    岑艳芳,伍映芳,胡玉莹,孔喆,梁艳,李兴亚,夏纪严
    2023, 37(1):  30-3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64
    摘要 ( 730 )   PDF (5842KB) ( 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腔呼吸上皮性腺瘤样错构瘤(REAH)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及治疗。 方法 分析1例鼻腔REA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结果 鼻腔REAH临床表现常以鼻塞、嗅觉减退为主。影像学方面,嗅裂增宽>10 mm是本病在CT上的特征性表现。本病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其显微镜下特点是大量内衬呼吸道纤毛上皮的腺体显著增生。 结论 鼻腔REAH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而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尤其重要。内镜下切除肿瘤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手段。
    儿童与成人OSAHS患者的口咽部菌群特征及药敏学分析
    张晓雪,王伟,刘杰,许贞菊,钱永恒,韩敏
    2023, 37(1):  35-4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94
    摘要 ( 713 )   PDF (485KB) ( 1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儿童与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口咽部菌群的差异及其药敏学结果,为临床OSAHS患者术后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1月—2021年10月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入院后取2组患者口咽部分泌物及时送检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学分析,比较儿童OSAHS患者与成人OSAHS患者的口咽部菌群差异及药敏学结果。 结果 211例患者中66例分离培养出病原菌共78株,阳性率为31.28%,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55株(70.5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9株(37.18%)、肺炎链球菌18株(23.08%)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19株(24.36%),以流感嗜血杆菌15株(19.23%)为主。儿童组与成人组相比,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链球菌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组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成人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炎链球菌对四环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复方新诺明、头孢呋辛的耐药率较高。 结论 OSAHS术后经验性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儿童患者与成人患者应区别对待,并应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方案,减缓耐药菌的产生。
    miR-181b-5P和EPB41L3蛋白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黄恒丰,马鲲鹏,杨迪,张丽君,张盛林
    2023, 37(1):  41-4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02
    摘要 ( 605 )   PDF (1268KB) ( 19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miR-181b-5P和红细胞膜蛋白配体4.1样3(EPB41L3)目前在喉癌中表达关系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论文主要通过研究miR-181b-5P、EPB41L3蛋白在喉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miR-181b-5P靶向调控EPB41L3对喉癌组织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影响。 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miR-181b-5P在喉癌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喉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81b-5P的表达量。预测miR-181b-5p的靶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EPB41L3蛋白的相对表达由免疫组化SP法测定。 结果 喉癌组织中miR-181b-5P的表达明显较癌旁正常组织高(P<0.001),且在有无淋巴结转移间有显著差异(P=0.027 3)。EPB41L3蛋白在喉癌组织的表达明显较癌旁正常组织低(P<0.001)。EPB41L3蛋白在喉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于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81b-5p及EPB41L3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20 8,P=0.002 3)。 结论 miR-181b-5P可能通过负性调控EPB41L3的表达,影响喉癌组织的增殖、侵袭、转移,研究可为喉癌的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与喉乳头状瘤恶变进程及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
    王灵娃,王茹,房居高
    2023, 37(1):  47-5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012
    摘要 ( 552 )   PDF (9103KB) ( 6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影响喉乳头状瘤恶变进程及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方法 从GEO和TCGA数据库分别下载成人喉乳头状瘤数据集GSE10935和喉鳞癌转录组数据,使用R语言筛选两组数据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韦恩图分析筛选两组共同DEGs后,使用GEPIA数据库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出候选基因。利用HPA数据库分析候选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得到关键基因后,进行单/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及GO、KEGG功能富集分析。 结果 从GSE10935数据集筛选出112个与喉乳头状瘤发生发展相关的DEGs,从喉鳞癌转录组数据筛选出1817个与喉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DEGs。通过韦恩图分析得到共同DEGs 24个。GEPIA在线网站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FSCN1、MMP1、IFI27在头颈鳞癌组织(HNSCC)中高表达,ALDH3A1、HLF、MMRN1低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SCN1:P=0.002 9、MMP1:P=0.047、IFI27:P=0.035、ALDH3A1:P=0.024、HLF:P=0.008、MMRN1:P=0.036)。生存分析显示FSCN1、MMP1、IFI27低表达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高表达组患者,ALDH3A1、HLF、MMRN1高表达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低表达组患者。HPA数据库分析候选基因免疫组化结果发现,FSCN1蛋白在HNSCC中显著高表达,而ALDH3A1蛋白低表达。进一步生存分析表明FSCN1和ALDH3A1的表达水平是影响HPV相关的HNSCC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 FSCN1和ALDH3A1可能是影响喉乳头状瘤恶变的关键基因,FSCN1高表达、ALDH3A1低表达显著影响HPV相关的HNSCC患者预后,可能是潜在阻滞喉乳头状瘤恶变进程的分子靶标。
    颈深部鱼刺异物3例诊治体会及文献复习
    张瑾,张辉,丁德涛,张永红,李笑颖,索安奇,李晓瑜,吴允刚
    2023, 37(1):  56-5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40
    摘要 ( 675 )   PDF (1637KB) ( 19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颈深部鱼刺异物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方式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颈深部鱼刺异物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果 鱼刺是上消化道最常见的异物之一,咽、食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急诊。尖锐异物或者停留时间长的异物常可引起咽部及食管黏膜损伤,继发感染,若诊治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尽早取出异物非常重要。 结论 警惕鱼刺异物进入颈深部软组织内的可能性,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方法进行确诊和定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
    12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生存分析
    李智林,郑洲,安韡
    2023, 37(1):  59-6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39
    摘要 ( 794 )   PDF (648KB) ( 29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PSCCT)的临床特征、生存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PSCCT患者的临床表现、甲状腺超声特点、治疗方式、组织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 法及Log-rank 检验、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合并乳头状癌与甲状腺鳞癌总生存期(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未合并乳头状癌是OS的危险因素。 结论 PSCCT是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临床在诊断PSCCT的同时确定其是否合并乳头状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早期cN0 PTC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
    肖富亮,林云,潘新良
    2023, 37(1):  64-7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62
    摘要 ( 673 )   PDF (524KB) ( 41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早期(T1、T2,N0M0)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隐匿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合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PCLND)的并发症发生率,为早期cN0 PTC的PCLND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54例早期cN0 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统计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男性、年龄≤45岁、直径>1 cm、砂砾体/微钙化形成是隐匿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 Logit(P)=-1.735-0.717×性别+0.442×年龄+1.245×肿瘤直径+1.349×砂砾体/微钙化形成。与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PCLND并未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 建立的早期cN0 PTC隐匿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及实用价值。术前可使用此模型计算隐匿性中央区转移的概率,P值越大,淋巴结转移风险越大,越应该行PCLND。本次研究术后暂时性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可见规范的手术步骤及良好的手术技巧可提高PCLND的安全性。由于早期cN0 PTC隐匿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较高(本研究为33.3%),因此对此类患者应积极行PCLND,以清除可能存在的隐匿恶性淋巴结,前提是手术团队的水平能够不增加并发症风险。
    气道内金属支架取出术方法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晓冬,彭镜园,安小庆,江应潇,徐栗,王晓平,曲仪庆
    2023, 37(1):  72-7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419
    摘要 ( 615 )   PDF (7895KB) ( 8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影响气道内金属支架取出术方法学的影响因素,探讨气道内金属支架取出术的方法学。 方法 收集64例气道内金属支架取出术的病历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所有患者按照支架取出使用的方法种类数量,分为支架取出方法种类≤3种组(n=40)和支架取出方法种类>3种组(n=24)。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气道内金属支架类型、气道内支架留置时间、支架相关并发症等影响因素。 结果 64例中有40例使用支架取出方法种类≤3种,24例使用支架取出方法种类>3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置入支架时病因、支架留置体内时间、取出支架时支架结构完整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取出支架方法种类>3种组的支架覆膜情况、支架移位、支架相关肉芽组织或肿瘤组织形成程度评分、支架相关瘢痕组织形成程度评分,与取出支架方法种类≤3种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支架相关瘢痕组织形成程度评分(OR=1.354,95%CI:1.100~1.667,P=0.004)是影响气道内金属支架取出术方法学种类数量的影响因素。 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气道内金属支架相关瘢痕组织形成程度是支架取出方法学种类数量的影响因素,且影响关系为正相关。
    两种自制简易装置取出玻璃体硅油的方法
    栾国刚,谌金金,严涛
    2023, 37(1):  80-8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55
    摘要 ( 379 )   PDF (1748KB) ( 1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制研发用于玻璃体硅油取出两种简易装置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附着稳定的患者200例200 眼,硅油填充术后 3~6个月。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2个组。第一组有102例,20G通道20G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制作简易取油器具取硅油,20G笛针行气液交换取出残余硅油;第二组98例,将输血管直管两端垂直剪断,保留长度为5 mm,一端套在23G取油穿刺套管上,另一端连接20 mL注射器取油,23G笛针行气液交换取出残余硅油; 结果 第一组与第二组在硅油取出时间长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5±1.52)min vs(4.85±2.02)min,t=1.38,P=0.14];第一组与第二组间气液交换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0.51)min vs(2.16±1.24)min,t=8.34,P=0.003];第一组与第二组间的眼压在术前及术后1 d、4 d、1周、1个月等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与第二组间在感染率、出血率、视网膜脱离复发率等并发症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患者的硅油残留率低于第二组患者,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0% vs 19.61%,P=0.002); 结论 行单纯硅油取出,两种取油方法均是安全有效的。但气液交换时间及硅油残留率,20G Y型静脉留置针制作取油器联合20G笛针更有优势。
    Trans-PRK、FS-LASIK和SMILE矫正近视散光的对比观察
    周其亮,周跃华,周春阳,于嘉,李辰
    2023, 37(1):  85-9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65
    摘要 ( 841 )   PDF (589KB) ( 1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Trans-PRK、FS-LASIK和SMILE矫正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Trans-PRK组54眼、FS-LASIK 组55眼和SMILE组 56眼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随访6个月,比较三组的术前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评估三种不同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 结果 (1)三组术前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 0.148, 0.31, 0.285, 0.283, 0.901);(2)术后1、3、6个月三组之间的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组内比较时Trans-PRK组术后6个月视力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571,P=0.014);(3)三组间只有在术后1个月柱镜度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11,P=0.009),两两比较时FS-LASIK组柱镜度数小于SMIL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0,P=0.004),在术后3、6个月三组之间的柱镜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 0.106);(4)术后1、3、6个月三组之间的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 0.299, 0.643);(5)术后1、3、6个月三组间彗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20.939,20.129,19.208,P均<0.001),Trans-PRK组小于FS-LASIK组及SMIL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 0.019, 0.034,<0.001,<0.001, <0.001),组内比较Trans-PRK组及FS-LASIK组术后3、6个月彗差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SMILE组术后1、3、6个月彗差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6)术后1、3、6个月三组间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63,24.167, 22.913, P均<0.001),FS-LAISK组在术后的1、3、6个月球差均高于Trans-PRK组与SMIL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5,<0.001,0.007,<0.001),组内比较时Trans-PRK、组与FS-LASIK组术后1、3、6个月球差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SMILE组术后3、6个月球差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26,-1.858,P均<0.001),SMILE组术后1月球差低于术后3、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1.217,P均<0.001);(7)三组患者在术后1、3、6个月的高阶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67,25.460,13.210, P=0.001,<0.001,0.001),术后1、3、6个月Trans-PRK组总高阶像差低于FS-LASIK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 <0.001,0.001),术后3个月FS-LASIK组总高阶像差大于SMIL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组内比较时,三组在术后1、3、6个月的总高阶像差高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8)三组术后6个月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1,0.893, P=0.653,0.640)。 结论 Trans-PRK、常规FS-LASIK、SMILE矫正近视散光都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有效性,术后均不同程度地引入了高阶像差,Trans-PRK组术后彗差小于常规FS-LASIK组及SMILE组,常规FS-LAIK组的球差明显高于Trans-PRK组与SMILE组,行常规FS-LAIK组的总高阶像差明显高于Trans-PRK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小檗碱在免疫微环境中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实验验证
    刘通,林玮,冯萌,杨依,刘婷婷,张敏
    2023, 37(1):  94-10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81
    摘要 ( 671 )   PDF (15330KB) ( 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方法研究小檗碱(BBR)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免疫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中药数据库(HERB)获得BBR化学成分及其潜在靶点;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判断与DR发病相关的靶基因;随后使用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相结合绘制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网络拓扑学分析筛选出BBR作用于DR的靶点;然后利用Metascape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这些作用靶点进行GO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接着用Cytoscape构建并分析BBR“靶点-通路”网络图;借助Pymol软件对药物配体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的结合能力预测;最后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用BBR 100 mg/(kg·d)灌胃治疗8周后,取视网膜组织切片染色检测病变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糖尿病小鼠眼和淋巴结CD4+T细胞、IL-17+T细胞的比例。 结果 从中药数据库筛选出67个BBR与DR共有的靶点,其中INS、IL-6、CASP3、TNF、VEGFA等是BBR作用DR的核心靶点。GO分析结果表明,BBR能通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在DR治疗中发挥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BBR的抑制免疫炎症的潜在靶点通路主要是IL-17信号通路和Th17分化通路且核心靶点为RELA、MAPK1、IL-6、NFKBIA、TNF。分子对接结果表明BBR对RELA、MAPK1、IL-6有较强结合力。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BBR治疗后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病变减轻,且淋巴结和眼组织CD4+T、IL-17+T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治疗组。 结论 BBR可通过调控Th17/IL-17信号通路,抑制DR的炎症反应,揭示BBR治疗DR的新的免疫机制,为深入探究BBR治疗DR的药理靶点及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光学放大效应对神经节细胞复合体测量的影响
    赵泓霄,张晗
    2023, 37(1):  105-10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28
    摘要 ( 633 )   PDF (398KB) ( 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光学放大效应对青年近视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的测量及其与眼轴(AL)、等效球镜(SE)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就诊于眼科的青年近视患者102例眼,低度近视组(-0.5D~-3.0D)38例眼,中度近视组(-3.25D~-6.0D)39例眼,高度近视组(>-6.0D)25例眼。OCT测量GCC厚度参数,对测量结果进行光学放大效应校正,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GCC厚度与AL等的关系。 结果 平均GCC厚度、GCC上方厚度、GCC下方厚度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论是否校正(P均<0.05)。GCC厚度校正前后在中、高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低度近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校正前平均GCC厚度、GCC上方厚度、GCC下方厚度与AL呈负相关,与SE呈正相关(P均<0.05)。FLV与AL呈负相关(P<0.05), GLV与SE呈负相关(P<0.001)。校正后平均GCC厚度、GCC上方厚度、GCC下方厚度与AL呈正相关,与SE呈负相关(P均<0.001)。 结论 中、高度青年近视患者GCC厚度测量需考虑光学放大效应的影响。
    早期开展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囊膜撕裂原因的回顾性分析
    董曙光,郭凤飞,孟旭霞,颜世龙
    2023, 37(1):  110-11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68
    摘要 ( 645 )   PDF (443KB) ( 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研究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前囊膜撕裂的原因。 方法 统计在济南爱尔眼科医院眼科选择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86例(105眼)。所有患者均使用飞秒激光辅助设计完成前囊膜圆形截囊,晶状体预劈核,而后继续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是同一名熟练手术医生完成,记录前囊撕裂的患者。 结果 105眼中发生前囊膜发生撕裂的患者共6眼(5.71%),其中3眼(2.86%)膨胀期白内障患者在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时前囊膜撕裂,2眼(1.90%)白色白内障(晶状体全白的)患者在取出前囊膜时撕裂,1眼(0.95%)Ⅳ级核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前囊膜撕裂。 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激光发射时或者超乳手术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前囊膜撕裂,尤其是白色白内障、膨胀期白内障等患者,通过挑选合适患者,精准规范的手术操作,可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前囊膜撕裂的并发症,发挥飞秒激光手术的优势。
    水平切开法在内眦赘皮合并下睑倒睫手术中的应用
    李之喆,鲁曦婷,王莹,顾永辉,刘婕
    2023, 37(1):  115-11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015
    摘要 ( 626 )   PDF (2663KB) ( 8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内眦部水平切开法治疗先天性内眦赘皮合并下睑内翻倒睫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36例(72只眼)先天性内眦赘皮合并下睑内翻倒睫的患者进行内眦部皮肤水平切开松解,解除内眦部切线方向的牵引,同时行下睑内翻矫正,观察术后下睑倒睫矫正效果、内眦赘皮改善程度及切口瘢痕发生程度等指标。 结果 36例患者72只眼术后倒睫及内眦赘皮均得到矫正,术后分别随访3、6、12个月,个别患者随诊至术后2年,倒睫矫正有效率为100%,并且内眦间距缩窄,美观度提升。 结论 内眦水平切开法治疗先天性内眦赘皮合并下睑倒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综述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对语音及嗓音影响研究进展
    马志强,宋惠芸,于海玲
    2023, 37(1):  120-12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59
    摘要 ( 903 )   PDF (387KB) ( 54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儿童期多表现为腺体增生与肥大,成人期多表现为炎性改变。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作为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常规治疗手段,二者切除后人体鼻腔、咽腔及喉腔的声道形状发生改变,导致患者讲话时气流改变,进而使语音及各类嗓音参数值变化。目前,随着二者肥大发病率和检出率的增高,作为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对语音及嗓音影响评估的临床指导意义亦与日俱增。现就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对语音及嗓音影响的机制进行综述。
    闭合性喉外伤的诊治进展
    潘中静,吕丹
    2023, 37(1):  124-13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41
    摘要 ( 683 )   PDF (878KB) ( 1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闭合性喉外伤是一种具有隐匿性、复杂的、可危及生命的损伤,可遗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由于其早期症状无特异性,且常合并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早期易被漏诊或误诊。在损伤的急性期,保证和维持气道的稳定是成功救治的基础。延迟识别和不恰当的干预均会影响患者预后,导致其正常的呼吸、吞咽及发声功能恢复困难。因此需依据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结合内镜及影像学等检查结果,必要时行颈部探查术,对损伤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以指导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为了提高闭合性喉外伤的早期识别率,并为诊治方案的选择、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提供思路,现对近年来闭合性喉损伤诊治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针对治疗难点,总结诊治方案。
    肠道菌群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王安洋,李超友,薛刚,吴靖芳
    2023, 37(1):  132-13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82
    摘要 ( 1087 )   PDF (916KB) ( 53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肠道菌群是定植于人体胃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其稳态受损会导致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引发肠道及全身疾病。研究揭示了甲状腺疾病患者与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差异以及肠道菌群对甲状腺激素代谢、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与甲状腺疾病(桥本甲状腺炎,格雷夫斯病以及甲状腺癌)发生的可能关系。探究肠道菌群在甲状腺疾病中作用机制及治疗前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中的应用进展
    李鹏伟,苏光明,刘江川,穆雅林
    2023, 37(1):  140-14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50
    摘要 ( 684 )   PDF (2506KB) ( 13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 2)是一种双侧、进展缓慢的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血管病变是其主要特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检测MacTel 2的理想工具。OCTA显示,MacTel 2的毛细血管扩张最早出现在旁中心凹颞侧的深层毛细血管丛,与椭圆体带丢失密切相关。随后出现的旁中心凹血管密度降低最先累及小静脉相邻的毛细血管。而直角小静脉的发展可促进视网膜-脉络膜吻合形成。一部分晚期MacTel 2患者可进展为新生血管,而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对未经治疗的新生血管效果显著。现就OCTA近期在MacTel 2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XEN微支架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钟煜, 廖智敏,段宣初
    2023, 37(1):  145-15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68
    摘要 ( 822 )   PDF (484KB) ( 20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光眼的治疗主要是降低眼压,将眼压控制在不使视神经损害进一步发展的水平。传统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存在降压效果不稳定、降压时间有限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局限性,这就促成了新型微创青光眼手术方式的出现,如XEN微支架植入术,这一新技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许多临床研究中得以证实,同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使更多的眼科医生了解XEN微支架植入术,论文通过分析整理近年来与XEN微支架植入术相关的文献并加以概括总结,探讨XEN微支架植入术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后部葡萄膜黑色素瘤活检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孙浩, 杨会,李姣
    2023, 37(1):  152-15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70
    摘要 ( 521 )   PDF (1216KB) ( 18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后部葡萄膜黑色素瘤(PUMs)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眼内原发恶性肿瘤,早期起病隐匿,无典型症状,国内外对于PUMs患者的诊断多以临床特征为依据,容易漏诊或误诊。近年来肿瘤学者对于PUMs患者的确诊(国外确诊也主要依据临床特征,活检主要用于判断预后和进一步研究)常用细针穿刺活检(FNAB)和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活检(TVRC)两种活检方式。目前关于FNAB、TVRC用于确诊PUMs患者的系统性总结研究较少,故本文就两种活检方式用于PUMs患者确诊时的临床安全性、取样方法、临床意义等展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