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20
      
    述评
    变态反应检测与诊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程雷,许秋艳,陈浩
    2022, 36(3):  1-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184
    摘要 ( 1031 )   PDF (694KB) ( 2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变态反应疾病是当今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且疾病负担继续在增加。明确变应原致敏并识别引起变态反应疾病的变应原对于制定疾病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在诊断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中最常用的体内和体外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研究进展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内型研究及其指导下的精准控制与治疗
    敖天, 程雷
    2022, 36(3):  7-14.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2.005
    摘要 ( 1187 )   PDF (538KB) ( 35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指病程超过12周、伴息肉形成的鼻腔鼻窦慢性炎症,是一组表型相似但内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的复杂疾病。基于其中参与的炎症因子及其病理机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1、2、3型炎症,其中2型炎症对应于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CRSwNP。不同内型(endotype)的临床表现、人口学特征、治疗反应性、预后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深入了解不同内型病理机制的基础上,可根据其临床特点建立多种间接预测模型,以优化诊断;还可在内型指导下实现症状的精准控制与治疗,以改善预后。本文就CRSwNP内型的研究进展及其指导下的精准控制与治疗作一综述。
    基于表型和内在型的慢性鼻窦炎诊治进展
    熊攀辉,沈暘,杨玉成
    2022, 36(3):  15-1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034
    摘要 ( 1017 )   PDF (595KB) ( 18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CRS)是一种具有复杂表型和内在型的异质性疾病。根据是否有鼻息肉,CRS的表型可分为伴或不伴息肉。CRS的其他表型分类还包括是否伴有过敏、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等。近年来,关于CRS内在型致病机制的研究如2型炎症和非2型炎症取得突破性进展,为CRS的治疗引入了有效的生物制剂。阐述慢性鼻窦炎最新表型和内在型分类和基于表型和内在型的最新治疗进展,为临床更好地结合内在型和表型,对慢性鼻窦炎更精确的诊断和更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思路。
    慢性鼻窦炎的内在型研究进展及精准医疗
    姚爽,娄鸿飞
    2022, 36(3):  20-2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61
    摘要 ( 1092 )   PDF (925KB) ( 45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CRS)表现出复杂的发病机制和高度的异质性,对传统治疗方案部分类型反应欠佳。因此,深入了解CRS内在型,推动以生物制剂为核心的精准医疗成为临床医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现对CRS内在型及其相关生物制剂进行综述,明确二者在CRS精准医疗中的重要地位,为构建CRS个体化诊疗策略、提高CRS治疗效果提供一定参考。
    慢性鼻窦炎生物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梁旭,史丽
    2022, 36(3):  30-35.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2.572
    摘要 ( 937 )   PDF (1364KB) ( 2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CRS)是一种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1型、2型和3型炎症内在型。目前CRS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法均存在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其中部分难治性鼻窦炎虽经适当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仍不能取得满意效果并极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物靶向药物的应用和发展为CRS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替代方案。本文着重介绍针对CRS三种炎症内在型的相关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4、IL-5、IL-13、IgE和IL-17等)的生物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度普利尤单抗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石帅,郑泉,程雷
    2022, 36(3):  36-4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65
    摘要 ( 1505 )   PDF (475KB) ( 50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CRS)是一种常见的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复杂的发生机制造就了CRS的高度异质性,部分患者无法从目前标准的药物治疗和手术中得到缓解。CRS具有不同的炎症内型和临床表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一直是治疗难点,其症状相对较重还常合并哮喘,易对常规药物和手术的疗效不佳并伴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近年来,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在成人顽固性CRSwNP中疗效显著,其通过阻断Ⅱ型炎症中关键驱动因子IL-4和IL-13的信号传导,达到治疗作用。目前度普利尤单抗对国人CRSwNP治疗研究尚无报道。本文将对度普利尤单抗治疗CRSwN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在CRSwNP中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慢性鼻窦炎相关嗅觉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王欢,胡俐,余洪猛
    2022, 36(3):  43-4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041
    摘要 ( 1037 )   PDF (697KB) ( 41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嗅觉功能障碍是慢性鼻窦炎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和社会进步,慢性鼻窦炎患者对嗅觉功能改善的诉求也有进一步的提升,如何评估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式成为鼻科医生面对的临床问题。据此,重点阐述慢性鼻窦炎相关嗅觉功能障碍的主客观评估以及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希冀促进更多鼻科医生关注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问题,提高嗅觉障碍的诊疗水平。
    嗜酸性粒细胞与嗅觉功能障碍
    宜若男,陈福权
    2022, 36(3):  50-5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33
    摘要 ( 876 )   PDF (756KB) ( 2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鼻窦炎(CRS)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嗅觉功能障碍是其重要的临床症状之一。尽管有药物和外科干预,但复发率高,患者的嗅觉功能障碍有时不能得到改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嗅区黏膜炎症重要的细胞之一。嗜酸性粒细胞的降解和积聚、细胞因子的释放和黏液分泌在不同类型的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多数学者认为组织EOS与外周血EOS与CRS导致的嗅觉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但也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
    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相互影响及临床治疗思考
    谷钰,万鑫,肖自安
    2022, 36(3):  56-6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13
    摘要 ( 1329 )   PDF (1471KB) ( 25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CRS)按其病理特征分为嗜酸性粒细胞(EOS)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nEOS)型,其中nEOS型中最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U)浸润。EOS主导Th2型炎症,NEU浸润更多见于Th1和Th17型炎症。长期以来,认为NEU和EOS在CRS发病机制中可能处于相互排斥的对立关系。但近年研究发现,在临床症状最重的难治性CRS鼻黏膜或鼻息肉组织中,NEU和EOS浸润均明显增多,并且相互影响。通过文献复习,对CRS中NEU和EOS混合性炎症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就临床治疗对策进行讨论。
    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离子通道作用研究进展
    林海,朱莹,张维天
    2022, 36(3):  64-7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77
    摘要 ( 720 )   PDF (645KB) ( 16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CRS)是鼻科目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离子通道参与稳定细胞膜电位、维持细胞液体平衡和调节细胞间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理活动。目前研究发现钙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氯离子通道及氢离子相关离子通道等与CRS发病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发现在CRS的鼻黏膜组织中离子通道表达异常,提示离子通道调控紊乱可能参与CRS的炎症免疫反应过程并导致CRS进一步加重。本文就离子通道在CRS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下一步深入探索CRS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慢性鼻窦炎中上皮间质转化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他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乔新杰,赵玉林
    2022, 36(3):  71-77.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81
    摘要 ( 834 )   PDF (670KB) ( 24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鼻腔鼻窦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及其病理生理过程尚不明确。上皮间质转化是鼻窦黏膜组织重塑的重要环节,而组织重塑在慢性鼻窦炎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现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慢性鼻窦炎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特点存在差异。现将近年来慢性鼻窦炎黏膜上皮间质转化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及一些其他相关因子的研究作一综述。
    上皮屏障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研究进展
    黄丹怡,张婷,陈静,张薇
    2022, 36(3):  78-8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83
    摘要 ( 1032 )   PDF (527KB) ( 38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以鼻腔和鼻窦黏膜的高度异质性慢性炎症为特征。近年来,由于其发病率不断升高且易反复发作,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医疗经济负担。鼻黏膜上皮细胞构成的上皮屏障作为“守门员”,是鼻腔抵御病原体、过敏原等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它通过启动防御机制、激活各类理化因子和调节免疫反应等维护宿主鼻腔黏膜的健康稳态。研究表明,上皮屏障功能障碍与CRSwNP的发生密切相关,也是目前CRSwNP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深入探究调控CRSwNP上皮屏障功能障碍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将对上皮屏障在CRSwNP形成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机制和破坏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阐明CRSwNP的病理机制提供见解,为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表观遗传学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李佳倪,朱冬冬,孟粹达
    2022, 36(3):  84-9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62
    摘要 ( 704 )   PDF (707KB) ( 34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主要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就相关基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及其引起的相应细胞因子和蛋白质等的表达改变在C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从全新的角度认识CRS,为明确其发病过程、探究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方向。
    鼻细菌微生物组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于龙刚,姜彦
    2022, 36(3):  92-97.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1.576
    摘要 ( 931 )   PDF (774KB) ( 2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慢性鼻窦炎的难治性亚型,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细菌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微生物组是包括呼吸道疾病在内的人类健康研究的新视角之一。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CRSwNP鼻部细菌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鼻腔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改变可能与CRSwNP的炎症类型、伴随疾病和预后有关。鼻部细菌在CRSwNP的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前景和潜在意义。本文就鼻腔鼻窦细菌微生物组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口服糖皮质激素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围手术期的应用现状
    资昊坤,肖旭平,李云秋
    2022, 36(3):  98-10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0.428
    摘要 ( 800 )   PDF (444KB) ( 30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内镜鼻窦手术(ESS)已成为外科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金标准”,鼻内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管理对手术效果有重要影响。目前口服糖皮质激素因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已作为ESS围术期辅助用药以增强手术效果,但在其剂量剂型及疗效等方面仍存在争议。回顾近年来研究口服糖皮质激素与CRSwNP围手术期疗效的相关文献,对口服糖皮质激素在围手术期的效果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求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研究方向。
    透明质酸在慢性鼻窦炎中的研究进展
    曹轩,肖旭平,李云秋
    2022, 36(3):  104-10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26
    摘要 ( 1111 )   PDF (452KB) ( 59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疾病,其病因学及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可影响5%~12%的人群。无论药物还是手术治疗,相关方案均在不断完善及改进。透明质酸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CRS患者中通过多种途径及方式,以达到治疗的作用和目的,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阐述透明质酸在CRS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以达到治疗的方式,并探索透明质酸未来可能的治疗模式,为CRS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变应性鼻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倪璟滋,万文锦,程雷
    2022, 36(3):  110-115.  doi:10.6040/j.issn.1673-3770.1.2021.165
    摘要 ( 937 )   PDF (461KB) ( 24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变应性鼻炎作为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各方面均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除鼻部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眼部甚至是全身症状,包括疲劳、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和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等。近年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逐渐受到重视。就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及其对患者日常活动、情绪、睡眠、学习教育等方面具体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临床上需关注患者自我感知的疾病负担,并加强公民对变应性鼻炎引起生活质量负担的意识,及早诊治。
    肠道微生态在儿童变应性鼻炎中的研究现状
    林一杭,李幼瑾
    2022, 36(3):  116-122.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96
    摘要 ( 853 )   PDF (684KB) ( 17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转归的联系被证实。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肠道内各种菌群不断发生动态演变,不同年龄阶段肠道微生态的不同特征及其与变应性鼻炎(AR)之间都有其相对应的互动关系。AR作为最为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针对其治疗的临床药物种类有限,而免疫治疗方式疗程长被接受度低。除以上两种主要治疗模式外,目前已有学者开展了以探究调整肠道微生态对AR儿童进行干预的有效收益评估的临床研究。综述对儿童群体中与AR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临床研究与干预进展进行整理总结,以期评估肠道微生物群在AR发生、治疗方面的相关理论与机制的应用价值。
    细胞焦亡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刘真,宋西成
    2022, 36(3):  123-12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63
    摘要 ( 794 )   PDF (707KB) ( 18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变应性鼻炎(AR)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鼻黏膜变应性炎症疾病,目前AR的发病率呈现每年不断升高的趋势,给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但是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与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有关。细胞焦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一种,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焦亡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AR的发生发展,部分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胞焦亡来治疗AR。因此,深入探索细胞焦亡对AR的调控机制可能为AR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论文就细胞焦亡在AR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前列腺源性ETS因子在哮喘及鼻黏膜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王娜,柴向斌
    2022, 36(3):  136-14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0.498
    摘要 ( 901 )   PDF (418KB) ( 2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SAM尖端结构域的E26转化特异性因子(SPDEF)是ETS转录因子家族的最新成员之一, SPDEF又称为前列腺源性ETS因子(PDEF),首次发现其在前列腺癌中高度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凋亡和血管形成。近年来研究发现SPDEF与杯状细胞增生和分化密切相关,是调控呼吸道黏液高分泌的核心因子。对SPDEF调控黏液高分泌的机制及其在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呼吸道黏液高分泌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提供新思路。
    NLRP3炎症小体在慢性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中的研究进展
    刘一潼,周穗子,邱前辉
    2022, 36(3):  142-14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84
    摘要 ( 992 )   PDF (619KB) ( 36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鼻窦炎(CRS)和变应性鼻炎(AR)作为上气道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机制与炎症小体Nod样受体(NLRs)过度激活相关。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作为NLRs家族中最受关注的炎症小体,近年来在CRS和AR中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综述既往文献,阐述NLPR3炎症小体在CRS和AR的发病机制、病情进展和疾病治疗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为临床工作中探索治疗靶点提供借鉴。
    临床研究
    咽喉反流症状或体征评分阳性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碱性等渗盐水冲洗的疗效观察
    秦铭,孙占伟,王卫卫,李世超,武天义,王广科
    2022, 36(3):  147-153.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29
    摘要 ( 782 )   PDF (664KB) ( 18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碱性等渗盐水鼻腔冲洗对于伴有咽喉反流症状或体征评分阳性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 80例咽喉反流症状或体征评分阳性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2组,其中鼻内镜手术后接受碱性等渗盐水冲洗患者40例为研究组,鼻内镜术后接受生理盐水冲洗患者40例为对照组。根据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是否超过4.27%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层。在鼻内镜手术后2周、6周进行随访评估。评估包括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反流体征评分量表、鼻腔鼻窦结局20量表、视觉模拟量表、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Lund-Kennedy评分以及不良反应记录。 结果 在2周时,研究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的变化量[3.0(2.0,4.0)分]>对照组[1.5(0.0,3.0)分](P=0.016<0.05);在6周时,研究组鼻腔鼻窦结局20评分的变化量[(13.4±10.3)分]以及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的变化量[3.0(2.0,4.0)分]>对照组[(8.7±6.1)、1.0(0.0,2.2分)](P=0.001<0.05)。分层后,使用碱性等渗盐水冲洗的患者中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4.27%的亚组在鼻内镜手术后2周的鼻腔鼻窦结局20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变化量[13.0(8.0,19.0)、(3.2±1.9)分]更大(P=0.024<0.05,P=0.030<0.05)且在术后6周的鼻腔鼻窦结局20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变化量[(15.7±9.5)、2.0(2.0,4.0)分]更大(P=0.002<0.05,P=0.005<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对于伴有咽喉反流症状或体征评分阳性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在鼻内镜手术后早期护理阶段使用碱性等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低于4.27%的患者中。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川芎-白芷”药对治疗鼻窦炎的作用机制
    王露,谢慧,卢美迪,邓新星,李清韵
    2022, 36(3):  154-16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270
    摘要 ( 969 )   PDF (11784KB) ( 12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川芎-白芷配伍治疗鼻窦炎的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 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挖掘川芎和白芷的化学成分及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Drugbank、DisGeNET和OMIM数据库筛选得到鼻窦炎的相关靶点集,将川芎-白芷与鼻窦炎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3.8.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运用STRING平台构建PPI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得到川芎-白芷治疗鼻窦炎的关键靶点,对其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筛选出核心靶点,最后使用Autodock软件对核心成分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 结果 研究筛选出川芎-白芷活性成分10个,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35个。其核心活性成分为β-谷甾醇、杨梅酮、豆甾醇、亚油酸乙酯、别欧前胡素这五种,其核心靶点为CASP3、JUN、PTGS2、HSP90AA1、MAPK14、PIK3CG这六个。KEGG富集分析得出川芎-白芷可能通过肿瘤坏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等信号通路发挥对鼻窦炎的治疗作用。 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川芎-白芷药对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鼻窦炎,并且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其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形成有效的分子结合,为进一步研究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提供理论基础。
    慢性鼻窦炎伴双侧鼻息肉的发病与RANTES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分析
    刘厚军,张倩,程友,薛飞,许莉,吴明海
    2022, 36(3):  165-17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69
    摘要 ( 774 )   PDF (1167KB) ( 27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苏皖地区汉族人群中,RANTES基因(rs2107538和rs228078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慢性鼻窦炎伴双侧鼻息肉(CRSwBNP)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分别收集CRSwBNP患者(病例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41例、108例,样本总量249例。收集所有样本的临床资料,并采集样本患者3 mL外周血,提取样本基因,采取病例-对照的实验方法,对RANTES基因位点(rs2107538和rs2280788)进行分型检测,最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对病例组、对照组临床资料、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性别与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发现rs2107538位点有纯合野生型CC、杂合型CT、纯合突变型TT三类基因型;而rs2280788位点有纯合突变型GG、纯合野生型CC、杂合型CG三类基因型。其中rs2107538位点等位基因T与野生型基因C比较(P=0.037),其增加了CRSwBNP患病风险。rs2280788位点的等位基因中未发现增加CRSwBNP的患病风险。对RANTES基因的两个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发现,在单倍型RANTES rs2107538/rs2280788基因型中,基因型CG在CRSwBNP中起保护作用。 结论 RANTES基因的rs2280788位点多态性与CRSwBNP不存在相关性,而rs2107538位点多态性与CRSwBNP患者发病易感性相关。
    儿童慢性鼻窦炎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琳,高正文,崔楠,孙健平,黄贤明,崔静
    2022, 36(3):  171-18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56
    摘要 ( 787 )   PDF (13395KB) ( 8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基因水平上探讨儿童慢性鼻窦炎(CRS)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儿童CRS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GEO Datasets数据库获取儿童CRS的基因表达谱GSE10406数据集,并筛选儿童CRS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鼻窦黏膜组织上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DAVID及GSEA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采用String在线软件和Cytoscape软件对DEGs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分析。 结果 以校正后的P值<0.05且∣log2 FC∣>2为标准共筛选出儿童CRS相关的DEGs有92个,其中57个上调DEGs,35个下调DEGs。GO分析结果显示上调的DEGs显著富集在吞噬作用、β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对细菌的防御反应、免疫应答、浆膜外等生物学进程,KEGG分析显示上调的DEGs富集在唾液分泌等信号通路,下调的DEGs显著富集在视黄醇代谢、化学致癌、酪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PPI分析结果显示,49个儿童CRS相关DEGs参与了网络构建,该蛋白网络共有61条边,蛋白评价节点度为1.51,局部聚类系数为0.387,蛋白互作网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10位的关键基因分别为ASPM、NCAPG、TPX2、MCM10、TOP2A、STATH、ADH1C、ADH6、CYP26A1、UGT2A2。除STATH,其余9个关键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在MCODE模块1和模块2中。 结论 儿童CRS可能通过其关键基因调节白介素、炎症、免疫反应、β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对细菌的防御、唾液分泌等一系列生物学进程来影响其发生发展,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鼻呼出一氧化氮对慢性鼻窦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梁旭,金鹏,赵莉,于克娜,訾晓雪,袁光美,臧以冉,张勤勤,张海令,史丽,张红萍
    2022, 36(3):  181-18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35
    摘要 ( 925 )   PDF (3965KB) ( 20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呼出一氧化氮(nNO)在慢性鼻窦炎(CR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CRS患者及40例非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nNO水平的差异,nNO水平与年龄、BMI、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CT Lund-Mackay评分及E/M比值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nNO在CRS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结果 CRS组、CRSsNP组及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非CRS组(P<0.001),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CRSsNP组(P<0.001);eCRSwNP组及non-eCRSwNP组患者的nNO水平显著低于非CRS组患者(P<0.001),e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non-eCRSwNP组患者(P<0.05)。CRS组和CRSwNP组nNO水平均与E/M比值及Lund-Mack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0.423, P<0.001;r=-0.650, P<0.001;r=-0.434, P<0.001;r=-0.608,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NO水平与CRS分型显著相关(P<0.01)。nNO对鉴别非CRS与CRS、CRSsNP及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849,P<0.001;AUC=0.771,P<0.001;AUC=0.894,P<0.001),对鉴别CRSsNP与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776,P<0.01)。对鉴别非CRS与non-e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861,P<0.001),eCRSwNP具有高度预测价值(AUC=0.910,P<0.001)。 结论 nNO水平对CRS、CRSsNP和CRSwNP、eCRSwNP和non-eCRSwNP的初步诊断以及鼻息肉病变范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伴咽喉反流的难治性鼻窦炎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观察
    曾宪廷,王广科,孙占伟,武天义,李世超,王卫卫
    2022, 36(3):  189-19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12
    摘要 ( 731 )   PDF (498KB) ( 8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伴咽喉反流(LPR)的难治性鼻窦炎(DTRS)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42例合并咽喉反流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案例,其中21例给予术后规范质子泵抑制剂治疗8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实验组),21例给予常规围手术期处理(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外周血IgE、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Lund-Mackay 鼻窦CT评分及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等的差异;收集两组患者术后第1、3、6及12个月复查时的鼻内镜评分、鼻窦CT评分、VAS评分、RSI及RFS评分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咽喉症状评分及客观检查结果较基线的变化及组间差异进行分析,评估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伴咽喉反流的难治性鼻窦炎的术后临床疗效。 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持续随访,最终实验组患者RFS、RSI、VAS评分、鼻内镜评分、鼻窦CT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均显著降低[(2.57±1.54)分vs(3.57±1.60),P=0.045<0.05;(2.86±1.59)vs(4.62±1.77),P=0.002<0.05;(3.43±1. 93)vs(5.43±3.11),P=0.017<0.05;(1.00±0.78)vs(2.10±1.09),P=0.018;(0.67±0.66)vs(1.24±0.83),P=0.001<0.05]。 结论 伴咽喉反流的难治性鼻窦炎术后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鼻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咽喉反流相关症状体征,可作为该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手段。
    糖皮质激素三种不同鼻用法对鼻内镜术后黏膜转归的影响
    陈世琴,卫平存,胡云龙,胡金旺
    2022, 36(3):  195-201.  doi:10.6040/j.issn.1673-3770.0. 2020.477
    摘要 ( 1010 )   PDF (1363KB) ( 21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糖皮质激素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对术后鼻腔黏膜转归的影响。 方法 将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分别是术腔填塞纳吸棉+常规激素喷鼻(A组)、术腔填塞浸润有布地奈德混悬液的纳吸棉+常规激素喷鼻(B组)、术腔填塞纳吸棉+头后仰位激素喷鼻(C组)三组,比较各组间患者鼻腔症状改善和术腔黏膜转归的情况。 结果 术后2周、4周、12周B组和C组视觉模拟量表(VAS)及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均较A组低(P<0.05)。术后2周、4周和12周B组和C组鼻腔囊泡、水肿、分泌物及结痂率均较A组低(P<0.05)。术后4周和12周B组和C组鼻腔瘢痕粘连率均较A组低(P<0.05)。术后4周和12周C组VAS及Lund-Kennedy评分均较B组低(P<0.05)。术后12周C组鼻腔水肿率及分泌物发生率较B组低(P<0.05)。 结论 术后鼻腔填塞浸润有布地奈德混悬液纳吸棉并常规激素喷鼻法、术后头后仰位鼻喷激素法,这两种方法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对患者自身症状的缓解、术腔创面黏膜修复及重塑均发挥积极的作用,且术后头后仰位激素喷鼻法效果更佳。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阮岩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用药规律
    刘铮, 方彩珊, 毛淑娴, 蓝婉宁, 金燕, 廖柏霖, 黄丹琳, 钟方鉴, 阮岩
    2022, 36(3):  202-208.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20
    摘要 ( 895 )   PDF (3613KB) ( 12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阮岩教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用药规律。 方法 通过收集和整理阮岩教授门诊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有效病历,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遴选符合标准的医案,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医案中的证型分布、药物频数、中药组合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阮岩教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 结果 共收集阮岩教授治疗慢性鼻窦炎医案159则,包含245个处方,共109味中药(除去甜叶菊)。其中159个医案中脾胃湿热证型占比最大;使用频次≥20的中药有24味;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关联药对13个,三味关联中药药组15个,四味关联中药药组4个,并通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7个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潜在核心基础方及7个核心新处方。 结论 岭南大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证型与气候特点相一致,以脾胃湿热证型的患者居多。阮岩教授治疗慢性鼻窦炎有其独特的治法,认为虚实夹杂是其主要病机,擅于运用补脾益气、宣通鼻窍、清热化湿等主要治法,因地制宜,达到标本兼治。其中,苍耳子散是阮岩教授治疗慢性鼻窦炎最常用的基础方。
    中药鼻腔冲洗治疗慢性鼻窦炎术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林曼青,周敏,陈腾宇,李丹,方彩珊,王睿智,朱锦祥,阮岩,徐慧贤,王培源
    2022, 36(3):  209-22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24
    摘要 ( 1104 )   PDF (4992KB) ( 14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近10年中药鼻腔冲洗治疗慢性鼻窦炎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以中药冲洗、慢性鼻窦炎以及随机对照试验等为检索主题,检索近10年各大中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关于以中药冲洗鼻腔为干预措施治疗慢性鼻窦炎术后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估,使用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47个随机对照实验,分3个研究组参与Meta分析。 结果 中药鼻腔冲洗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较生理盐水冲洗组、空白组的更高;在症状评分上,中药冲洗组的VAS评分优于其余对照组,中药冲洗组较西药冲洗组、空白对照组能更好地降低鼻塞、嗅觉减退的症状评分,中药冲洗组较盐水冲洗组、空白对照组能更好地降低流涕症状评分,中药冲洗组较盐水冲洗组、西药冲洗组、空白对照组在降低头面胀痛症状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客观评价上,中药冲洗组在促进术后术腔上皮化、Lund-Kennedy内镜评分、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11篇文献进行了安全性报道,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 结论 中药鼻腔冲洗治疗慢性鼻窦炎术后疗效显著,优于等渗生理盐水冲洗、抗生素、激素溶液冲洗等,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价值。
    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鼻渊通窍颗粒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评价及潜在机制研究
    姜雪莲, 张静月, 卫旭东
    2022, 36(3):  226-23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05
    摘要 ( 1025 )   PDF (19655KB) ( 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Meta分析对鼻渊通窍颗粒及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进行评价及通过网络药理学对鼻渊通窍颗粒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潜在机制进行研究。 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文献(建库~2021年11月),检索鼻渊通窍颗粒在慢性鼻窦炎治疗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筛选,选取随机对照实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鼻渊通窍颗粒靶点通过TCMSP与BATMAN-TCM数据库进行筛选,利用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筛选慢性鼻窦炎靶点,通过FunRich软件获得共有靶点,使用DAVID平台对鼻渊通窍颗粒-慢性鼻窦炎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生物进程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基于Cytoscape软件进行关键靶点筛选。 结果 纳入8篇原始研究,共包括1 01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530例,对照组488例,结果治疗组为单用鼻渊通窍颗粒临床有效率[RR=1.15,95%CI(1.05,1.27),Z=2.91,P=0.004],治疗组为鼻渊通窍颗粒联合克林霉素临床有效率[RR=1.31,95%CI(1.18,1.45),Z=5.14,P<0.000 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为鼻渊通窍颗粒联合克林霉素,对照组为克林霉素组,VAS评分[MD=-7.15,95%CI(-8.22,-6.08),Z=13,P<0.00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und-Kennedy评分[MD=-2.68,95%CI(-4.64,-0.72),Z=2.68,P=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网络药理学获得共有靶点48个,KEGG富集的通路主要包括HIF-1信号传导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传导途径、NOD样受体信号传导途径、NF-κB信号传导途径,其中鼻渊通窍颗粒治疗慢性鼻窦炎发挥作用的关键靶点为TNF、IL6、AKT1、VEGFA、PTGS2。 结论 无论是鼻渊通窍颗粒联合使用克拉霉素还是单用鼻渊通窍颗粒相关结局说明其治疗效果均优于单用克拉霉素,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展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而鼻渊通窍颗粒治疗慢性鼻窦炎发挥作用的关键靶点为TNF、IL6、AKT1、VEGFA、PTGS2。
    臭氧对变应性鼻炎鼻黏膜NF-κB p65核蛋白表达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孙娜,黄昱,章如新,张雪琰,牛越,段玉森,阚海东
    2022, 36(3):  237-24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564
    摘要 ( 656 )   PDF (4863KB) ( 19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臭氧吸入对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NF-κB p65核蛋白表达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取健康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48只,每组8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C组)、AR模型组(即AR组)、正常大鼠臭氧吸入暴露组(即NE组,浓度1 ppm)、AR低浓度臭氧吸入暴露组(即AREL组,浓度0.5 ppm)、AR中浓度臭氧吸入暴露组(即AREM组,浓度1 ppm)、AR高浓度臭氧吸入暴露组(即AREH组,浓度2 ppm)。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抗原联合氢氧化铝佐剂致敏法制备AR大鼠模型。在AR造模的全程同步进行臭氧吸入暴露。将臭氧吸入暴露实验组置入臭氧吸入暴露系统,进行不同浓度的臭氧暴露,2 h/d,共6周。观察各实验组AR症状,记录大鼠鼻部喷嚏、挠鼻次数,并测量鼻分泌物量。末次暴露的24 h后,收集鼻腔灌洗液和鼻黏膜组织。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鼻黏膜NF-κB p65核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鼻黏膜NF-κB靶基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清OVA特异性IgE(OVA-sIgE)和鼻腔灌洗液中的促炎因子IL-6、IL-8和TNF-α的蛋白含量。大鼠鼻黏膜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鼻黏膜病理学改变。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AR大鼠不同浓度臭氧暴露组的喷嚏数量、挠鼻次数及鼻分泌物的量较NC和AR组均明显增加(P<0.05)。AR臭氧各浓度暴露组血清OVA-slgE含量高于AR组及NC组(P<0.05),且AREH组升高最明显。AREM和AREH组鼻黏膜的NF-κB p65胞核内蛋白表达高于AR(P<0.05)。AR臭氧暴露组鼻黏膜IL-6、IL-8和TNF-α的mRNA表达升高,鼻腔灌洗液中TNF-α、IL-6和IL-8蛋白含量升高,AREM和AREH组高于AR组及NC组(P<0.05),AREH组升高最明显。 结论 臭氧吸入暴露可促进AR的OVA-sIgE水平增高,促进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8的释放,导致鼻黏膜病理损害和AR症状加重。这一病理过程可能与臭氧激活AR大鼠鼻黏膜转录因子NF-κB核蛋白入核及其靶基因表达的变化有关。
    新冠疫情期间基于门诊患者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比例构成分析
    龚霄阳,程雷
    2022, 36(3):  245-25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22
    摘要 ( 983 )   PDF (2786KB) ( 17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基于门诊患者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比例构成,分析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AR患者就诊人数的变化,讨论居家以及佩戴口罩对于AR发病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2020年每年3月、4月和5月在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总数,以及诊断为“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的患者数量,分析鼻炎患者人次占门诊患者总数的比例构成,并进一步分层分析AR患者中不同性别、年龄的发病差异。 结果 2020年疫情期间3月、4月和5月鼻炎患者人次占门诊患者总数的比例,3月因患者较少可比性差,4月与2018年4月(P=0.028)、5月与2019年5月(P=0.001)同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同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患者总数的峰值因疫情影响有所延后。AR患者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与往年同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方面0~18岁组AR患者比例高于往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9~40岁组及41~60岁组与往年同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组样本量较少,比例变化较大。2020年6月疫情平稳以后AR患者就诊人次逐步趋近甚至部分超越2017~2019年同期水平。 结论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可能因口罩密封、疫情压力、室内过敏原以及室内空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并未使AR患者占门诊患者总数的比例降低,甚至在疫情平稳后的一些月份与过去3年相比有轻微上升的趋势,提示佩戴口罩或居家隔离可能并未使AR的发病人数显著减少,但仍推荐AR患者出门时正确佩戴口罩,特别是花粉过敏者在致敏花粉播散期间外出,建议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需保持房间空气流通,并净化室内空气,以减轻AR相关症状。
    MAPK、PI3K-AKT、NF-κB在小鼠过敏性鼻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雅琪,刘慧敏,曹淋曼,王子钰,林旭,李燕萍,薛刚,吴靖芳
    2022, 36(3):  254-25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174
    摘要 ( 1250 )   PDF (8722KB) ( 22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构建小鼠过敏性鼻炎模型探讨多信号通路蛋白在过敏性鼻炎发生发展中的机制。 方法 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过敏性鼻炎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分离两组小鼠头部各8只,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法观察小鼠鼻黏膜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MAPK、NF-κB、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24只小鼠鼻黏膜蛋白用于Western blotting分析。 结果 过敏性鼻炎组小鼠的抓挠、喷嚏、流鼻涕等均远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过敏性鼻炎组黏膜出现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坏死,上皮结构重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典型鼻炎病理改变。过敏性鼻炎组三条通路关键蛋白的免疫阳性信号AOD值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过敏性鼻炎组与对照组相比MAPK、PI3K-AKT、NF-κB三条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小鼠过敏性鼻炎发病过程中MAPK、NF-κB、PI3K-AKT三条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均升高,其激活在小鼠过敏性鼻炎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效应。
    多重致敏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sIgE特征分析
    鹿伟理,姜涛,李宪华
    2022, 36(3):  260-265.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438
    摘要 ( 794 )   PDF (1233KB) ( 10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多重致敏的儿童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特异性IgE(sIgE)特点,为本地区AR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72例多重致敏的儿童AR患者sIgE结果,按性别、年龄、变应原种类和强度、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例次和强度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变应原分布情况。 结果 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r=0.587,P=0.035)在所有入组AR儿童中,多重致敏占比与年龄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高;多重致敏患者变应原种类数量与相应人数之间呈负相关(r=-0.913,P<0.001),且相关性较高。将患儿按年龄段分成3个组,2~5岁组、6~9岁组和10~14岁组,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变应原阳性例数与变应原种类呈负相关,且相关性较高。变应原阳性例次及变应原总强度最高的前5位依次为屋尘螨/粉尘螨、艾蒿、猫、蛋清、普通豚草。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平均强度(t=2.410,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组,6~9岁组中吸入性与食入性变应原例次差异(t=2.275, P=0.048)及平均强度差异(t=2.361, P=0.035)有统计学意义,10~14岁组中吸入性与食入性变应原平均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8, P=0.002)。吸入性变应原中春季、秋季及常年的例次、总强度、平均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随着年龄增大,接触变应原种类增多,多重致敏患者也随之增多,故应定期复查过敏原。屋尘螨/粉尘螨、艾蒿、猫、蛋清、普通豚草是大连地区多重致敏的AR患儿主要致敏原,应注意重点防控。在6~9岁时应着重关注吸入性变应原致敏情况。
    基于“肺脾”理论指导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Meta分析
    黄开月,李雪情,韩国鑫,张勤修
    2022, 36(3):  266-274.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1.153
    摘要 ( 864 )   PDF (4652KB) ( 10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基于“肺脾”理论指导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2000.1~2021.2)、VIP(2000.1~2021.2)、WANGFANG(2000.1~2021.2)、Pubmed(2000.1~2021.2)数据库中发表的与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对筛选出来的全部文献由2名研究者单独进行文献的筛选、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4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篇,病例9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埋线组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9,95%CI:1.22,1.38,P<0.000 01);穴位埋线组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95%CI:0.16,0.55,P<0.000 1);穴位埋线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97,95%CI(-1.51,-0.43),P=0.000 4; 结论 根据符合纳入标准的12篇文献显示,穴位埋线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更佳,复发率更低,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数量有限,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因此上述分析结论等待开展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证明。
    嗜酸性粒细胞与非嗜酸性粒细胞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窦CT特征比较
    万霞,孔勇刚,陈始明,华红利,魏媛媛,曾曼丽
    2022, 36(3):  275-280.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050
    摘要 ( 947 )   PDF (905KB) ( 1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慢性鼻-鼻窦炎(ECRS)患者与非嗜酸性粒细胞慢性鼻-鼻窦炎(NECRS)患者鼻窦CT特征。 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2021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 010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织嗜酸性粒细胞与炎性细胞数量比值(Eos%)≥10%将患者分为ECRS组(n=458)和NECRS组(n=552)。对两组患者Lund Mackay评分、鼻窦累及率和鼻窦病变类型进行差异分析,并探讨不同年龄段ECRS和NECRS组的Lund Mackay评分和鼻窦病变类型是否存在差异及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在预测ECRS中的价值。 结果 ECRS组前组筛窦、后组筛窦、额窦、蝶窦、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和总分评分均高于NECRS(P<0.01),而上颌窦评分低于NECRS组(P<0.01);ECRS组前组筛窦、后组筛窦、蝶窦和额窦的累及率也高于NECRS组;ECRS组(P=0.786)和NECRS组(P=0.634)在不同年龄段的评分无明显差异;全组鼻窦炎、筛窦为主和非筛窦为主三种CRS类型在ECRS和NECRS组占比依次为:39.08%、37.24%、23.58%和26.45%、8.88%、64.67%;成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全组鼻窦炎在ECRS中占比逐渐增高(P=0.04)。以E/M>2为截断值时,其预测所有患者ECRS的AUC为0.67,而预测非全组鼻窦炎的AUC为0.75。 结论 (1) ECRS的筛窦、额窦和蝶窦病变程度较NECRS重,而上颌窦病变较NECRS轻,筛窦、蝶窦和额窦也较NECRS易受累;(2) ECRS以筛窦病变为主和全组鼻窦炎为主,而NECRS则主要表现为非筛窦为主的病变和全组鼻窦炎;(3) 随着年龄增加,成年ECRS患者患全组鼻窦炎比例更高;(4) E/M>2对全组鼻窦炎ECRS预测价值有限。
    中药汤剂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的Meta分析
    朱正茹, 张小兵
    2022, 36(3):  281-289.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0.519
    摘要 ( 878 )   PDF (5868KB) ( 19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药汤剂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0月。由两位专业研究员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5.0 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9个研究,共计1 980例患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总效应值合并,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汤剂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RR=1.18,95%CI(1.13,1.22),P<0.001],远期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RR=1.79,95%CI(1.50,2.13),P<0.001],并且分类后补益肺气法、健脾益气法和清宣肺气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的近期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分别为[RR=1.17,95%CI(1.11,1.23),P<0.001],[RR=1.18,95%CI(1.09,1.29),P<0.001],[RR=1.18,95%CI(1.10,1.2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漏斗图显示左右基本对称,并且通过begg偏倚检验,得出P=0.069>0.05,提示本次研究选择的19篇文献存在的发表偏倚较小。 结论 中药汤剂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原发性鼻腔鼻窦骨外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
    陈家宏,王琳,姜彦,于龙刚,张继生,张志勇,孔静文
    2022, 36(3):  290-296.  doi:10.6040/j.issn.1673-3770.0.2022.009
    摘要 ( 741 )   PDF (10708KB) ( 10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原发性鼻腔鼻窦骨外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发病特点,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入院的2例鼻腔鼻窦骨外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2006年至2021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共48例(含本文2例)患者纳入研究,总结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本组患者7~83岁、中位数26岁,男女比例1∶1.5,以鼻部症状为主,鼻塞16/28(57.1%)、鼻出血/涕中带血12/28(42.9%)、头痛3/28(10.7%)、嗅觉减退3/28(10.7%)。病变侵犯部位:鼻腔32/48(66.7%)、上颌窦24/48(50.0%)、筛窦27/48(56.3%)、蝶窦8/48(16.7%)、额窦3/48(6.3%),侵袭眼眶17/48(35.4%)、颅底6/48(12.5%)。单因素分析:综合治疗(P=0.009)、放疗(P=0.014)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病变侵犯蝶窦(P=0.027)、颅底(P=0.002)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侵犯颅底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8),与未侵犯颅底的患者相比,侵犯颅底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HR=8.940(95%CI:1.756~45.506)。 结论 鼻腔鼻窦骨外尤文肉瘤(Extra-skeletal Ewing Sarcoma, EES)好发于青年女性,症状以鼻塞、鼻出血/涕中带血多见,病变范围主要累及鼻腔、上颌窦、筛窦,可侵及眼眶、颅底,病变侵犯颅底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以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为主。